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戏

  • 莆仙戏旦角身段动作研究
    □龚书凝莆仙戏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旦角在莆仙戏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旦角的动作形态最具代表性,一动一静十分讲究,同时也体现着旦角女性特质中温婉、典雅、细致、内秀的艺术特点。本文分别从旦角的基本动作、基础科步与程式动作以及表演科介方面选取典型来解读莆仙戏旦角丰富细腻的身段动作,对这一古老而传统的表演艺术进行理论探索。一、莆仙戏概论福建莆仙戏又称“兴化戏”,是以莆仙方言演唱,流行于莆田、仙游县以及周边兴化方言地区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莆仙戏的表演体系分为

    艺术家 2023年6期2023-10-02

  • 莆仙戏传统乐器笛管初探
    的“笛”指的是莆仙戏的独特乐器笛管,为古代筚篥的遗制。笛管又名筚篥,自龟兹传入中原后盛极一时,宋代时为众器之首,在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中具有很高的地位,杂剧和早期南戏一度将其作为伴奏乐器。随着历史的变迁,胡琴和笛子形制的完善与定型提高了音乐在色彩上的表现力,筚篥在戏曲中的地位也逐渐被取代。在其他声腔剧种中,筚篥早已销声匿迹,而莆仙戏却仍旧将其作为带腔乐器。筚篥源于龟兹,自唐朝传入皇室宫廷音乐,成为隋唐大曲的主奏乐器,盛极一时。隋唐开科取士以来,“莆田人以读书

    剧影月报 2023年1期2023-09-19

  • 访莆仙戏名师有感
    □许宸露莆仙戏,是在中国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是福建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莆仙戏传承人才辈出,目前,国家正大力推动莆仙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赋予莆仙戏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充分展现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莆仙戏,原名兴化戏,历史悠久。南宋时期,在宋杂剧的影响下,福建莆田、仙游一带出现了将歌舞念白综合起来搬演故事的兴化杂剧。明清是莆仙戏发展、繁荣的重要时期。清末,京剧与闽剧的传人对莆仙戏产生了很大影响。行当角色在生

    艺术家 2023年6期2023-07-08

  • 月光下的啼血绝唱
    摘 要:本文以莆仙戏《晋宫寒月》的曲牌音乐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其中具有悲情性审美风格的唱段,以“不怨而怨”的朦胧美、“哀怨”的凄楚美与“怨恨”的雄壮美三个逐层递进的“怨”来刻画骊姬的悲剧美学形象,旨在依托音乐曲牌来表现莆仙戏悲剧的艺术美学形态,映射出莆仙戏悲情性音乐的审美特征,进而探讨其内在的美学特色。最后从历史遗留、地域限制的角度深度挖掘莆仙戏中悲剧形式背后的社会价值和形成根源,对莆仙戏中悲剧美学的发展和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关键词:莆仙戏;《

    百花 2022年12期2023-01-27

  • 莆仙戏《踏伞行》
    是近年来福建省莆仙戏剧院倾力打造的优秀剧目,本剧立足莆仙戏丰富的剧目、古老的科介、众多的曲牌资源,由周长赋、徐春兰、姚清水、祁玉卿、王少媛、林国城、王啸冰、罗江涛、齐仕明、吴秀龙等倾力创作,莆仙戏名家黄艳艳、吴清华、郑仁森等担纲主演,前后历经五年多时间十三度打磨提升。本剧兼具传统与现代之美,以一个并不复杂而又生动曲折的故事,阐述意味深长的人生哲理,传达中华文化中包容和合的内容。

    福建艺术 2022年8期2023-01-11

  • 老树春深又着花 ——为莆仙戏《踏伞行》喝彩
    ◎ 赓续华欣闻莆仙戏《踏伞行》作为文华奖参评剧目入围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可喜可贺!《踏伞行》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硕果。当艺术为时代放歌之际,怎能少了优秀传统戏曲的曼妙身姿。遥想2019年11月,福州凤凰剧院,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由周长赋据传统剧目编剧,徐春兰导演,黄艳艳、吴清华主演的《踏伞行》,一如璀璨的烟花,点亮了第十六届戏剧节的艺术星空,映红了每个观众喜悦的面颊。古老剧种的艺术力量深刻感染着当代人。媲美当年梨园戏《董生与李氏》的问世轰动。终于看到

    福建艺术 2022年8期2023-01-11

  • 莆仙戏《踏伞行》是戏曲守正创新的典范
    傅 谨福建省莆仙戏剧院创作演出的莆仙戏《踏伞行》是戏曲守正创新的典范,经历数年打磨越来越臻于成熟,充分体现了民族美学与时代精神的高度契合,是戏曲对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重大贡献。《踏伞行》是编剧周长赋(执笔)和郭景文的作品,但并不完全是他们的原创。戏曲艺人往往称一空依傍的新剧目创作为“平地抠饼”,且暗含贬义,其中包含了戏曲对传统的意义与价值的认知,正是在这种可贵的共识支配下,上千年的戏曲成为一条源源不绝的河流,既在动态地变化,又得以传承至今,并且不断有新的提

    福建艺术 2022年8期2023-01-11

  • 整合与融通:论莆仙戏《踏伞行》的传统复归与现代性表达
    世鲜摘 要: 莆仙戏《踏伞行》是近年来戏曲舞台上的一部代表之作。该作品虽然由传统剧目改编而来,但却鲜明地体现出了现代艺术审美和传统戏曲思维的碰撞,特别是在剧目的呈现形式上,可谓是构思精巧,别具一格。剧作成功地将传统的剧场表现手段与现代的概念思维进行重新整合,从而实现了二者的融通;同时通过对内容合理地剪接组合,形成了缜密又妥贴的戏剧结构,这一切都使得《踏伞行》在形式的建构上既是古典的,又是现代的,成为传统剧目现代化表达的一个范本。关键词:莆仙戏;《踏伞行》;

    艺苑 2022年1期2022-05-13

  • 莆仙戏曲进入乡村学校的实践研究
    刘清森关键词:莆仙戏;乡村学校;实践研究在莆仙戏进入乡村学校的过程当中,由于学生一般未接触过这一剧种,再加之家长对学生学习的重视以及乡村教师莆仙戏教学能力的缺乏,很容易导致莆仙戏在乡村学习的推行受到障碍。只有采取适当的方式将莆仙戏与学校教学融合,才能使学生们更好的进行莆仙戏的学习与实践。一、培养学生对莆仙戏的学习兴趣(一)引导学生了解莆仙戏特点在我国乡村学校引入莆仙戏的过程当中,为了降低学生对于莆仙戏进行学习的阻力,学校应当引导学生们加强对莆仙戏的特点进行

    民族文汇 2022年6期2022-04-27

  • 基于莆仙戏曲文化的幼儿园审美教育策略研究
    建省莆田市的“莆仙戏”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莆仙戏剧目丰富,音乐典雅,表演科介独特,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艺术价值[2]。莆仙戏历经悠久岁月的积淀,形成了特有的舞台生态,蕴含着莆田人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莆田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通过把幼儿置于生活的大空间中,引导幼儿身临其境地发现、感受身边的“美”,把幼儿的审美教育与生活教育融为一体,幼儿对美的感受才能有根可寻。在保教改革中,莆田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2022-02-26

  • 莆仙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化石”之称的“莆仙戏”,对于每个莆田人来说一定都不陌生,尤其是我园地处农村,更是饱受“莆仙戏”的浸润与滋养。“莆仙戏”已然成为我们村落的一种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娱乐,成为莆仙地区家喻户晓的文化符号,也成为幼儿生活中的一部分。如何让生于斯长于斯、并从小浸润着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孩子们,真正收获“莆仙戏”文化带给他们的灵性与汲养,同时增强他们对本民族、本地域文化的自信,学会认同自己的民族和热爱自己的家乡,进而做更好的自己?为此,我尝试从儿童的天性出发,把“莆仙戏

    学前教育(幼教版) 2021年2期2021-04-09

  • 地方戏曲的新时代探索
    杨凤莺摘 要:莆仙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研究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形态的“活化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面对莆仙戏的生存和发展困境,新时代要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话题。关键词:莆仙戏;新時代;探索地方戏曲是指流行于一定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凝结着某个地域的民俗风物,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如秦腔、豫剧、川剧、河北梆子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中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它扎根于民间土壤

    西部论丛 2020年14期2020-12-15

  • 莆仙戏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
    室内形成浓厚的莆仙戏曲氛围许多学生对戏曲的第一印象就是无聊,所以对于戏曲的了解非常少,戏曲的基础也非常薄弱。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先培养起学生对莆仙戏的兴趣,这样才能让莆仙戏更好地进入音乐课堂中。在音乐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教室进行装饰,这样先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室的布置中来。让学生感受莆仙戏的特点,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对教室进行布置,将莆仙戏的代表性的东西装饰在教室内。音乐教师还会对装饰好的学生进行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5期2020-12-07

  • 莆仙戏与中小学音乐课堂融合途径探索
    深入了解。一、莆仙戏与中小学音乐课堂融合的必要性在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中,从学校音乐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发课程资源并将其融入音乐课堂中,可以实现对音乐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乡土音乐可以说是独具价值的音乐课程资源,但当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并没有充分地将乡土音乐资源引入课程中,导致中小学生缺乏了解地方特色及传统文化的机会。事实上,充分开发和运用地方资源,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也会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重要影响。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是我国古老的戏种之一,古老抄

    名师在线 2020年13期2020-11-25

  • 浅谈莆仙戏曲牌对剧情产生的效果
    蔡新寅莆仙戏音乐是“曲牌联辍体”与剧目的唱腔曲牌名称、套曲的组成,唱词格式、集曲犯调、伴奏乐器等方面,彼此相同之处颇多。莆仙戲音乐和宋元南戏一样,主要源头是唐宋大曲和声诗,词调,它吸收了宋代说唱音乐“诸宫调”、“唱赚”与里巷歌谣“吴歌、楚谣”等。宋元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等剧目的唱腔曲牌,从连辍法则与套曲常规,伴奏乐器等方面比较与莆仙戏相同之处颇多。其音乐和宋元南戏一样把唐宋大曲的“摘遍”作为塑造剧中主要人物(生、旦)的表现手段

    新纪实 2020年1期2020-07-09

  • 传统艺术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的实践研究
    摘要】传统文化莆仙戏进校园、进课堂,关系到下一代对莆仙地方文化的普及和传承,对于提高我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传承和发展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关键词】传统文化  莆仙戏  传承  成果  探究【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2-0006-02在传统艺術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的实践研究方面,首先,开展具有传统文化进校园, 需要选择当地成功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和推广。比如:莆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12期2020-07-06

  • 基于优秀民俗文化传承下莆仙戏进校园的相关研究
    得尤为重要,而莆仙戏发展历史悠久,作为古老剧种之一,将其引入校园内,营造出学生热爱莆仙戏、会唱莆仙戏的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提升学校美育工作的成效,同时也能更好地将优秀民间艺术资源发挥出德育教育价值,对弘扬和传承莆仙戏民俗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本次研究主要从莆仙戏引入校园的必要性出发,对莆仙戏引进校园的方法及具体实施策略进行研究。【关键词】民俗文化;文化传承;莆仙戏;校园;实施途径【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

    北方音乐 2020年8期2020-06-01

  • 莆仙戏入课堂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分析
    文化内容之一,莆仙戏走入音乐课堂教学,能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并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莆仙戏凭借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与众不同的音乐特色,值得广大音乐教学从业者积极引入课堂教学中。为进一步推动传统民族音乐在当代校园中的传播,文章分析了莆仙戏作为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探讨了莆仙戏走入音乐课堂对我国音乐教学事业发展起到的作用。【关键词】莆仙戏;音乐课堂;价值分析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

    戏剧之家 2020年8期2020-04-08

  • 最美的家乡
    的广场上摆起了莆仙戏。小孩子的兜中都装满了硬币。卖糖葫芦的老爷爷摇着一个自制的小筒。那小筒看似不起眼,只是一个破旧的铁片罐,里面装的签子有铁制的、竹制的,上面还有几滴墨汁,然而这个不起眼的铁罐在我的心中却是一个魔法瓶。玩这个游戏我难免会用三块钱换好几根糖,只是运气不算太好的我常常用三块钱换来一根糖,但我还是很开心。广场上还经常出现一个做棉花糖的中年男人。他在做棉花糖的机子中倒入彩色的白砂糖,拿出一根签子,就开始变一种神奇的法术,只见他不停地转动手中的竹签,

    小读者·爱读写 2020年1期2020-02-25

  • 莆仙戏服饰图案艺术特征探析
    012)服饰是莆仙戏塑造角色外部形象的载体,用于体现角色的身份、年龄、性格、民族和职业等特点,并显示剧中特定的时代、生活习俗和规定情境等。莆仙戏服饰的图案依赖于符号化、图形化的装饰纹样,是服饰视觉语言中最典型的部分。图案的符号性既满足了服饰角色塑造的需要,也为艺术审美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是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统一。莆仙戏服饰的图案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它不仅展现了莆仙地区民间艺人的创造力、审美情趣,更折射出莆仙地区的民俗文化内涵。一、莆仙戏服饰图案的主要题材类型莆

    福建商学院学报 2020年6期2020-02-22

  • 多媒体与莆仙戏曲音乐教学的有效整合
    此基础上,就以莆仙戏曲为例,来探讨如何加强多媒体与莆仙戏曲音乐教学的整合与发展。希望能够对莆仙戏曲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关    键   词]  多媒体;莆仙戏曲;音乐教学[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5-0232-02新课程的改革,重点提出在现代教育中,应当提高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从而满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9期2019-12-05

  • ?饰演莆仙戏《魂断鳌头》中王长卿的感悟
    得。〔关键词〕莆仙戏《魂断鳌头》;王长卿莆仙戏新编历史剧《魂断鳌头》是著名剧作家郑怀兴先生的一部力作,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由鲤声剧团排演,曾经引起强烈反响。随着时代的变迁,反腐成为如今的一种态势,2016年,鲤声剧团重新排练《魂断鳌头》,参加福建省第二十六届戏剧汇演的剧目,获得诸多奖项,并被省文化厅推荐代表福建省地方院团晋京展演,再度引起轰动。我在《魂断鳌头》剧中扮演号称“江南才子”的寒门士子王长卿,他的三篇策论轰动京华,若是凭文取士,王长卿必中无疑。但

    艺海 2019年7期2019-10-07

  • 引进地方传统戏曲凸显校园文化特色
    地方传统戏曲;莆仙戏;校园特色文化;意义;途径;保障地方传统戏曲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和发展地方戏曲文化,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一。因此把地方传统戏曲引进校园,对创建校园特色文化和提升学校文化品位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一、地方传统戏曲进入校园文化的意义作为莆田地区地方传统戏曲的莆仙戏,是中国戏曲剧种中历史最悠久的戏曲之一,它的表演古朴优雅,艺术风格独特,唱腔也十分丰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元素

    新课程·上旬 2019年7期2019-09-17

  • 巧用莆仙民间音乐优化本土中学音乐课堂
    莆仙民间音乐;莆仙戏;十音八乐;车鼓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而莆仙民间音乐,记载了莆仙民间传承下来的多种音乐艺术形式,有戏曲、曲艺和民歌等。这些音乐形式与当地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方言等都息息相关,凝聚了莆仙人民多年来的文化积淀和情感寄托。新课标中提出:音乐学科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高考·中 2019年6期2019-09-10

  • 立足本土文化,演绎“戏衫”之美
    许雨婷“莆仙戏”是莆田地区的文化瑰宝,它有着极高的荣誉,其内涵非常丰富,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我园把目光投向民俗文化,依托传统节庆活动,利用周边社区资源,挖掘莆仙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并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以“美丽的莆仙戏‘戏衫’”系列活动为平台,激发幼儿对莆仙戏赏析的兴趣,初步引导幼儿认知莆仙戏中各角色的“戏衫”,了解不同角色身份与性别的“戏衫”特点,加深幼儿对各角色服饰扮相及内涵的了解。一、引发动机,积累经验——引领幼儿走近莆仙戏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19年12期2019-09-10

  • 莆仙戏与弋阳腔的关系辨析
    362000)莆仙戏是用莆仙方言演唱,流行于福建莆田、仙游等共同方言区的地方戏曲,原名兴化戏,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莆仙戏莆仙戏历史悠久,它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因保存有大量古老的传统剧目,其素有宋元南戏“活化石”“遗响”之称。明清之际,莆仙戏已发展成熟,《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1983)中说:“明初,兴化杂剧吸收海盐、余姚、弋阳、昆山诸声腔的艺术营养,进一步融化、丰富提高,形成兴化腔。”莆仙戏发展至明清,长江流域的声腔系统弋阳腔、昆山腔、海盐

    闽台文化研究 2019年1期2019-05-17

  • 论福建莆仙戏市场现状的传承与发展对策
    遗产保护行动。莆仙戏历史悠,它是中国最古老,最独特的地方戏曲之一。它被称为“宋元戏曲活化石”和“南戏遗响”。莆仙戏是中国非物质文化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为了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的现实意义。以福建莆仙戏的发展为例,分析和探讨福建莆仙戏继承与发展的可行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福建莆仙戏概况综述莆仙戏历史悠久,它是中国最古老,最独特的地方戏曲之一。它被称为“宋元南戏活化石”和“南戏遗响”,在兴化地区(现福建莆田)形成的,

    市场论坛 2019年4期2019-02-20

  • 旦角表演在莆仙戏曲中艺术特点分析
    (福建省莆仙戏剧院有限公司 351100)莆仙戏的表演方式偏相于典雅、古朴的特征,并且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和艺术形态,其各行不同形式的艺术风格都与国内其它戏种不相同。另外,莆仙戏曲的旦角表演动作形式更是别具一格,其莆仙戏的语言动作更加细腻和丰富,每一招式的动作都需要规范的审美要求以及技术要求等,并塑造了更多经典的女性人物形象。此外,莆仙戏与其它戏剧旦角形象相比,莆仙戏旦角舞蹈动作更加鲜明,能够凸显传统文化的艺术特色。对此,本文所研究的内容重点,即莆仙戏旦角表

    大众文艺 2019年18期2019-01-29

  • 戏易存 人难留 ——论莆仙戏发展现状
    100)“可爱莆仙戏,风流世代传。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千篇。魂断团圆后,神移笑语前。春光芳草碧,莺啭艳阳天。”在观看了鲤声剧团演出的《春草闯堂》后,老舍先生留诗盛赞,概括出了莆仙戏的乡情风韵和传统艺术特征。今天,莆仙戏在莆仙地区社会文化生活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出现在各类节庆活动中。在莆仙戏发展中可以看出当地社会文化生活的变迁,彰显莆仙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莆田人逢年过节及农家结婚、升学、寿庆、乔迁和宫庙神事活动等都离不开剧团演出助兴,这是莆仙戏在莆田大地深深

    大众文艺 2019年14期2019-01-27

  • 经典戏曲剧目的传承贵在继承 ——浅谈我在莆仙戏《团圆之后》扮演叶氏的体会
    351100)莆仙戏《团圆之后》是著名剧作家陈仁鉴先生的代表作,曾经被列入建国以来中国十大悲剧之一,也是莆仙戏鲤声剧团的看家剧目,六十年来经过鲤声剧团几代艺人的复排、演出,时至今日,一直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演绎不衰。《团圆之后》是经典剧目,该剧目之所以能被中国戏剧界公认为经典,是因为剧作家陈仁鉴先生在《团圆之后》剧目里的戏剧情节安排技巧堪称一绝。该剧目构思巧妙,人物形象生动,情节环环相扣,节奏紧凑。剧本没有一个多余的人物和一句多余台词,充分具备了经典戏剧冲突

    大众文艺 2019年19期2019-01-27

  • 莆仙戏旦角舞蹈表演的审美特征
    魅力。本文基于莆仙戏这种戏曲,就旦角舞蹈表演的审美特征进行了深入论述,首先阐述了莆仙戏的起源,其次分析了莆仙戏旦角舞蹈表演的审美特征,最后提出了继承和发扬莆仙戏旦角舞蹈表演审美特征的有效途径,希望可以深化我们对于戏曲的理解与认识。【关键词】莆仙戏;旦角;舞蹈表演;审美特征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2-0008-02莆仙戏是我国一种古老的剧种,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经过

    戏剧之家 2019年32期2019-01-06

  • 历史磨难中的高贵人格
    五百周年之际,莆仙戏《林龙江》剧本的搬演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林龙江三教合的生活哲学也对当代人富有启发意义。《林龙江》所塑造的林龙江的人物形象非常生活化,他有家庭有抱负,经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在外界环境不断的磨难考验下,思想感情、内心活动随着起伏,但是他的精神境界又是超脱的。他的执著与坚守,他的无私与无畏,他的慈悲与大爱,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关键词】 莆仙戏;林龙江;磨难;人格精神[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著名编剧郑怀兴

    艺苑 2018年2期2018-06-17

  • 园本课程资源的建设实践与思考 ——以莆仙戏课程的开发为例
    戏的活化石”的莆仙戏,是福建地方文化的一支奇葩。为此,我们尝试展开莆仙戏融入幼儿园课程研究,了解并传承了莆仙文化,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一、莆仙戏的重要艺术文化价值及园本课程开发1.莆仙戏源远流长莆仙戏起源于唐代,形成于宋代,盛世于明清,原名兴化戏,流行于莆田、仙游及惠安、福清、永泰等邻县的兴化方言地区,1952年改名为莆仙戏莆仙戏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中国的各种音乐形式养分,形成独具特色的莆仙戏音乐。它的唱腔为曲牌体,曲牌名曲有605首,连同变体曲牌总数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2期2018-04-03

  • 潜心传统是创造未来的基础 ——浅谈莆仙戏《梁祝》之“吊丧”表演艺术
    (福建省仙游县莆仙戏鲤声艺术传承保护中心 351200)莆仙戏被称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剧目丰富,音乐典雅,表演科介独特,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艺术价值。莆仙戏剧目剧本数量有八千本之多,居全国之首;音乐曲牌有一千多首,保存了一些珍贵的唐宋大曲、诸宫调、唱赚等音乐;表演以傀儡介为基础,程式也保持了宋元南戏的风格特色。莆仙戏历经悠久岁月的积淀,形成了她特有的舞台生态,蕴含着莆田人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莆

    大众文艺 2018年18期2018-01-28

  • 重拾莆仙戏旦角动作语言的价值
    林 男引 言莆仙戏流行于古时被称为兴化的福建莆田、仙游二县及闽中南的其他兴化方言地区,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莆仙戏原名“兴化戏”,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方才改名。据考证,莆仙戏源于唐代“百戏”,形成于宋代,兴盛于明清两代,至今依旧保留着5 000多部传统剧目,其中基本保留宋元南戏原貌或故事情节的剧目有80余部,例如载于《永乐大典》第13991卷的现存最早的宋元南戏作品《张协状元》在全国其他地方早已失传,但唯独在莆仙戏中该剧久演不衰。在莆仙戏中还发现了比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2018年4期2018-01-24

  • 基于优秀民俗文化传承下莆仙戏进校园的探究
    邹燕丽摘要:莆仙戏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莆仙戏进校园,在校园内营造“人人爱学莆仙戏、人人会唱莆仙戏”的良好氛围,对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对开发利用优秀民间艺术资源,弘扬和传承莆仙传统文化和艺术都具有积极意义。作为一线音乐教师要尽力加强校本美育课程建设,因地制宜开发莆仙戏等地方美育课程资源。关键词:民俗文化;莆仙戏;进校园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

    考试周刊 2017年41期2017-12-27

  • 莆仙戏传播路径新考
    362000)莆仙戏传播路径新考张丽娟 骆 婧(华侨大学 文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莆仙戏的发展与成熟,得益于外来戏曲文化因素的影响。在剧本分析基础上,探究外来戏曲对莆仙戏的影响,综合莆仙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的考察,可知水路和陆路为莆仙戏与外来戏曲交流的主要路径。外来戏曲入闽是戏曲南流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对莆仙戏传播路径的探讨,是戏文传播研究的一大补充。莆仙戏;传播路径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莆仙戏莆仙戏历史悠久,它源于唐、成于宋,

    闽台文化研究 2017年3期2017-11-30

  • 莆仙戏新貌
    文/高点点莆仙戏新貌文/高点点一方简陋的舞台,临时用红红绿绿的布条遮盖着;一群身穿各种古代服饰、打扮得浓艳妖娆的“戏子”,脸在方形白炽灯的照射下更显得苍白……一阵阵锣鼓“叮咚呛”后,村里的社戏——莆仙戏终于开演了,可还没等到戏子们咿咿呀呀地唱开,我的鸡皮疙瘩已经起来了。有时候,我甚至怀疑这莆仙戏到底还能不能存活下去?你看台下那些老爷爷、老奶奶们耷拉着脑袋,被一阵锣鼓声惊醒后,才又猛地抬起头,睡眼惺忪。可最近听班里的同学说,新版莆仙戏《八仙游莆田》刷爆了微信

    快乐语文 2017年25期2017-11-16

  • 莆仙戏传统曲牌应用浅释
    林伯扬莆仙戏传统唱腔特点古雅、细腻,唱腔旋律变化跟莆仙方言韵律和自然音节结合很紧。在旋律进行中,常巧妙运用装饰音和滑音,衬托出语言音调平、仄、抑、扬特点,表现出乐曲的情感和形象,有极其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另外,衬腔与叠句(字)是莆仙戏唱腔的又一风格,如:嗏、苦、啰哩涟等等虚字。传统唱词的叠句形式有:“整句叠”、叠头、叠尾、叠中间四种。一.四体性质分为“大题”(大曲)和“小题”(小曲)。“大题”词少腔多,乐句结构严谨,板式复杂,多为生旦所唱,以表现抒情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7年11期2017-11-14

  • 莆仙戏的地域文化价值
    华 (福建省莆仙戏剧院有限公司 351100)莆仙戏的地域文化价值陈 华 (福建省莆仙戏剧院有限公司 351100)说起莆仙戏,相信作为一个莆田人没有不知道的。不管男女老少或多或少都听过看过莆仙戏。但是对于莆仙戏的起源及其发展历史可能很少有人清楚的,而莆仙戏所体现出的地域文化及艺术价值就更少有人会去研究了。当今在莆田的民间,看莆仙戏的多是老人带着小孩。随着电视电脑等高科技产品的大众化,现在看戏人数已由十几年前的满场拥挤到现如今的寥寥可数。莆仙戏的演出人员

    大众文艺 2017年18期2017-07-15

  • 浅析福建莆田莆仙戏唱腔艺术特色
    婧雯【摘 要】莆仙戏是广泛流传于福建莆田的一种古老剧种,最初被称为兴化戏,在20世纪50年代更名为莆仙戏,其唱腔细腻委婉且清新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很好地反映了当地的风俗民情。【关键词】莆仙戏;唱腔;特色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023-01一、莆仙戏的形成与发展(一)莆仙戏产生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代的歌舞百戏是莆仙戏形成的基础,在宋代发展成兴化优戏,兴化优戏又吸收了南宋时期的音乐、戏文剧目

    戏剧之家 2017年8期2017-05-18

  • 浅谈对“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理解
    术来源;戏剧;莆仙戏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8-027-01生活中的原型是戏剧产生的根源,但是是否可以说戏剧等同于生活呢?这个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可以肯定的说,舞台上的任何一个细节都是曾经在生活中发生过的,但整个舞台上的情节和人物却绝对不是如戏剧构思的那样完整的发生过。这句话听起来有些矛盾,它包含了两层意思:(1)把舞台上的每个细节拆开来,它都是真实的,都曾经在生活中发生过;(2)把他们合在一起生活中就很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3期2017-04-13

  • 浅谈莆仙戏《陈文龙》的演出感想
    大的纪念活动。莆仙戏作为陈文龙家乡的剧种,宣传陈文龙既是责任又是义务。近日由青年编剧黄炳荣编写的莆仙戏《陈文龙》已经进入后期彩排工作,即将由莆田市荔城区莆仙戏一团向社会公开演出。作为一名演员,有幸参与了这一剧目的演出,感想颇多。关键词:信仰;国家力量;莆仙戏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8-0154-01中共中央提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观中,将“爱国”放在了第一位。这也是衡量一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3期2017-04-13

  • 莆仙戏传统曲牌应用浅释
    林伯扬莆仙戏传统曲牌应用浅释林伯扬莆仙戏传统唱腔特点古雅、细腻,唱腔旋律变化跟莆仙方言韵律和自然音节结合很紧。在旋律进行中,常巧妙运用装饰音和滑音,衬托出语言音调平、仄、抑、扬特点,表现出乐曲的情感和形象,有极其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另外,衬腔与叠句(字)是莆仙戏唱腔的又一风格,如:嗏、苦、啰哩涟等等虚字。传统唱词的叠句形式有:“整句叠”、叠头、叠尾、叠中间四种。一.四体性质分为“大题”(大曲)和“小题”(小曲)。“大题”词少腔多,乐句结构严谨,板式复

    文学教育 2017年32期2017-02-12

  • 浅议青年演员对莆仙戏的传承作用
    间戏班中新一代莆仙戏的传承人与老一辈艺术家之间的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研究论证,本文认为这种互动关系体现为新一代青年演员对肩负着莆仙戏传承与发扬的重任,这也将有助于青年演员在表演中更好地进行角色定位。关键词:莆仙戏;《千里送》;青年演员中图分类号:J8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3-0092-01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是一种主要流行在福建莆田、仙游地区,闽中、闽南等少数兴化方言地区的地方性民间戏曲剧种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11期2016-12-12

  • 多情自古伤离别
    华〔摘 要〕 莆仙戏《江梅妃》是周长赋先生为福建省第二十五届戏剧会演而创作的。我在本剧中饰演唐明皇,用出色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赞誉。〔关键词〕莆仙戏《江梅妃》 唐明皇莆仙戏《江梅妃》是周长赋先生为福建省第二十五届戏剧会演而创作的,当我接到了饰演剧中唐明皇一角后,颇感兴奋,便彻夜细读、揣摩角色、领会剧情,及至凌晨时分,顿感巨大的压力和莫名的恐惧。石玉昆导演恢宏大气的舞台调度和严苛的表演要求,令全体演职人员在长达二个月的排练之中受益匪浅,也令这部作品为莆仙戏在新

    艺海 2016年8期2016-05-14

  • 缘定前世 袖舞今生
    〔摘 要〕 在莆仙戏《江梅妃》中,我饰演杨贵妃一角,以全新的角色感悟应对考验和挑战,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关键词〕莆仙戏《江梅妃》 杨贵妃莆仙戏《江梅妃》是由国家一级编剧周长赋先生创作的,讲述了在唐朝开元年间,莆田秀女江采萍被选入宫中,因才貌双全,为唐明皇宠爱,又因她素喜梅花,被封为梅妃。随后,唐明皇又宠上了杨玉环,多年之后,国是日非,梅妃多番劝谏反被冷落,最终,安禄山叛乱,国破家亡,杨贵妃香消马嵬坡,梅妃与死生师友梅花饯别后,亦消失在梅花深处……那梅树

    艺海 2016年8期2016-05-14

  • 莆仙戏民营剧团生存现状的问题与思考
    席雯莆仙戏是在古代“百戏”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古老剧种,在当代依旧保持着自身独特的艺术风貌。2015年笔者有幸到福建对莆仙戏的生存状况进行考察,主要采取了田野调查、开座谈会、查询文献、网络搜索这四种考察方式,下面是此行的成果总结。调查表明,莆仙戏民营剧团存在着以下问题:一、市场供大于求,演出水平下降,演职人员缺乏(一)剧团演戏为了经济利益,演员为了养家糊口,很少有人因为热爱艺术才从事莆仙戏工作,因此在表演上敷衍了事。莆仙戏精巧繁复的程式,需要三年科班才可成,而

    戏剧之家 2016年6期2016-04-16

  • 莆仙戏的历史发展及其保护传承
    佳思【摘 要】莆仙戏是我国南方戏剧种类中的古老戏曲剧种,素有“南戏活化石”之称。莆仙戏中包含及留存了众多剧本、戏曲曲牌及戏曲音乐,在演出形态、演出历史、舞台呈现方式上独具魅力。在国家提倡戏曲保护及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下,莆仙戏在保护及发展上面临着诸多困境,需要我们对其加以分析及探究,促使其有效传承。【关键词】莆仙戏;发展;保护;传承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1-0057-01一、莆仙戏的历史文化背景莆仙戏

    戏剧之家 2016年2期2016-03-03

  • 莆仙戏的历史发展及其保护传承
    50108)莆仙戏的历史发展及其保护传承李佳思(福建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摘 要】莆仙戏是我国南方戏剧种类中的古老戏曲剧种,素有“南戏活化石”之称。莆仙戏中包含及留存了众多剧本、戏曲曲牌及戏曲音乐,在演出形态、演出历史、舞台呈现方式上独具魅力。在国家提倡戏曲保护及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下,莆仙戏在保护及发展上面临着诸多困境,需要我们对其加以分析及探究,促使其有效传承。【关键词】莆仙戏;发展;保护;传承一、莆仙戏的历史文化背景莆仙戏

    戏剧之家 2016年2期2016-03-03

  • 神圣与凡俗:莆仙戏展演的民族音乐学思考
    神圣与凡俗:莆仙戏展演的民族音乐学思考朱晨曦(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摘要】本文通过对莆仙戏曲的生态文化考辨和仪式景观的解读,从民族音乐学的视域来探究仪式中戏曲、宗教、符号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在这一个案的实地考察和分析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对民间戏曲的研究不仅要关注本体的音乐元素,也要将视野投向音乐背后的文化,才能更好的审视这一地区的文化现象。【关键词】莆仙戏;民族音乐学;仪式;宗教莆仙戏与梨园戏、闽剧、高甲戏、芗剧并称为福建五大剧种

    北方音乐 2016年3期2016-02-03

  • 黄文狄科介整理对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的贡献
    馗黄文狄先生是莆仙戏最具代表的艺师,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对莆仙戏的科介进行整理,先后有三种科介文本问世。从现存的科介整理可以看到莆仙戏的一代艺人对于古老传统的珍视,以及由此进行的理论探索。借助科介整理和文字再现,莆仙戏作为古典戏曲初生时期形成的典范性表演形态,逐渐地彰显出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亦鲜明地区别于昆曲以及近代生成的各类戏曲的艺术体系。莆仙戏 体系 表演 科介“科介”是中国古典戏曲表演及舞台表演提示的术语概念。作为戏曲舞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科

    文化遗产 2016年4期2016-02-02

  • 形神兼备 ——浅谈莆仙戏“末角”行当的表演特点
    兼备 ——浅谈莆仙戏“末角”行当的表演特点文‖张新纪“末角”在莆仙戏的表演中程式独特,在很多莆仙戏传统剧目中,“末角”都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本文以笔者扮演莆仙戏传统剧目《白兔记》中赵老一角为例,来谈谈自己对莆仙戏“末角”行当表演特点的一管之见。莆仙戏;末角;表演特点;形神兼备戏曲表演中“末角”的行当初始于宋元南戏,至今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了。而莆仙戏作为宋元南戏的最主要的继承者,每个行当不但沿袭南戏的所有的称谓,而且还保留了宋元南戏原有的表演特点,其古朴

    艺苑 2015年2期2015-12-07

  • 浅谈古老剧种“莆仙戏传统特色乐器”之史文构造、性能与运用
    (福建省仙游县莆仙戏鲤声艺术传承保护中心 351100)浅谈古老剧种“莆仙戏传统特色乐器”之史文构造、性能与运用吴永德 (福建省仙游县莆仙戏鲤声艺术传承保护中心 351100)莆仙戏,旧称“兴化杂剧”,“兴化戏”,为福建五大剧种之一;它肇始于唐代,成熟于宋元,繁盛于明清、辉煌于当代。其形成与发展过程,几乎跟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发展同步,是中国戏曲演出史上最悠久,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一支。莆仙戏既具有唐宋宫廷教坊的艺术品格,又相继吸收了宋元杂剧,明清传奇,以及清

    大众文艺 2015年3期2015-07-12

  • 深情领悟历史的声音 ——饰演莆仙戏《搜孤救孤》程妻有感
    荔香 (福建省莆仙戏剧院 351100)深情领悟历史的声音 ——饰演莆仙戏《搜孤救孤》程妻有感俞荔香 (福建省莆仙戏剧院 351100)莆仙戏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它源唐、成于宋元、兴盛于明清、活跃于当代。它是中国戏曲演出史上最悠久,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一支,更是地方戏剧中一朵艳丽的奇葩。莆仙戏不仅具有唐宋时宫廷音乐中教坊音乐的艺术品格,而且相继吸收了宋元杂剧,明清传奇,以及清代地方戏的各种养分。不仅保持了古南戏的艺术精华,而且具备了较高的现代艺术品位

    大众文艺 2015年10期2015-03-13

  • 巧借传统地方戏曲传播现代道德风尚
    滨海宜居城市。莆仙戏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称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2006年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春草闯堂》、《团圆之后》等一批精品力作誉满全国剧坛,《春草闯堂》被列入全国首届18部优秀保留剧目之一。全市现有131个莆仙戏剧团,演职人员近4000人,每年演出6万多场次,观众达3000多万人次。莆仙戏在莆田城乡广受欢迎,逢年过节、结婚寿庆、升学乔迁等各类节庆,都请莆仙戏剧团演出助兴,形成了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习俗。我们充分发挥莆仙戏

    前线 2012年4期2012-10-14

  • 莆仙戏戏班探析
    徐 蔚 郭绵绵莆仙戏戏班探析徐 蔚 郭绵绵福建莆仙戏是宋元南戏的“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作为福建省珍贵古剧种之一,莆仙戏的专业剧团与民间剧团曾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并随着当代社会与市场的发展而衍变。据统计莆田市现有莆仙戏民间剧团一百二十多个,演职员四千多人,中介人员三百多人。全年营业额达到九千万元左右,民间剧团80%以上每年演出450场以上(日夜场),特别是春节、元宵前后更是一个“旺月”①。他们长期扎根农村,已形成一个较为庞

    中国戏剧年鉴 2011年0期2011-11-16

  • 莆仙戏传统艺术的隐性消失
    【摘要】本文就莆仙戏生存的现况,对莆仙戏传统艺术日益隐性消失的成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指出了保护这一古老地方剧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关键词】莆仙戏;传统艺术;隐性消失引言莆仙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扎根于民间土壤之内,向有“中国戏曲活化石”和“南戏遗响”之称,2006年被列为我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莆仙戏其独特的传统艺术价值将日益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消失,如不及时争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扶持和保护,莆仙戏这一古老的剧种将会成为名副

    文学与艺术 2009年12期200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