张中行

  • 为身边人立传
    文引路布衣学者张中行张昌华世人称张中行为“布衣学者”,是再贴切不过的。他生于河北香河县一农家,祖上三代都是不通文墨的农夫。他1936年从北大毕业后,曾在中、小学教过书;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当编辑,编教科书,偷闲写点文章贴补家用,数十年如一日在煮字疗饥中度过。1956年,他所在的出版社评级,六级以上为高级知识分子,张中行是七级。直到耄耋之年,才获赠一顶“特约编审”的“桂冠”。称其“布衣”,是当之又当。张中行在北大读的是中文,但涉猎的范围甚广,不仅思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23年8期2023-08-22

  • “文化老人”张中行
    作家名片张中行(1909.1.7-2006.2.24),原名张璇,学名张璿,字仲衡,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张中行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并称“燕园三老”,而这三人又与邓广铭合称“未名四老”。季羡林先生称张中行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张中行先生一生低调澹泊、无欲无求,曾常年寓居于燕园女儿家。其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23年16期2023-04-16

  • 四七二十七
    ☉王 蒙我从张中行老师的文章中得知了一个“四七二十七”的故事:二人争论不休,一个说四七二十八,另一个人坚持四七二十七。官员过问,问第二人,你是否确认四七二十七,回答绝对如此。官员说好了,无罪释放。然后下令打四七二十八论者的板子。此人大呼冤枉、不公,官员乃告之:“他都认为四七二十七了,你还和这样的人争论,不打你打谁呢?”读后,深受启发,还替官员多想了一句话:“打他?打死他也没有用啊。打你,打两下你不就学乖了吗?”不能不为这样的笑话喝彩叫绝。如果遇到只知道较劲

    读者 2022年11期2022-05-23

  • 文化老人张中行
    作家名片张中行(1909年1月7日—2006年2月24日),原名张璇,字仲衡,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张中行是20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这三人又与邓广铭合称“未名四老”。季羡林先生称赞张中行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写作风格张中行散文平实朴拙、散淡中和,具有独特的艺术品位。记人,他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22年16期2022-05-06

  • 不可轻易评论人
    947年,学者张中行编辑月刊《世间解》时,向俞平伯约稿。俞平伯欣然同意,写了篇长文。张中行很满意,很快就在月刊上发表了。过了一段时间,俞平伯写信询问稿费之事。张中行看后十分不理解,一位大作家、大诗人怎么会如此在意稿费这样的小事呢?因此,张中行对俞平伯产生了看法——太俗气。直到俞平伯去世之后,张中行在《新文學史料》中读到一段文字,才知道当时俞平伯一家的生活极端困难,甚至靠夫人典当度日。张中行因此感到不安,甚至惭愧。为了告慰故人,表示歉意,张中行以自责之心记录

    做人与处世 2021年20期2021-12-14

  • 启功:人不能总活在回忆中
    自己和著名学者张中行在写回忆录上的不同看法。张中行出版了《流年碎影》,劝启功也写回忆录。启功对张中行说:“我给你提个意见,不是对你这书有意见,是对你这个写法儿。一句话,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何必重提?”张中行有点不服气:“你这是在彼岸,我还在此岸,还没有你那般的彻悟。”启功说:“张先生的这话确实不好听,他的意思是在说我成了佛了。过了一段日子,张先生平心静气后,大概也明白了我的劝告是好意。回忆过去对我来说,是回忆痛苦。有一回,有个记者来,拿个录音机让我回忆小时

    文史博览 2021年1期2021-11-25

  • 张中行与杨沫:一个道德叙事的生成
    赵牧张中行老先生驾鹤西去的时候,我曾在网上看到不少纪念他的文字。似乎为了吸引读者眼球,很自然地引出他与楊沫的一些情感是非,尽管这些陈年旧事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杨沫的出名是因为一本小说,即大家熟知的《青春之歌》,而且大家都知道这部小说颇有些自叙传的味道,写的是她自己的青春和自己的歌,其中有她的爱,有她的情,有她的挫折与不满,有她的失落与不幸,尤其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她还在知识分子爱人的启蒙下参加了革命。然而,那个给她启蒙的人却太“知识分子”了,在革命的洪流前

    粤海风 2021年1期2021-06-01

  • 一篇旧文悼“行公”
    李培禹张中行先生与启功先生张中行先生在北大红楼前2021年2月24日,是张中行先生仙逝15周年的忌日。15年前,作为京城报纸副刊的编辑,听闻张先生去世的消息,肯定不能无动于衷,然而用怎样一篇有分量的文章来送别这位“世纪文化老人”呢?我找到我中学时代的老师赵庆培,他是北京中学语文教学界的一位名师,对张中行先生很有研究。不想,赵老师一口回绝了,他说,写有关张中行先生的文章,要找大家、大手笔。他随即推荐了张厚感先生。赵老师说:“张先生也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编审,与

    北京纪事 2021年4期2021-05-24

  • 《留梦集》琐谈
    《留梦集》是张中行的一册散文选集。在1994年6月18日所写《自序》中,张中行这样写道:“我的所谓梦不然,是相望(或竟是幻想),是希冀,是爱慕,有时也许朦胧,但并不无力;于是之后是或移近,成为梦的现实,带来惊异甚至欢娱,但更多的是远离,成为现实的梦,带来怅惘和愁苦。这样的梦是未入睡时有的,是情之所钟,在生涯中占重要位置的,我视之为梦,或称为白日梦。”对于自己笔下的这些“白日梦”,张中行又写道,“我总是有偏爱。”“原因有浅的,是我复读,能够重温旧梦,再过一次

    山西文学 2021年2期2021-05-17

  • 启功:人不能总活在回忆中
    自己和著名学者张中行在写回忆录上的不同看法。张中行出版了《流年碎影》,劝启功也写回忆录。启功对张中行说:“我给你提个意见,不是对你这书有意见,是对你这个写法儿。一句话,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何必重提?”张中行有点不服气:“你这是在彼岸,我还在此岸,还没有你那般的彻悟。”启功说:“张先生的这话确实不好听,他的意思是在说我成了佛了。过了一段日子,张先生平心静气后,大概也明白了我的劝告是好意。回忆过去对我来说,是回忆痛苦。有一回,有个记者来,拿个录音机让我回忆小时

    文史博览·文史 2021年1期2021-04-01

  • 你的婚姻是哪种花朵
    的名气,应该比张中行大的多。其实,国学大师张中行是个晚年爆得文名的作家,虽然他的文字我看的不多,留有印象的不多,但早些年,张中行与杨沫谈恋爱,因为杨沫,我倒记住了张中行。虽然后来他们各奔东西,有人指责张对杨不负责任,但张一直不作辩白,后来看到张与夫人李芝銮的事情,李比张大,张称其姐。张通过亲身感受,将婚姻分为四等:可意,可过,可忍,不可忍。他说,婚姻是花朵,但并不是所有的花朵都好看。可意的婚姻少,是天上的花朵;可過的婚姻不多,是地上的花朵;可忍的婚姻最多,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20年9期2020-09-06

  • 时光静好,知心无纹
    尊敬。第一位是张中行先生,已过世五年多了。在北京大学燕园,曾经住着四位老先生——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人称“未名四老”,如今他们都离开了人世。据说,张中行先生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平静地离去。季羡林称张中行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大抵是指他的学识修养、为人品格和等身著作了。张中行先生一生清贫,85岁的时候才分到一套三居室,屋里摆设极为简陋,除了两书柜书之外,几乎别无他物。老人为自己的住所起了个雅号,叫“都市柴门”。他的书房里书卷气袭人,桌上摊着文房

    知识窗 2020年1期2020-03-25

  • 张中行:永远认定是香河人
    红舒又两次访问张中行张中行诚恳、平易,毫无架子并透露出深深的思乡情绪。其时,张先生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做编审,我当时在县政府工作,县长侯国强是大学中文系毕业,很喜欢文学艺术,更愿意和文人交往。张先生来后,县长亲自陪同,让我去安排吃饭住宿。当我给张先生安排县招待所的单间后,张先生忽然问我:你在农村有家吗?我说,父母都在农村居住。张先生问:是否有火烧的土炕?我说,有。张先生问:能否腾出一间让我住几天。于是,张中行第一次来香河住在我乡下的父母家里。以前听说,张中行

    中外文摘 2019年8期2019-11-12

  • 张中行散文的三层审美向度
    的重视。其中,张中行以“忠实写作,不宜写者不写、写则以真面目对人”的信条,成为学者散文视野中不可忽视的一道风景。自20世纪80年代始,张中行相继创作了《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顺生论》《流年碎影》等作品。因其中记人记事钩玄提要,探究哲理深邃悠远的创作特色,受到读者的一致好评。季羡林曾这样评价:“我常常想,在现代作家中,人们读他们的文章,只需读上几段而能认出作者的人,极为稀见。在我眼中,也不过几个人。鲁迅是一个,沈从文是一个,中行先生也是其中之一

    名作欣赏 2019年21期2019-07-12

  • “京派”与“沪派”散文比较研究
    “沪上名笔”,张中行与黄裳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写过不少相同题材的散文,有许多相似的志趣,具都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和洒脱的人生态度。九十年代中期,两位博学多才的老人竟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被称为“张黄之争”。他们风格趋向,有周氏兄弟的影子;他们散文写法,是学术与情趣并融的“学者散文”;一个是边缘自由派,一个是文化界报人,两位老者的散文必将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关键词 张中行 黄裳 散文比较 艺术风格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张中行生于1909年,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7期2019-05-16

  • 布衣学者张中行
    张昌华张中行先生,在吹熄九十七支生日蜡烛后,驾鹤而去。“都市柴门”随之关闭,“布衣学者”就此息影。他与季羡林、金克木被誉为“燕园三老”,闻名遐迩。世人称张中行为“布衣学者”,是再地道不过的。他生于河北省香河县一农家,祖上三代都是不通文墨的农夫。他六七岁时上学,农忙时便帮家人干点拾棉花之类的农活。通县师范学校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北大毕业后,一直吃笔墨饭,曾在学校教过书;建国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当编辑,编教科书,偷闲写点小文章贴补家用。岁月的年轮,数十年如一日

    作文评点报·初中版 2018年31期2018-10-22

  • 张中行谈北大精神
    张中行谈北大精神著名学者张中行上世纪30年代在北大求学。据他回忆说,当时,北大的师长及校方都很欢迎来自学生的质疑和批评。他说:“一次,青年教师俞平伯讲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其中有‘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两句。俞说:‘知就是不知。’一个同学站起来说:‘俞先生,你这样讲有根据吗?’俞说:‘古书中,这样反训可谓俯拾皆是。’说着,就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出了六七种。提问的同学看了,说了声‘哦’,就坐回去了。“还有一次,在一个佛学讨论会上,胡适正讲得津津有味,一个

    北广人物 2017年50期2018-01-05

  • 不要轻易下结论
    7年,著名学者张中行为帮助巨赞法师编辑佛学月刊《世间解》,特向俞平伯先生约稿。俞平伯欣然同意,写了一篇题为《今世为何需要佛法》的文章,被张中行推荐发表在佛学月刊上。过了一段时间,俞平伯给张中行写信询问稿费事宜。张中行对此感到十分惊讶,一个赫赫有名的诗人、作家、红学家,怎么会斤斤计较稿费这样的小事呢?因此,张中行对俞平伯产生了不好的看法:此人太俗气。俞平伯去世之后,张中行偶然在《新文学史料》中读到一段文字后才明白:当年俞平伯询问稿费是有原因的,据史料介绍,在

    创新作文·初中版 2017年6期2017-12-06

  • 文人轶事
    ●廉 水启功称张中行为中行大德吾师侍者,自称弟子沙弥。张中行在《〈启功韵语〉读后》曾说:“我想尊他为师,他不干;他想称我为前辈,我不干。不得已,求助于佛门,写信,都是称对方为上人,自署沙弥弟子。”启功读张中行《负暄琐话》:“昨夕柏奉寄赐近著,捧读回环,不能释手,及至终卷,已晨四时余矣。”读完,十二点半起床,不等刷牙洗脸,就迫不及待地准备笔墨记下自己的心得:“此书小中见大,淡中见浓,摸老虎屁股如摸婴儿肌肤(此喻不全,应增解剖狮子如解剖虱子耳)。世间苦寒无常,

    杂文月刊 2017年19期2017-11-14

  • 吾衰已久竟谁陈
    1994年间,张中行相继推出了《负暄琐话》《负暄续话》与《负暄三话》三部文集,世称“负暄丛话”。“丛话”的出版,不仅引领了1990年代以来兴起的“文化怀旧散文”的风尚,而且因应了文坛、学界与大众传媒重新关注民国时期的思想、学术与文化的时代潮流。以往对于“丛话”的研究,大都将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加以考察。而本文则致力于通过呈现其文类选择与书写策略背后的立意与用心,揭橥其内在的思想资源与历史意识。具体而言,便是张中行在“丛话”中的百余篇志人文章里,蕴藉了以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7年1期2017-07-13

  • 微小美德
    因职务之需,与张中行先生的交往较频繁较近密些,每次去取稿送稿送稿费,间或张先生留其在家用饭,间或与其一同外面小馆子里吃吃。他总赠送她一些个书,她总帮他买一些个书,两人还自作打油诗互相唱合。他们一老一少还合了不少影。有一张照影十分有趣,附在扬之水《读书十年》一书的某页,是张中行先生的独照,于己巳年中秋照于河北香河县南台村。斑驳树影下,立两头驴子,一灰一黑,一大一小,大者温和,小者乖巧,看去饶有意味,张先生紧立于驴子身后,一手抚驴脊,一手附己腰,薄衣华发,一脸

    幸福 2017年17期2017-07-04

  • 微小美德
    因职务之需,与张中行先生的交往较频繁较近密些,每次去取稿送稿送稿费,间或张先生留其在家用饭,间或与其一同外面小馆子里吃吃。他总赠送她一些个书,她总帮他买一些个书,两人还自作打油诗互相唱合。他们一老一少还合了不少影。有一张照影十分有趣,附在扬之水《读书十年》一书的某页,是张中行先生的独照,于己巳年中秋照于河北香河县南台村。斑驳树影下,立两头驴子,一灰一黑,一大一小,大者温和,小者乖巧,看去饶有意味,张先生紧立于驴子身后,一手抚驴脊,一手附己腰,薄衣华发,一脸

    幸福·悦读 2017年6期2017-06-20

  • 自命寓所“都市柴门”的散文家张中行
    张昌华张中行先生被称为20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季羡林、金克木)之一。数十年来他一直活在“余永泽”的阴影里,自命寓所为“都市柴门”。晚年时来运转,突然大红大紫起来,摩踵而至的不少是编辑、记者。我退休以后,有缘为95岁的中行先生选编了一本《负暄絮语》,故曾叩“柴门”,与先生有一面之雅。张中行独居,寓所是老式设计,三室无厅。门前一小块置放一张小饭桌,狭窄的过道上立着书架。室内静得出奇,迎面墙上老挂钟的咯嗒咯嗒声,声声入耳。更令我惊讶的是家中的摆设、物什都是旧物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7年5期2017-05-27

  • 名士的婚姻观
    是因人而异的。张中行先生对婚姻的看法就很令人折服。这位大学者将婚姻分成四个层次:可意、可过、可忍、不可忍。他说自己的婚姻属“可过”,其诗中就有“添衣问老妻”之句,他解释“吃饭我不知饥饱,老妻不给添饭,必是饱了;穿衣不知冷暖,老妻不让添衣,必是暖了”,一对琴瑟和谐的老来伴形象跃入眼帘。享有“红色资本家”之誉的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的座右铭是:“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这里的“发上等愿”恰如张中行的“可意”,“结中等缘”正是“

    幸福·悦读 2016年9期2016-11-08

  • 《青春之歌》背后的故事
    大国文系的学生张中行介绍的。去香河之前,她又与张中行见了两面。杨沫感叹张中行的书多,学问大,博古通今。张中行也喜欢杨沫的清爽、热情,以致在杨沫上车离别之际,两人已是恋恋不舍了。此后,两人开始了频繁的通信联系,感情迅速升温。1932年,杨沫与张中行相爱。同年夏天,杨沫怀孕后,不好意思住在自己家里,就悄悄在张中行北大宿舍附近,租了一间房子作为安身之所,张中行也时常过来照看她。当时两个人的感情已经有些隔膜,经常相对无言。最后,杨沫去小汤山妹妹白杨的奶妈家,把孩子

    青春期健康 2016年17期2016-10-21

  • 《青春之歌》背后的故事
    大国文系的学生张中行介绍的。去香河之前,她又与张中行见了两面。杨沫感叹张中行的书多,学问大,博古通今。张中行也喜欢杨沫的清爽、热情,以致在杨沫上车离别之际,两人已是恋恋不舍了。此后,两人开始了频繁的通信联系,感情迅速升温。1932年,杨沫与张中行相爱。同年夏天,杨沫怀孕后,不好意思住在自己家里,就悄悄在张中行北大宿舍附近,租了一间房子作为安身之所,张中行也时常过来照看她。当时两个人的感情已经有些隔膜,经常相对无言。最后,杨沫去小汤山妹妹白杨的奶妈家,把孩子

    青春期健康 2016年9期2016-10-12

  • 张中行:坚持己见。也要容许别人坚持己见
    张中行尝说北大的老师一向很宽容来自学生的质疑和批评。一次,青年教师俞平伯讲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其中有“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两句。俞说:“知就是不知。”一同学当即站起来说道:“俞先生,你这样讲有根据吗?”俞说:“古书中这种反训不少。”说着就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出了六七种。这种在课堂上直接站起来质问或反驳先生的举动,其实是很不礼貌的,北大的老师通常不会为此而发怒。还有一次,是关于佛学问题的讨论会,胡适的发言比较长,正讲得津津有味时,一韩姓同学突然站起来,

    北广人物 2016年15期2016-07-26

  • 钱玄同“认输”
    讲课时,与学生张中行就古代一个音律的问题讨论了起来。不过,两人的观点却截然相反。钱玄同上课从不带书和纸,但每一个音律的起源以及演变经过,就能讲得清清楚楚。而张中行恰好对他所提到的这个问题也很有研究,因此两人都认为自己说得正确,谁也不肯认输。此时,班上一名同学提到了一本书里的内容,钱玄同猛然想起,原来张中行说的才是正确的,而自己坚持的看法其实是一种误读。于是,钱玄同立刻改口,笑着对张中行说:“是的,你是对的。没想到,你对此研究得如此透彻,将来一定大有作为。”

    做人与处世 2016年11期2016-07-21

  • 张中行《禅外说禅》著语商兑
    0]语言之思张中行《禅外说禅》著语商兑⊙李艳琴[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绵阳621010]摘要:张中行《禅外说禅》一书对一百五十余则公案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用禅宗的话语来说,就是“著语”。今对其著语进行商兑,分为“说偏了”“说过了”和“没说到”三文言之。本文言其“没说到”。关键词:张中行《禅外说禅》著语禅宗禅商兑(三)没说到禅宗公案的难读,难在对禅师离奇古怪的言行很难构拟成一个可以自圆其说的体系,故历来许多参禅者和研究者都在禅师零星散乱

    名作欣赏 2016年15期2016-07-14

  • 张中行《禅外说禅》著语商兑(二)
    21010]张中行《禅外说禅》著语商兑(二)⊙李艳琴[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绵阳621010]摘要:张中行《禅外说禅》一书对一百五十余则公案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用禅宗的话语来说,就是“著语”。今对其著语进行商兑,分为“说偏了”“说过了”和“没说到”三文言之。本文言其“说过了”。关键词:张中行《禅外说禅》著语禅宗禅商兑张氏对禅宗公案的著语,除上文所言“说偏了”,即公案实际反映之理与张氏所说之理不能吻合外,张氏对有些公案还喜下断语,而这些

    名作欣赏 2016年12期2016-07-12

  • 思深体大:张中行《禅外说禅》思路钩索
    ]思深体大:张中行《禅外说禅》思路钩索⊙李艳琴[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绵阳621010]摘要:张中行《禅外说禅》是一本依据常识,用常言常语表述禅宗难言之理的著作。全书共十五章,从大众较为熟悉的儒家道家说起,将禅宗的外在表现形式和禅的思想内核从理论上说解得十分清楚。其安排文章的思路,体现了思深而体大的特点。关键词:张中行《禅外说禅》思路禅宗禅近读张中行先生《禅外说禅》一书,似在茫茫的夜路上遇见一位健谈而识路的长者,捧读再三,不禁为此书的写作思路深

    名作欣赏 2016年6期2016-07-12

  • 名士的婚姻观
    是因人而异的。张中行先生对婚姻的看法就很令人折服。这位大学者将婚姻分成四个层次:可意、可过、可忍、不可忍。他说自己的婚姻属“可过”,其诗中就有“添衣问老妻”之句,他解释“吃饭我不知饥饱,老妻不给添饭,必是饱了;穿衣不知冷暖,老妻不让添衣,必是暖了”,一对琴瑟和谐的老来伴形象跃入眼帘。享有“红色资本家”之誉的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的座右铭是:“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这里的“发上等愿”恰如张中行的“可意”,“结中等缘”正是“

    幸福 2016年26期2016-02-03

  • 反面人物的原型
    代,耄耋之年的张中行应《读书》杂志之约,写散文,没想到大受欢迎,随后结集出版的散文集《顺生论》《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等全部成为畅销书,被人称为“文坛老旋风”。张中行自谦说,有人问:“这新冒出来的一位是怎么回事?”其实张中行不是“新冒出来的”。人家新中国成立前就是北京大学教授,与著名学者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被季羡林先生称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1949年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特约编审,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其参与

    当代工人(B版) 2015年3期2015-12-17

  • 张中行的两次自责
    唐宝民张中行性格平和,一生与人为善,待人处事丝毫不改淳朴的本色,但生平有两件事,一直让他自责不已。  张中行先生的《禅外说禅》出版后,有一位书摊主告诉他说:“有一天,来了一个中年女性,想买您这本书,但她没有钱,所以想拿一本字典换,我认为这是一件雅事,就换了。”张中行听后很感动,就拜托书摊主等那个女性再去书摊的时候将字典还给她,说就算是自己送给她一本书。十多天后,那位摊主告诉张中行说:那位女性又来了,按照嘱托把字典还给她,但她没有接受,而且,从那以后,再

    作文评点报·中考版 2015年36期2015-10-09

  • 张中行的悔:只知她的寒素,忽视了她的狷介
    问题 人格修养张中行是一位性格平和的老先生,一生与人为善,在待人、处事方面丝毫不改淳朴的本色,但有两件事,一直让他自责不已,也让他明白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些道理。张中行先生的《禅外说禅》一书出版后,有一位忘年的书摊主告诉他说:“有一天,来了一位中年女性,想買您这本书,但她没有钱,所以想拿一本字典换,我认为这是一件雅事,就换了。”张中行听后很感动,就拜托书摊主等那位女性再去书摊的时候将字典还给她,说就算是自己送给她一本书。十多天后,那位摊主告诉张中行说:那位

    意林·作文素材 2015年18期2015-09-22

  • 张中行的两次自责
    唐宝民张中行是一位性格平和的老先生,一生与人为善,在待人、处事方面丝毫不改淳朴的本色,但有两件事,一直让他自责不已,也让他明白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些道理。 张中行先生的《禅外说禅》一书出版后,有一位忘年交的书摊主告诉他说:“有一天,来了一位中年女性,想买您这本书,但她没有钱,所以想拿一本字典换,我认为这是一件雅事,就换了。”张中行听后很感动,就拜托书摊主等那个女性再去书摊的时候将字典还给她,说就算是自己送给她一本书。十多天后,那位摊主告诉张中行说:那位女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15年7期2015-09-10

  • 文化碎片“未名四老”
    广铭、金克木、张中行和季羡林,人称“燕园四老”。邓广铭毕业后,留校任教,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唐宋辽金史的研究,尤其在宋史方面超越前人成就,成为宋史学界的一代宗师。论学历,金克木不过小学毕业。可他聪慧、用功,自学多国语言,在翻译和写作上成绩斐然,成为了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学者。从印度归国后,受聘于武汉大学,后任北大东语系教授,长达52年。张中行早年毕业于北大,多年从事编辑工作,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张中行

    做人与处世 2015年16期2015-09-10

  • “北大三老”的旷世爱情
    焦红军张中行、季羡林、任继愈是新世纪中国文化进程中当之无愧的“北大三老”。无论是作为学子还是业师,他们的经历、学识、思想、风范,在中国当代文化中当之无愧,罕有其匹。而“北大三老”的爱情,是其中尤为壮丽的华彩乐章。张中行“三老”的爱情中最受争议的是张中行张中行与杨沫相识于1931年。那年,张中行22岁,刚考入北大国文系,风华正茂,风流倜傥。而杨沫也是青春年少,在北京西山温泉女中上高中。因家境衰落,杨母打算把她嫁给有钱的军官,杨沫坚决不从,遂放弃学业,离家出

    人民周刊 2015年12期2015-09-10

  • 反面人物的原型
    代,耄耋之年的张中行应《读书》杂志之约,写散文,没想到大受欢迎,随后结集出版的散文集《顺生论》《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等全部成为畅销书,被人称为“文坛老旋风”。张中行自谦说,有人问:“这新冒出来的一位是怎么回事?”其实张中行不是“新冒出来的”。人家新中国成立前就是北京大学教授,与著名学者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被季羡林先生称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1949年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特约编审,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其参与

    当代工人 2015年6期2015-08-18

  • 语言与文风 ——张中行为什么这样红
    言与文风 ——张中行为什么这样红北京启之张中行的走红有很复杂的原因。他的语言避新趋旧,避开政治语汇而多用古语;而他的文章立意刚好相反:以新为主,以旧为辅。新,是德先生赛先生,是人道人本人文人性;旧,是儒家的仁恕中和、道家的保生顺命。而一贯以真面目示人,不说假话,或许才是张中行走红的深层原因。语言 文风 张中行张中行是1986年以后红起来的,这一年他的《负暄琐话》出版,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在一本又一本出新著的同时,还一本接一本地出选集。这股“文坛老旋风”刮了近

    名作欣赏 2015年10期2015-07-20

  • 顺溜与啰唆——张中行的难题
    四句话,都是从张中行的文章中挑出来的。前两句出自《诗词读写丛话》中的《再说几句》和《上场的几句话》。后两句出自《负暄三话》中的《吃瓜》。我敬佩张中行的学问和人品,他的理性主义和怀疑精神,他的渊博、识见、忍耐与坚韧。但是,我不爱看他的散文。尽管评论界称其为“散文大家”“文坛老旋风”,“未名湖三雅士”(张中行、季羡林、金克木),“燕园四老”(三雅士再加上历史学家邓广铭),季羡林说他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美感是个很自我、很顽固的家伙,它我行我素,“不为尧

    名作欣赏 2015年1期2015-07-18

  • 张中行的议论文 ——以《有关史识的闲话》为例
    北京 启之张中行的议论文 ——以《有关史识的闲话》为例北京 启之张中行写议论文,无论讲什么,都要把道理掰开揉碎,讲深讲透讲全。但是,他越全面缜密,文章越累赘拖沓;越细致深入,文章越缠夹不清。张中行在《作文杂谈》中专门开列了累赘拖沓的八种表现,并主张写文章应避免累赘拖沓,但是他本人却经常犯这样的毛病。本文以《有关史识的闲话》为例,着重探讨张中行议论文累赘缠夹的作文风格。张中行 《有关史识的闲话》 累赘 缠杂张中行的散文得到了很多赞誉,“自然质朴”“冲淡平和”

    名作欣赏 2015年7期2015-07-15

  • “当代的《世说新语》” ——论张中行的“品人”散文
    语》” ——论张中行的“品人”散文⊙马琼[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昆明 650000]张中行的“负暄系列”堪称“当代的《世说新语》”,他笔下往往出现两类人物,一类是名士大儒;另一类则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市井人物。这两类人物虽然有天差地别,但作者选择的标准和表现的重点却是相同的,都着眼于人物的“真”与“怪”。时间和空间距离的遥远、审美态度上的无功利性,使得“负暄系列”成为了“浓郁的诗”。品人 朴素 平淡 自然 通达当一个人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暮年,回顾自己饱

    名作欣赏 2015年12期2015-07-12

  • 张中行散文的审美取向
    33002]论张中行散文的审美取向⊙王雪[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吉林延吉133002]“顺生”与“民本”思想是张中行整个思想体系中的核心观念,同时他善于分析和怀疑事理,文本结构缜密清晰,丝丝入扣,语言确切、简练,力图用通俗晓畅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复杂的道理他常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妙趣横生、通俗易懂,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散文审美价值取向一、“顺生”与“民本”的价值观和许多学者一样,张中行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探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他在“五四”时期,跟随当时盛行

    名作欣赏 2015年30期2015-07-12

  • 不明快与“兜圈子” ——再谈张中行
    子” ——再谈张中行北京 启之张中行写作有个大毛病——“兜圈子”。“兜圈子”会造成两种结果,一是表达上的缠夹,二是内容上的支离和重复。问题是,张中行似乎很热爱自己作品中的废话,他根本不想移什么本性,而是要坚持“兜圈子”这一写作习惯。其实,他是想造出悬念,让文章有趣。如果说张中行的累赘拖沓是唯恐说不明白,那么,他的“兜圈子”就是唯恐把事情说明白。为了做到“新颖、灵活、含蓄,甚至沉重、惊险”,他不惜绕来绕去,扯东扯西,直到扯出个缠夹不清。张中行 写作习惯 兜圈

    名作欣赏 2015年4期2015-01-28

  • 一个旧时代读书人的复活:《读书》与张中行
    王小惠张中行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文系,曾向往胡适那种书斋生活。这种旧思想是不合时宜的,所以建国后他一直默默无闻地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做编辑。这个读书人突然窜红成畅销书作者,不能不让人联系到“旧时代”与“九十年代”之间复杂而隐秘的关系。“一部作品的成功、生存和再度流传的变化情况,或有关一个作家的名望和声誉的变化情况,主要是一种社会现象”,“张中行热”就这样进入了我的视野。而在“张中行热”纠缠多重的问题中,《读书》杂志与他关系的始末显然是一条值得关心的线索。

    小说评论 2014年4期2014-11-14

  • 关于我的阅读视域里的张中行
    容摘要:如何给张中行的身份做个准确的定位,历来学者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杂家,有人以学者称之,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语文教育家,是文章大家。有推崇者言其为国学大师、哲学家、当代大儒,似乎张氏自己也未必颔首,笔者更倾向于同意他的自我定位——思想家。关键词:阅读视域 张中行 定位张中行曾经很火,大红大紫,拥趸芸芸。张著一度极为流行,铺天盖地,雅俗共赏。当2006年的春风拂煦而起、柳芽蠢蠢欲绽的时候,这位葛衣布履的饱学之士,在历经乖舛接续却仍始终淡然处之的九十八度花开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6期2014-09-30

  • 门外有长者车辙
    张中行很敬重朱自清先生,虽然他没有听过朱自清的课,却敬佩朱自清的学识,更敬佩他的为人。一天,张中行正在家里,忽然,住西院的邻居霍家的人来问张中行是否在家,说是他家一位亲戚要来看张中行张中行正感到奇怪时,客人来了。他一看真是又惊又喜,来的竟然是朱自清先生。对于朱自清先生的来访,张中行很是感动,认为自己的门外有了长者的车辙。朱自清先生不幸去世以后,张中行认为朱自清先生的学问和文章是《广陵散》,他的做人处世更是《广陵散》。梁启超曾在《东方杂志》上读到梁漱溟研究

    高中生·青春励志 2014年8期2014-09-21

  • 门外有长者车辙
    刘恒菊张中行很敬重朱自清先生。虽然他没听过朱自清先生的课,却敬佩朱自清先生的学识,更敬佩他的为人。一天,张中行正在家中,忽然住西院的邻居霍家的人来问张中行是否在家,说是他家有一位亲戚,要来看张中行张中行正感到奇怪时,客人来了。他一看是又惊又喜,来的竟然是朱自清先生。对于朱自清先生的来访,张中行很是感动,他认为自己的门外有了长者的车辙。梁启超曾在《东方杂志》上读到梁漱溟研究佛学的论文《究元决疑论》,称许不已,进而注意作者。梁启超从欧洲归来,见到梁漱溟的新著

    国学 2014年2期2014-02-13

  • 门外有长者车辙
    刘恒菊张中行很敬重朱自清先生。虽然他没有听过朱自清先生的课,却敬佩朱自清先生的学识,更敬佩他的为人。一天,张中行正在家里,忽然住西院的邻居霍家的人来问张中行是否在家,说是他家有一位亲戚,要来看张中行张中行正感到奇怪时,客人来了。他一看真是又惊又喜,来的竟然是朱自清先生。对于朱自清先生的来访,张中行很是感动,他认为自己的门外有了长者的车辙。梁启超曾在《东方杂志》上读到梁漱溟研究佛学的论文《究元决疑论》,称许不已,进而注意作者。梁启超从欧洲归来,见到梁漱溟的

    读者 2013年24期2013-12-20

  • 怀旧的三种式样——比较周作人、张中行、张昌华的民国人物书写
    北大感旧录》、张中行《负暄琐话》系列,他们所写的人物多有重复,如辜鸿铭、章太炎等人,而呈现的面貌各异,这就给本文的比较提供了可能。周作人、张中行自民国走来,带着深刻的民国印记,而张昌华亦是“旧派人”风范,喜书法印章、乐书窗读月。虽然都是怀旧,却因各人的境遇、天赋不同,而呈现的“旧”各不相同。下面以他们对辜鸿铭的记述为焦点,谈谈怀旧的三种式样。周作人虽然常谈“寿则多辱”,却从晚清、民国直挨到了“文革”前夕,其一生所见所闻可谓多矣。他晚年的工作主要是翻译与写回

    扬子江评论 2013年2期2013-11-05

  • 京派文学的当代传人——张中行对周作人的接受
    人的敬重和理解张中行1925年秋天入读通州师范后,开始阅读周氏兄弟的作品,尤其喜爱周作人的散文小品,从此以后与周作人及其作品结下了不解之缘。1931年秋张中行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他于是得以选修周作人主讲的魏晋南北朝散文。周作人五四以来在散文创作、翻译和文学理论方面的建树使他成为30年代京派文人的精神领袖。在北京大学的四年读书生涯里,作为小字辈,张中行对周作人其人其文景仰羡慕备至。据张中行回忆,1938年秋冬之际,当时北平人纷纷传说周作人将要出任伪职时,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1期2013-04-07

  • “布衣学者”张中行
    高 杰张中行,河北香河人,1909年生于一普通农家,衣仅可蔽体,食尚能果腹,既无玩具又无诗书可读。大名“张仲衡”还是小学老师刘秀才给的,直到北大毕业有了放弃学名的自由,才改弦更张去了“仲”的人旁,“衡”的游鱼,改称张中行。张老瘦而高,人高明,身材也高,溜肩膀,布衣布履,生活简单,一套极普通的公寓,白灰墙水泥地,没有任何时兴的装饰。室内一桌、一床、一柜,别无他物。桌上摊着文房四宝和片片稿纸,典型的老骥伏枥。季羡林先生曾经称赞张先生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人物周刊 2009年9期2009-11-13

  • 张中行与杨沫:两种命运路向
    从杨沫的角度看张中行,自然有另一个结论。但他们都没有料到,彼此的分合,隐含了现代读书人的两种命运路向。杨沫是在极其困苦的时候与张中行相遇的。她的家庭有着知识阶层的氛围,但人际间的冷漠、父母的恩怨给孩子带来的苦难是深切的。父亲是老北大的毕业生,后来做了一所学校的校长。他的婚姻并不幸福,与其相伴的却是宿命般的气息。婚后的美好不久就中断了,此后就是与妻子的经久不息的冲突。这些给孩子内心的创伤是不言而喻的。最终只能是彼此分手,造成了家庭里的变态氛围。母亲经常打孩子

    读书文摘 2009年9期2009-09-18

  • 布衣学者的寒士心态
    王明析最早知道张中行是因为《负暄琐话》,文字的味道很特别,写人记事都有些《世说新语》的意象,文章短而好读,还不时让人漫生出一些痴痴的玄想,比较切合我散淡的个性,自然就记下了。有一天,突然得知他就是《青春之歌》中余永泽的原型,不免感到莫名的意外,还有一缕怪怪的惊讶。后来读他的《顺生论》,还是比较喜欢。所以,看到书店有《张中行别传》上架,便毫不犹豫买下了。读孙郁所著《张中行别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我最大的感受是,这位布衣学者的寒士心态让人感到

    博览群书 2009年7期2009-07-16

  • 读《张中行别传》说行公
    读孙郁先生的《张中行别传》(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年1月出版),引起我对行公由知名到相见的一点回忆。知道张中行是在1965年。这自然不能算早。1935年张先生就从北京大学毕业,教学,当编辑,写文章,时间已过了三十个寒暑。但也不能算晚,比起全国读书人1986年以后才听说张先生的赫赫大名,我毕竟早了二十年。我那时在一个中学教语文,买到一本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古文选读》。全书选的多是古代名篇,每篇选文都附了译文、简注和扼要讲析。选评者周振甫、胡念贻、隋树森等

    河南教育·高教 2009年5期2009-07-01

  • 张中行:在周氏兄弟之间
    孙 郁张中行生前常和我谈起鲁迅、周作人的旧事,都挺有趣,资料的价值不小。记得有一次他把周作人给他写的扇面的照片给我看,隐含了许多历史故事。我至今还保留着这些。周作人死后,弟子亦散,废名逝于“文革”初,江绍原和俞平伯早已沉寂了。一些受苦雨斋影响的文人,也鲜及周氏的文章。其实,周作人的热,是和张中行这样的老人出现有关。无数模仿周作人体的文字的作家出现后,人们才广泛认可存在一个苦雨斋的传统的。而张中行在这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苦雨斋的弟子里,就文采和智慧而言

    读书文摘 2009年4期2009-04-29

  • “临渊不羡鱼”
    没有多少人知道张中行的名字。他的文字很好,静静的,像冬夜悄然落地的雪,安宁里有些清冷。记人记事有古风,像六朝的短章,也夹带明清小品的笔意,很有苍凉的况味。我第一次读到这本小册子,竟如同与民国的旧人相逢。为书写序的是吕冀平,比他小二十余岁的同事。张中行让友人作序,乃友情使然。吕冀平亦不算名人,张中行却欣欣然,在他心里,也算是对过往生活的纪念。古人写所见所闻、记人记事的文章,就有清寂的一面。袁宏道写徐文长,怪而有趣,是录异志怪之类。韩愈记柳宗元,也余音袅袅,诗

    同舟共进 2009年2期2009-02-25

  • 婚姻的四个等级
    汪金友国学大师张中行在《婚姻》一文中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分等级,婚姻也是这样。以当事者满意的程度为标准,我多年阅世加内省,认为可以分为四个等级:可意,可过,可忍,不可忍。”张中行把婚姻分成四个等级,看似非常残酷。一样的大红证书,一样的洞房花烛,谁不希望恩爱?谁不盼着幸福?但婚姻就像一块土地,并不是每个耕种的人,都能取得丰收。有人感觉到了甜蜜,也有人感觉到了酸楚;有人感觉到了快乐,也有人感觉到了痛苦。“可意”,就是称心如意。相貌、人品、职业、家庭以及

    廉政瞭望 2009年11期2009-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