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

  • 何绍基对苏轼文艺观的接受与创变
    250014)何绍基是公认的宋诗派理论家,更是出色的书学理论家。他认为诗论与书论相互融通,中间没有明显隔阂:“即论字与诗,波澜共渊源。”[1](P533)他对苏轼极为推崇,称:“平生尚友唯三公,渊明老去韩、苏从”[2](P27),也曾被钱仲联推为“晚晴学苏第一人”[3](P212)。在书学与诗学上,何绍基有鲜明的学苏倾向,正如其子何庆涵所称:(何绍基)“诗宗李、杜、韩、苏诸大家,书法渊源篆分,下逮率更父子,鲁公、北海、东坡,神明众法,自成一体。”[4](P

    齐鲁艺苑 2023年4期2023-12-23

  • 何绍基对颜真卿书法的继承与发展
    秉绶、张廷济、何绍基等,其中对颜体最为痴迷推崇的当属何绍基何绍基因为父亲的影响,从小研习颜体,并且颜体贯穿了他整个书学生涯,虽然他学诸家,杂糅诸多,但是作品中颜体的厚重之感、篆籀之气、尚意思想,都没有缺失。何绍基以颜体为底,根据他对书法的理解加入隶意等诸多笔法,最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本文从何绍基楷书与行书两方面谈其对颜体书法的继承与创新。二、何绍基的学书历程何绍基(1799—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诗人、金石学

    收藏与投资 2023年10期2023-10-25

  • 十九至二十世纪湖湘书法论析
    美精神的影响。何绍基是十九世纪湖湘书法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代碑学实践者。进入二十世纪晚清民初之际,湖湘书法打破碑学笼罩途径的关键点在于唐法的回归。面对碑学,齐白石并没有决绝地像前代书家那样尊碑或崇帖,或回归唐法,而是以独特的大写意视角突破了清代以来的碑帖观,超越了单纯的书法形式感。关键词:湖湘书法 碑学 帖学 何绍基 齐白石十九至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经历了重大的近现代社会转型,无论是社会历史还是思想文化艺术,都经历了亘古未有的变革。在书法领域,自清嘉庆、道光以

    中国书法 2023年3期2023-08-23

  • 何绍基:去蜀入秦长相念
    都有些浮躁。但何绍基这天的心情,却格外的好。何绍基因母丧服阕,回京销假已有小段时日,这天终于等来皇上诏令。得其好友张芾全力保举,咸丰帝拟重新委职于他,临前,召何绍基到避暑上朝的圆明园问话。“午饭后,赴园,至根云处话,留晚飨,至内阁朝房借住……”何绍基《西砖日记》记载,满心喜悦的他得消息后,头天中午就赶往圆明园与朝中好友聊天,晚上又借宿内阁朝房。二十六日晨,他赶早起床精心准备,正着官袍,一路小跑来到勤政殿。但见圆明园内各种鲜花次第开着,红的、紫的、粉的、黄的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3年1期2023-04-06

  • 宋拓《麓山寺碑》版本辨析
    年11 月版“何绍基藏本”(下称“何绍基本”);上海书画出版社2016 年2 月版,题签为北宋,实为南宋拓本,其后有吴昌硕题跋,暂且称其为“吴昌硕跋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 年1 月版“赵声伯藏本”(下称“赵声伯本”)以及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21年9月版《大唐气象 :上海图书馆藏唐碑善本》中的“陆恭藏本”。“孔继涑本”印刷效果不佳,“毕泷藏本”存在后期的人为修复,已失去其本来面目,因此,此两种拓本不纳入本文的比较研究。一、版本的先后(一)北宋版本“赵

    大学书法 2023年1期2023-03-16

  • 何绍基与《法华寺碑》
    ◆毛健(长沙)何绍基(1799—1873),湖南道州人,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历充福建、贵州、广东乡试主考官,咸丰三年至五年任四川学政,晚年主讲济南泺源书院、长沙城南书院,主持苏州书局,主讲浙江孝廉堂。何绍基在晚清经史学、金石学、书法艺术等领域均有很大成就。何绍基平生嗜好金石文字之学,在《东洲草堂金石跋》文中及以金石为题材的诗歌中均有体现。尤其在日记中,大量记录了何绍基日常生活中广泛搜集历代石刻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2年10期2022-12-14

  • 何绍基的碑帖观念与学书历程研究
    前展览中,取法何绍基的书家越来越多,因此有必要对何绍基的书法观念进行理论研究。本文拟对何绍基的碑帖观念、学书历程,以及何绍基学书历程对当前书坛的启示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当前取法何绍基的书家有一定启示。关键词:何绍基;碑帖观念;学书历程何绍基一直是书界研究的热门人物,而从当前各级展览中发现,取法何绍基的书法家众多,且经常见到取法何绍基而获奖的书家。因此在学术上有必要对何绍基的书学观念和其学书历程进行理论分析,以更好地了解何绍基的书学思想,更好地学习何绍基书法

    书画世界 2022年4期2022-06-13

  • 何绍基的书学“朋友圈”
    □翊 鸣何绍基(1799-1873)的书法四体皆善,尤以楷、行、分隶最为人称道。受家学影响,何绍基早年习书由唐楷入手。他曾自述:“先文安公藏宋拓本,临仿有年,每以‘横平竖直’四字训儿等。余肄书泛滥六朝,仰承庭诰,惟以此四字为律令。”“横平竖直”的思想贯穿其书法一生。何氏的成就源于家学的濡染、阮元和包世臣的书学理论影响,以及邓石如的实践基础,并通过不懈努力使这些成果发扬光大。作为清代晚期的重要书家,其书法会通颜真卿、欧阳父子、李邕、苏轼诸家,晚年遍临汉碑,自

    老年教育 2022年6期2022-06-10

  • 书必传千古:何绍基书史地位的形成与建构
    要: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在身前就备受推崇,身后作品广为传播,益为世人重视,逐渐成为书法史中不可磨灭的经典。通过发掘大量材料,认为何绍基有“以书名世”的意识,同时何绍基友人对其书法的认同、推崇和赞誉,推动了其在世时书法的传播和声誉。何绍基有意识地索看、收藏佳帖名迹并题跋品评,这种行为增加了名迹的附加值,反过来也推动了何绍基书法的传播。最后,以曾熙为中心的交游圈对何绍基作品的收集、品评、题跋等行为,极大程度地总结并提高了何绍基的书法成就和地位,是其书史地位构建过程

    书画艺术 2022年2期2022-05-30

  • 何绍基书法及其书学思想研究
    园 摘 要:何绍基作为清朝时期的著名书法家,重视对前人的书法作品进行观摩,同时结合自身对前人书法作品的感悟,形成了自己的书法特点。在对何绍基生平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对其书法进行了研究,包括行书、隶书、篆书、楷书和草书,同时,阐述了何绍基的书学思想。何绍基始终坚持书法的独特性,推崇唐代书学思想,坚持通过发展的眼光看待书法,坚持个性化和创造性,重骨轻姿,坚持横平竖直,重视比较书学思想,促进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关键词:何绍基;书法;书学思想书法是我国艺术领域中一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2年2期2022-03-30

  • 何绍基、曾国藩书法比较研究
    要: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和曾国藩同为湖南人,且都是晚清著名的书法家。何绍基与曾国藩为好友,关系密切,但是两人的书法风格迥异。从书法形式构成原理入手,分析比较何绍基和曾国藩的书法风格,以促进当代书法艺术发展。关键词:何绍基;曾国藩;书法一、何绍基与曾国藩简介何绍基(1799—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猿叟,湖南道州(今永州道县)人,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道光十六年(1836年)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何绍基工经术词章,尤精说文考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2年2期2022-03-30

  • 何绍基: 漫道吟诗入黔来
    田日曰书法大家何绍基,有誉为“有清二百余年来第一人”。他诸体皆擅,熔铸古今,修养精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法风貌,得曾国藩“字必传千古无疑”的评价。其实,他不仅书法了得,还是清道咸年间宋诗派的倡导者和重要诗人。何绍基一生写下大量诗文,仅《湖湘文库》编辑、岳麓书社出版的《何绍基诗文集》,就收录校点了其千余首(篇)。其中,他在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所写并收入其诗文集的诗歌,数量就达150首之多,算得上他一生中诗作最多的一年。而这一年的他,恰恰与贵州有关。

    火花 2022年3期2022-03-17

  • 潜心鲁公 熔铸篆隶 ——何绍基《黄庭坚〈题伯时画揩痒虎〉》赏析
    □潘国涛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猿叟(一作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通经史和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于世。其书法学颜真卿,又融合秦汉篆隶、魏碑而自成一家,五体皆能,著有《惜道味斋经说》《东洲草堂诗·文钞》《东洲草堂金石跋》《说文段注驳正》等。碑学的发展是清代书法史上的重要事件,何绍基生逢其时,以一生的书法实践实现了书法的“碑帖融合”,卓然成为一代大家。从现存于世的何绍基书作来看,他的书法学习涵盖了篆、隶、楷、行、草五体

    老年教育 2022年12期2022-03-05

  • 书法创作中的“蓄势”问题
    关键词:蓄势;何绍基;运腕古代书论中经见“势”这一描述,多篇书论更以“势”来命名,如崔瑗《草书势》,蔡邕《篆势》《隶势》等,可见书法对“势”的重视。其中蔡邕《九势》中更提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笔者以为,对于“势”的应用,不可简单地只依靠毛笔的自身特性完成,亦当由书者主动“蓄势”而成。一、“蓄势”的概念定义在物理学上,“势”指物体运动的倾向性;在中国文化里,“势”往往指一种潜在的、激发时能对物质世界产生一定影响的状态,而在书法理论中

    书画世界 2022年1期2022-02-24

  • 九子山巢,何绍基的第二故乡
    、一代书法大家何绍基,分明是道州人,却自署“九子山人”,让我好生纳闷。后去读他的诗,才有了幡然之悟。道光二十年(1840)二月五日,官至工部、吏部、户部尚书等朝廷要职的何绍基父亲何凌汉去世了。那年八月,何绍基扶柩自京南归返乡,十二月抵达长沙,厝居南门外洪恩寺。然后,四处为父亲寻找墓地,终于在长沙城外河西(今长沙市望城区黄金乡),觅得一块叫“九子山”的风水宝地,次年四月葬父于斯。为什么选择将父亲安葬在离故乡道州千里之遥的长沙?何绍基撰《先考文安公墓表》写到: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1年5期2021-12-04

  • 熔铸古人,自成一家:何绍基书法艺术研究
    417000)何绍基的笔法与笔体“自成一家”。杨翰对何绍基的书法成给予了极高的赞誉,认为其“数百年书法于斯一振”。也有人认为何绍基堪称“有清二百余年一人”。从何绍基在书法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来看,这些评价并不过分。何绍基充分融合百家之长,开宗立派,由此称为碑学运动的践行者,其在书法方面的创新对于后世的书法界和湖湘文化的影响意义重大,诸如左宗棠、谭延闿、王闿运、曾熙、李瑞清、齐白石等人,其书法技法均是由不同角度传承了何绍基。一、何绍基书法经历何绍基是清代杰

    大众文艺 2021年20期2021-11-12

  • 继承与创新
    ,道州何凌汉、何绍基父子就以颜体为根基,融古汇今,终成自家风貌。关键词:颜真卿;何凌汉;何绍基;蝯书颜真卿(709—785),字清臣,官至太子太师,因爵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颜真卿最为人熟知的是其书法艺术,尤其是他的楷书,一变初唐清挺瘦硬之风,创立了雄强博大、浑厚丰腴的新格调。颜体行草引入篆书笔意,结构方正圆润,气势恢宏,是书法史上继王羲之后的又一高峰。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说:“惟唐初既胎晋为息,终属寄人篱下,未能自立。逮颜鲁公出,纳古法于新意之

    书画世界 2021年7期2021-09-24

  • 没有热情的友谊
    学者,并与学者何绍基相谈甚欢,两人经常在一起切磋,取长补短。陈介祺觉得,何绍基是一个不错的朋友,算得上知己,于是对他很热情,除了探讨金石方面的事情,也关心他的生活。但是,让陈介祺郁闷的是,何绍基对此没有任何回应,不仅不像他那样热情,甚至有些冷淡。“也许他并没有把我当朋友?”陈介祺开始怀疑。他把自己的困惑讲给父亲听,父亲问:“他热衷于何事?”“金石研究。他能用整整一天的时间反复鉴别古印、封泥,然后与我交流、探讨。”陈介祺回答。父亲点点头说:“这不也是你所热爱

    做人与处世 2021年10期2021-08-23

  • 九子山巢,何绍基的第二故乡
    、一代书法大家何绍基,分明是道州人,却自署“九子山人”,让我好生纳闷。后去读他的诗,才有了幡然之悟。道光二十年(1840)二月五日,官至工部、吏部、户部尚书等朝廷要职的何绍基父亲何凌汉去世了。那年八月,何绍基扶柩自京南归返乡,十二月抵达长沙,厝居南门外洪恩寺。然后,四处为父亲寻找墓地,终于在长沙城外河西(今长沙市望城区黄金乡),觅得一块叫“九子山”的风水宝地,次年四月葬父于斯。为什么选择将父亲安葬在离故乡道州千里之遥的长沙?何绍基撰《先考文安公墓表》写到: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21年5期2021-08-05

  • 图说书法(187)
    清代·何绍基 何绍基·行书扇面何绍基画像何绍基(1799-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曾任户部尚书。何绍基道光十六年中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等。通经史,精小学金石碑版,一生提携后进颇多。他早年习书由颜真卿入手,后上追秦汉篆隶,临写汉碑极为勤奋用功,《张迁碑》《礼器碑》竟临写超百遍,且不求形似,全出己意。人们津津乐道于他异于常人特殊的回腕执笔法,写出了不同众人具有个性的作品

    视野 2021年5期2021-03-25

  • 基于国展创作影响的当代仿何绍基书法探析
    发展蒸蒸日上。何绍基,清代碑派书法的的领军人物,在书法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何绍基在经史、小学、金石、书法方面都有精深的造诣,成为清代真正将碑帖结合进行创作的第一人,他在碑派兴盛而帖派衰微的时代里,仍然坚持用自己的聪慧将碑与帖更好地融合、发展。之后,碑学思想不断深入,一统天下,在书法创作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才华横溢的碑派名家。碑派书法从清代延续到近代乃至当代书法实践的发展中,越来越多的大家将其自身创作的书法向何绍基书法独特的风格靠拢,模仿与继承何绍基的创作风格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1年1期2021-03-19

  • 论柳公权、傅山、何绍基对颜楷的借鉴
    柳公权、傅山、何绍基。他们化颜之笔墨,运鲁公正大气象之精神内核铸各家之风神,为学颜之楷模。他们的创变,接绪了鲁公正直刚烈之品格,内化了各自的人文修养,承载了鲁公沉雄博大的用笔、体势,注入了各自的新意,共同筑就了一道以阳刚、崇高、正大为审美取向的楷书发展的亮丽风景线。关键词:柳公权;傅山;何绍基;颜楷;借鉴颜真卿(709年—784年)作为唐朝一代名臣,在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都有着重大建树,书法艺术方面尤甚,他在借鉴并打破了“二王”书风的藩篱的同时,广泛吸收

    科学与财富 2021年29期2021-03-01

  • 何绍基“来到”浙江,呈现百余书法珍品与文献
    何绍基是清代晚期继阮元、包世臣理论鼓吹之后出现的首位重要书家,书法汇通颜鲁公、大小欧阳、李北海、苏东坡诸大家,晚年更遍临汉碑,故能自成一体,其书法被誉为“有清二百余年第一人”。“涵抱万有——何绍基特展”以湖南省博物馆何绍基藏品为基础,辅之以浙江美术馆专业策展团队广泛组织的资源,联合举办,系浙江美术馆十余年来“中国传统经典系列”传统书法大型特展品牌项目的延续,也是克服疫情等困难与湖南省博物馆等多家文博机构交流合作的最新结果。何绍基书法“初从颜真卿问津”,早年

    艺术品鉴 2021年34期2021-02-25

  • 新乡市博物馆藏清何绍基书法作品赏析
    收藏有两幅清代何绍基的书法作品,其一为行书横轴,为纸本,为珍贵文物中的二级品,书法内容为:“‘天际乌云含雨重,楼前红日照山明。嵩阳居士今何在,青眼看人万里情。’此蔡君谟《梦中》诗也。”出自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所写《天际乌云帖》中北宋蔡襄的《梦中作》一诗,此《天际乌云帖》又称《嵩阳帖》,清代时由翁方纲收藏。文左侧有题款:“猿叟仿雨舲、坡意,书完短幅,请诗翁辨正。”猿叟是何绍基晚年的号,雨舲是何绍基知己好友崇恩的号,这幅字应是何绍基晚年所作。款下有钤印两方:上方为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47期2021-02-24

  • 稳向东洲老屋眠
    何绍基嘉庆四年(1799)出生于道州东门村,其父何凌汉嘉庆十年(1805)殿试高中一甲三名进士。次年,八岁的何绍基跟随母亲自道州迁居北京。据其日记与年谱所载,从十七岁开始,他先后十一次回湖南应考,其中道光元年(1821)秋初,他與三弟绍祺归应湖南乡试,发榜未中后,第一次回到故乡道州。何绍基最后一次回故乡是同治元年(1862)正月,六十四岁的他正主讲长沙城南书院。此番归乡他写下《正月廿三日于桐轩大令陪游浯溪》:“归舟十次经浯溪,两番手拓《中兴碑》……”祁阳浯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20年7期2020-11-02

  • 稳向东洲老屋眠 ——何绍基诗文中的道州情结
    奉荣梅(长沙)何绍基嘉庆四年(1799)出生于道州东门村,其父何凌汉嘉庆十年(1805)殿试高中一甲三名进士。次年,八岁的何绍基跟随母亲自道州迁居北京。据其日记与年谱所载,从十七岁开始,他先后十一次回湖南应考,其中道光元年(1821)秋初,他与三弟绍祺归应湖南乡试,发榜未中后,第一次回到故乡道州。何绍基最后一次回故乡是同治元年(1862)正月,六十四岁的他正主讲长沙城南书院。此番归乡他写下《正月廿三日于桐轩大令陪游浯溪》:“归舟十次经浯溪,两番手拓《中兴碑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0年7期2020-09-08

  • 碑学视觉下的《兰亭序》 ——何绍基临《兰亭序》研究
    李 松弁言何绍基年轻时即勤于书法,其23 岁时曾写过一首诗《败笔》,主要是叙述自己在父亲鞭策下日夜学书,以至于用废了的笔堆积如山。但何绍基毫不在意,作诗一首立为纪念。原诗为:才人使笔如使马,走雪挥风浩如泻。一毫锋颖防挫触,四顾丰神绝潇洒。平生腕拙难自用,坐令千兔突如赭。败笔纷纷不堪数,束筍戢戢纷压輠。最怜无罪已遭斥,未尽厥能偏易舍。嗟哉山阴已不作,流传《笔阵》徒相假。五云俗体吾不能,万卷巾箱期手写。自矜纵轶越规绳,未免攲斜到跟踝。誓将掷汝契忘言,结习难忘仍

    书法赏评 2020年3期2020-09-07

  • 何绍基《一川千古行书联》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猿叟,又作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晚清书法家兼诗人。官至文渊校理,武英殿篆修、学政等职。何绍基精通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于世,被誉为“清代第一”。其书法,早年秀润畅达,徘徊于王羲之、李邕、颜真卿和北朝碑刻之间,有一种清刚之气;中年渐趋老成,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颤笔,醇厚有味;晚年书法已臻炉火纯青。山东济南大明湖历下亭的楹联杜甫名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即为何绍基所书。《一川白鸟自来去 千古青山无是非

    老年教育 2020年7期2020-07-13

  • 碑学视觉下的《兰亭序》 ——何绍基临《兰亭序》研究
    李 松弁言何绍基年轻时即勤于书法,其23 岁时曾写过一首诗《败笔》,主要是叙述自己在父亲鞭策下日夜学书,以至于用废了的笔堆积如山。但何绍基毫不在意,作诗一首立为纪念。原诗为:才人使笔如使马,走雪挥风浩如泻。一毫锋颖防挫触,四顾丰神绝潇洒。平生腕拙难自用,坐令千兔突如赭。败笔纷纷不堪数,束筍戢戢纷压輠。最怜无罪已遭斥,未尽厥能偏易舍。嗟哉山阴已不作,流传《笔阵》徒相假。五云俗体吾不能,万卷巾箱期手写。自矜纵轶越规绳,未免攲斜到跟踝。誓将掷汝契忘言,结习难忘仍

    书法赏评 2020年1期2020-06-07

  • “清代书法第一人”的“后进”市场
    若干书坛大家,何绍基便是其中之一。学术界有一种说法,称何绍基为“清代书法第一人”,实非过誉。无论其当时的艺术成就,还是其对后世书家的影响,都当得起这一名头。然而,在目前的艺术品市场上,与同代大家相比,何绍基却属于“后进”之人。其作品虽然被内行人们称道,收藏成交也算得活跃,但显然未能赢得大藏家的青睐,精品价位也只能止步于500万元以内。要知道,与之并列晚清书坛第一梯队的赵之谦,其书作早已突破千万元大关。究其原因,大抵有两点:其一,何绍基是纯粹的书法家,与书画

    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 2020年1期2020-04-01

  • 何绍基晚年书法作品赏析
    艾斌 摘要:何绍基是晚清时代比较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何绍基晚年书法作品的风格发生了一些改变,其艺术造诣日臻完美,值得进一步探究。关键词:何绍基,书法,晚期何绍基,东州居士,字子贞,他是晚清时代著名的一位学者,除了精通历史以及文字以外,书法也非常出名,另外他还会金石,可以说是不可多得的一位奇才。有书记载说,何绍基的书法是清代第一人,而黄俊也在自己的研究中阐述了清朝200多年,何绍基的书法堪称第一。何绍基的书法气味非常深厚,而且有各种各样的书体,他的创作水

    艺海 2019年10期2019-12-05

  • 蔚为大观
    沙伟何绍基是典型的中国文人,出身于书香门第,走科举正途而官运不畅,故而游艺于金石文字之间,工诗文精考订,尤以善书法为世人所知。且其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的重要地位早有先贤论列,书迹传世尤多。而作为中国文化艺术宝库的两岸故宫博物院,自然少不了何绍基书法作品的珍藏。●  两岸故宫藏何绍基楷书何绍基的楷书神和气厚,功力深厚。同治十一年(1872),清代著名学者杨翰(1812—1879)曾经评价其楷书道:“何贞老书,专从颜清臣问津,数十年功力,溯源篆隶,入神化境……圆

    东方收藏 2019年9期2019-10-28

  • 继承和发扬
    第一”书法大家何绍基的家乡。且其晚年主讲长沙城南书院,交游遍及三湘四水,因此湖南在收藏其作品方面,享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者。迄今为止的半个多世纪里,湖南省各类艺术、收藏机构收藏何绍基作品不计其数。这些何绍基书画艺术品的归集,是历年来湖南文博界几代人不懈努力的结果,凝聚了湖南各界人士特别是众多专家的心血,是他们持续不断的付出,才有了湖南省何绍基艺术品如今蔚为大观的收藏规模。而位于长沙市开福区东风路28号的湖南省博物馆(简称“湘博”)

    东方收藏 2019年9期2019-10-28

  • 真草隶篆归一 回腕高悬得法
    的诸多名人都对何绍基的书法做出了颇高的评价。他早年学习书法由颜体入手,对颜真卿的《争座位帖》用功极深,因此早年的书风与此接近,后来在阮元等人影响下崇尚北碑,遍寻各处的碑版古迹,临写《张迁碑》《礼器碑》等碑几百遍。尤其是在济南购得《张黑女墓志》之后,潜心研习,几近痴迷,独创了回腕悬臂的运笔方法,“回腕法”要求书写着回腕高悬,臂力、腕力精进,却能将魏碑古拙的韵味表现出来。何绍基认为“书法须自立门户,其旨在熔铸古人自成一家,否则习气未除,将至性至情不能表现于笔墨

    东方收藏 2019年9期2019-10-28

  • “碑眼帖心”
    冯猛摘 要:何绍基碑帖交融书学观主要表现在其将“篆分遗意”作为融汇碑帖的切入点,打破了碑与帖及南北书派隔阂,使碑版文字的金石气与深厚的帖学相融合。何绍基对南北书派论秉持客观认识,不完全遵循老师阮元的观点,且提出“合南北二宗”观点,为后来者开创了新的学书途径,为其碑帖交融的书法实践提供了强有力指导。关键词: 何绍基 碑帖交融 书学思想清代之前,中国书法发展史在风格派系中并未有“碑”与“帖”的区别,更无“碑学”、“帖学”的概念。自乾嘉时期开始不断出现以阮元、

    现代营销·理论 2019年10期2019-09-10

  • 何绍基:独傲书坛猿臂翁
    信?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就是这样一位奇人。家学渊源  碑帖之变何绍基(1799—1873年)出身书香门第,父亲何凌汉官至户部尚书,学识渊博,精通颜书。何凌汉早年因擅书而在殿试中探花及第,从而走上仕途,深知书法在科举中的重要性,因此十分重视对后辈的书法教导。在他的熏陶下,四个儿子(何绍基、何绍业、何绍祺、何绍京)都书法精湛,被誉为“何氏四杰”。兄弟四人中,何绍基为长兄,书法造诣也最高。他早年跟随父亲多处游学,广闻博览,临习了大量碑帖,如颜真卿《争座位帖》、欧阳通

    中华瑰宝 2019年5期2019-09-10

  • 何绍基书法对碑与帖的有机融合探讨
    帖的大环境下,何绍基却另辟蹊径,实现了碑帖的融合,造就了熔铸古人、自成一家的美称。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法、综合分析法等方法来分析何绍基书法对碑和帖的融合,突出了其篆分遗韵的观点,仅供参考。关键词:何绍基;书法;碑帖融合書法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历史源远流长,清代书法在中国的书法史上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从书法的发展历史来看,在汉魏、两晋流行后,书法体系变得完善,此时表现突出的是单一的风格,如汉代隶书、魏碑和近代法帖,到清代书法发展脉络明显发生了变化,帖式微碑兴起

    北方文学 2019年23期2019-08-27

  • 一生痴爱唯书法
    湖南书法史上继何绍基之后最有探索精神的书法家,湘潭方面应该好好地宣传我。这个评价太高了,我有点担当不起。李:夏湘平先生您以前就认识?刘:夏湘平老师我们倒是很熟,认识很久了。他的老家就是湘潭。我们经常有联系的。而且年轻的时候有一次搞活动我们还在一起待了一个多星期。他比较喜欢我的字。李:为什么想起在这个时候去北京做一次个人展览呢?我看北京的一些专家也都说,你八十多岁了还要到北京去做展览,是很了不起的。而且您的作品面貌很丰富,对各种书体的研究都很深入,在创作上也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9年12期2019-05-20

  • 何绍基的碑帖融合观
    胡斌摘 要:何绍基的碑帖融合观与碑帖融合思想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文章在对何绍基及碑帖融合内涵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对何绍基的学派辩证观和帖学接受观等碑帖融合观展开了分析,然后对何绍基碑帖融合观的价值进行了探讨,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关键词:何绍基;碑帖融合观;书法创新作为碑派书法家,何绍基对帖学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不同于同时代一味提倡碑学的书法家,何绍基在碑帖融合问题上提出了独到见解,并通过汲取帖学优点创造出了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给后世书法发展带来了深远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11期2019-03-19

  • 佳墨名楮纷相随
    名楮纷相随——何绍基书法与湖湘传脉”展览一经开幕,就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竞相追捧。那么这位身经嘉庆、道光、威丰、同治四朝的书法家,其笔锋墨韵感染了哪些人?本文就带你一起去看看这位清朝300年书坛第一人的巨大影响力。乾嘉之际,考据学兴盛起来,并由此带动了文字学、金石学的发展。文化天平的倾斜也使书法的审美趣味发生转变。何绍基的老师阮元首推尊碑之说,包世臣继而发扬光大。何绍基继承阮师之学,又与包世臣交好,于是成为此二人之后全面践行碑学主张的开创型书家。但在这种碑

    中国收藏 2018年1期2018-04-04

  • 何绍基《张黑女墓志》临本墨迹的新发现及其辨析
    南湘潭韩氏所藏何绍基《张黑女墓志》临本墨迹册页,弥足珍贵,意义重大。其艺术价值、史学价值和收藏价值,远高于此前所发现的《何子贞临黑女志墨迹》(民国石印本)、《何绍基临张黑女墓志铭》(乐氏旧藏册页)这两件临本。打破了前人考究认为“何氏《张黑女墓志》临本,目前仅有两件传世”的说法;考证了其收藏渊源与前两件传世临本应为一脉相传;论证了其临写风格虽源于原拓本,但却高于原拓本,更胜于前两件传世临本;推翻了前人所提出的“何氏唯一品题过的《张黑女墓志》临本”的论断。尤其

    书法赏评 2018年6期2018-02-22

  • 何绍基书法研究
    法发展过程中,何绍基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处于金石考据学勃兴、碑学兴起的书法变革时代,他于篆书、隶书、楷书、行草诸体均有精深的造诣,并能将诸体融会在一起,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本文试图从何绍基书学思想、书法实践以及对清代碑派书法的影响来展开论述,以对何绍基的书法研究作出比较全面、客观、明晰的认识。【关键词】何绍基 重骨轻姿 横平竖直 中锋用笔 回腕高悬何绍基处于金石考据学勃兴、碑学兴起的书法变革时代,这造就了他对碑学极力的提倡和独辟蹊径的创新。作为这一时期的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年12期2018-01-03

  • 何绍基对王羲之书法的矛盾心理谈其“篆分遗意”书学思想
    陈烨摘 要:何绍基一生都处在碑帖交融、碰撞的时代,士大夫出身的他,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帖学,可以说帖学影响了他一生。后来碑学兴起,他既想融入新风尚又不能抛弃传统,因此对于被尊崇为帖学代表的王羲之书法存在矛盾性看法。何绍基跳出碑学,重新审视帖学,关注的重心仍是其一直推崇的“篆分遗意”,正属典型的碑眼看帖。关键词:何绍基;王羲之;篆分遗意一、何绍基所处的历史背景何绍基,清嘉庆四年生,同治十二年卒,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晚清人书法家兼诗人,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7年10期2017-12-03

  • 笔挟篆分 遒劲质朴 ——何绍基书《黄庭坚题摹〈燕郭尚父图〉》探析
    遒劲质朴 ——何绍基书《黄庭坚题摹〈燕郭尚父图〉》探析□ 张柏龄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叟。他精通金石书画,篆、隶、行、草均有突破,但尤擅行草书,不失古人,别具一格,有“晚清第一人”之誉。在风格上,他弃“二王”的妍美、恬淡之风,宗法颜真卿《争座位帖》《祭侄文稿》和李邕《麓山寺碑》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笔法特点。清杨守敬曾言:“子贞以颜平原为宗,其行书如天花乱坠,不可捉摸。”《黄庭坚题摹〈燕郭尚父图〉》,为何绍基抄录黄庭

    老年教育 2017年9期2017-10-14

  • 何绍基中举:有惊有喜
    杨锡贵何绍基中举:有惊有喜杨锡贵清道光十五年(1835)初秋,一位年近37岁的中年男子,从京城出发南下,渡黄河,过长江,蹈洞庭风涛之险,历时近一个半月,行程3000多里,赶赴长沙,参加湖南省于是年夏末举行的乙未科乡试。这位行色匆匆的中年男子,就是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山人,今湖南道县人。清末著名书法家,被誉为“有清二百余年第一人”。曾任四川学政,主持山东泺源书院、长沙城南书院)。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说,他还是一位名符其实的

    文史博览 2017年8期2017-09-15

  • 何绍基中举:有惊有喜
    史上大名鼎鼎的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山人,今湖南道县人。清末著名书法家,被誉为“有清二百余年第一人”。曾任四川学政,主持山东泺源书院、长沙城南书院)。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说,他还是一位名符其实的官二代,其父何凌汉曾任清廷工、吏、户三部尚书等朝廷要职。何绍基通经史,工诗文,精小学金石碑版,书法融汉魏而自成一家,尤长草书,一生名满天下,但在清代省一级科举考试中,却多次黯然神伤,在京城3次应试、回湘5次应试,均名落孙山,这次返湘是他第9次参加乡试

    文史博览·文史 2017年8期2017-09-02

  • 清朝学霸的书法人生
    古樵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曾号东洲山人、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清湖南道州人,古代习惯以地望相称,故世亦称其为何道州。其父何凌汉曾任清工、吏、户三部尚书等朝廷要职,用今天的话来说,何绍基也是一位名符其实的官二代。一何绍基通经史,工诗文,精小学金石碑版,书法融汉魏而自成一家,尤长草书,一生名满天下,早在道光十一年取得贡生身份时,即已被学政誉为“国士”,却在清代省一级科举考试中多次黯然神伤,京城3次、回湘5次乡试均名落孙山。但对当时的读书人包括部分官

    艺术品鉴 2017年6期2017-08-29

  • 清代碑学创作研究
    八怪 赵之谦 何绍基 康有为碑学始于宋代,清中叶以后,帖学衰微,金石大盛而碑派书法兴起。碑学是借帖学的衰微之机而乘势发展起来的。经郑燮、金农发其机,邓石如扬其波。至清末民初,碑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出现了像赵之谦、何绍基、张裕钊、曾熙、李瑞清等大批碑学家,再到康有为,把碑学亦推向了顶峰,甚至说达到了以谈碑学碑为荣,以谈贴学帖为不屑一顾的地步。一、清代前期:楷书溯源篆隶的探索清朝很多书法家的书论著作中,也曾纷纷提出把《说文解字》作为基础,即便是行、楷、草书体也

    艺术研究 2017年2期2017-07-26

  • 破空与杀纸
    空”“杀纸”,何绍基(子贞,一七九九至一八七三)写字真诀关键词。杨翰(伯飞,一八一二至一八七九)写字效法何绍基,行书、楷书极似何氏,所道“写字真诀”当可信。何绍基写字,握笔掌心向内,悬腕,名为回腕法,虽说违拗生理习惯,于何氏而言,如此执笔写字,便于提笔破空,为了下笔杀纸。以毛笔之柔毫“杀纸”,则视毛笔为刀枪。两者关系,唐代流行的托名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有形象比况:“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所谓笔阵,以纸为运笔之阵。泛言之,书迹乃笔与纸摩擦留

    读书 2017年5期2017-05-05

  • 何绍基与陈介祺书学思想之比较
    书画》杂志编辑何绍基与陈介祺书学思想之比较钱陈翔厦门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管理教研室主任刘光《中国书画》杂志编辑经过清初、中期的积累,碑学一路在理论基础方面已经日渐完备。继阮元《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之后,更有包世臣的《艺舟双楫》推动,其从实践的角度,推重邓石如,使碑学理论不仅有理论的支撑,更树立起“典范书家”,使碑学更为广泛地传播开来。光绪十七年(1891),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一经问世,便引起当时书坛的广泛重视,这种理论的构建和完备,使得碑学之美广为

    艺品 2017年1期2017-03-02

  • 何绍基艺术风格探源
    在这个峰顶上的何绍基则是清代晚期对后世有着重大影响的书法家之一。何绍基,湖南道州人,字子贞,东洲蝯叟等。历经晚清四个朝代。纵观子贞书法,“篆分遗意”,真草隶篆皆工,造诣极深,博学多艺,诗画印精绝,独创执笔回腕法,更为书林别调,其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家学传承 积淀丰实何绍基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人家,其父何凌汉官至户部尚书。何凌汉不仅身居显要,仕途畅达,其书法也为时人称道,其对子女的教育尤为严格。嘉道年间多数书家以唐碑为宗,何凌汉对

    青年时代 2016年30期2017-01-20

  • 关于若干何绍基作品的考辨
    ◇钱松关于若干何绍基作品的考辨◇钱松何绍基(1799-1873)为清季书法大家,史载其“精书法,初学颜真卿,遍临汉、魏各碑至百十过,运肘敛指,心摹手追,遂自成一家,世皆重之〔1〕”。自清末民初以来,模仿追随何氏书法者向不乏人,但是宥于条件所限,对何氏书迹进行系统整理研究的,尚属寥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何氏文献的影印出版〔2〕,有力促进了何氏书迹的纵深研究。笔者得益于这样的机遇,近年从事于何绍基书迹的编年研究,而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前人对何氏书迹的甄

    中国书画 2016年9期2016-12-28

  • 还原大师 何绍基的书法世界
    卢 莉还原大师何绍基的书法世界□卢莉Hunan Museum held HE Zhaoji’s Calligraphy Exhibition at the end of 2015.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comprehensive exhibition that displays his family, circle of friends as well as collection and art achievement

    收藏家 2016年3期2016-09-27

  • 何绍基的学问
    刘墨专栏何绍基的学问何绍基是有名的书法家,是有名的诗人,传世有文集20卷300余篇,题跋7卷共154篇,主要以金石题跋为主。他的学问怎么样呢?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以及钱穆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都没太给他好评。但这不等于说,他的学问就不值得写进学术史。相反,倒是何为“学术史”以及如何“重写学术史”,时人尚且辩说不明。20世纪90年代是热门,二十多年过去,现在说的人也少了。在梁、钱二人之前,人们是怎样看待何绍基的学问的呢?桂文灿《经

    中国书画 2016年5期2016-09-10

  • 何绍基与广东
    秦柏柳何绍基与广东秦柏柳何绍基(1799—1873), 字子贞,号东洲、蝯叟。湖南道州人(今道县)。为清朝一品大员、户部尚书何凌汉的长子。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官授翰林院编修,十九年福建乡试正考官,二十四年年贵州乡试副考官,二十九年广东乡试正考官。咸丰二年(1852)四川学政,成绩斐然。五年因上时务十二意见书不当被免官职。先后主讲济南之泺源书院、长沙城南书院。其后赴扬州指导《十三注疏校刊》事宜,晚年移寓苏州病殁,葬于湖南长沙南郊。图一 何凌汉墨迹何

    岭南文史 2016年2期2016-08-01

  • 何绍基书法及其书学思想研究
    100876)何绍基书法及其书学思想研究赵恩骁 (北京邮电大学 100876)何绍基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其书法自成一派,注重对先人书法的有效观摩,并结合自身特点,保持特色。何绍基书法现留世作品主要有《东洲草堂诗文钞》《说文段注驳正》等。本文分析了何绍基书法特点,并就其书学思想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何绍基;书法;书学思想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前人留下大量的书法作品,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中国书法发展过程中,需要把握书法的内涵,保证行书写字具有

    大众文艺 2016年20期2016-07-14

  • 从澳门香港诗看何绍基诗歌中的“真我”
    陈怡静摘 要:何绍基提出诗歌理论有凸显“真我”之意,本文从香港诗入手将“真我”与黄遵宪的“诗之中有人”相互比较,进一步探究其“真我”的内涵。关键词:真我;何绍基;有人何绍基在《使黔草自序》①中提出“真我自立”的为诗理论,学者对何绍基诗歌理论中的“真我”的认定,就是要求诗人有独立的人格,要求诗歌用独创的形式充分地表现独立的人格②。前人曾将其“真我”常与黄遵宪“诗之中有人”加以比较。黄遵宪诗歌更多吸纳古之未有事物,相较之下何绍基在面对时代新事物冲击时有着迥然不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6期2015-05-30

  • 一隅清凉映书香
    中多处记录了与何绍基交往的故事。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日记中,曾国藩娓娓写到:“子贞现临隶书字,每日临七八页,今年已千页矣。近又考订《汉书》这讹,每日手不释卷。盖子贞之学长于五事:一曰《礼仪》精;二曰《汉书》熟;三曰《说文》精;四曰各体诗好;五曰字好。此五子者,渠意皆欲有所传于后。以余观之,此三子者余不甚精,不知深浅究竟如何。若字,则必传千古无疑矣。”此时,何绍基已四十二,曾国藩三十出头。思维缜密的曾氏即认为子贞书法可传千古,真乃曾氏识人知书之眼光独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5年9期2015-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