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虱

  • 直接多重TaqMan qPCR方法快速鉴定褐飞虱属3种飞虱
    R方法快速鉴定褐飞虱属3种飞虱罗举1杨素文2贝文勇3余军伟4唐健1刘淑华1,*(1中国水稻研究所,杭州 311401;2湖南省邵东市牛马司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湖南 邵阳 422803;3广西昭平县植保植检站,广西 贺州 546800;4杭州优思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杭州 310015;*通信联系人, email: liushuhua@caas.cn)【目的】褐飞虱()是水稻重大害虫,灯光诱捕一直是褐飞虱监测的重要方法。然而,褐飞虱的两个同属近似种伪褐飞虱()

    中国水稻科学 2023年3期2023-05-18

  • 取食施硅水稻对褐飞虱成虫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100193)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是我国水稻上重要的害虫之一,不仅刺吸稻株汁液造成直接危害,也可传播病毒造成间接危害,严重威胁水稻生产安全(Chengetal., 2013)。目前褐飞虱防治主要依赖化学杀虫剂,但长期过量使用杀虫剂,不仅会增强褐飞虱抗药性,导致杀虫剂防效下降;同时会杀死害虫天敌,破坏稻田生态平衡,造成害虫再猖獗(Tanakaetal., 2000)。应用抗虫品种是防治褐飞虱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然而褐飞虱致害性的变异加剧了

    昆虫学报 2022年11期2022-12-28

  • 水稻瘤矮病毒介导的转cry1Ab水稻对褐飞虱种群的影响
    外重要[5]。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ål) 是水稻作物上的一种典型的主要害虫,它是迁飞性的刺吸式昆虫,主要以刺吸水稻的韧皮部汁液为食,它也是水稻病毒病的传播载体,会对水稻植株产生严重为害[6,7]。Zhang等[8]研究发现,在水稻抗性品种中,褐飞虱若虫的存活率明显降低,若虫发育通常被延迟,产卵受到严重抑制,并且种群生长得到有效抑制。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展了转基因水稻对非靶标害虫抗性问题的研究,刘雨芳等[9]通过田间试验发现转基因抗虫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2年5期2022-11-18

  • 50%吡蚜酮WG对水稻褐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201800)褐飞虱(Nilaparvta lugens)属半翅目飞虱科(Hemiptera: Delphacidae),与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相比,其体型大、取食量多,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之一[1],它不仅直接刺吸植株汁液,为害水稻,还能传播病毒,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2]。2020年上海市嘉定区水稻褐飞虱大爆发,表现为迁入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发生量大,给褐飞虱

    上海农业科技 2022年4期2022-08-15

  • 飞虱G蛋白偶联受体基因的鉴定与分析
    控作用[6]。灰飞虱(Laodelphaxstriatellus)是一类重要的农业害虫。灰飞虱的基因组是2019年发表的,总大小约为464 Mb,预计编码17 736个蛋白[15]。由于作者没有将基因注释信息公布,因此无法直接利用灰飞虱基因组数据搜索到灰飞虱的GPCR基因。截止到2021年9月,GenBank中仅能搜索到3个已注释的灰飞虱GPCR基因(登录号:BAO03861.1、BAO03862.1和BAO03863.1)。针对目前灰飞虱GPCR基因信息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22年4期2022-08-11

  • 句容市稻飞虱灯下种群发生情况分析
    。句容市发生的稻飞虱种类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其中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是迁飞性害虫。稻飞虱为害的方式是刺吸水稻茎叶组织汁液,消耗稻株养分,使谷粒不实,空瘪粒增加,千粒重下降,刺吸取食时分泌的凝固性唾液阻碍稻株养分和水分输导,虫量大、受害重时引起稻株下部变黑,腐烂发臭,瘫痪倒伏,俗称“冒穿”“通天”,导致严重减产或绝收。除直接危害外,还能传播多种病毒病,如褐飞虱能传播草状丛矮病、白背飞虱能传播南方黑条矮缩病、灰飞虱传播条纹叶枯病等[1-2]。虫情测报灯

    农业装备技术 2022年3期2022-07-04

  • 河南省灰飞虱田间种群对12 种杀虫剂的抗性现状分析
    450002)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én) 属半翅目、飞虱科,是水稻、小麦和玉米等禾本科作物上的重要害虫[1],其若虫或成虫通过刺吸作物茎、叶部为害,并可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等病毒病害[2-5],导致水稻和玉米等作物大面积受害减产[6]。化学防治是目前针对灰飞虱为害的有效控制措施[7],国内登记用于灰飞虱防治的药剂有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嗪、吡虫啉等,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异丙威及吡啶甲亚胺类杀虫剂吡蚜酮

    农药学学报 2022年3期2022-06-14

  • 飞虱Nl15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310006)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属半翅目(Hemiptera)飞虱科(Delphacidae),通过刺吸式口器吸食水稻韧皮部汁液和传播水稻病毒侵害水稻危害水稻,严重时被害水稻颗粒无收。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褐飞虱发生面积约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0%,年均损失稻谷仍达10~15亿kg(郭予元, 2015)。 目前,化学防治仍是控制褐飞虱为害的主要手段,然而不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导致害虫抗性产生,引起褐飞虱再猖獗,同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昆虫学报 2022年5期2022-06-09

  • Bph36介导的抗性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
    同抗性基因的抗褐飞虱水稻材料抗性机制不同,挖掘普通野生稻抗褐飞虱基因并研究其介导的抗性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对水稻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课题组前期从广西普通野生稻‘W2183’挖掘出的位于4号染色体InDel标记S13和X48之间38 kb处新基因,以‘9311’和‘抗蚊青占’为感性对照,05RBPH16和NIL为抗性对照,通过褐飞虱宿主选择性、蜜露量测定、褐飞虱存活率及褐飞虱生长速率等方法分析介导的抗褐飞虱机制;同时,以‘抗蚊青占’为感性对照,NIL

    热带作物学报 2022年5期2022-06-06

  • 利用分子探针法研究稻田蜘蛛集团对褐飞虱的捕食作用
    310058)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ål)属半翅目Hemiptera飞虱科Delphacidae,是亚洲稻区主要害虫,以吸取水稻植株茎杆汁液进行危害;其危害轻则可使水稻黄叶或枯死,重则能使水稻植株大面积瘫痪倒伏,造成水稻严重减产甚至绝收(程家安, 1996; 程遐年等, 2003),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经济损失也威胁到了国家粮食安全(林拥军等, 2011)。另外,褐飞虱还能传播水稻齿叶矮缩病(Rice ragged stunt d

    环境昆虫学报 2022年2期2022-06-03

  • 飞虱致害性变异机制研究进展
    使用年限缩短。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是水稻重大害虫之一(娄永根和程家安, 1997)。培育并推广抗褐飞虱水稻品种是控制该重大害虫的重要绿色防控手段,但田间褐飞虱种群只需要经过7~10代的选择即可适应抗虫水稻品种(Itokawa and Kisimoto, 1981; Pathak and Heinrichs, 1982)。例如,自国际水稻研究所推广应用第1个抗褐飞虱水稻品种IR26(含抗虫基因Bph1)以来,不断出现新品种抗性下降乃至抗性

    环境昆虫学报 2022年2期2022-06-03

  • Bph36介导的抗性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
    同抗性基因的抗褐飞虱水稻材料抗性机制不同,挖掘普通野生稻抗褐飞虱基因并研究其介导的抗性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对水稻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课题组前期从广西普通野生稻‘W2183挖掘出的位于4号染色体InDel标记S13和X48之间38 kb处新基因Bph36,以‘9311和‘抗蚊青占为感性对照,05RBPH16和NIL-Bph36为抗性对照,通过褐飞虱宿主选择性、蜜露量测定、褐飞虱存活率及褐飞虱生长速率等方法分析Bph36介导的抗褐飞虱机制;同时,以‘抗

    热带农业科学 2022年5期2022-06-02

  • 金龟子绿僵菌对褐飞虱繁殖力的影响
    510275)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ål),以单食水稻为主,是亚太地区一种重要的农作物经济害虫。以其繁殖力强、具迁飞性的特点在种植水稻的国家肆虐,已被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CABI)列为世界十大害虫之一。褐飞虱旺盛的繁殖力是造成水稻经济严重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褐飞虱的繁殖受卵巢发育和环境条件的调控,强大的繁殖能力是褐飞虱大面积暴发的基础[1]。害虫的繁殖主要基于卵巢的发育程度,卵巢的发育由卵黄蛋白(Vitellin,Vn)直接提供营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2年1期2022-04-22

  • 小麦田应重视防治灰飞虱
    赵国庆 杨淑广灰飞虱可危害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小麦是越冬代灰飞虱的主要越冬寄主。灰飞虱春季在麦田繁殖一代,麦收前后(小麦黄熟前至收获完毕)一代成虫迁入玉米地、水稻秧田进行危害。灰飞虱直接刺吸汁液,使茎基糜烂发臭,植株萎缩枯黄,从而造成减产,危害程度严重的可造成绝产绝收。灰飞虱还可传播小麦黑条矮缩病毒、水稻条纹叶枯病毒和玉米粗缩病毒,造成小麦、水稻、玉米的严重损失。灰飞虱虽然在小麦上造成损失不大,但其可以在小麦、玉米和水稻上转移危害。为了降低虫源基数,应

    农业知识 2021年7期2021-12-05

  • 水稻OsLecRK1基因介导的抗褐飞虱功能分析
    导致近几十年来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ål频频爆发,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陈建明等,2003; 娄永根和程家安,2011)。抗虫水稻品种培育是褐飞虱综合治理最有效且经济的措施之一,各国科研工作者一直致力于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发掘和利用(刘裕强,2009)。目前,已从抗性栽培稻和野生稻等资源中鉴定和定位了至少35个抗褐飞虱基因或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i),包括Bph1、bph2、Bph3、Bph9、Bph14等

    环境昆虫学报 2021年5期2021-10-20

  • 飞虱体内共生菌多样性研究进展
    310018)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属半翅目(Hemiptera)飞虱科(Delphacidae),是一种只以水稻或野生稻韧皮部汁液为食的远距离迁飞性害虫(Xueetal., 2013)。目前,褐飞虱作为亚洲稻区最主要的害虫之一(程家安和祝增荣, 2017),其防治仍然主要依赖于喷施化学农药和种植抗性水稻品种。化学农药能有效控制褐飞虱的发生,但长期以来大量、单一和频繁地使用化学杀虫剂,不仅严重污染了环境,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褐飞虱对化学

    昆虫学报 2021年8期2021-09-06

  • 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防治水稻褐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201800)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al)]属同翅目飞虱科,是水稻生产上的常见害虫,具有隐蔽性、暴发性和迁飞性等特点[1-3]。在褐飞虱大发生年份,防治手段和防治成效对水稻产量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由于杀虫剂的大量、频繁使用,褐飞虱已对多种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4-5]。因此,开展新型高效防治药剂的田间药效试验对水稻褐飞虱的综合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于2020年8月在上海市嘉定区开展了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防治褐飞虱

    上海农业科技 2021年2期2021-04-09

  • 2014—2018 年吡蚜酮对浏阳第六(4)代褐飞虱防治效果监测
    了切实的保障。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是湖南省水稻田主要害虫之一,大发生时可通过取食危害导致水稻绝 收[1]。褐飞虱繁殖力强,田间连续繁殖2 代即可造成大面积“虱烧”现象。褐飞虱是一种长距离迁飞性害虫,通常于4 月迁入湖南,11 月下旬迁出或死亡,期间褐飞虱在田间能连续繁衍6 代[第八(6)代发育不完全],其中尤以8 月的第六(4)代和9 月的第七(5)代危害最为严重[1-2]。在“公共植保,绿色植保”方针下,一系列综合防

    湖南农业科学 2020年12期2021-01-29

  • 采用MiSeq测序技术分析3种飞虱中肠内容物的菌群结构
    2]。半翅目的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ål,BPH)、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Horvath,WBPH)和灰飞虱(LaodelphaxstriatellaFallén,SBPH)是我国水稻产区的主要害虫,通过取食稻株韧皮部汁液为害;这3种飞虱的暴发往往具有连续性,且在取食过程中还会传播病毒。目前对这3种飞虱共生微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体内的共生类酵母在寄主飞虱营养补充上的作用[3]。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昆虫

    浙江农业学报 2020年12期2020-12-29

  • 中国水稻褐飞虱研究的文献计量及热点分析
    观分析国内水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研究现状,为农业科研工作者和决策者提供数据参考。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58-2019年国内发表的水稻褐飞虱研究文献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表明,①褐飞虱研究从2004年以后进入大幅增长阶段,每年发文量均超过100篇;②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有水稻品种、翅型、生物型和抗药性等;③近10年来,RNA干扰(RNAi)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也频繁出现在褐飞虱研究文献中;④在褐飞虱研究领域,广西壮族自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20期2020-12-21

  • 三种稻田常见螯蜂对半翅目害虫的寄主偏好性及控害作用
    稻田半翅目害虫稻飞虱、稻叶蝉若虫和成虫的重要天敌,其雌蜂具有寄生和取食寄主的双重习性(Kitamura, 1986; Guglielmino, 2002; Ito and Yamada, 2006; Dupo and Barrion, 2009; Gurretal., 2011)。雌蜂取食时用螯肢钳住寄主,上颚咬破寄主体壁,吮吸寄主体液或组织(胡淑恒等, 1987)。寄主被取食后,寄主体表可见被咬破的伤口(Kitamura, 1982; Chuaetal.

    昆虫学报 2020年8期2020-10-15

  • 飞虱中IKK相关基因的鉴定及其在水稻条纹病毒侵染中的功能
    315211)灰飞虱Laodelphaxstriatellus属半翅目(Hemiptera)飞虱科(Delphacidae),是稻飞虱的一种,主要为害禾本科植物(蔡邦华等, 1964)。灰飞虱广泛分布于东亚、东南亚、欧洲、北非等地,中国各省均有发生,以长江中下游和华北稻区发生较多、危害最为严重。除直接取食汁液危害作物之外,灰飞虱还是多种植物病毒的传播媒介,如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 RSV)和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

    昆虫学报 2020年2期2020-03-31

  •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在物理图谱上的锚定
    650205)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是以水稻为食的单食性昆虫,从水稻中吸取汁液,当其为害严重时能引起稻飞虱群体大规模的暴发,给水稻种植区带来严重的破环,是亚洲最严重的水稻害虫之一。褐飞虱每年在中国的为害面积达40万hm2左右,为水稻种植总面积的50%左右[1]。水稻为禾本科稻属一年生栽培谷物,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而在其种植中易发生褐飞虱危害,会导致水稻大片倒伏,从而形成枯孕穗或半枯穗,最终造成水稻大幅减产甚至颗粒无收。褐飞虱是典型的

    江西农业学报 2020年2期2020-03-20

  • 飞虱在麦田和杂草田的空间分布型比较
    311300)灰飞虱Laodelphaxstriatellus(Fallén)是重要的农业害虫,主要为害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除刺吸汁液为害外,还传播多种病毒病[1]。空间分布型的研究是确定抽样技术的基础。在水稻和小麦上,灰飞虱的空间分布型呈聚集分布[2-3],但是由杂草迁入分蘖期稻田的灰飞虱(低密度下)为均匀分布[3]。灰飞虱的空间分布型在水稻、小麦上已有较多研究,但在杂草上的空间分布型还鲜见报道。笔者对浙北桐乡地区小麦田和杂草田灰飞虱空间分布型进行比

    浙江农业科学 2020年1期2020-02-06

  • 商河县夏玉米灰飞虱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摘要:灰飞虱是传播玉米粗缩病的最主要媒介,常造成玉米毁灭性的打击,一旦发生非常难以控制。商河县是玉米种植大县,因此,本文对灰飞虱在商河县的发生规律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具体的防治对策,以便为生产应用提供支撑。关键词:玉米;灰飞虱;粗缩病;防治中图分类号:S435.13文献标识码:ADOI:1019754/jnyyjs20190330046玉米除了作为一种粮食供人类直接食用外,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和饲料原料,如可以用来加工成酒精以及淀粉等。当前,商河县

    农业与技术 2019年6期2019-05-29

  • 稻田3种捕食性天敌对灰飞虱种群的调控作用
    水稻的主产区,其飞虱的发生已严重影响到滨海稻区水稻的生产[1]。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通过多年来对飞虱的预测预报发现,盘锦稻区主要以灰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等3种飞虱混合发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相比于白背飞虱、褐飞虱,这两者属于迁飞性,而灰飞虱以若虫状态在盘锦稻区越冬,其基数大、发生重[2-3]。一方面,灰飞虱以成虫、若虫状态群集在稻丛下部,直接刺进水稻茎秆组织内吸食汁液。另一方面,灰飞虱还能传播条纹叶枯病病毒等,给水稻造成很大的危害,产量损失一般在5%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20期2018-11-20

  • 几种药剂和配方对水稻褐飞虱的防效
    313300)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d)是威胁水稻安全生产的最为严重的害虫之一,2005年由于吡虫啉产生抗性,防效下降,我国南方稻区褐飞虱暴发,引起大面积水稻枯干倒伏,水稻产量直接损失10%~20%,个别田块甚至颗粒无收[1-2]。目前生产上防治褐飞虱的主导药剂吡蚜酮及其复配制剂在连续使用多年后,已明显感觉其防效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急需寻找褐飞虱防治的替代药剂和配方。基于此,2012—2017年开展了几种药剂和配方对褐飞虱田间控害效

    浙江农业科学 2018年6期2018-06-25

  • 飞虱持续暴发成因 ——以江西泰和县为例
    343700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ål)是我国水稻上的一种重要迁飞性害虫,其种群规模的大小对我国水稻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每年4月末,褐飞虱随着西南气流由中南半岛进入我国,随后逐步向北扩展,最终到达淮河流域;8月末起,由于季风的转变,褐飞虱由我国江淮地区开始向南迁飞,并最终回到海南岛及中南半岛等安全越冬区域[1]。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褐飞虱在全国范围内大暴发,开始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之后几十年间,随着我国植保工作者的不懈研

    生态学报 2018年9期2018-06-22

  • FLEXPART模式模拟褐飞虱回迁的适用性
    100089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ål))是我国主要的水稻害虫之一[1]。水稻一旦遭到褐飞虱侵害,其生长会受到严重影响,稻谷减产甚至绝收[2- 3]。褐飞虱体型和质量很小,具有随风迁飞的特性[4-5],与大气气溶胶粒子运动相似,因此,褐飞虱迁飞模拟假设其为不会自发运动、只随气流运动的粒子,利用风温场推算褐飞虱迁飞轨迹。早在1987年,Rosenberg和Magor[6]采用等风速流线法分析了褐飞虱顺风迁飞的特征。国内,早期也有采

    生态学报 2018年8期2018-06-07

  • 广东省不同地区褐飞虱种群对呋虫胺均已产生中等水平抗性
    等7个地区田间褐飞虱种群对烯啶虫胺、呋虫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广东地区褐飞虱种群对烯啶虫胺的敏感性LC50值为2.3187mg/L~7.1489 mg/L,抗性倍数分别为4.93~15.21倍,南雄地区褐飞虱种群对烯啶虫胺仍处于敏感阶段,广州、海丰和雷州等3个地区褐飞虱对烯啶虫胺已产生低水平抗性,大埔、连州和怀集等3个地方褐飞虱已对烯啶虫胺产生中等水平抗性。广东地区褐飞虱种群对呋虫胺的敏感性LC50值为3.6696mg/L~11.8093 mg/L,抗性倍

    中国农资 2018年4期2018-02-10

  • 广东稻区褐飞虱对烯啶虫胺和呋虫胺的敏感性测定
    40)广东稻区褐飞虱对烯啶虫胺和呋虫胺的敏感性测定肖汉祥,刘明津*,李燕芳**,张 扬,张振飞,李怡峰(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东省植物保护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40)为了科学用药和抗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在室内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采自广东省广州、南雄、雷州、连州、海丰、怀集和大埔等7个地方田间褐飞虱种群对烯啶虫胺、呋虫胺的敏感性。 试验结果表明:广东地区褐飞虱种群对烯啶虫胺的敏感性LC50值为2.3187-7.1489mg /L,抗性倍

    环境昆虫学报 2017年6期2018-01-04

  • 基于WRF-Flexpart的一次褐飞虱回迁过程模拟研究
    part的一次褐飞虱回迁过程模拟研究刘 垚1,2,3,包云轩1,2,*,陆明红4,刘万才4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44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南京 2100443 中国气象局旱区特色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管理重点实验室,银川 7500024 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 100125褐飞虱是影响亚洲地区水稻生产的迁飞性害虫,其远距离迁飞与种群分布会受到大气环流和局地天气条件的

    生态学报 2017年13期2017-09-01

  • 水稻抗褐飞虱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
    128)水稻抗褐飞虱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任西明,向 聪,雷东阳*,管利凤(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410128)褐飞虱是危害最严重的水稻害虫之一,能降低产量并影响稻米品质。控制褐飞虱的关键在于利用品种自身的抗性基因培育新的抗虫品种。目前,已发现并报道了34个抗褐飞虱基因,其中28个主效基因已被定位,Bph3、Bph9、Bph14、Bph18、BPH18、Bph26、BPH29、Bph32和Bphi008a等基因已成功克隆。已有研究表明,聚合多个褐飞虱抗性基因

    作物研究 2017年4期2017-07-05

  • 飞虱在不同水稻品系上繁殖能力及相关解毒酶系基因表达变化分析
    10036)褐飞虱在不同水稻品系上繁殖能力及相关解毒酶系基因表达变化分析俞姗姗, 刘 雅, 杨萌萌, 沈祺达, 谢国强, 王世贵, 唐 斌(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浙江 杭州 310036)采用水稻敏感品系TN1和抗性品系中浙优、IR56饲养褐飞虱,研究褐飞虱产卵量等繁殖情况,测定解毒酶系中酯酶、细胞色素P450和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及卵黄原蛋白(Vg)等基因在mRNA上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褐飞虱在抗性水稻上产卵量减少,Vg2的表达量极显著下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6期2016-12-16

  • 复杂地形下褐飞虱迁飞的数值模拟:个例研究
    5复杂地形下褐飞虱迁飞的数值模拟:个例研究刘垚1,2,包云轩1,2,*,魏巍3,陆明红4,刘万才4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4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南京210044 3 宁夏雷电防护技术中心,银川750002 4 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100125褐飞虱是影响我国水稻生产的重要迁飞性害虫之一,它的爆发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并诱发水稻病害,导致水稻减产。研究复杂地形条件下褐飞

    生态学报 2016年16期2016-10-25

  • 4种药剂对水稻褐飞虱的田间防治效果比较
    65万hm2。稻飞虱是邵武市当前水稻上的首要害虫,近年来在邵武市拿口镇、洪墩镇、和平镇、大竹镇中、晚稻发生危害严重,主要以高龄若虫为主,褐飞虱占90%~100%。褐飞虱有远距离迁飞习性,以成、若虫群集于稻丛基部,刺吸茎叶组织汁液。虫量大,受害重时引起稻株瘫痪倒伏,俗称“冒穿”,导致严重减产或失收。产卵时,刺伤稻株茎叶组织,形成大量伤口,促使水分由刺伤点向外散失,同时破坏疏导组织,加重水稻的受害程度。排泄物常引起霉菌孳生,影响水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严重时稻

    福建稻麦科技 2015年3期2015-12-18

  • 飞虱核糖体蛋白S6激酶基因NlRPS6KA2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310018)褐飞虱核糖体蛋白S6激酶基因NlRPS6KA2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陆潮峰,郝培应,俞晓平(中国计量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浙江省生物计量及检验检疫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 杭州 310018)根据转录组提供的RPS6KA2核心序列信息,应用RACE技术获得了一个编码褐飞虱核糖体蛋白S6激酶的基因NlRPS6KA2的全长cDNA,编码的蛋白含706个氨基酸,具有保守的S_TKc和S_TK_X结构域.荧光定量PCR测定结果表明,NlRPS6KA2基因在褐飞

    中国计量大学学报 2015年2期2015-03-23

  • 丹寨县褐飞虱发生特点与高效防治措施
    00)近年来,褐飞虱成为丹寨县水稻病虫害的主要防控对象之一。根据丹寨县褐飞虱的发生和危害特点,农技人员对防治褐飞虱发生特点,适期用农药种类,用药剂量和田间褐飞虱的防治效果,总结出适宜于丹寨县防治褐飞虱的方法,并为同生态条件下褐飞虱的防治提供参考。1 褐飞虱的发生和危害特点褐飞虱为迁飞性害虫,在黔东南地区北纬26°以上,不能越冬,每年虫源逐代、逐区、呈季节性南向北往返迁移。特别是在两广地区迁入丹寨地区,褐飞虱一般在7月中下旬以后迁入,通常在台风等由南向北的气

    耕作与栽培 2015年1期2015-03-21

  • 20种非寄主植物挥发物对褐飞虱拒避与引诱行为的影响
    主植物挥发物对褐飞虱拒避与引诱行为的影响张献英1,霍治国2,犹昌艳1,胡 飞1(1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广东广州 510642;2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1)【目的】为开发和设计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拒避剂与引诱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褐飞虱对20种非寄主植物释放的挥发物及对α-蒎烯、α-水芹烯、崁烯、芳樟醇的拒避与引诱行为.【结果和结论】枸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塞楝Khaya s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4年3期2014-09-11

  • 桂东北稻区第七代褐飞虱迁飞规律及虫源分析
    041000)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ål)是我国水稻上的一种重要迁飞性害虫,在桂东北稻区冬季田间无稻苗存活的季节难以存续,次年春、夏季初次发生的虫源是由中南半岛的终年繁殖地迁飞而来[1-2]。桂东北稻区属于南岭双季稻区,包含“湘桂走廊”要道,是褐飞虱南北往返迁飞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20世纪70年代末全国大范围多学科协作研究认为9月下旬到10月上旬,褐飞虱由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回迁到南岭以北各地[1]。之后的南岭稻区迁飞性

    生态学报 2014年8期2014-05-05

  • 贵州道真县褐飞虱发生规律
    563500)褐飞虱[Nil apar vata l ugens (Stål)]属半翅目(Hemiptera)、飞虱科(Del phacidae),是为害水稻的一种重要迁飞性害虫[1],近30年来发生面积扩大,暴发频率增加,给我国的水稻优质高产带来了严重危害[2-4]。褐飞虱主要通过刺吸稻株汁液,造成水稻生长缓慢,分蘖延迟,瘪粒增加,为害严重时,造成稻株枯 死[5-6],还 可 传 播 水 稻 草 矮 病 毒 (Rice gr assy stunt vir

    植物保护 2014年4期2014-02-28

  • 中稻田三种飞虱的捕食性天敌优势种及农药对天敌的影响
    210095)飞虱类昆虫是水稻的重大害虫,几乎遍及我国所有稻田,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Reuter)和稻田蜘蛛等是飞虱类害虫的主要捕食性天敌,对于飞虱与其天敌的关系有大量报道,这些内容包括农药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ål)等3种飞虱天敌捕食功能的影响及天敌栖境生态位和捕食作用分析等[1-8]、有机稻田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种群动态和天敌的作用[9]以

    生态学报 2013年7期2013-12-21

  • 醚菊酯等防治水稻灰飞虱若虫药效比较试验
    224151)灰飞虱 (Laodelphax striatellus)是水稻常见的害虫之一,以成虫、若虫刺吸危害水稻,是水稻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的传毒媒介昆虫,其传毒危害造成的损失远大于刺吸危害[1]。目前生产上用于防治灰飞虱的主要药剂为吡虫啉、毒死蜱等,由于长期单一、大规模的连继使用,灰飞虱已经对这些药剂产生了抗药性[2-6]。新型低毒杀虫剂醚菊酯对水稻大田灰飞虱、褐飞虱若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7-8],它是一种含有醚结构的仿生化合物,具有杀虫谱广、杀

    浙江农业科学 2013年6期2013-11-08

  • 平湖市2012年褐飞虱大发生成因与对策
    314200)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是平湖市单季晚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水稻上发生日益频繁,对水稻产量造成严重影响。2012年,褐飞虱6(4)代、7(5)代连续大发生,加大了防控压力。现将平湖市2012年褐飞虱大发生成因与防治对策分析如下。1 发生特点褐飞虱是远距离迁飞性害虫[1],极易暴发成灾,在平湖市以任何虫态均不能越冬。2012年褐飞虱在平湖市发生面积为4.67万hm2。1.1 成虫迁入期早2012年成虫迁入期特别早,田间成虫

    浙江农业科学 2013年10期2013-09-11

  • 华南双季稻区早稻收割和晚稻移栽对褐飞虱种群动态的影响
    512005)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ål)是我国最重要的水稻害虫之一,具有大区域、长距离、季节性的迁飞特性,这给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往往猝不及防并造成惨重损失,致使小虫屡成大灾 (程遐年等,1979;翟保平和程家安,2006)。近年来褐飞虱连续大范围暴发成灾,对我国的水稻安全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 (翟保平等,2011)。褐飞虱除向外远距离迁飞外,还可在本地作近距离的扩散转移 (Rosenberg&Magor,1983

    环境昆虫学报 2012年1期2012-11-22

  • 玉米粗缩病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式玉米粗缩病由灰飞虱携带病毒传播,病毒寄主范围广泛,主要是单子叶禾本科植物,灰飞虱具有迁飞的习性,一只灰飞虱可以连续使3~5株玉米受害。1.2 传播规律灰飞虱若虫或成虫在地边杂草下和田内麦苗下等处越冬,春季带病毒的灰飞虱将病毒传播到返青的麦苗上,再传播到玉米上。第一代灰飞虱盛发期在5月中下旬,正是春玉米、麦套玉米、蒜茬玉米的播种期或早播玉米的3~5叶期,极易感病,且感病后造成雌雄穗均不能抽出,极易造成绝产。灰飞虱盛发期和玉米易感病期的吻合,再加上春播、套播

    种业导刊 2012年6期2012-08-15

  • 湖南近三年褐飞虱发生规律研究
    00多种,其中褐飞虱因其迁飞性、暴发性等特点,成为我国、日本和越南等国家水稻上的重要害虫[1]。湖南省水稻种植面积从2006年开始一直保持在400万hm2以上,2009年湖南省水稻种植面积达440万hm2,2010年更是达到460万hm2,水稻总产量居全国首位。随着耕作制度的变化,褐飞虱成为湖南水稻上的主要害虫,其危害位居湖南水稻“三大害虫”首位[3],对湖南水稻的生产和食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本文研究与分析了2008-2010年褐飞虱在湖南四地主要推广品种

    植物保护 2012年4期2012-06-12

  • 抗褐飞虱兼抗白背飞虱水稻种质资源发掘
    530007)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ål)]和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Horvath)]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褐飞虱在我国的暴发频率、发生面积及为害程度显著增加[1],严重影响水稻高产稳产[2-3]。2005年以来,褐飞虱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暴发为害,严重威胁水稻生产[4-8]。近十几年来,白背飞虱在我国及东南亚国家水稻产区的暴发频率逐渐增加,为害面积逐渐增大[9-10],特别是

    植物保护 2012年4期2012-06-12

  • 重庆秀山县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发生规律研究
    100193)褐飞虱[Nil apar vata l ugens (Stål)]和白背飞虱[Sogatell a furcifer a (Hor vát h)]是亚洲地区远距离迁飞性水稻害虫[1],近30年来发生面积扩大,暴发频率增加,给中国的水稻生产带来了严重危害[2-4]。关于这两种水稻害虫发生规律、预测预报的研究有大量报道,我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东部[5-8],而西南地区稻飞虱研究相对欠缺。秀山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武陵山区腹地,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该县不

    植物保护 2012年1期2012-02-28

  • 蚂蚁和飞虱的危害及防治
    黄蚂蚁和20万只飞虱的体重不到50g,蚂蚁和飞虱实在小得微不足道,然而它们在农作物中的危害,尤其是在菜田中的危害却远远高于棉铃虫、菜青虫、蛴螬和地老虎,至少高出100倍,它们的危害是毁灭性的,可以让农作物颗粒无收。蚂蚁属于膜翅目,蚁科,种类繁多,在菜田中危害最凶的是细黄蚂蚁,它们主要危害刚播于土中的种子及嫩芽,它们可以在一夜之间将几十亩辣椒种、黄瓜种咬食一空,因为它们的存在基本上是社会性的大群体,蚂蚁除了咬食种子和嫩芽外还喜欢咬食豆类、瓜类、茄科作物及禾本

    云南农业 2011年1期2011-08-15

  • 飞虱对常用药剂的抗药性监测及抗性治理策略
    310020)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杭州市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以为害晚稻 (包括单季稻和连作晚稻)为主。褐飞虱具有极高的内禀增长力,在条件适宜时,种群常迅速增长,暴发成灾,化学防治一直是防治褐飞虱的最有效途径。由于吡虫啉和噻嗪酮这2类药剂的优异效果,使得它们曾经成为防治褐飞虱的主要药剂品种。但是长期大面积的使用,加上人们不断提高用药量和用药次数,给粮食和环境带来严重的农药污染和农残超标问题,并导致褐飞虱对这2类药

    浙江农业科学 2011年1期2011-05-30

  • 杂交水稻制种田灰飞虱的危害与防治
    221400)灰飞虱是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的主要传毒媒介,是影响农业生产上夺取高产丰收的巨大障碍之一。我市自2004年灰飞虱大发生以来,连续几年水稻条纹叶枯病蔓延肆虐,给水稻生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灰飞虱成为植保部门测报和农民防治的重点对象,灰飞虱危害逐渐地被农户所认识,水稻条纹叶枯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2008年随着灰飞虱携带的另一种矮缩病毒——黑条矮缩病毒的到来,水稻病情防治形势又进一步恶化,农业部门随即采用新的抗病品种,选用新

    种子科技 2011年11期2011-02-10

  • 单季稻褐飞虱种群数量增长拐点与吡蚜酮防控效果
    000)单季稻褐飞虱种群数量增长拐点与吡蚜酮防控效果汪恩国1,王会福2(1.浙江省临海市植保站,浙江 临海 317000;2.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临海 317000)为了揭示单季稻褐飞虱的种群行为特征和增长拐点 (虫口急增期),以及持续有效控制褐飞虱灾害,2008-2010年开展了单季稻褐飞虱种群数量消长系统监测,结果表明,单季稻褐飞虱种群数量增长拐点为8月底9月初,防控关键节点为增长拐点前30 d内。应用50%吡蚜酮 (顶峰)防控褐飞虱的节点为增

    浙江农业科学 2011年3期2011-01-31

  • 超级稻甬优6号褐飞虱发生危害与防治指标研究*
    318000)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ål)]是超级稻超高产栽培的高致害性、迁飞性害虫。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以单季稻为主要栽培制度的改变,超级稻面积逐年扩大,植株高大、播移期明显提前、生育期延长,加上褐飞虱迁入期明显提早,迁入峰次明显增多,主害期显著拉长,致使超级稻褐飞虱灾发频率显著上升,成为当前超级稻超高产优质栽培的重要障碍[1-2]。因此,制定超级稻不同生育期褐飞虱的防治指标,适时开展达标防治是超级稻褐飞虱防控的重要措施,但1

    植物保护 2010年1期2010-11-30

  • 麦田灰飞虱发生与水稻病毒病流行关系及防治对策探讨
    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毒而引起的两大病毒病,发生轻重取决于第1代灰飞虱的数量及带毒率的高低。从理论上讲,压低灰飞虱虫量,切断了传毒桥梁,也就降低了传毒机率,就能控制水稻两大病毒病的发生。麦田灰飞虱防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压低灰飞虱虫口基数、减少向秧田迁入数量有重要作用。但在近两年中,不少农户对麦田灰飞虱防治的必要性产生了疑问,防治面积逐渐萎缩。为此,笔者对麦田灰飞虱发生与水稻病毒病流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科学分析防治麦田灰飞虱对控制水稻病毒病的作用,

    生物灾害科学 2010年1期2010-06-27

  • 飞虱对主要防控药剂的抗药性分析
    312000)褐飞虱是浙江省晚稻上主要害虫。该虫具迁飞性,系典型的 r-对策害虫,具有暴发性和严重的危害性,在该虫应急防控中主要措施为药剂防治。自20世纪 80年代末推广应用噻嗪酮,90年代后期起应用吡虫啉防控褐飞虱,使该虫得到有效控制。2005年,褐飞虱暴发成灾,给粮食生产造成不小损失。经南京农业大学测定,浙江省褐飞虱对主治药剂吡虫啉产生了极高水平的抗药性,是造成褐飞虱暴发成灾的重要原因。及时掌握褐飞虱对主治药剂的抗性水平及应用风险,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依

    浙江农业科学 2010年1期2010-01-19

  • 2008年繁昌县五(3)代褐飞虱大发生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分析
    昌县五(3)代褐飞虱发生特点,总结其发生原因,并就其防治对策进行分析,以期获得最有效的褐飞虱防治策略,为农作物生产服务。关键词五(3)代褐飞虱;大发生;特点;成因;对策中图分类号S435.1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6-0143-02褐飞虱是亚洲地区一种远距离迁飞性害虫,也是繁昌县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稻飞虱的大发生严重威胁水稻的生产,造成稻谷产量大幅度降低。笔者在繁昌县基层农技岗位工作20余年,通过系统调查,总结2008年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16期2009-06-21

  • 2008年夏季邹城市灰飞虱大发生原因及防控措施
    8年夏季邹城市灰飞虱大发生的特点及原因,总结了防控灰飞虱的有效措施,以期为灰飞虱的防治提供技术参考。关键词灰飞虱;发生特点;发生原因;防控措施;山东邹城;2008年中图分类号S435.112.1;S435.11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1-0157-012008年从5月下旬开始,大量灰飞虱随暖湿气流不断北上迁入邹城市,6月上旬虫口密度达到了特大发生程度。灰飞虱不仅直接为害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更严重的危害是传播玉米粗缩病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1期2009-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