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

  • 汪曾祺《释迦牟尼》对传统佛陀传记的创造性改编
    材专著——《释迦牟尼》。通过对《释迦牟尼》和汪曾祺在创作时参考的经典佛陀传记进行对照研究,发现汪曾祺在著传时选取了个性化、非信徒的言说立场,并以文学性、科普性为目的对所参考的佛学经典进行了有意识的取舍、补充和创造性改编,使《释迦牟尼》呈现出轻神性、重人性,轻信仰性、重学理性,轻宗教性、重文学性的特征。同时汪曾祺也将自己的文学观、美学观寄予其中。佛学是汪曾祺人生哲学与艺术创造的重要精神资源。他的如《受戒》《复仇》等不少作品都涉及佛家旨趣,也作有许多佛教题材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3年1期2023-04-06

  • 从“老子化胡”说佛道之争(一)
    角力。佛教以释迦牟尼立教,给中国传统信仰造成的第一个冲击波就是教主的绝对权威问题。道教成立后,儒、佛、道三教并立的局面便已初见雏形;而三教之中,由于官方统治思想历来就以儒学为主,因此,已被谶纬神学化的儒学—儒教也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三教之首,这是毋庸置疑的。不过,使得道教宽慰的是,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老子比孔子年长,孔子是老子的学生——这一点史有明文(参见《史记·老子列传》),儒、道之间彼此有底,也是毋须争辩的。可是令道士们愤愤不平的是,初来乍到的和尚们颂扬他们

    文史杂志 2023年1期2023-03-22

  • 孔子与释迦牟尼教育哲学思想之比较 *
    哲”中孔子和释迦牟尼同为东方人,并且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他们分别成为东方两大文明古国的文化巨人,影响东方文明至今。孔子和释迦牟尼的教育哲学思想具有共融共通之处,也存明着明显的差异。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传统的教育精神,也有利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的精髓。一、孔子和释迦牟尼思想背景之比较孔子和释迦牟尼生活在同一时代,释迦牟尼比孔子早出生14年。当时中国处于春秋时代,战乱不断,孔子形容为“礼崩乐坏”。释迦牟尼生活的北印度迦毗罗卫国是今天尼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5期2021-12-06

  • 雕版印刷《金刚经》
    园”,主题为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向四众弟子宣说《金刚经》。扉画中央的释迦牟尼身着通肩袈裟,正结跏趺坐在莲花筌蹄上说法。上有天盖,配以翠叶,或为“祗树”之意,左右有护法金刚。前有一桌,盖布垂地,中铺长条花毡,桌上放置香炉等供养物,地铺方格七叶图案地毯。桌前一比丘脱鞋胡跪于尼师坛,正双手合十问法,旁作榜书“长老须菩提”。释迦牟尼两侧有四众弟子16 人,分别为国王、大臣、女众、僧人、菩萨,除僧人身着袈裟,其余均着华装。诸人合十恭立,肃默听法。上有两天女散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0年3期2020-12-30

  • Transference of Things Remote:Constraints and Creativity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Jin Ping Mei
    ha,is 释迦牟尼 (Shijiamouni) in Chinese; therefore,Buddhists in China are usually surnamed 释 (Shi)after him.A monk surnamed Yüeh is simply a cultural fallacy.Other than that,the English version reads smooth,but without notes and other

    翻译界 2020年2期2020-12-17

  • 云冈石窟狮子雕刻的特征
    一)双狮位于释迦牟尼佛须弥座旁1.双狮蹲踞于释迦牟尼佛须弥座旁边双狮尾部与须弥座相连,双狮侧面相背蹲踞于须弥座两旁。双狮冲天高呼,寓意佛主讲经说法普度众生时,毫无畏惧,犹如狮子吼。2.双狮侧面蹲踞于释迦牟尼佛龛下方的供养人行列两侧在十三窟东壁南侧上排南侧龛中释迦牟尼佛座下方中间为雕刻铭记,两侧为供养人,最外侧为一对侧面蹲踞的狮子。3.双狮直立站在释迦牟尼须弥座两侧释迦牟尼佛须弥座下方中间为供养人,两侧为双狮直立站立,双狮扭头相顾(图2九窟前室西壁第三层)。

    魅力中国 2020年32期2020-10-10

  • 过了腊八就是年
    称如来佛祖为释迦牟尼,他本来是古印度的一位王子,相传在顿悟成佛前苦苦修行了六年。一天,释迦牟尼因为饥饿劳累晕倒在河边,正巧被一位牧羊女发现了。 牧羊女把释迦牟尼救起,还用五谷雜粮加牛奶熬成粥给他吃。释迦牟尼得救后,觉得这粥香甜可口,吃完神清气爽。 然后,他盘坐在菩(pú)提树下,沉思了七天七夜,顿悟成佛。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后来,佛门弟子为了纪念这个日子,就在每年腊月初八这天煮粥送给需要的人,所以腊八节也叫“佛成道节”。 在我国北方地区,有在腊八节

    雪豆月读·中年级 2020年12期2020-09-10

  • 《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中的释迦佛金面研究
    三昧经》阐明释迦牟尼佛给予伅真陀罗王成佛授决以前,在发自佛口又入佛头顶的光明映衬下,释迦牟尼佛金面比释迦牟尼佛金身其他部位更加显著,反映2世纪后期释迦牟尼佛金面的教义已经出现并传入汉地,为释迦牟尼佛像金面提供教义依据,揭示释迦牟尼佛金面与大乘佛教成佛授决教义相关,释迦牟尼佛像金面有成佛授决的寓意,可谓大乘佛教成佛授决教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中释迦牟尼佛金面的教义可与不晚于北魏的谭副造像中的释迦牟尼佛金面进行经像互证,对于佛造像

    人物画报 2020年3期2020-01-06

  • 十二月节令殊胜之释迦牟尼佛知者无穷无尽惜乎悟者云稀
    十二月初八是释迦牟尼佛成道日。释迦牟尼(Śākyamuni),本名乔达摩·悉达多(Gautama Siddhārtha),生于喜马拉雅山麓迦毗罗卫国的蓝毗尼园(今尼泊尔境内),他出身于古印度的释迦族,属刹帝利种姓。关于其生卒年代目前仍有争议,不过多数人认为其诞生于公元前五六五年,卒于公元前四八六年。释迦牟尼是其成佛后世人对他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此外亦有薄伽梵、世尊等称谓。他宣称觉悟真理,自称佛陀(buddha,意即觉悟者),由他所创立的佛教也由此

    紫禁城 2019年1期2019-12-17

  • 《花开见佛,佛照我心》玉雕系列
    之意。传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打坐修道时,菩提树用树叶为释迦牟尼遮风挡雨,保护他专心悟道。所以,佛教认为在菩提树下修炼可得证大道。六祖慧能大师写过一首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据记载,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领悟正觉后,大梵天也来为他祝贺。寓意释迦牟尼即将大道得证,佛性加持,佛在其心中。所以,在玉雕创新方面,笔者选用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就佛陀的场景,来释义“佛照我心”。(二)取料在选取原料方面,注重选取纯色、较净的料。例如,青玉、白

    艺术家 2019年5期2019-12-16

  • 人生只在呼吸之间
    有一天,释迦牟尼静坐默思,探索生命的奥义。他心有所悟。便问身边的弟子:“人生几何?”一弟子出口便答:“几十年吧。”释迦牟尼摇了摇头。另一弟子思考片刻,輕声答道:“真正称得上人生的只有几年吧。”释迦牟尼又摇了摇头。二位弟子疑惑了,便问:“依您之见呢?”释迦牟尼沉沉答道:“人生只在呼吸之间。”佛祖的彻悟,在常人之上。人之一生,犹如一呼一吸,生和死,只是瞬间的转化。了悟这点,方能做到努力把握每一刻、每一秒。须务,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新陈代谢的过程。人在每呼吸一瞬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2019年9期2019-11-06

  • 活着是日常
    人。她说:“释迦牟尼有一名弟子叫提婆达多。这个人总是给释迦牟尼制造各种困扰,甚至想要释迦牟尼的命,释迦牟尼为此相当烦恼。有一天,释迦牟尼顿悟,提婆达多正是为了令自己获得醒悟,而作为困难制造者存在的。”那些难以制衡的存在正是映照自己的一面镜子。树木希林身体里的癌和生命中的男人都是难以制衡的存在,都是她的提婆达多。所以,树木希林说:“我已经邂逅许许多多的提婆达多了,不用说我自己也有成为提婆达多的时候,但我并不因此屈服,而是接受它。一旦你开始接受,就会看到许多不

    爱你·健康读本 2019年2期2019-06-11

  • 神话中的释迦牟尼
    早期的佛典对释迦牟尼的生平多仅作片段式的平实记述。受到希腊文化的浸染,约形成于部派佛教晚期、大乘佛教初期。其时开始有系统描述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佛传,其内容多以释迦牟尼“八相成道”为总线索,结合印度民间有关诸神佛迹等神话传说,叙述释迦牟尼充满丰富意蕴的一生事迹,是释迦牟尼事迹叙事文学的文本载体。最初的佛传图像是从印度民间崇拜的诸神像转化而来,仅以标记性符号象征释迦牟尼。后汲取希腊式雕像和浮雕艺术特色,创制佛像与佛传故事浮雕,形成独具特色的犍陀罗风格艺术,并与

    新民周刊 2019年20期2019-05-29

  • 西藏珍宝
    的佛陀造像,释迦牟尼城市立像是诸多造像中较为程式化的佛像造型。此造像根据释迦牟尼佛在芒噶达城化缘的形象塑造。释迦牟尼佛蓝发高髻,双耳下垂,面部慈祥,弯眉细目,鼻梁隆起。眉间饰白毫,身着通肩式宽袖袈裟,右手当胸向上提衣袖,左手自然下垂施与愿印,长衣角呈波浪状并錾刻有花纹,赤足直立,造型古朴,大气,材质精良,通体施热镀金,工艺精湛,是一件13-14世纪尼泊尔风格的上乘佛像。

    西藏人文地理 2019年2期2019-03-26

  • 活着是日常
    人。她说:“释迦牟尼有一名弟子叫提婆达多。这个人总是给释迦牟尼制造各种困扰,甚至想要释迦牟尼的命,释迦牟尼为此相当烦恼。有一天,释迦牟尼顿悟,提婆达多正是为了令自己获得醒悟,而作为困难制造者存在的。”那些难以制衡的存在正是映照自己的一面镜子。树木希林身体里的癌和生命中的男人都是难以制衡的存在,都是她的提婆达多。所以,树木希林说:“我已经邂逅许许多多的提婆达多了,不用说我自己也有成为提婆达多的时候,但我并不因此屈服,而是接受它。一旦你开始接受,就会看到许多不

    爱你 2019年5期2019-03-09

  • 义外之“空”
    言说方式上。释迦牟尼在《金刚经》中树立了话语权威,但又在言说中表现出反权威的倾向,自立自破,暗合“空”义。众生之间、众生与释迦牟尼之间、处在不同阶段的修行者之间是有差别的,以不同方式布施所获得的福德也是有差别的,但在修行与成佛的视野下看来,他们又是无差别的,这种有差别与无差别也体现出“空”的内蕴。《金刚经》中提及的释迦牟尼、然灯佛、须菩提等人物,在修行状态上表现出来相对固定的特性,但在本质上又具有不定性。“佛说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的句式也表现出事物本

    贵州文史丛刊 2018年4期2018-12-11

  • 释迦牟尼与僧伽教育
    心奉养。佛祖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就是一场教育,五比丘就是教育的结果,从此,佛教开始了它传奇的一生。关键词:佛教 释迦牟尼 僧伽教育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信徒众多,距今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佛,在梵语中有“佛陀”之意,在汉语中一方面指释迦牟尼佛,一方面指佛教;在佛教中,佛象征着“觉悟”,有“觉者”之意。释迦牟尼佛开悟后说的第一句话是:“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由此可见,从释迦牟尼佛顿悟开始,教育就

    西部论丛 2018年12期2018-11-28

  • 西藏珍宝
    合金嵌银错铜释迦牟尼坐像释迦牟尼佛,出身释迦王族,父亲为净饭王,母亲是摩耶王妃,于金猴年四月七日诞生于蓝毗尼园。释尊在少年时代就精通世间六十四种技艺,迎娶果耶等妃子并主持国政。二十九岁时逃离王宫出家,独往净塔下自然领受近圆比丘戒,在尼连禅河岸边苦行六年,于三十五岁的木马年四月十五日清晨证得圆满正等正觉成佛。之后,在印度境内波罗奈斯城、王舍城、灵鹫山等地先后三次轉法轮传授佛法,高寿八十一岁时在拘尸那城涅槃。佛陀涅槃后,在佛教兴盛地区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佛陀造像。

    西藏人文地理 2018年5期2018-09-25

  • 乳鸽
    王本生》 。释迦牟尼佛过去世行菩萨道当中,受到忉利天王的测试。测试释迦牟尼佛是不是真的在行菩萨道,是不是真的有布施心。所以他就化为老鹰追赶一只鸽子,鸽子惊慌飞跑,逃进释迦牟尼佛的怀抱。因为释迦牟尼佛发心行菩萨道,内心充满着对众生的慈悲,没有对众生嗔恨、伤害的念头,那种心念所散发出来的心波,能够感动到动物,使动物一看到他的身相,接触到他的影子,就有一种安慰的、无惧的感觉。所以,这只小鸽子投进了释迦牟尼佛的怀抱,感觉到生命的被救与安稳。这时追赶过来的老鹰就跟释

    饮食保健 2018年15期2018-08-17

  • 面对辱骂的上策
    ”。还有一个释迦牟尼面对辱骂的故事。有那么一段时间,释迦牟尼经常遭到一个人的嫉妒和谩骂。对此,他心平气和,沉默不语,不动声色,我行我素,专心致志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有一次,当那个人骂累了以后,释迦牟尼微笑着问:“我的朋友,当一个人送东西给别人,别人不接受,那么,这个东西是属于谁的呢?”那个人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送东西的人自己的了。”释迦牟尼说:“那就对了。到今天为止,你一直在骂我,如果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么谩骂又属于谁呢?”从此,他再也不敢辱骂释迦牟尼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2018年2期2018-02-26

  • 平常见深刻
    佛祖释迦牟尼有个弟子叫般特,他生性迟钝,学习起来特别吃力。一天,佛祖把他叫到面前,逐字逐句地教他一首诗偈:“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无益之苦当远离,如是行者得度世。”般特翻来覆去地就学这首诗偈,终于体悟出其中的禅理。有一天,佛祖派般特去给附近的僧尼讲经说法。那些僧尼对般特的愚笨早有所闻,所以都很不服气,私下说:“这样愚钝的人也会讲經说法啊?”但他们表面上仍然很有礼貌地接待般特。般特惭愧而谦虚地对僧尼们说:“我生来愚钝,只学到一个诗偈,现在讲给大家听

    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小学版 2018年45期2018-01-18

  • 微笑的境界
    段时间,佛祖释迦牟尼常常遭到一个人的嫉妒和谩骂,对此他始终心平气和,面对那人总是一如既往地轻轻一笑。直到有一天那人终于骂累了,释迦牟尼才微笑着问他:“当一个人送东西给别人可别人不接受时,这东西是属于谁的呢?”“当然还属于送东西的人自己啊。”那人不假思索地回答。释迦牟尼接着又问:“那么,如果那个东西是谩骂,它又该属于谁呢?”闻听此言,那人立刻明白了,一时语塞。面对诽谤和指责,释迦牟尼不为所动,他不理睬,也不还击,不想因为自己的冲动而给别人继续谩骂以可乘之机,

    金秋 2017年16期2017-11-21

  • 潭柘寺腊八节舍粥
    国佛教徒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而形成的风俗。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年轻时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为寻求人生真谛与生死解脱,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他在雪山苦行六年,常常日食一麦一麻。后来发现一味苦行并非解脱之道,于是放弃苦行下山。这时一位牧女见到他虚弱不堪,便熬乳糜(奶与谷物共煮而成)供养他。释迦牟尼的体力由此恢复,随后于菩提树下入定七日,在腊月初八,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据此,汉地的佛

    旅游 2016年12期2017-05-09

  • 何为“临时抱佛脚”
    民众都是信仰释迦牟尼的佛教徒。有一次,一个被判了死刑的罪犯在深夜挣断了锁链和木枷越狱了。第二天清晨,官府发现后立即派兵丁差役四处追捕。那个罪犯逃了一天一夜后已精疲力竭,眼看追兵将近,他自知难以逃脱,便一头闯进了一座古庙。这座庙宇里供着一座释迦牟尼的坐像,佛像高大无比。罪犯一见佛像,心里悔恨不已,抱着佛像的脚,号啕大哭起来,并不断磕头表示忏悔。这个罪犯一边磕头,一边嘴里不停地说:“佛祖慈悲为怀,我自知有罪,请求剃度为僧,从今往后,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不一会儿

    农家参谋 2017年7期2017-03-25

  • 友分四品
    一位信徒请教释迦牟尼:“如何才能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释迦牟尼说:“友有四品,不可不知。”“哪四品呢?”信徒问。“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是谓四品。”释迦牟尼说,“何谓如花?好时插头,萎时捐弃,见富贵附,贫贱则弃,这是花友。何谓如秤?物重头低,物轻则仰,有与则敬,无与则慢,这是秤友。何谓如山?壁如金山,鸟兽集之,毛羽蒙光,贵能荣人,富乐同欢,这是山友。何谓如地?百谷财宝,一切仰之,施给养护,恩厚不薄,这是地友。”“四种朋友,我们如何选择呢?

    辽宁经贸信息 2017年9期2017-03-10

  • 河北灵寿幽居寺北齐汉白玉释迦牟尼佛造像
    寺北齐汉白玉释迦牟尼佛首与博物院展出的佛身造像“金身合璧”正式展现在公众面前,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河北博物院阳光大厅展出一个月后,6月1日正式移至“曲阳石雕”陈列展厅幽居寺文物专区进行展出。这尊释迦牟尼佛造像,雕刻于我国北齐时期,质地为汉白玉白石,高206厘米,宽95厘米,厚50厘米,重600多千克,其中佛首高47厘米,佛身造像高159厘米。释迦牟尼佛像结跏趺坐在长方形须弥座上,佛首低平肉髻,面相浑圆丰满,细眉长眼,神态安详,和善亲切,双目垂睑下视微启

    收藏界 2016年9期2016-11-30

  • 面对辱骂
    似,还有一个释迦牟尼面对辱骂的故事。 有那么一段时间,释迦牟尼经常遭到一个人的嫉妒和谩骂。对此,他心平气和,沉默不语,不动声色,我行我素,专心致志地做好自己的事情。 一天,当那个人骂累了以后,释迦牟尼微笑着问:“我的朋友,当一个人送东西给别人,别人不接受时,那么,这个东西是属于谁的呢?” 那个人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属于送东西的人自己的了。” 释迦牟尼说:“那就对了。到今天为止,你一直在骂我。如果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么谩骂又属于谁呢?” 听了释迦牟尼充满

    作文评点报·中考版 2015年21期2015-12-23

  • 故宫旧藏勉塘派《菩萨本生如意藤》唐卡探析
    图1:白绫签释迦牟尼佛本生与佛传故事是佛教典籍中重要内容,也是汉藏佛教绘画雕塑艺术的常见题材。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两套唐卡组画,生动描绘了释迦牟尼佛本生与佛传故事,一套三十一幅、一套四十一幅。清朝皇帝崇奉藏传佛教,紫禁城中遍布藏传佛殿,供奉着丰富多彩的佛像、佛塔、唐卡、法器,按三世章嘉国师的话说,“凡是西藏有的,这里一应俱全”。数以千计的各类唐卡是清宫藏传佛教文物中重要的一项。来源于蒙藏地区的贡献和宫廷画师的作品。宫廷唐卡除挂供在佛堂壁上者外,还大量唐卡长期供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4期2015-12-12

  • 发现佛寺遗迹 释迦牟尼诞辰或提早2个世纪
    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诞生地,在那里发现了公元前6世纪的木质结构佛教寺院的遗迹。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大多是口头传承,几乎没有找到过实物例证。这次的发现证明了释迦牟尼生活的年代比以往大家认为的时间提早了2个世纪。英国杜伦大学等挖掘考察团队在建造于阿育王时代、公元前3世纪的寺院下,发现了曾树立过木质柱子的痕迹,其尺寸、形状与公元前3世纪的寺院大致相同。之后,通过对木柱遗迹的木炭、砂子的化验,证实寺院下的遗迹来自公元前6世纪。而且,在遗迹的中间部分还发现了已经石

    奥秘 2015年2期2015-09-10

  • 笑的境界
    有一段时期,释迦牟尼经常遭到一个人的嫉妒和谩骂。对此,他并没有恶语相向,也没与这个人展开针锋相对的竞争。他心平气和,一笑了之。直到有一天,这个人终于骂累了,释迦牟尼才微笑着问他:“我的朋友,当一个人送东西给别人,别人不接受时,那么这个东西属于谁呢?”这个人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是属于送东西的人自己了。”释迦牟尼又问:“那么谩骂又属于谁呢?”这个人闻听此言,一时语塞。此时,他再也不敢谩骂释迦牟尼了。只是他一直想不明白,释迦牟尼怎么會有这么好的气度与修养。面对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14年3期2014-09-10

  • 萨嘎达瓦节
    鹰相传四月是释迦牟尼佛诞生、得道和圆寂月。佛说:“此月行一善事,有行万善之功德。”因此僧俗人民不杀生、不食肉食、放生牛羊、朝佛供佛。四月十五日这一天,拉萨人很早就会起来转经,即转帕廓、朗廓、孜廓和林廓。帕廓就是转大昭寺;朗廓就是拜大昭寺里供奉的释迦牟尼12岁童身像;孜廓是转布达拉宫;林廓就是绕拉萨的转经路走一圈,而最多的就是转林廓。人潮一波接着一波向前涌动,各种转经筒反射出千万道弧光,诵念六字经的声音此起彼伏……漫漫转经路上经幡飘飞,两旁有刻嘛呢石的,有念

    焦点 2014年8期2014-08-27

  • 友分四品
    一位信徒请教释迦牟尼:“如何才能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释迦牟尼说:“友有四品,不可不知。”“哪四品呢?”信徒问。“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是谓四品。”释迦牟尼说,“何谓如花?好时插头,萎时捐弃,见富贵附,贫贱则弃,这是花友。何谓如秤?物重头低,物轻则仰,有与则近,无与则慢,这是秤友。何谓如山?譬如金山,鸟兽集之,毛羽蒙光,贵能荣人,富乐同欢,这是山友。何谓如地?百谷财宝,一切仰之,施给养护,恩厚不薄,这是地友。”“四种朋友,我们如何选择呢?

    领导文萃 2014年11期2014-06-20

  • 面对辱骂的上策
    ”。还有一个释迦牟尼面对辱骂的故事。有那么一段时间,释迦牟尼经常遭到一个人的嫉妒和谩骂。对此,他心平气和,沉默不语,不动声色,我行我素,专心致志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有一次,当那个人骂累了以后,释迦牟尼微笑着问:“我的朋友,当一个人送东西给别人,别人不接受,那么,这个东西是属于谁的呢?”那个人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送东西的人自己的了。”释迦牟尼说:“那就对了。到今天为止,你一直在骂我,如果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么谩骂又属于谁呢?”从此,他再也不敢辱骂释迦牟尼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14年12期2014-02-11

  • 阿富汗发现“释迦牟尼碗”
    ,古董珍品“释迦牟尼碗”近日在阿富汗首都出现,引起了印度考古专家的极大兴趣。印度考古研究所正试图获得印度当局批准,派遣一支专家队伍去阿富汗进行甄别鉴定,并取回这件珍品。然而,考虑到安全等因素,印度官方目前尚未批准。报道称,这件古董对全印度意义非凡,它能为历史学家提供有关佛祖释迦牟尼僧侣生活的珍贵资料。印度媒体称,这个碗原本被收藏在该国比哈尔邦瓦伊沙利地区的一家寺庙,后因历史原因流失。印度考古研究所拟申请获得该国文化部许可,派遣一支专家队伍前赴阿富汗对这件物

    环球时报 2014-01-152014-01-15

  • 友有四品
    一位信徒请教释迦牟尼:“如何才能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释迦牟尼说:“友有四品,不可不知。”“哪四品呢?”信徒问。“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是谓四品。”释迦牟尼说,“何谓如花?好时插头,萎时捐弃,见富贵附,贫贱则弃,这是花友。何谓如秤?物重头低,物轻则仰,有与则敬,无与则慢,这是秤友。何谓如山?譬如金山,鸟兽集之,毛羽蒙光,贵能荣人,富乐同欢,这是山友。何谓如地?百谷财宝,一切仰之,施给养护,恩厚不薄,这是地友。”“四种朋友,我们如何选择呢?

    视野 2014年2期2014-01-09

  • 友分四品
    一位信徒请教释迦牟尼:“如何才能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释迦牟尼说:“友有四品,不可不知。”“哪四品呢?”信徒问。“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是谓四品。”释迦牟尼说,“何谓如花?好时插头,萎时捐弃,见富贵附,贫贱则弃,这是花友。何谓如秤?物重头低,物轻则仰,有与则敬,无与则慢,这是秤友。何谓如山?壁如金山,鸟兽集之,毛羽蒙光,贵能荣人,富乐同欢,这是山友。何谓如地?百谷财宝,一切仰之,施给养护,恩厚不薄,这是地友。”“四种朋友,我们如何选择呢?

    读者 2013年18期2013-12-21

  • 西游前传 昙无竭取经
    我是这样听(释迦牟尼)说的”。那么,释迦牟尼的原话是什么?有没有他亲自书写的经典?昙无竭想知道,但他在中国找不到答案,答案在遥远的天竺。昙无竭把自己想去天竺的想法和师兄弟说了,师兄弟都笑他,说,生逢乱世当个和尚不用参军打仗,平平安安的活着就不错了,要是战争结束了,再还俗成个家过日子,取的哪门子经,况且西天那么远,你也不会飞,没到就死了。昙无竭哑口无言,师兄弟前面说的话自己可以不顾,但后面说的则合情合理,西天多远自己也不知道,也许这是普通人根本无法完成的路程

    今日辽宁 2013年3期2013-10-08

  • 四个老婆
    释迦牟尼在一次法会上说了个故事:有个富商讨有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伶俐可爱,整天寸步不离;第二个老婆是抢来的,是个大美人;第三个老婆沉溺于生活琐事,让他过着安定的生活;第四个老婆工作勤奋,东奔西走,使丈夫根本忘记了她的存在。平日,商人一直很疼爱、重视前三个老婆,却常常忽略了照顾第四个老婆。有一次,商人要出远门,为免除长途旅行时的寂寞,商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四个老婆,希望有人能陪同他一起前往。第一个老婆说:“你自己去吧,我才不陪你呢!”第二个老婆说:“我是被你

    晚报文萃·开心版 2012年14期2012-12-06

  • 蜘蛛丝
    有一天,释迦牟尼在西天极乐净土的荷花池畔独自溜达。池中荷花盛开,雪肪冰肌的花朵中,花蕊娇黄点点。粉蕊浮起一种奇香瑞气,它一阵阵暗渡池面,周围溢满了馨香。时间好像正值极乐净土的清晨。过了一会儿,释迦牟尼伫立于荷花池畔,并从浮盖在绿水上的圆荷翠叶间,随意地看着池下的情景。极乐净土的这个荷花池恰好下承十八层地狱,所以透过水晶般清澈的池水,地狱中的三涂道、奈河和刀山剑树的光景,仿佛看西洋镜箱似的,一览无遗。于是,和其他一些罪人一起,一个名叫犍陀多的男子在地狱底层不

    意林 2011年10期2011-05-14

  • 佛教的起源及其他
    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这个尊称以后非常流行,以致他的本名很少被提及了。每一种宗教的产生,都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密切的关系。佛教的产生也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在公元前7世纪到前6世纪的古印度,存在着一百多个种族部落,相互之间发生连年不断的战争。经过一系列的兼并战争,众多部落逐步联合成一二十个独立小国家,习惯上称为“十六大国”。剧烈的社会动荡,使古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也发生着变化。古印度有四大种姓,即婆罗门,主要以祭祀为业,其上层具有宗教特

    百科知识 2009年4期2009-03-07

  • 一笑
    有一段时期,释迦牟尼经常遭到一个人的嫉妒和谩骂。对此,他并没有恶语相向,也没与这个人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心平气和,一笑了之。直到有一天,这个人终于骂累了,释迦牟尼才微笑着问他:“我的朋友,当一个人送东西给别人,别人不接受时,那么这个东西属于谁呢?”这个人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是属于送东西的人自己了。”释迦牟尼又问:“那么谩骂又属于谁呢?”这个人闻听此言,一时语塞。从此,他再也不敢谩骂释迦牟尼了。只是他一直想不明白,释迦牟尼怎么会有这么好的气度与修养。面对

    意林 2009年12期2009-02-11

  • 扫净心尘
    释迦牟尼带领众弟子在林中修行。一日,他令一弟子打扫浴缸,准备净身洗浴。弟子去后不久即返。释迦牟尼问:“浴缸打扫干净了吗?”弟子恭敬地回答没有。释迦牟尼问何故,弟子回答说:“师傅教诲弟子不要杀生。浴缸中爬满小虫,若打扫必定杀生,故弟子前来聆听教诲。”释迦牟尼说:“你只管去打扫浴缸就行了,没有让你杀生。”弟子领命而去,不久又回。说:“弟子只轻轻一扫,小虫便纷纷毙命。弟子不敢杀生。”释迦牟尼说:“师傅只让你打扫浴缸,所以你只要一心一意将浴缸扫净即可。你是在打扫浴

    小小说月刊 2007年21期2007-05-14

  • 佛教节的传说
    ,是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诞生而设。在中国,汉族定为四月初八日,傣族定在清明节后十天。佛寺常在此日诵经,并用香水灌浇佛像,取法神话中“龙王以香水灌洗太子”的故事,以纪念佛的降生。涅槃节,是纪念释迦牟尼去世之日,届时寺院皆举行涅槃法会,以追念佛祖经过长期“修行”而达到“最高境界”,能“寂灭”一切烦恼和“圆满”一切“清净功德”。成道节,相传释迦牟尼成道前,曾修苦行多年,幸遇一牧女送乳糜而得救,后坐于菩提树下沉思,在十二月八日成道,故中国汉族地区僧尼在十二月八日皆要以

    知识窗 1998年2期1998-03-31

  • 中国第一个赴“西天”的女子
    雅附近。据传释迦牟尼成佛后,曾在此演法多年。二十世纪初,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流亡海外,曾一度寓居印度。当时康同璧年仅十九,受国内亲友委托,远赴印度探望康有为。康同璧虽妙龄弱质,但不辞艰辛,终于到达“西天”。她与父亲会面后,对异国风光颇感新奇,游兴勃发,要求其父携游印度名胜古迹,她特意到比哈尔邦去朝拜名扬四海的灵鹫山释迦牟尼圣地。康同璧为自己成为中国第一个赴“西天”的女子而自豪,遂写了以上那首绝句。(摘自《羊城晚报》)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6年8期1986-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