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论

  • 《白雨斋词话》及传世版本概述
    晚清三大词话,是词论研究中的热点。陈廷焯36 岁中举,悠悠四十载春秋,时间似乎在这位词人身上格外残酷,他一身豪侠气,徒有报国心。继承了老杜思想的他,怀抱着“沉郁说”点评词作,而脱胎于其黍离麦秀之悲的《白雨斋词话》可谓寒泉之呜咽,秋蛩之幽鸣,在一定意义上修补常州词派漏洞,推动清代词学理论进一步发展,是词话史上一大专著。一、陈廷焯与《白雨斋词话》陈廷焯(1853—1892 年),字亦峰,又字伯与,原名世琨,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人,光绪十四年(1888 年)举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2期2023-10-10

  • 从《词论》看李清照的词学思想
    摘要】李清照在《词论》中对李煜、柳永、张先、晏殊等词人作词风格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体现了李清照“别是一家”的词体标准。李清照《词论》中提出的思想与其个人生平经历及创作风格有关,其词学思想皆可以《词论》中涉及的词人词作为例证实,从中也可看到李清照随人生阅历不断丰富导致其词学思想的转变与完善。【关键词】李清照;《词论》;“别是一家”【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2

    今古文创 2023年22期2023-06-25

  • 21 世纪前二十年(2001—2020)李清照《词论》研究综述
    721013]《词论》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关于词学创作的文章。21 世纪以来,学界对其研究层出不穷。经统计与整理,近二十年(2001—2020)对《词论》的研究范围涵盖作者作年研究、写作成因探析、文本细节研究和价值研究四个方面,总体呈现出不断深化、细化的趋势。通过全面、综合的梳理和反思21 世纪前二十年的李清照《词论》研究,有助于下一步研究的深入和拓展。综合来看,21 世纪以来,对李清照《词论》的价值研究沿着20 世纪的研究展开并不断深入,仍是《词论

    名作欣赏 2022年29期2022-10-15

  • 王国维《人间词话》早期接受情况
    《读书杂记》之《词论之部》,据《读书杂记》题下小字括注“丁巳旧著”可知其原作于1917年。《词论之部》计数十则,可视为一部小型词话,其中明引王国维词论一则:“皋文曰‘飞卿深美闳约’,介存称之。近人王国维曰:‘四字唯正中克当,刘融斋谓“飞卿精艳绝人”,差近之。’”此即《人间词话》的第十一则,文字微有不同。此外《词论之部》还有多则似受《人间词话》的影响,如其比较柳永词“霜风凄紧,关河冷落”与李白词“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以为柳词“境界较狭,气象较凄”,又说李白

    书屋 2022年6期2022-06-21

  • 21世纪前二十年(2001—2020)李清照《词论》研究综述
    关键词:《词论》 李清照 研究综述 文本研究 价值研究《词论》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关于词学创作的文章。21世纪以来,学界对其研究层出不穷。经统计与整理,近二十年(2001—2020)对《词论》的研究范围涵盖作者作年研究、写作成因探析、文本细节研究和价值研究四个方面,总體呈现出不断深化、细化的趋势。通过全面、综合的梳理和反思21世纪前二十年的李清照《词论》研究,有助于下一步研究的深入和拓展。综合来看,21世纪以来,对李清照《词论》的价值研究沿着20世纪的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10期2022-05-30

  • “别是一家” ——从否定到肯定的审美流变
    刊录了李清照的《词论》并对其进行简短评述,认为《词论》在评述诸位词人的歌词时都旨在揭露其短处,没有一个不是这样。胡仔指出这样的论断是不公平的,甚至还用了韩愈的诗“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来暗指李清照自不量力,因此其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李清照评点先贤、大家做法之不满,并表达了对李清照自大态度之讥讽。这是目前可考的针对李清照《词论》进行专门学术批评的最初文献记载[2]。20世纪以前,李清照的《词论》尚未受到词学家和批评家们的重视,目前可见的最早的学术批评除《苕溪渔

    大众文艺 2020年19期2021-01-28

  • 词论》思想及其在易安词中的体现
    内容摘要:《词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篇词学专论,李清照在此文中梳理了词的起源和发展史,界定了词的标准,将其作为独立的文体与诗、文进行区分,进而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同时,她借评论北宋以来十余位词人作品,对词作的语言、内容与手法提出要求,并在易安词中将其理论得以运用。虽然历来学者对《词论》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其对于宋代及后世词学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关键词:李清照 《词论》 别是一家 易安词李清照的词学思想,集中地体现在其《词论》中。但其自问世以

    文学教育 2020年12期2020-12-28

  • 近三十年民国时期清词论研究述略
    时期可谓是清词与词论研究的发端,也为后世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这一阶段的词学研究,处于由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的时期,也经历了各种社会思潮、文学思潮的冲击,因此,清词论也呈现出快速更新发展的态势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对民国清词论的关注,自当时即始。龙榆生《清季四大词人》[1](P476-517)中,就曾对朱祖谋、沈曾植论王鹏运词的文字加以批评。此后大陆对民国词学的研究寥落,主要阵地转向海外。近三十年,民国清词论也逐渐回归大陆学人的视野。据不完全统计,约有十余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2期2020-12-09

  • 浅论张祥龄对常州词派词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键词】张祥龄;《词论》;词学思想;常州词派引言张祥龄(1853-1903),字子苾、又子馥,四川汉州人,是晚清重要的词学家。著有词集《受经堂词》《半箧秋词》《子苾词钞》,他的词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词学著作《词论》中,《词论》虽仅有十则,但议论中肯,独具慧见,被唐圭璋收入《词话丛编》中而广为人知。1.对常州词派词学思想的继承张祥龄就词体和诗体方面提出了“诗词同流”的词学思想,认为词体和诗体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是体格不同,张祥龄“诗词同流”观点与常州词派讲究词的

    理论与创新 2020年9期2020-07-14

  • 镇江清初词人贺裳小词词论研究
    代表性文人,在其词论《皱水轩词筌》中详细阐述了其小词词论观点。贺裳的小词词论主要是推崇肯定含蓄雅洁的小词词风及自然妥帖的美学要求,同时,在其对豪放婉约和诗词辨体的词论观点中,也能发现贺裳小词词论的辨证色彩。关键词:贺裳;皱水轩词筌;小词;词论一、引言贺裳,字黄公,号檗斋,别号白凤词人,是清初镇江地区著名的词人与词学家,有《皱水轩词筌》《红牙词》存世。清词是继宋词后词的又一个发展高潮,自清初始,便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词人与词学家,与之相应的,词论的研究较之先前

    青年时代 2020年9期2020-06-03

  • 饶宗颐评王国维词论三题
    间词话》中的重要词论。饶宗颐从自己的词学观出发,对这三个词论进行了分析与批评,并在批评中提出了鲜明而独特的词学见解。饶宗颐的批评及词学见解对当代词论的发展具有启迪作用。关键词: 饶宗颐    王国维    悲情论    “造境”与“写境”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潮州饶宗颐(1917—2018),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不仅是当代学术通儒,还是一代词学宗师。饶宗颐于词学涉猎广泛,成就卓著,其在古代词论方面的研究创获,则主要体现在对王国维《人间词话》词论

    文教资料 2020年6期2020-05-07

  • 李清照词学思想研究
    宋代著名词作家和词论家,学界对其文学成就之评价极高,对她生平、诗词创作的研究成果众多,在中国词坛上具有重要影响。《词论》是李清照的一篇论词专文,代表了她的词学观念和理论主张,她在《词论》中梳理了唐末五代至北宋以来词的发展历史,并总结出“乃知词别是一家”的论点。“词别是一家”作为她词学理论的核心,其具体内涵有词的创作要有协音律、尚文雅的美学意蕴,还要重视故实、铺叙等艺术创作手法,以及浑然、圆融的意境创造,这也是她在评点各朝代一些重要词人的基础上所提出的词学观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20年6期2020-01-04

  • 李清照的《词论》及为何不提周邦彦之我见
    要: 李清照的《词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专门讨论词的创作的著作,文中记述了唐五代至北宋時期的词学现象,点评了柳永、苏轼、欧阳修、晏殊等人的词作,并提出了“别是一家”的概念。本文通过讨论《词论》的渊源年代问题,引申出《词论》中“为何不提周邦彦”的问题,并通过对周词的音乐美、铺叙手法等的分析论证周词符合《词论》中的作词要求,反面论证不提周邦彦之缘故。关键词: 李清照    《词论》    周邦彦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王灼《碧鸡漫志》称其“自少年便有

    文教资料 2019年27期2019-12-05

  • 李清照《词论》中“富贵态”的新探
    的内涵。易安的《词论》是中国词学史上十分重要的一篇文献,这篇文献最早见于南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从话后集》卷三十三提到“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1]彭玉平先生《李清照论词的故实与富贵态略释》一文解读秦观词“少故实”而乏“富贵态”的遗憾,应包涵对秦观词在情感内涵的薄弱及情感力度不足等方面[2]。笔者深以为然,易安《词论》中“富贵态”主要强调情感的薄弱是其“富贵态”内涵的一方面;此外,笔者结合李清照创作实践,着重从其词

    文学教育 2019年21期2019-11-27

  • 赵尊岳词论研究
    讨词学。赵尊岳的词论在况氏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明词并不疲芜,并在考察历代创作的基础上创作了《填词丛话》一书,形成了系统的词体观、鉴赏论与作词法批评。关键词:赵尊岳;词论;《填词丛话》;词体观;词史观;作词法批评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9)03-0036-08赵尊岳(1898—1965)原名汝乐,字叔雍,江苏武进(今常州)人,斋名高梧轩、珍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9年3期2019-11-22

  • 七十年来中国大陆金代文学研究论著述评(三)
    焘又出版了《宋金词论稿》,该书亦分为两编,上编为宋代词人的论述,下编为金代词人的论述。书中值得注意的是对金初词与北宋词之间承继关系的论述。如果说《宋金词论稿》是将北宋词与金词联系起来进行研究,那么以下三种著作则把金元词作为一个整体来观照。第一部是赵维江的《金元词论稿》,全书分为三编,上编为金元词概说,主要是对金元词的创作情况、研究状况、总体特征及发展轨迹的梳理和论述,作者把金元词的总体特征概括为豪放质朴的北宗风范、隐逸避世的主体精神、类诗类曲的词体特征三个

    名作欣赏 2019年31期2019-11-16

  • 李清照《词论》中“富贵态”的新探
    特征,李清照的《词论》肯定了秦观词中“专主精致”,同时批评其 “终乏富贵态”,何为词中“富贵态”?结合李清照的创作实践得出:词中“富贵态”在于作品中情感的真挚深厚、作品语言的清新隽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灵动、立体饱满,是一种从形式到内容深度雅致。关键词:李清照 《词论》 富贵态 创作实践一.引言词中“富贵态”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由晚唐五代至宋,成为后来词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时代特征,而且不同时期都被赋予不同的内涵。易安的《词论》是中国词学史上十分重要的一篇文献,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7期2019-08-08

  • 《小词大雅》“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学设计 及思考
    构、主旨、词作、词论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学习和思考。一、教学设计(一)目标设定1.通过分析词人及其作品,提升审美能力;2.通过归纳整理赏析方法,提升理性分析能力;3.形成和积累人文社科类学术著作的阅读经验和方法。(二)课时安排本书的阅读与研讨一共历时两周。第一周是初读和感悟,“课前导”导读课放在初读之前;第二周是细读和分析,“课中导”阅读课放在第二周起始阶段;接下来时间主要是归纳整理全书,准备读书报告会。课后分享放在第二周结束前。同时,学生利用课外时间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8年11期2018-11-20

  • 关于《词论》未涉及周邦彦问题的再讨论 ——以《碧鸡漫志》为证
    茹一、观点回顾《词论》中没有提及周邦彦很早就引起了学界的注意,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过探究,观点大致有三:一是从《词论》的写作时间入手:夏承焘先生认为《词论》是易安居士早期的作品,所以并未提到大晟府里的一派作家也成了这一观点的佐证之一。二是从政治角度入手:顾易生等先生认为,这是由于周邦彦属于新党人物,而易安居士的父亲李格非与公公赵挺之都隶属旧党,政治态度相左,所以回避。而张进先生在此基础上又补充了“由于‘别是一家,知之者少’所以不愿涉及权威人物”和“对在世人物

    长江丛刊 2018年3期2018-11-14

  • 飞越千年的文学清梦
    见地、别具风骨的词论家。她不仅鱼跃于词赋创作的海洋,得跃“龙门”,还振翅词学专论理论高峰,会临绝顶。她的《词论》作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创一家之说”的词学专论,具有重要价值。李清照藉《词论》高屋建瓴,评古论今,论道了词之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及其创作特点,确实颇有创见:一曰盛唐之时,词与音乐相结合,以“声诗并著”为其特色。二曰晚唐五代时期,词调骤增,但大多是“以词命世”,虽然艺术性较高,却失之于思想格调低迥。三曰宋词时期,是词史上的黄金时代。词赋名家辈出,词风多

    莫愁 2018年28期2018-11-14

  • Egan, Ronald. The Burden of Female Talent: The Poet Li Qingzhao and Her History in China
    Lyrics” 词论 (chapter 2) and the “Afterword”后续 to the Records on Metal and Stone金石录 (chapter 6),characterizing the former as “a statement about the song lyrics springing fundamentally from her own sense of the challenges she faced a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18年1期2018-11-13

  • 飞越千年的文学清梦
    见地、别具风骨的词论家。她不仅鱼跃于词赋创作的海洋,得跃“龙门”,还振翅词学专论理论高峰,会临绝顶。她的《词论》作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创一家之说”的词学专论,具有重要价值。李清照藉《词论》高屋建瓴,评古论今,论道了词之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及其创作特点,确实颇有创见:一曰盛唐之时,词与音乐相结合,以“声诗并著”为其特色。二曰晚唐五代时期,词调骤增,但大多是“以词命世”,虽然艺术性较高,却失之于思想格调低迥。三曰宋词时期,是词史上的黄金時代。词赋名家辈出,词风多

    莫愁·智慧女性 2018年10期2018-10-24

  • 李之仪题跋文化阐释
    仪的题跋对书法和词论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穿插其中的人物记事具有文史互补的价值。深入分析李之仪的题跋,对解读《姑溪居士全集》的其他作品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关键词:李之仪;题跋;书法;词论;文史互证在众多至今传唱不衰的宋词中,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是古典诗词现代改编的经典曲目之一。除了宋词,李之仪在诗歌、散文和书法上都深有造诣。因为李之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所以其作品主要收录于《姑溪居士全集》[1]。在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8年10期2018-05-30

  • 邱世友词学本体研究探赜*
    其文论思辩浸润于词论,所著《词论史论稿》相关词学思想及理论主张,得《文心雕龙》以彰显,与传统文论相承接,又得传统文论体大思精之迪,为词学学科建造辟新天地。20世纪后半叶,在词学由正到变的蜕变期,邱先生坚持词学本体研究,声学与艳科并重,填词与词学同尊。其坚守词学之正,引领词学之正,对词学八事尤其是声学事项多所涉及,于实证与思辨展示门径,精微而透辟,予后学以典型。一、辨体:词之别是一家词为音乐文学,具声学与艳科两方面特质。词与诗有别,于声学与艳科及内外特征均有

    学术研究 2018年3期2018-02-20

  • 《小词大雅》“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学设计及思考
    构、主旨、词作、词论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学习和思考。一、教学设计(一)目标设定1.通过分析词人及其作品,提升审美能力;2.通过归纳整理赏析方法,提升理性分析能力;3.形成和积累人文社科类学术著作的阅读经验和方法。(二)课时安排本书的阅读与研讨一共历时两周。第一周是初读和感悟,“课前导”导读课放在初读之前;第二周是细读和分析,“课中导”阅读课放在第二周起始阶段;接下来时间主要是归纳整理全书,准备读书报告会。课后分享放在第二周结束前。同时,学生利用课外时间

    中学语文 2018年31期2018-02-09

  • 李清照《词论》“不提周邦彦”问题之我见
    文章,李清照的《词论》把此前三百余年的词史作了详尽的梳理和批评,前前后后点评了近二十位词人,而且皆指摘其短、不扬其长。李清照的这些点评是否得此处暂且不说,但她连词史上不以词出名的王安石、曾巩都批评到了,却对当时的词坛大家,词史上的“集大成者”周邦彦不置一词,这确实是令人费解的。关于这个问题,已经有许多学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陈丽丹在其硕士论文《李清照〈词论〉研究析评与诗学思想再探》中,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后,概括出李清照《词论》不提周邦彦的理由可能有以下

    大众文艺 2018年4期2018-01-28

  • 词论与书论:文艺史视野下晚近词学尚“涩”之风探蠡
    关键词:词论;书论;涩;碑学作者简介:杜庆英,扬州大学文学院教师(扬州 225009)DOI编码:10.19667/j.cnki.cn23-1070/c.2018.06.016宗白华对中国的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体会颇为深刻,曾言:“中国的书法本是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的节奏艺术。……通过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缓急,表现作者对形象的情感,抒发自己的意境,就像音乐艺术从自然界的群声里抽出纯洁的‘音乐来,发展这音乐间相互结合的规律。”1从这一角度来看,词作为音

    求是学刊 2018年6期2018-01-08

  • 李清照《词论》浅析
    ◎武 莉李清照《词论》浅析◎武 莉作为我国古代第一篇女性词学专文,第一篇系统的词学专论,李清照的《词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后人认识、了解、研究和探索词风的意境、语义、思想和内涵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本文对李清照的《词论》进行浅析,提出看法。李清照的《词论》影响深远,不仅在当时开创了词学的先河,对后来词学的发展和延伸也起到了较大的指导意义。一、《词论》的看法解析李清照多才多艺,对诗、词、文都非常精通,尤其在词方面造诣非常高。她亲身创作,并总结了实践经验,对

    唐山文学 2017年8期2017-11-24

  • 清代“豪放”“婉约”词论之文献载体举隅
    深入的论述。清代词论文献浩瀚,形式较前代更为多样和完备,包括词话、词集和词选的序跋批注、论词诗词,以及文、笔记、词谱、诗话、曲话、书札中的相关内容,有专门的词论著作,也有散见于各处的点滴评说。其中与“豪放”“婉约”问题相关的资料,至今无人做过系统统计。笔者在研究清代“豪放”“婉约”词论时参考前人考述,对搜集到的现有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归类,大致分为词话、词选、词籍序跋、论词诗词四种。一、词话:较常见的词论形式词话是传统词论的主要形式,无论是对宏观的词学史

    中国苏轼研究 2017年2期2017-07-09

  • 从《左庵词话》看晚清满族词论家李佳的词学思想
    词话》看晚清满族词论家李佳的词学思想许 珂(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清代词坛复兴,《左庵词话》是唯一由满族词人所著的词学论著,但一直以来,学界对其研究尚显空白。李佳提出要把握好雕琢字句的“度”以达到自然天成的流畅词气,欣赏创作中的白描手法,崇尚自然不加雕饰的倾向还表现在他的词律论上。词意方面,他重视词的新意和雅意。总的来说,李佳在词体、词法、词律和词意四方面都秉承了一致的审美观,即天然去雕饰。《左庵词话》;李佳;晚清词坛;满族文学;词论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2期2017-05-02

  • 词论家的抗拒和矛盾 ——保护词体独特性与提高其文学地位的矛盾
    530001)词论家的抗拒和矛盾 ——保护词体独特性与提高其文学地位的矛盾朱玉纯 (广西民族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词作为我国传统古典文学的一种体裁,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但由于早期形成的一些特点,使词体在历史上长期受到偏见。通过历代词论家的努力,词终于得以与诗文并肩,但同时自身原有的独特性又有所弱化,促使了词论家们的反思。文章从词体自身独特性的形成、题材和风格发展两方面入手,以《中国古典词学理论史》为例,论述及分析了词论家们心理矛盾产生的原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5期2017-03-10

  • 恪守本位与求雅去俗 ——李清照《词论》评议
    俗 ——李清照《词论》评议刘韵智*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李清照《词论》作为宋代词坛重要词学专论,其中心论点是词作要“协律”。从女性视角出发,在肯定了柳永慢词长调的创新之后,否定了其“词语尘下”,对于女性的玩狎态度。另外,针对于苏轼的诗词“自是一家”,她提出“别是一家”,强调在协律的基础之上,注重词作的高雅、典重、故实等特点,实与苏轼在思想上有重合处。李清照;《词论》;女性视角;柳永;别是一家李清照的《词论》一文,是宋代词坛上一篇重要的词学

    山西青年 2017年6期2017-01-30

  • 贫家美女几多愁 ——以清照之《词论》评秦观词
    ——以清照之《词论》评秦观词刘 妍(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 新乡 453000)秦观词被称作婉约正宗,当世人与后世人多予赞赏。而李清照《词论》中却喻秦词为“贫家女”。今文以“贫家女”论为切入点,一探秦词,并解论秦词愁绪与之关联。秦观词;词论;贫家女;愁秦观(1049-1100),初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别号淮海居士,邗沟处士,扬州高邮人,后世称其淮海先生,有《淮海居士长短句》(又称《淮海词》、《淮海琴趣》)三卷。秦七诗、文、词均有名,尤以词显,当世人与后世人都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1期2016-11-27

  • 沧波弄素秋 ——浅评晚清文人陈廷焯词论与词作
    评晚清文人陈廷焯词论与词作□王梦琪初识清末词家陈廷焯,究其缘由,大概是因为皇甫松。皇甫松是晚唐花间派词人,他的《梦江南》中“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颇有意境。“梦境画境,婉转凄清,亦飞卿之流亚”,可见陈廷焯对他的词颇为赞赏。他一生致力于词论,著有《白雨斋词话》。翻阅这本词论,你会发现他是一位极认真的文人。每一个句子都很精致,就像是水一样,清澈透明。我想他大抵也是个如水般的男子吧。只可惜上天造化弄人,当值不惑之年却因病离世。短短四十载的华年里,他把每一缕

    剑南文学 2016年6期2016-11-21

  • 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
    位大家,在她的《词论》里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论断,要求填词必需严格按照协律、铺叙、重典、情致和故实等五个标准进行创作,缺一不可。她提出的作词标准是有见地的,但对前人的词作批评,过于苛求,有失公允,有的甚至是不正确的,就是她的某些词作也没有完全严格按照《词论》的标准去创造。李清照的《词论》是宋代第一篇较有系统而有己见的词论,也是史载我国妇女的第一篇文学论著。《词论》与词作相辅相成,玉成了文学史中永不衰败的“宋词之花”——易安词。李清照以她出色的作品实践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年5期2016-05-14

  • 运用文献资料开展苏轼相关研究个案分析 ——以“清代‘豪放’、‘婉约’词论研究”为例
    豪放’、‘婉约’词论研究”为例赵银芳(国家图书馆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北京 100081)词的“豪放”、“婉约”问题从宋代始即争论不休,延续至今。但此命题喧闹的外表下,是全面文献搜集和系统梳理归纳的缺乏。清代是词学发展的鼎盛期,表现在词的大量创作、词学流派的纷纭多样、词学理论的繁荣等许多方面,把“豪放”、“婉约”词论放到清代词学背景下去探索、归纳有其必要性。笔者以相关资料搜集整理为线索,并进行归纳整理,力图呈现此命题研究脉络,为词学研究提供个案。苏轼;词学;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6期2016-03-07

  • 宋代词学视域中的李清照《词论
    摘要:李清照的《词论》是宋代词学史上独有的词学论文,李清照以其独有的胆识和见解对词学发展中词家、词作、词史进行深刻的评价,言辞观点震烁词坛。从清朝至今,世人对《词论》的评价层出不穷,意见也不一。本文将《词论》置于宋代词学视域下进行研究,以期能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启示。关键词:宋代词学;李清照;《词论》;雅化;音律“词”是继“诗”后出现的又一种影响较广的文学体,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形成,必然经过百余年的锤炼,“词”进入到宋代后,逐渐形成了一种潮流。宋词的一个

    大观 2016年1期2016-03-05

  • 词论》写作的动因及其对词坛的影响
    ◎魏向阳《词论》写作的动因及其对词坛的影响◎魏向阳李清照《词论》的写作动因,主要在其历史责任感、创新精神和词学审美理想的张扬三方面。《词论》与李清照的创作对词坛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其理论表现为音律平仄要求愈来愈严,“文雅”美境执著追求;其创作表现则在贯穿南宋一百多年的忧国伤怀悲怆之声,深幽曲婉的情致以及语言、造境、用典、铺叙等艺术手法方面。词体从中唐成立、延及晚唐五代北宋至李清照,已有300多年的发展史。其间作家辈出,论者亦伙。然而就论词者而言,零散纪

    参花(上) 2015年1期2015-10-27

  • 对李清照《词论》的几点思考
    的女词人,她的《词论》提出的诗词“别是一家”的观点,以及对词的音律、形式上的总结等,对后世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章就是对李清照《词论》里的相关论点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关键词:李清照;词论;文学李清照,是我国南宋诗词创作的大家,是我国文学史上有名的女性文学家。她创作的作品题材以及内涵丰富,有着极大的研究价值。她的《词论》是一篇关于词的专论文章。提出了诗和词分家的观点,以及对于词的深化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归纳和总结。但是她的《词论》并没有对如何写词给予一定的

    华夏地理中文版 2015年6期2015-05-30

  • 从《词论》分析李清照诗与词的差异
    76005)从《词论》分析李清照诗与词的差异王甜甜(临沂大学 文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5)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个性鲜明的女性作家,纵观其一生的创作,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她的诗与词在风格、艺术手法、音律等方面有着许多独特之处。她的词或温婉细腻或凄楚动人,而她的诗多针砭时弊、激昂雄浑。李清照的《词论》表明了她对于诗与词截然不同的创作态度。李清照;词论;诗词;差异《词论》是李清照在早年写的一篇词学专论,对词体的产生流变作了叙述,并对北宋词坛上的一些作家提出了

    戏剧之家 2015年16期2015-02-28

  • 论李清照《词论》对我国词坛的影响
    74)论李清照《词论》对我国词坛的影响何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兴新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74)词论》与李清照的创作对词坛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其理论表现为音律平仄要求愈来愈严,"文雅"美境执著追求;其创作表现则在贯穿南宋一百多年的忧国伤怀悲怆之声,深幽曲婉的情致以及语言、造境、用典、铺叙等艺术手法方面。李清照 词论 词坛影响词体从中唐成立、延及晚唐五代北宋至李清照,已有300多年的发展史。其间作家辈出,论者亦伙。然而就论词者而言,零散纪事之语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18期2015-02-26

  • 李清照《词论》浅谈
    范学院)李清照《词论》浅谈姜杉(鞍山师范学院)本文根据《词论》六大作词要素,探讨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词学观及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李清照提出作词要协音律的定义性的要求来反对苏轼的“以诗为词”,追求雅正的审美意趣,并从阶级地位角度揭示她追求雅正的原因。从她的词学观可以看出,她对苏轼的“东坡体”既有借鉴也有保留,并以女性的视角对词创作加以解读。《词论》在本质上肯定了词的地位,使词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形式。李清照 《词论》 别是一家从性别角度看,中国两千多年的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7期2014-12-11

  • 李清照《词论》浅析
    摘要:李清照的《词论》是我国第一篇女性词学理论专文。《词论》的核心观点和理论纲领是词“别是一家”,李清照认为词必须要合于音律、且具有独特的审美特性,这样才能维护词的艺术特性及传统风格,在形式等方面分清诗词界域。李清照提出的词“别是一家”说,对后人认识、掌握传统词风的艺术特征,进行填词的艺术创作实践,都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关键词:李清照;《词论》;“别是一家” 说宋代女词人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历城(今济南市)人。她的词不论在当时和后

    山东青年 2014年6期2014-09-12

  • 从争执到超越
    约”两种词风,是词论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宋代到清代的词论家,对这两种词风各有偏好,但他们的词论也因派别之见而具有局限性。直到清代,才有学者摒弃派别之见,超脱“婉约”“豪放”来研究词,这种做法,拓展了词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关键词:词论豪放婉约超脱词由民间音乐起步,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既然词是乐章,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视其与音乐关系如何,形成了不同的两条道路:(一)创制新调,要求歌辞与音乐密切配合;(二)恢张词体,革新歌辞抒写的内容。”[1]“与这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6期2014-07-29

  • 周济咏杨花词探析
    1116)周济以词论为后世所知,众多学者对其精辟的词论已做深入的研究,但他的词却甚少有人论及。理论的发明一般都不可能脱离创作实践,周济的词就是其词论在创作实践中的体现。杨花是周济词作中常吟咏的对象,在杨花的意象中,词人寄托了春恨闺怨情愁、身世飘零之感、及时代盛衰之叹。在主题内容上更进前人一步,而艺术特色上能摆脱传统杨花词缠绵悱恻的写法,做到豪宕不羁。周济一生钻研词学,后期更是心有所得,从这几首咏杨花词的比较中,能看出其创作前后的变化以及与理论的紧密结合。周

    韶关学院学报 2014年3期2014-04-10

  • 常州词派之张惠言的清词评成就述略
    后继者们对常州派词论的不断完善过程中可以看出常州派词论的发展及理论思维演进的轨迹。常州词派;张惠言;清词评;成就一、常州派词论的提出背景嘉道时期,浙西派末流以醇雅掩饰其饾饤之状,词坛蹈虚空泛、意旨枯寂的词风现状愈下,再加上常州词人那备受挫折的心态及其向诗教寻求精神归宿的情绪等因素影响。张惠言鉴于浙西词派追求“清空”之境、专注词语精工而陷于饾饤琐屑的弊病,而针对当时词坛提出了词应以立意为本的主张,开了常州派词论的先河。二、张惠言词论词论所及的清人清词(一)

    滁州学院学报 2012年1期2012-08-15

  • 沈谦对明代词论的承继与重构
    277)一、沈谦词论诞生的文学背景明清朝代之更替没有造成文学的衰落或中断。清代以异族入主中原,既没有打断原来文学发展的链条,又没有推迟其进程,反而使它在沧桑巨变中激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文学史上,特别是在词史上,明末清初应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研究,吴熊和认为明末清初是“前后相继、传承有序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发展阶段”[4](371)因此,研究清初词人的词学观不能脱离明中叶以来的词学。从对明代词学批评的角度审视清初词人的词学观,当是题中应有之意。沈谦对明词既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2年2期2012-08-15

  • 试论朱彝尊对张炎雅正、清空说的不同接受
    作词向张炎靠近,词论更是受其影响,有学者认为:“清代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派词人,不仅在歌词创作上刻意模拟张炎,在词学理论上也全面接受了张炎的观点。”私意以为朱彝尊只真正接受张炎的雅正说,而刻意回避清空说。一、朱彝尊对雅正说的接受张炎从词的内容、语言、声律等方面阐述了雅正的要义,请看其论述如次:古之乐章、乐府、乐歌、乐曲,皆出于雅正。(《词源·原序》)词欲雅而正,志之所之,为情所役,则失其雅正之音。(《词源·杂说》)簸风弄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盖声出莺吭燕舌

    名作欣赏 2012年2期2012-08-15

  • 论李渔“俗中带雅”的词学观
    生活情趣。李渔的词论《窥词管见》同样也有此特点,即“俗中带雅”。换句话说,其词论格调是尚俗的,又在一定程度上追求文人“雅”趣。一、“通俗”的词学主张李渔非常重视文学语言的通俗化。在论述“词要”的时候,他首先提出“贵显浅”的主张,也就是说,文学语言一定要通俗易懂。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文化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大多都将“雅”视作一种美学风范。《论语·述而》里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所谓“雅言”是古西周人用的语言,所以又称正言,是当时

    文教资料 2012年25期2012-08-15

  • 周之琦与嘉道词风
    ]周之琦;嘉道;词论;词史地位嘉道词坛最突出的特点是词风新变,多种风格并存、调整,互相汲取合理成分,共同感慨着封建末世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周之琦的词学活动即在这种背景下展开,其词风格多样,浙派看其近浙,而常派则看其近常。有学者认为周之琦折中于浙派、常派之间,[1]认为其在词学主张上,既有浙派的观点,亦不乏常派的影子,是晚清时期浙派向常派过渡的表现。显然,简单的折中是值得商榷的。周之琦无意追寻某个词派,他生活的时代正在酝酿嬗变,浙、常两派亦在交替之中。但他对

    黑龙江史志 2012年24期2012-01-11

  • 新世纪近十年李清照词论研究综述
    摘要:《词论》是我国词学批评史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篇批评文论之一,但很遗憾的是时至今日还没有一篇专门为近十年李清照研究做综述的论文。基于此,本文对近十年来发表的有关《词论》的论文、著作,进行全面、综合的梳理和反思,以期对李清照《词论》研究,李清照研究,词学批评史研究的拓展和深化有所助益。关键词:李清照;《词论》研究综述;别是一家作者简介:户伯涛,东华理工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方向是古代文体批评。[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

    青年文学家 2011年21期2011-12-01

  • 晏几道词“苦无铺叙”说新论——从李清照《词论》谈起
    3)一李清照在《词论》中重点提出词的音乐性问题,并对柳永、晏殊、欧阳修、苏轼等词坛名家进行尖锐的批评,然后总结道:“(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1](P266)在李清照眼里,懂得词之美学特质的词人只有晏几道、贺铸、秦观与黄庭坚。但是这四人的作品仍然存在各种不同的缺陷。本文主要

    中国韵文学刊 2011年2期2011-11-20

  • 谢章铤词及词学研究综述
    铤未刻书之一;《词论辑拾》35则,系陈庆元等人从其诗文集中摘辑。从上面的统计不难看出,无论谢章铤的词作数量还是其词论数量,皆称宏富,在清代乃至整个词学史上都属体大思精之列。关于谢章铤词及词学文献的整理与出版,清光绪十年就刊刻了《谢章铤所著书》二十五种,其中有《酒边词》八卷、《赌棋山庄词话》十二卷、《赌棋山庄词话续编》五卷;唐圭璋先生在编写《词话丛编》时把《赌棋山庄词话》十二卷、《赌棋山庄词话续编》五卷收录其中;谢氏学生石介更是精选《赌棋山庄词话》中的词条而

    中国韵文学刊 2011年4期2011-11-20

  • 浅谈李清照《词论
    的女词人。她的《词论》一文是宋代第一篇系统的词学理论文章,充分体现了李清照的词学观,受到古今文人学者的普遍关注。本文从词“协音律”和词“重典雅”两方面论证了词“别是一家”之说。《词论》一文见于宋代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和魏庆之的《诗人玉屑》。全文不足600字,但立论鲜明,内涵丰富,文中李清照大胆地提出了对词的独特见解和主张,毫不隐讳地批评了词坛上不少的名家。《词论》的中心论题是词“别是一家”,意指词是与诗、与文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下面本文从词应“协音

    群文天地 2011年12期2011-07-12

  • 试评析李清照的《词论
    要 :李清照的《词论》不仅对她之前的词史做出了系统准确的总结,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理论主张,扶正了词在文学史的地位,而且还提出了在词创上语言要协于音律、结构完整、艺术手法有铺叙、精神格调高雅、典重的理论主张,为中国古代词艺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词论》既有其局限性又有进步性。关键词:李清照 《词论》李清照作为我国词坛上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论文《词论》不仅对她之前的词史做出了系统准确的总结,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理论主张,扶正了词在文学史的地位,而且还提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3期2009-06-04

  • 郑板桥的词论
    此,其偶尔为之的词论就更难引人注意了。他的词论虽数量不多,且散见于序跋书信之中,但内容却很丰富,既有对传统词论的继承发扬,也有独创一格的新颖词论。在词体认识上,郑板桥与普遍重视“尊体”的清人一样,具有强烈的辨体意识。他说:“作词一道,过方则近于诗,过圆则流于曲,甚矣词学之难也。”(《与金农书》)从词学之难的感叹中认识到了词不同于诗、曲的文体特征。辨体的基础上,他进一步表明了词中小令的审美标准,他说:“文章以沉著痛快为最,《左》、《史》、《庄》、《骚》、杜诗

    古典文学知识 2009年2期2009-04-03

  • 句读错误
    刘永济先生遗著《词论》第四页曰:“按宋人词名诗余者至多,而南宋人集,前人词名《草堂诗余》,意谓词体出于诗,为诗之余也……。”此处正确的句读应是“而南宋人集前人词,名《草堂诗余》”。按宋宁宗庆元间的《野客丛书》已引《草堂诗余》里的张仲宗(即张元干,字仲宗)《满江红》词。《四库全书》的编纂者纪昀等据此断定《草堂诗余》的成书年代必在庆元以前,是令人信服的。由于《草堂诗余》是南宋时编成的书,编者不详,其性质是一部宋词总集,所以刘先生曰:“南宋人集前人词,名《草堂诗

    读书 1983年5期1983-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