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内调:一支难忘的歌

1993-08-27 06:39西原
中国青年 1993年11期
关键词:自治区西藏毕业生

西原

无论承认与否,西藏最难的工作是干部工作,最难制订的政策也是干部政策。作为西藏唯一的进出藏干部政策——“8年内调”政策从酝酿到实施,其间经过了将近10年。

首批“8年内调”,一支500多人的庞大队伍离藏而去。失去人才是可惜的,然而,“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执行“8年内调”,不能不说是一项着眼长远之举。

来时一腔热血,去时依然一腔热血。这块地球极高处的热土,毕竟铭刻下了他们热血的誓言、奋斗的足迹,留下了他们人生中最宝贵、最灿烂的青春岁月。西藏,将作为一种最珍贵的情感,伴随他们的一生……

西藏要建设、要发展,“两个离不开”就必须成为一个基本方针,这是西藏历史的客观必然。然而,要坚持“两个离不开”,内地干部的进出藏便会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都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1992年9月4日,当自治区党委副书记热地同志以一句“理解万岁”结束全国组织部长、人事厅(局)长、老干部局长座谈会时,会场响起不绝于耳的掌声。是的,内地应该理解和支持西藏,西藏又何尝不应该理解内地?

在有据可查的资料中,最早提出“8年内调”意向性意见,是在1982年召开的全国毕业生分配计划会上。当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的甘子玉同志谈到支援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问题时指出:“要研究一些政策,鼓励更多的毕业生去边疆工作。考虑到西藏的特殊情况,今年拟按西藏自治区领导的建议,与有关方面商量后报请国务院审批,实行工作期满8年或10年可以申请回内地工作的规定。”

次年6月,国务院在批转国家计委等部门关于当年毕业分配问题报告的有关通知中,通过红头文件将这一提议变成了现实:“在西藏工作的毕业生连续工作期满8年后,可申请回原籍或配偶、子女所在地区安排工作,实行浮动工资高一级待遇,连续工作满8年后不予取消。”这个规定一经公布,立刻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掀起了志愿赴藏工作的热潮。这年及其后的1984年,志愿进藏毕业生数量达到顶峰,每年都有近600人源源不断地向西藏高原涌来。

如果说1983年国务院的这个文件还仅仅是对“8年内调”作了一个简单的原则性规定的话,那么,1992年初中组部、人事部、劳动部联合颁发的《关于到西藏连续工作满8年的大中专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的内调问题的通知》,就更趋于完善和更具操作性。这套政策不仅明确规定了内调的原则、范围和走向,而且明确规定了具体的安排办法。其中最具鼓舞性的,是将“8年内调”当作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工作,并明确从1992年起执行。这标志着“8年内调”已不再是原则性的规定,而是已然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局外人可能并不了解,为了这个政策的顺利出台,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和组织人事部门可谓煞费苦心。且不说有关领导为此反复调查、征求意见,仔细推敲政策界限,以及多次到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寻求支持,单单自治区组织部、人事局在起草向上级部门的有关请示时,即几经反复、数易其稿。

平心而论,作为自治区党委、政府和组织人事部门都不愿放弃这批在西藏锻炼成长起来的人才。600人对于西藏这样一个人才匮乏的地区来说,并不是一个小数目。何况,这批人不仅年轻和具有较高的文化、专业技术水平、理论水平,而且经过8年、甚至10年的锻炼与培养,几乎完全熟悉西藏情况,适应了西藏的工作生活环境。他们中的不少人开始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大部分获得了中级、甚至高级职称,事实上已经成为西藏建设与发展中一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自治区气象局机关:20名8年届满毕业生,2人已被聘任为副总工程师、9人被聘任为工程师、2人担任了县级职务;

西藏日报社:8年届满毕业生,悉数成为各业务组正副组长,拥有了中级职称;

西藏大学……

西藏社科院……

每个单位的情景几乎莫不如此。

然而,他们却要走了,西藏能不痛惜吗?

……痛惜归痛惜,但大局毕竟是大局。西藏的贫穷落后,无法为进藏的人才提供更多的优惠;西藏的艰苦,也无法像内地那样吸引人才;唯有在渴求人才、呼唤人才的翘首期待中,为进藏的人才们捧出一颗真诚理解的心……“以走促留,以出促进”,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负责同志的语言似乎有些玄妙,但又有谁知道个中的甘苦、焦虑……

事实证明,“8年内调”政策的执行,确实起到了意想之中的作用:

——围绕“8年内调”的所有躁动复归宁静;

——可列入首批内调范围中48%的人志愿留了下来;

——言而有信的政策,开始引起内地院校和学生的关注,或许,再等一段时间……

既要兑现政策,又要稳定人心;既让走者愉快,又让留者安心;既能正视现实,又能着眼长远……这一对对矛盾的有机统一,可以说在首批“8年内调”中得以较充分的体现。

是的,当“8年政策”还未兑现之时,“8年大学生”们曾经涌现过莫名的躁动。他们要求尽快兑现政策。然而,在躁动的表象下面,在他们慷慨激昂之后的内心深处,却是一个个无以归宿的灵魂在飘荡。他们渴望着尽快返回内地,与白发苍苍的双亲举杯团圆,渴望着能被牙牙学语的稚童喊一声爸爸、妈妈而不是叔叔、阿姨,渴望着……然而,当真要离开这片土地,他们却又生发出阵阵缱绻和惆怅。

如果让他们对天起誓,恐怕很少会有人说我对西藏没有感情。有谁相信,一个铮铮铁骨的男儿,会在惜别之时嚎啕大哭于大庭广众之中;又有谁会相信,一个饱受现代文明熏陶的无神论者,会在临别之际纸船明烛对天烧,面对这片土地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即便已经飞越千山万水,在成都机场仍然一步三回头地凝目自己的座机……

早在1989年,《西藏青年报》即开展了一次“8年内调”的大讨论,纷纷执笔投书的大学生们几乎无一不表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怅惋。而1992年“8年内调”文件一下达,8年期满的大学生们又很快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写作方队。《西藏日报》《西藏青年报》《拉萨晚报》《主人》,以至内地的不少报纸杂志,几乎凡能涉及西藏的传播媒介,都刊发过他们对这片高天厚土的眷念之情。

当然,并不能排除,一些大学生确系因为内地工作、生活条件比较优越或者其他原因而坚决要求内调。但是我们仍然不能苛责他们。他们毕竟已经在这里奉献了8年甚至10年。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一支500多人的庞大队伍远去了,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将再也不可能重新踏上这块曾印着他们足迹的遥远的高原。但是,西藏会记着他们,怀念他们,祝福他们。

西藏,永远是他们的又一个故乡。西藏的200多万人民,永远是他们的父老乡亲。

统计资料显示:截止发稿为止,首批527名“8年内调”人员中,已有一半以上的人接到安置通知;在有“8年内调”干部接收安置任务的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家部委中,14个省(区、市)和部委全部完成了安置任务;另有4省已落实大半,其安置工作亦即将结束;而其他省区市也在积极运筹之中……

无疑,安置工作的进展是顺利的。

事实上,在1992年的“三长”会议上,全国各地组织人事部门的负责同志即纷纷表态,一定要将内调同志的安置工作搞好,对西藏、对在西藏工作的同志表示出了感人至深的理解与支持。“三长”会议之后,各地组织人事部门又积极研究对策、主动配合,制订出了一系列关于内调人员安置的政策,令在藏工作的内地干部欢欣鼓舞——

最先完成安置工作的云南省专门下文规定:除按中央有关规定的安置原则办理外,内调人员可以与用人单位联系,实行双向选择;

与其相邻的贵州省规定:凡在藏工作满8年的内调人员,自调入起薪之日起一律调升两级工资,有职务者一律不予降职,并尽可能在贵阳和各地(市、州)所在地安置;

上海市为每个内调人员专门划拨2万元专项住房补贴,并将内调人员尽可能安排到经济效益好的单位,以保障其工资待遇和住房;

江苏省给内调人员每人补贴3000元;

陕西省专门下文,决定今后每年划拨一定数量的调干指标,用于解决在藏工作的陕西籍干部的内调问题;

山东省在全省广泛宣传援藏工作的意义,要求各级组织对从西藏内调回来的人员,没有编制的也要先接收下来,并且规定在藏工作满15年的干部职工家属可在当地农转非;

还有一些省、区、市……

内地对西藏、对在藏工作的内地干部的关心和理解,换来的是西藏干部的稳定和内地在藏干部的欣慰。一位贵州籍大学生看到该省的有关文件后,逢人便讲:“要是这样,我还要在西藏多干几年。我们图啥?不就图个理解吗?”而一位陕西籍干部在看到该省文件时,则激动地一个劲直说:“好!好!”

然而,内地也有内地的难处。住房问题、机构精简问题、编制问题,等等,无一不是内调安置面临的大难题。仅以四川省为例,每次接收内调干部的任务之重,已是尽人皆知的事实。这次他们接收内调人员为140人,占全部内调干部总数的26.6%!何况,他们每年还要安排500~1000名本省三州地区的内调干部和几千名军转干部,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自治区人事局“8年内调”安置组负责同志在谈及这一问题时讲:“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们每到一地,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感触,这就是理解!没有理解,什么事情都难以办成……”

首批“8年大学生”内调工作已即将结束,随之而来的还会有第二批、第三批……今后的任务仍然很重,道路仍然很长,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来者放心、留者安心、走者愉快,便成了西藏与内地组织人事工作者的一个共同的目标。

为了搞好这一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1990年在藏视察工作时指示:“要稳定现有干部队伍,采取切实措施解决进藏干部的后顾之忧。”

国家人事部副部长程连昌同志在“三长”会议上指出:“在西藏干部与人才方面,全国各地应予以百分之百的保证,一点也不能含糊。”

自治区党委的很多领导多次强调:一定要做好干部内调工作,今后不管走不走,什么时候走,该提拔的都要提拔,该怎么对待都要怎么对待,不能因为要走,而影响干部的晋升晋级!

在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关心和支持下,一系列进、出、在藏干部配套政策和措施早已在酝酿之中。疏漏将会被弥补,经验将会被发扬。

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

西藏经常性的干部内调和调入工作将在“理解万岁”的共鸣中做得越来越好!

西藏也必将以其特殊的魅力和诱惑,吸引来更多的热血儿男!

猜你喜欢
自治区西藏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都是西藏的“错”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走进神奇的汉特-曼西自治区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神奇瑰丽的西藏
关于召开第18届24省(市、自治区)4市铸造学术会议的(第一轮)通知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