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共急救网一瞥

1988-12-31 07:24刘王明
祝您健康 1988年1期
关键词:陈医生海洋公园救护车

刘王明

香港海洋公园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每日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圣诞节前我在该公园救护站陈医生的陪同下来这里参观。因为我胸前戴一枚中国红十字会证章,又有一副典型“大陆公民”的气派,因而公园的管理人员及游客不时投来好奇的眼光。后来,他们听说我是搞急救工作的医师,一个个都变得十分敬重起来,甚至有人对我鞠躬,搞得我挺不好意思。

登上空中缆车,越过两座山头,我们来到海边的海豚表演馆。当时,馆内在举行美国跳水队高台跳水表演。我坐在看台第一排,只见一位年轻的金发女郎从离地面近40公尺的临时搭起的跳台上跃入水中,顿时溅起高高的水花。我不禁为她担心起来,全场观众也都发出一阵惊呼。大约十秒钟后女郎的头安然冒出水面,并慢慢游向岸边。一直等她爬上池岸,举手向观众致意时,大家的心才放下来,并向她欢呼。

我轻轻询问坐在身旁的陈医生:“假如她跳水严重受伤了,甚至心脏停跳了,怎么办?”“只要不当场摔死,急救人员就会立即对她进行急救。”

陈医生回过头来,指着看台上方,山腰上的一间闪闪发光的尖角小屋笑着说:“那就是这一区域的紧急救护站。”

我无心再看表演,催促他陪我去看看这间小屋。小屋为铝合金的全金属结构,约十五平方米大小,墙上贴着“心肺复苏”等急救挂图。走进室内,几个柜子上放着医疗器械、药品、氧气瓶等。房门外面挂着一个玻璃箱,里面放着棉球、纱布、红药水等物,游人可自己动手处理小伤。房子的门上有一个无线电报话机。陈医生告诉我只要对着报话机大声呼唤几句,很快就会有急救人员赶来。

据陈医生介绍,全海洋公园有十几所这样的急救站。10余名专业急救人员,分散在公园各自的管辖区,随身携带无线电报话机。当场,他示范地打开报话机呼叫了一位急救人员,果真不到2分钟那人即赶来了。

陈医生正在广东省一肝中医学院函授学习,其他10几位急救人员也不是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但他们均已取得“急救证书”。能够胜任一般急救,甚至能救治心跳骤停的游人。

在香港不仅海洋公园,几乎所有的大商场、大游乐场及郊野公园均有这样的急救站。

香港人口500多万,有救护车200多辆,由消防事务处管理。救护车按行政区划分为20余个小队,分布各处,并有车在街上巡迴。消防事务处一旦接到急救电话,立即用无线电通知最近的一辆救护车,因此数分钟内救护车即可赶到现场。政府规定,发生一切意外均可拨“999”电话号码。“救救救”的谐音真是太方便记忆了。除了消防事务处外,红十字会及圣约翰救伤会也有20余辆救护车,供免费呼叫使用。

据云,全香港还有10余万的业余急救火员。他们先在“初级急救班”学习,考核后再进入“急救深造班”最后发给证书,有了证书,即可从事业余急救工作。此外,还有对工人培训的“工业急救班”,对家庭妇女培训的“护理急救班”等。

圣约翰救伤会是英联邦的一个慈善机构,内设急救学讲师组及救护组。我曾去参观了他们的一次“心肺复苏”考核。那晚上有近200人参加考核,大礼堂内放了十具模型,每具模型旁有几名监考官。考核十分严格,当晚仅有50人及格。考核及格者发给证书。我询问了两位考生,一个是营业员,一个是小学教师。他们说,他们愿意成为一名急救人员。还说这个“证书”对保住饭碗也有好处。

在港10余天,只能是走马观花。但是,那里的急救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国内一些省、市正在开展这方面工作,希望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猜你喜欢
陈医生海洋公园救护车
救护车
精彩的海洋公园之旅
设计作品
古稀村医陈守田:健康扶贫路上的“老黄牛”
看我
列车上救人被索要医师证,这事儿怎么看?
香港海洋公园之旅
给救护车让道
飞跑来的救护车
爱情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