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

  • 浅析洛丽塔服装风格的设计元素
    010000)洛丽塔文化最初来源于欧洲的洛可可文化与维多利亚文化。最早的洛丽塔服装即是以洛可可文化和维多利亚文化为基础,吸收了这两种服饰精巧与繁缛的设计元素应用在了现代的服装设计中,继而形成了早期的洛丽塔古典系服装风格[1]。虽然洛丽塔文化来源于欧洲,但却是在亚洲形成与发展的。二战结束后,日本的年轻人对经济繁荣的欧洲产生了强烈的向往,并对其文化有着深深的憧憬,从而将童话王国里梦幻般的场景、西方宗教文化等设计元素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融入了服装设计当中,就此诞生了

    西部皮革 2023年5期2023-03-13

  • 中国画构图在中式洛丽塔服装中的分析及应用
    430070)洛丽塔作为一种近些年在国际上流行的服装风格,在我国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式洛丽塔洛丽塔风格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兴的洛丽塔服装风格,这种风格问世之后,便受到洛丽塔爱好者们的热烈喜爱。中式洛丽塔这一洛丽塔服装风格中的变种,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逐渐传播开来。目前,国内有关中式洛丽塔服装的文献较少,很多洛丽塔相关的文章对这一洛丽塔分支都是一笔带过。潘之光在《中式洛丽塔服饰风格的分析及应用研究》中将中式洛丽塔分为结合了旗袍元素的洛丽塔服饰和结

    纺织科技进展 2022年10期2022-11-07

  • 亚文化在中国服饰设计中的体现 ——以“洛丽塔”风格为例
    概述1.1 “洛丽塔”一词的起源洛丽塔(Lolita)一词最早出现在一本长篇小说《洛丽塔》中,作者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洛丽塔是小说中的女主角,在小说中,中年男主人公亨伯特因初恋无疾而终,从那之后就钟情于12~14岁的未成年性感少女。后来他爱上了自己年仅12岁的养女,即女房东的女儿桃乐丝,西班牙发音为洛丽塔或者洛。桃乐丝是一个长相甜美且极具诱惑力的早熟女孩,所以洛丽塔也代指性感、有着少女身上少有的性诱

    纺织报告 2022年9期2022-09-19

  • 毁灭之爱:小说《洛丽塔》中的爱欲与杀欲
    科夫在其小说《洛丽塔》(Lolita)中将爱欲与杀欲完美嵌构,令读者体验到极大的美学享受。作者运用独特的写作手法,淋漓尽致地展示出主人公亨伯特在其变态爱欲心理的驱使下,逐渐失去理智,疯狂追逐爱欲的画面。首先,为了让自身的情欲得到满足,亨伯特不惜挑战伦理与道德的底线,几乎陷入癫狂。其次,他以“诗人的气质”自居,试图用童话为自己的变态情欲正言。他甚至妄想操控时间,幻想作为他欲望客体的洛丽塔始终停留在“性感少女”(nymphet)这一阶段,永远不会长大。然而,亨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5期2022-03-15

  • “三坑”史略
    服、JK制服、洛丽塔”,是指分别以中国传统服饰、学生制服和洛可可童装为表征的三种传达媒介、审美对象以及衍生的经济、文化活动社群。在成为一种互联网文化之前,亦有很长的历史根基,本文对其发展历史进行梳理,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关键词:汉服、JK制服、洛丽塔、文化传播、服装史1 “三坑”之前传1 汉服《史记》认为“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但有考古实物支持的汉服最早的出现在殷商时期,之后,西周时服饰制度逐渐完善,春秋战国种类空前丰富,出现了深衣和胡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34期2021-12-16

  • 爱恨洛丽塔
    直到我读到了《洛丽塔》。它里面的句子就像夏夜花园里阵阵飘来的夜来香,你也不知道它具体好在哪里,但就是缠绕、翻滚,无声无息地充斥着整个夜晚。“我望着她,望了又望。一生一世,全心全意。我最爱的是她,可以肯定……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我不在乎,但我只看她一眼,万般柔情,涌上心头。”这是亨伯特望着洛丽塔时心里的话,当然这一段没有《洛丽塔》开篇时的话出名、惊艳,但当我一次又一次地默读,心就像被这句子烧出了小洞,像是再也不能盛住悲伤的容器,一滴一滴地流下泪来。文学给予

    北京文学 2021年10期2021-10-27

  • 洛丽塔》中第一人称叙事角度作用刍议
    :本论文解析《洛丽塔》中第一人称叙事角度的两大作用,即,博得读者同情和力图为自己开罪,并告诫读者要警惕第一人称叙事人单方面的主观说辞,不要被恋童癖、杀人犯亨伯特迷惑失去正确的道德观。关键词:《洛丽塔》;亨伯特;第一人称叙事角度一、引言叙事角度指从谁的视野讲述事件,大致可以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人称叙事角度。在第一人称叙事角度中,叙事人就是小说中的角色之一,往往以第一人称代词“我”出现在读者面前。正是通过他或她的视野,读者得以了解其他角色。纳博科夫的《洛丽塔

    科学与生活 2021年7期2021-09-10

  • 国内洛丽塔风格服饰现状与设计探析
    格、收编过程的洛丽塔时尚近年在中国越来越受到关注。虽然作为新兴风格的洛丽塔目前在中国市场仍处于成长期,但其包含的文化信息以及经济价值仍然使其的研究是有必要的。本文通过文献调查法梳理其历史渊源、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总结其风格以及国内店铺的发展,从而更好的应用于实践作品中的设计。【关键词】洛丽塔;服装风格;服装设计引言:洛丽塔服饰最早起兴于日本,随着中日文化的交流传入中国。尽管这一亚文化由于其典型的个体化和私密性特点使之难以成为主流服饰风格,但近年借助抖音、贴

    红豆教育 2021年2期2021-09-10

  • 论《洛丽塔》中亨伯特的文字欺骗
      要:小说《洛丽塔》中亨伯特通过自白与继女洛丽塔之间的畸形爱恋,企图利用模糊叙述为自己诱奸、乱伦、杀人的罪行开脱,具有文字欺骗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人称多变和对无关事物的病态细节描写表现他的精神缺陷,以此淡化犯罪的有意识性;对洛丽塔卑微而痛苦的怪癖爱情独白表现他对洛丽塔的狂热,以此掩盖恋童、乱伦的背德之行;控诉洛丽塔的美丽外表和主动勾引表现他行为上和精神上的被动,以此逃避诱奸未成年人的事实。文章将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亨伯特自白中的文字欺骗,揭露他对洛丽塔

    青年文学家 2021年5期2021-04-06

  • 剪切与细节
    997版电影《洛丽塔》中特写镜头的大量使用,显示出细节刻画在当今影视作品拍摄上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以细节描写切入,运用文本细读方法,从叙事学和心理学角度分别对电影中蒙太奇的运用、“配角”特写、时间模型、氛围渲染与心理烘托进行客观分析,指出这种细节描写对故事氛围及人物情绪的作用,展现出强烈的视觉功效,产生了超现实的艺术效果。关键词:《洛丽塔》 超现实主义 时间模型 “配角”特写《洛丽塔》(Lolita)是享有“现代小说之王”的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1期2021-02-08

  • 论小说《洛丽塔》的电影改编
    地还原了小说《洛丽塔》中的设定,但其关键情节的刻意遗漏却使得电影的内核与小说的内核出现了根本的不同。关键词:《洛丽塔》 电影改编 还原度 故事内核一、前言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一直是一部富有争议的小说,从费劲周折的出版过程,到在多个国家遭遇封禁的冷遇,再到对其主题的多重解读。它挑战了人们对道德的认知,也挑战了人们对文艺作品的认知,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同时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品之一。1962年,导演库布里克将《洛丽塔》搬上银幕,这一版本的改编得到了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1期2021-02-08

  • 论陌生化手法在《洛丽塔》中的运用
    夫创作的小说《洛丽塔》讲述了一段男主人公亨伯特和少女洛丽塔的禁忌之恋,该部小说一经问世就产生了巨大反响。造成反响的原因除了小说情节本身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十分尖锐外,也包含小说特殊的寫作手法,运用俄国形式主义中的陌生化理论来分析《洛丽塔》,对小说富有争议性的内容进行具体阐释,能进一步揭示和深化小说的内涵。关键词: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陌生化《洛丽塔》在通常意义上来讲,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故事,小说的男主人公亨伯特无法克制自己对于幼女的欲望,与房东黑兹太

    美与时代·下 2021年12期2021-01-11

  • 洛丽塔》翻译归化适度性的译本对比
    万和于晓丹的《洛丽塔》中译本为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文学翻译 适度性 《洛丽塔》 异化法是翻译过程中常用的方法,要求译者尽量以原文所用的表述为依照,保留词语原有的文化形象,留存原作中特有的异国风情,实现译文的“忠实”。但如果译者为了保持译文的“原汁原味”而异化过度,从而超出了目的语读者的理解范围,便会背离翻译的根本目的——让译文在目的语环境内生存。而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就需要译者在译文中加入适当的归化,归化法要求译者以目的语读者所处的语言文化背景为参照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12期2021-01-03

  • 洛丽塔》的游戏性与人性问题
    也是其代表作《洛丽塔》文本结构的一大特点。《洛丽塔》所描写的伦理关系一方面展现了对道德规范的逾越,另一方面又体现了对传统伦理秩序的尊崇,在伦理关系的处理上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游戏态度。本文认为,小说的这种游戏性描写既不是对传统伦理秩序进行批判性的调侃和嘲讽,也不是要设想某种新的道德准则,而是体现了作者对人性复杂性的冷静反思,以及对人性完整性的执着追求。关键词:纳博科夫;《洛丽塔》;游戏;人性作者简介:李舒眉(1999.11-),女,汉族,贵州贵阳人,重庆市西南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3期2020-12-25

  • 洛丽塔》中亨伯特的伦理困境
    陈子涵摘要:《洛丽塔》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创作的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之间畸形的爱情故事。笔者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分析亨伯特这个主要人物,从本能、伦理身份、伦理禁忌、伦理困境等方面,探讨他与安娜贝尔、夏洛特、洛丽塔和奎尔蒂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亨伯特个人的处事风格等一系列问题,对小说进行伦理学意义下的整体分析,从而探讨现代人身陷伦理困境的自救和出路。关键词:本能:伦理身份:伦理禁忌;伦理困境中图分类号:1712. 074文献标识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7期2020-10-20

  •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洛丽塔
    夫的长篇小说《洛丽塔》对传统小说的写作从诸多层面进行了颠覆性的解构,可以视为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主题的空灵、模糊、不确定性;使读者相信故事的真实性的同时,又不时地对自身语言的虚构进行暴露,使之成为“元小说”;反体裁、文字游戏、戏仿、反讽等叙事技巧的运用,不仅为《洛丽塔》营造出了奇幻的美感,同时表现出了强烈的后现代主义色彩。本文将透过后现代主义的视域对《洛丽塔》进行分析。关键词:纳博科夫 《洛丽塔》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可能是20世纪以来最令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8期2020-09-06

  • 浅谈小说《洛丽塔》中男主人公亨伯特的爱情意识
      要:小说《洛丽塔》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上世纪 创作的颇具争议性的长篇“爱情”小说,故事以中年教授亨伯特爱上十二岁的美丽少女洛丽塔为主线,亨伯特用自己一生的执念,造就了两个人的命运悲剧。该小说由于题材及情节设置一直饱受争议,笔者将借助情节浅析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爱情。关键词:亨伯特;洛丽塔;爱情;悲剧作者简介:陈晓晨(1999.3-),女,汉族,山东聊城人,大学本科生在读,现就读于青岛理工大學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图分类号]:I1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1期2020-08-13

  • 论《洛丽塔》中的原罪意识
    55年所写的《洛丽塔》,是二十世纪学术界最具代表性、最富有争议的一部小说。国外对《洛丽塔》的研究主要从叙事技巧,伦理学和后现代主义的角度来解读,鲜有从基督教的“原罪观”的视角来研究。原罪观是基督教教义中的一种重要罪恶观念。在《洛丽塔》中纳博科夫对原罪进行了深入思考:人类堕落的主要根源是人类对罪恶的趋向,原罪是人性中难以改变和克服的缺点和罪恶。本文试图通过对小说中不同人物的分析来探究纳博科夫在文本中呈现出的原罪意识以及对人性独到的见解。关键词:纳博科夫;洛丽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0期2020-07-26

  • 两部《洛丽塔》电影中奎尔蒂在场方式的比较与分析
      要:两部《洛丽塔》电影中,奎尔蒂在场方式对其结构和叙事意义重大,它可以制造神秘氛围、烘托人物内心世界。两名导演都进行了精心策划和设计,但差异较大。奎尔蒂在旧版电影中像无处不在的幽灵,在新版中则像十足的魔鬼。奎尔蒂反照出亨伯特的灵魂:他人性中最阴暗的角落、闪光的一面、他在道德成长和道德回归过程中所经历的恐惧和挣扎以及在他令人作呕的行为背后,值得理解、同情和宽容之处。关键词:电影《洛丽塔》  奎尔蒂在场方式  亨伯特中图分类号:J923         文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20年1期2020-06-08

  • 悲剧美学视角下的《洛丽塔
    毁灭给人看。《洛丽塔》是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之一。《洛丽塔》悲剧色彩及其浓厚,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其悲剧性主要体现在男女主人公各自一步步走向必然的毁灭性的人生结局。关键词:悲剧美学;洛丽塔;死床;漩涡作者简介:陈垚煜,女,浙江金华人,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语言文学专业。[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2--01洛丽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也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小说最开头的这句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2期2020-05-26

  • 洛丽塔》在中国新时期的出版及其形象变迁
       要: 《洛丽塔》在新时期中国的出版,以及文学形象历经系列变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色情、淫秽为其代表性特征,学界对它颇有顾虑,译介和出版界采取了试探性迂回策略;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洛丽塔》大量出版发行,经典与媚俗共存;2000年后,对《洛丽塔》的研究日趋活跃,成果丰硕,其被奉为经典。《洛丽塔》在新时期中国的出版及形象变迁,折射出中国文学观念和文化语境历经的剧烈变化,借此可管窥中国新时期文学文化观念乃至社会发展的演变图谱。关键词: 《洛丽塔》   

    文教资料 2020年34期2020-03-18

  • 讽刺与接纳
    的代表作品,《洛丽塔》中包含大量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讽刺,表现出作家明显的“反弗洛伊德”倾向。与此同时,小说的内容又与弗洛伊德理论出现了巧合般的呼应,体现出作家对弗洛伊德理论无意识的接纳。纳博科夫讽刺弗洛伊德的目的在于强调小说的虚构性,而对其理论的无意识接纳是对小说人物人性合理刻画的结果,恰恰印证了弗洛伊德理论部分内容的合理性。这种讽刺和接纳的统一进一步增强了小说“虚构”的艺术色彩,与作家的文学创作观念十分契合。关键词:《洛丽塔》 讽刺 弗洛伊德 精神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3期2020-02-28

  • 真实与幻想:从集体无意识理论看《洛丽塔
    当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成书的时候,可能就已经预见到了此书将会引起的巨大争议,成年男子因为少年时一段半途夭折的情感产生了精神上的偏差,他因此而偏爱年幼的少女,当他遇到了一个让他一见钟情的少女时就用尽了各种办法来到了少女的身边,甚至不惜成为少女的继父。纳博科夫对文字技巧的玩弄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以至于面对这样带着罪恶的一个故事也让无数人沉溺和讨论。洛丽塔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她是少女,也是引诱人的小仙女,她是《洛丽塔》中亨伯特挚爱的少女,也是漂浮的一抹幽灵,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9期2019-11-16

  • 论《洛丽塔》中的极权主义思想
    ·纳博科夫与《洛丽塔》纳博科夫作为一个俄裔作家,在初到美国之前,在心中就已埋藏了《洛丽塔》的种子。而使得这一种子得以生根发芽,并得到真正意义上实现的是美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纳博科夫在美国的生活经历,以及在美国历史上活生生的案例。纳博科夫在搜集这些资料的基础之上,对材料加以排列组合,写作成了《洛丽塔》。自上世纪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汽车产业的迅速崛起,无论是影视文化还是文学,“公路”“旅行”二词都已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元素。而在这两方面独占鳌头的美国更是把其表现及

    戏剧之家 2019年14期2019-05-31

  • 洛丽塔悲剧命运的根源
    007)一、《洛丽塔》《洛丽塔》(Lolita)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描述了一位从法国移民美国的中年男子亨·亨伯特(Humbert Humbert)在少年时期与一名14岁的少女安娜贝尔有一段恋情,但安娜因伤寒而早夭。安娜的离世给亨伯特造成了很大的精神打击,虽然随着时光的流逝,他的身体日渐成熟,但是他的恋爱心理却停滞在了安娜离世的那个时期。这样的心理使他成年后寻找恋人时,仍潜意识地把自己当成少年时期的自己。亨伯特最先被一名富有的

    文化学刊 2018年5期2018-06-02

  • 小议电影《下妻物语》中的洛丽塔服饰造型
    子无意间修补的洛丽塔风格的帽子被baby屋的设计师看到,设计师感慨桃子刺绣技艺十分精湛,而后桃子帮草莓在服装上绣上欢送大姐头的字样,草莓被惊艳了,十分感动,两人友谊更进一步。Baby设计师联系桃子,邀请她为品牌服装刺绣,桃子为了帮助陷入困境的草莓,放弃了这个机会,在帮助草莓的时候,她抛却了自己往日精心维护的形象,不惜自己的裙子被血和泥淖污染,奋力维护草莓,在剧情最后,baby设计师感动于桃子的勇敢,最终给了她设计师的职务,而草莓也成为了baby品牌的模特。

    西部皮革 2018年5期2018-04-11

  • 悸动背后:《洛丽塔》中亨伯特的心理特征
    009)小说《洛丽塔》完成于1954年,但它的出版并非一帆风顺。被人们扣上“情色小说”的帽子,先后被四家美国出版商退稿,1955年才由巴黎奥林比亚书局出版,直到1958年才在美国出版。然而,《洛丽塔》常常被认为是“禁书”而被误读。事实上,小说以其精美绝伦的语言风格,不拘一格的叙事手法,离经叛道的主题表现,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一直以来都是评论家眼中的宠儿。作者纳博科夫也被盛赞为“20世纪最具有原创风格的文学家,具有非凡的叙事技巧和深厚的描写功底的文体家”。[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5期2018-01-29

  • 最孤独的虎鲸
    类,而是一头叫洛丽塔的雌虎鲸。孤独,离开种群1970年8月8日,美国西北部华盛顿州的佩恩海湾,一场捕捉虎鲸的活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为首的是一个叫泰德·格里芬的捕鲸人。泰德感兴趣的是小虎鲸,因为这样的虎鲸容易在驯养员的指导下,学会各种表演,然后尽快让它们出场赚钱。工作人员放走了成年虎鲸,他们拉起的网越收越拢,把幼年的虎鲸都围在里面。有一只小雌虎鲸被渔网缠住,它拼命挣扎,小虎鲸的妈妈发现情况不妙,转身撞向渔网,可是渔网都是尼龙绳做的,虎鲸妈妈失败了。眼看着自己

    意林 2018年24期2018-01-02

  • 洛丽塔》女主人公悲剧根源浅析
    55年的作品《洛丽塔》一经出版便获得社会各界了极大的反响。《洛丽塔》的题材受人非议,因为它所述说的是一个乱伦的爱情故事。并且它与一般的情色小说大相径庭,《洛丽塔》故事曲折婉转,男主饱受折磨的感情跌宕起伏,情节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其中男女主人公的命运悲剧也让人动容和思考。作家苏童曾这样评价过《洛丽塔》这部作品:“乱伦和诱奸是猥亵而肮脏的,而一部出色的关于乱伦和诱奸的小说竟然是高贵而迷人的。”笔者试图从精神分析和主人公个人经历的角度来浅析这部作品女主人公洛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2期2017-03-25

  • 论《洛丽塔》中迷失的知识分子
    0001)论《洛丽塔》中迷失的知识分子杨 丽 倩(郑州大学 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作为纳博科夫最负盛名的作品,《洛丽塔》以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社会为背景,描绘了亨伯特与洛丽塔的扭曲爱情与悲情际遇。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对作品进行分析,力图从新的视角分析亨伯特这一人物,进而挖掘出纳博科夫对人性的追问。《洛丽塔》;纳博科夫;知识分子;镜像;人性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俄裔美籍作家,1955年在美国创作了文学作品《洛丽塔》。小说的主人公亨伯特是一位从法国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6期2017-03-11

  • 关于“洛丽塔”形象的争鸣
    105)关于“洛丽塔”形象的争鸣戴嘉琳(湘潭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关于“洛丽塔”的形象,评论界有很多说法。文章就学界对“洛丽塔”形象的不同说法进行讨论,并提出新的见解,从而把握纳博科夫亦真亦幻的艺术观和亦美亦哀的生命观。纳博科夫;“洛丽塔”;争鸣纳博科夫(1899-1977),俄裔美籍作家、诗人、翻译家及文艺学家。他的传世之作《洛丽塔》讲述了一段为常理所不容的畸恋:中年教授亨伯特疯狂地爱上了少女洛丽塔,在少女的母亲死后,亨伯特以继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2017-03-10

  • 洛丽塔 ——历经创伤的悲剧人物
    416000)洛丽塔 ——历经创伤的悲剧人物郭建飞(吉首大学国际交流与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湖南吉首416000)《洛丽塔》是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流传最广、最具争议的小说。不同学者对其主要人物之一——洛丽塔——的悲剧人生根源的探讨有不同的理解。从创伤理论视角来看,洛丽塔只是美国青少年集体创伤的个体创伤代表,故,挖掘洛丽塔的创伤根源、探索人物试图走出创伤的种种疗伤方法以及最终失败的根源所在,对理解二战后美国青少年的集体创伤有重要作用。洛丽塔;个体创伤;集体创伤;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7年3期2017-03-07

  • 迷失的美国丽人 ——《洛丽塔》的成长小说解读
    国丽人 ——《洛丽塔》的成长小说解读李燕(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郑州450045)《洛丽塔》这部小说是纳博科夫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亨伯特和洛丽塔的相遇,也是因为亨伯特内心的畸形动机,而洛丽塔却并不清楚亨伯特内心世界的这种畸形状况,可是洛丽塔却因为自己内心的女子天赋,和亨伯特在一起。洛丽塔的迷失有个人因素也有时代社会的因素,是一个人性自我迷失的典型范本。纳博科夫;洛丽塔;亨伯特;扭曲《洛丽塔》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创作的一部小说,在这一部小说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3期2017-02-24

  • 浅析《洛丽塔》中创伤的体现
    000)浅析《洛丽塔》中创伤的体现程忠若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116000)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俄裔美籍作家,1955年他创作了其著名长篇小说《洛丽塔》,小说一经发表便受到广泛关注并获得极大荣誉,但同时也饱受争议。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一名中年男子亨伯特由于年幼初恋的影响,喜欢上了十二岁的少女洛丽塔,想尽办法接近洛丽塔后与其发生不伦恋情的故事。本文将从创伤的视角出发,分别从二人的不幸情感遭遇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对小说进行深入剖析,试图使人们了解到二人违背伦理

    大众文艺 2017年15期2017-01-28

  • 两版《洛丽塔》,谁更懂纳博科夫
    夫的长篇小说《洛丽塔》于1955问世之后, 马上成了20世纪50年代倍受关注、倍受争议并给作者带来极大荣誉的作品。因为《洛丽塔》的成功,纳博科夫成为国际知名作家,《洛丽塔》也在半个世纪里两度搬上银幕。纳博科夫是坚持追求纯艺术效果的作家,他坚持认为:“毫无疑问,使小说不朽的不是其社会意义,而是其艺术,只有其艺术。”[1]所以纳博科夫要用丰富的语言、精彩的细节、多彩的后现代手法,来渲染人物的悲情与爱恋,实践其所提倡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因此,在《洛丽塔》原

    电影评介 2016年8期2016-07-11

  • 爱情突击队
    张珺第一眼看到洛丽塔时,德温特就无法再将目光从她身上移开。他们很快就相爱了,但是洛丽塔心里明白事情不会这么简单。当得知洛丽塔与德温特私定终身以后,洛丽塔的父母向她吼道:“你简直侮辱了自己的名字。”洛麗塔和德温特出身于不同的种姓阶层,德温特比她低了一级。在印度,洛丽塔和德温特这种婚姻叫“逆婚”,绝大多数家庭都无法接受。“我向父亲坦白的那天晚上,他不仅打我,还威胁要杀了我们。我们走投无路,决定以死殉情。”洛丽塔的言语中带着与她的外貌不相符的坚定,不过事情很快有

    爱你·心灵读本 2016年6期2016-07-05

  • 那朵忧伤的野百合 ——观电 影 《 洛 丽 塔 》
    说结集。这就是洛丽塔。每一个少女都是洛丽塔。14岁的洛丽塔。你还记得你的14岁吗?女孩。你会说,是的。那时,我已经开始遗忘每月来潮的羞耻。我偷偷爱上了一个男孩。过了一段时间,又爱上另一个。我像洛丽塔一样多情,并且疯狂。14岁,满大街的女孩都流行踩脚裤,你剪了宛若歌星的短发。14岁,一个日本女孩尝试了第一次的援助交际。她和一个戴眼镜的不多话的男子睡了一夜。他有口臭,你厌恶他。你拿到了一笔钱。你跑去整容。希望成为下一个新垣结衣。七年之后,你失业。和洛丽塔一样,

    幸福 2016年27期2016-06-01

  • 在中国读《洛丽塔
    艾玉在中国读《洛丽塔》文 《法人》特约撰稿 艾玉如果莎士比亚听到后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他未必会对阐释学所奉承给他的作品这种“经典”地位感到高兴。一个严格的艺术家必定有他精准的美学定位,以此防止过于骄傲的批评理论的偷窃行为。俄罗斯出生的美国小说家纳博科夫就是一直提防这种偷窃的人。但即便他十分讨厌缠绕在他流传最广的《洛丽塔》上的各种解释,他也无法阻止后人不断地进入和取走所需。此所谓作者对作品完成了,而脱离作者的作品却永远没有完成。所以在德黑

    法人 2016年8期2016-05-15

  • 占有还是寄居 ——《洛丽塔》中的空间视角
    是寄居 ——《洛丽塔》中的空间视角安立冰(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外语系, 云南 丽江 674100)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中的主人公洛丽塔的成长过程经历了三个强制权力空间,最后回归到正常的日常生活空间。为了生存,寻找社会生存空间,洛丽塔不得不寄居于强制权力空间之下。为了获得空间自由,洛丽塔不得不通过空间引导,从一个强制权力空间过渡到另一个强制权力空间,最后打破权力空间控制,建立属于自己的日常生活空间,结束了漫长的权力空间统治。纳博科夫; 《洛丽塔》; 权力

    昭通学院学报 2016年6期2016-04-12

  • 爱情突击队
    张珺第一眼看到洛丽塔时,德温特就无法再将目光从她身上移开。他们很快就相爱了,但是洛丽塔心里明白事情不会这么简单。当得知洛丽塔与德温特私定终身以后,洛丽塔的父母向她吼道:“你简直侮辱了自己的名字。”洛丽塔和德温特出身于不同的种姓阶层,德温特比她低了一级。在印度,洛丽塔和德温特这种婚姻叫“逆婚”,绝大多数家庭都无法接受。“我向父亲坦白的那天晚上,他不仅打我,还威胁要杀了我们。我们走投无路,决定以死殉情。”洛丽塔的言语中带着与她的外貌不相符的坚定,不过事情很快有

    爱你 2016年11期2016-04-11

  • 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中善良的表达
    66001)《洛丽塔》是一本美国当代的文学经典巨作。这部小说于1955年问世,至今一直都吸引了很多评论家的关注。然而,如果我们仔细总结一下这些评论就会发现,这些评论的内容几乎都忽略了关于这本书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内容,那就是关于这本书所要阐述的道德问题。不得不承认,《洛丽塔》几乎可以使它的所有读者都改变自己的道德立场,文中在道德上本该受到谴责的男主人公,却没有引起读者的谴责,但是这种效果恰恰是作者想要看到的。本文就这一点,进行一些详细的论述。一《洛丽塔》是以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9期2015-10-14

  • 洛丽塔悲剧成因浅析
    琪内容摘要:《洛丽塔》中的洛丽塔如同一只蝴蝶,在短暂的美丽后悲伤逝去。本文分别从小说中四个主要人物的角度,分析洛丽塔悲剧命运的成因。关键词:洛丽塔 悲剧成因 蝶《洛丽塔》主要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和13岁女孩的畸恋故事,小说以亨伯特枪杀奎尔蒂后入狱自杀,洛丽塔难产而亡作为结尾,以这种毁灭的方式彻底结束这段不伦之恋。纳博科夫除了热爱文学和写作以外,他一生最大的嗜好莫过于捕捉蝴蝶,对此简直到了痴迷的态度。博纳科夫也曾说《洛丽塔》一书即是五十年代他于捕蝶的闲暇之余断

    文学教育 2015年7期2015-06-18

  • 洛丽塔》中亨伯特的形象解读
    间乱伦爱情的《洛丽塔》。纳博科夫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写就了这本传世奇书,效率不可谓不高。他本人并没有男主角类似的畸形情感经历,这本小说是他对现实生活的虚构和重组,因内容涉及到许多敏感的话题,故此书在美国迟迟未能发表。1955年,《洛丽塔》最终在法国得以出版,得到了读者和文学评论家的极大关注。三年后,《洛丽塔》终于在美国出版,小说发表后,获得巨大成功,一时间洛阳纸贵,纳博科夫则声名鹊起,被评论家誉为20世纪唯一一位可以比肩文学大师乔伊斯的英美文坛作家。《洛丽塔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6期2015-03-18

  • 不伦之恋的慨叹——解读《洛丽塔》男女主人翁的悲剧结局
    ■付慈婷《洛丽塔》是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代表作品。作品中绝大多数的篇幅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恋爱故事。文章通过对主要人物亨伯特、洛丽塔的命运主线展开分析,在失衡的人格,悲剧的人生中诠释悲剧发生的背景以及更深层次的原因。该小说淡化了传统意义上的道德是非,虚构了一个理想中的情爱世界,展现出一段似乎与道德无关的悲情故事。本文就从男女主人公生活的遭遇中来分析他们的人格悲剧。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是为特立独行的文学大师,一生

    剑南文学 2014年8期2014-08-15

  •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洛丽塔》女主人公人物形象剖析
    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其中尤以长篇小说《洛丽塔》最为知名同时也备受争议。作为一个蜚声世界文坛的作家,纳博科夫娴熟的小说技巧、炉火纯青的情节编织艺术在《洛丽塔》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但是由于小说的主要内容涉及到乱伦、老少恋、性早熟、诱奸等一系列敏感话题,一经出版便饱受非议,甚至一度被列为禁书,就连作者纳博科夫在创作过程中都曾有过几次毁弃手稿的冲动,幸亏他的妻子维拉·斯洛宁及时阻止,不然世界文学画廊便少了亨伯特和洛丽塔这两个性格鲜明、精妙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2014-04-07

  • 洛丽塔》:罪恶与悲哀浇灌的花朵
    叶嘉馨《洛丽塔》:罪恶与悲哀浇灌的花朵叶嘉馨《洛丽塔》讲述的是继父与继女之间不伦恋的故事。故事内容的不道德没有削弱其吸引力,反倒让读者在进行自主判断与思考其丰富内涵之间增加其精神魅力。本文试探讨《洛丽塔》为何在违反道德准则的情况下仍不失其“美”以及“美”在何处。洛丽塔 道德 生命经验 多元内涵 语言艺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经典作品《洛丽塔》讲述的是中年继父与12岁继女的不伦之恋。惊世骇俗的主题、深奥隐晦的语言使它在诞生半个世纪以来一直位于文学讨论的中心。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8期2013-12-12

  • 洛丽塔》中的亨伯特——面具下的伪善者
    8年美国版的《洛丽塔》问世后,旋即再次引发了争议热潮,批评家Lionel Trilling(莱昂内尔·屈瑞林)为《洛丽塔》涉及的主题做辩护,称:“《洛丽塔》谈的不是性的问题,而是爱的问题。”[1](P6)对任何一个没有读过该书的人来说,这样的评论无疑让人产生了一种错误的心理期待,即《洛丽塔》不一定是一本写爱的书,但是毋庸置疑,它写到了性。于是,想借此书窥探究竟的好奇者大有人在,该书也因为其牵涉到的禁忌主题,比如乱伦、恋童癖等而一度遭禁。但是几十年来,随着《

    皖西学院学报 2013年4期2013-08-15

  • 双重身份,三重创伤——解读《洛丽塔》中女主人公主体意识的丧失与重构
    小说。其中,《洛丽塔》最富盛名也最饱受争议。此前,已经有不少学者对该小说进行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小说体现出的伦理道德观以及美学观。而近年来创伤理论的出现与发展为我们解读《洛丽塔》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整部小说中,有着双重身份(即青春期少年和女性)的洛丽塔属于社会的边缘群体、弱势群体。这个12岁的少女在经历了母亲的冷漠对待、家庭成员的相继去世后,又陷入了亨伯特令人窒息的、非人畸形的控制中,这使得洛丽塔本应幸福快乐的童年以及正常的生活方式被彻底摧毁。之后,洛丽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3年2期2013-03-27

  • 在选择中亲历死亡 ——论《洛丽塔》中亨伯特的自由选择
    死亡 ——论《洛丽塔》中亨伯特的自由选择张玥《洛丽塔》的男主人公亨伯特是一个悲情人物,他的悲剧是他自己一手导演的结果。亨伯特经历了足以影响他一生命运的三个重要选择,这三种选择与他的死亡紧密相连。这些选择正是对其个人存在的彰显,是其存在的意义所在。纳博科夫;《洛丽塔》;自由;选择;死亡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是20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学家。小说《洛丽塔》(Lolita,1955)是纳博科夫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6期2012-08-15

  • 我心深深处,中有千千结——再读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之《洛丽塔》*
    ,就象亨伯特和洛丽塔,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情人对自己心爱的人倾注的强烈持久的柔情、爱意。但爱情太鲜艳,往往会模糊人的双眼,迷惑人的理智,以致令人痛苦,甚至付出生命。古希腊戏剧诗人索福克勒斯曾经在一首诗中唱道:“爱情并非至高无上,她的名下阴霾隐藏。”《洛丽塔》中的爱情就如蝴蝶一样,绚美而又充满诱惑,洛丽塔是亨伯特的至爱,是他的生命之光、他的欲念之火。为此,亨伯特不惜违心与他并不喜欢甚至于厌恶的洛丽塔的母亲结婚。但除却自欺欺人的假象,这种乱伦之爱注定爱情的“蝴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10期2012-08-15

  • 从《洛丽塔》管窥纳博科夫的文学创作观
    0300)从《洛丽塔》管窥纳博科夫的文学创作观陶 涛(中国民用航空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300)分析了小说《洛丽塔》。小说在讲述一个饱受争议的故事的同时,通过诸多隐喻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文学创作的理解,认为纳博科夫将这些细节称之为小说的神经、脉络和坐标。读者通过对这些细节的细读,能获得一个合适的文学视角来解读《洛丽塔》和纳博科夫,从而走进纳博科夫潜心营造的艺术世界,感受到纳博科夫努力追求的“美学幸福”。《洛丽塔》;文学创作观;美学幸福弗拉基米尔·纳博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4期2011-08-15

  • 洛丽塔 ——美丽蝴蝶的“茧”
    150040)洛丽塔 ——美丽蝴蝶的“茧”王新春,陈 琳(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哈尔滨150040)任何作品的诞生都与作者的性情与价值观紧密相连,这一特点同样体现在小说《洛丽塔》的写作中。纳博科夫对蝴蝶的喜爱为我们提供了从另一个角度研究小说情节发展的契机。深入探寻童年生活、家庭破败、社会堕落和教育缺失四个因素致使蝴蝶破茧阻碍重重的原因,细致刻画洛丽塔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图景,从而得出从文学上和社会学角度上进行客观分析的相应结论,可以使文学评论的价值得以体现。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4期2011-08-15

  • 洛丽塔》:爱情的想象与纠错
    61)自小说《洛丽塔》(1954)出版后,人们对纳博科夫和《洛丽塔》的评论就充满了热情。研究者们多从社会学层面、伦理道德层面、哲学层面、后现代性和叙事学层面来研究《洛丽塔》,但对《洛丽塔》的爱情主题涉及很少,基于此,本文着重研究《洛丽塔》中虚幻与现实之间的爱情主题。一、记忆与时间纠结的爱情(一)安娜贝尔的记忆。《洛丽塔》讲述的是中年男子亨伯特爱上未成年少女洛丽塔的故事。亨伯特在少年时代刻骨铭心的初恋经历成为他的一种情结——只对年龄处于9—14岁的“小仙女”

    文教资料 2011年24期2011-03-20

  • 洛丽塔》中双重的象征意义
    名遐迩的小说《洛丽塔》一直是文学评论界和广大读者所关注的焦点。《洛丽塔》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的经典文本。《洛丽塔》从问世起,就因其主题涉及道德问题而引起强烈的争议并屡遭非议,引起了评论界广泛的关注。虽然小说出版至今已近半个世纪,而评论家们仍旧强调指出纳博科夫与《洛丽塔》留给我们的许多问题尚未解决,隐藏于小说表面之下的深层意义有待进一步挖掘与探讨。这是一部描写畸形之恋的不朽作品,它叙述了37岁的中年男子亨伯特与12岁少女洛丽塔之间为常人所不容的奇异恋情。亨伯特因

    文教资料 2010年31期2010-08-15

  • 洛丽塔悲剧的必然性
     朱文佳摘要:洛丽塔是著名俄裔美籍小说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中的女主人公。洛丽塔的悲剧是这部小说的一条主线。特殊的单亲家庭背景、僵化的学校教育体制和不良的社会风尚等使得洛丽塔的悲剧成为必然。关键词:洛丽塔人生悲剧必然性1引言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Nabokov.1899—1977)是著名的俄裔美籍作家,也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他不仅以诗人、小说家、批评家、翻译家和昆虫学家等众多身份享誉文坛。而且有“文学发明家、语言魔术师

    文教资料 2009年21期2009-09-03

  • 做他的洛丽塔
    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亨伯特的内心戏也许让每个女人当初在读《洛丽塔》的时候,都幻想着也许自己可能成为另一半心中的那个可爱的洛丽塔。对于辣妈们来讲,洛丽塔之风也不只是小女孩的梦想。值得注意的是辣妈们不可以大张旗鼓扮作洛丽塔,会有装可爱嫌疑。但可以用小细节不经意打造洛丽塔。一对别致的耳坠或者是心形图案的项链吊坠,就会让你在举手投足间平添几分妩媚。你现在要做

    cookie world 2008年6期2008-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