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者的世纪

1995-07-15 05:30申慧辉
读书 1995年12期
关键词:当代人二十世纪家园

申慧辉

“漂泊”,一个美丽的词汇。它透着动感,富有韵味。它曾是古代人表达心灵自由、人身自由的一个重要手段。当代人面对由通讯卫星联成一体的世界电视网络,身处无国界的经济运作之中,享受着由信息高速公路和海底电缆构成的通讯系统,自然更加无法抵御漂泊——自由移民的诱惑。于是,古代就已兴起的“漂泊”潮流,可以说,至今愈演愈烈。

“今宵梦醒何处”是漂泊者的感慨。“却望并州是故乡”是漂泊者的沧桑。“天崖何处无芳草”是漂泊者的潇洒。纳博科夫、康拉德、斯泰因、昂达吉、沃尔科特、谭恩美,以及布洛茨基、索尔仁尼琴,这些优秀的文学家代表了从古至今流放者——漂泊者的足迹,并用文字传达了流放者——漂泊者的心路历程。他们的作品,典型地再现了世界的变化,时代的更迭,人事的变迁。从殖民者的残酷,到独裁者的专制,从艺术家的追求,到投资者的热点,今日的世人已不再视漂泊为苦刑。能够远离家园,无论为着哪一种目的,都清楚地表明了漂泊者的勇气和胆识,智慧和力量。漂泊者成了智者的代表,勇者的化身,成功的象征。早期流亡者的孤独、蒙难、痛苦与寂寞,经历了艺术家充满诗意的精神追求和艺术理想的幻灭或实现,渐渐转变成奋斗和成功的必经之路。而这一切,均在新近出版的《漂泊的家园》中得到记录。

因为漂泊者的那份亲情和眷恋远比常人的强烈、深沉,因此他们的文学作品更具震撼的力量。无需一一例举文学家笔下那些奇特的经历、独到的想象、新鲜的比喻和感人的情节,其巨大的艺术魅力是能够吸引住任何一类文学读者的。倒是书中世界和书外现实之间的关系及其表现方式,更能够引发人对生存本质的思索。此外,这些文字似乎还免去了一种担心:漂泊者的经历只能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只有通过保持特色才能存在,全人类的文明也只有通过各种文明的交溶才能丰富发展。在漂泊者的世纪里,世界文明也许并未失去乐观的前景。

十九世纪末,法国出了一位拒绝时代的价值观念的大画家。他早年乘船游历世界,后来干脆去南太平洋寻找艺术归宿。这位大画家叫高更。他也许过早地看出人类行动的盲目性和悲剧性的实质,在一百多年前创作了一幅令人深思的绘画名作。这幅画的题目很长:“我们来自何方?我们是什么?我们向何处去?”这实际上是一个关于存在的哲学命题,似乎至今尚未找到满意的答案。因此,身处漂泊者的二十世纪,谁又能轻松地保持乐观?二十世纪的漂泊者们,面对高更的提问,是否知道:你们是什么?是否能说清:人类去向何方?

在二十世纪,文学已经被视为跨学科领域,文学研究也成为包含了性别、种族乃至流行文化在内的大课题。那么,阅读《漂泊的家园》应该能够为当代人提供一些关于生存的启示吧?

(《漂泊的家园》,旗人编,光明日报出版社即将出版)

猜你喜欢
当代人二十世纪家园
梦中家园
当代微信爱情故事
当代微信爱情故事
消除失语状态
《当代人》成就了我的“小小说”
二十世纪旧体诗词创作面貌简述
浅谈李可染的绘画精神
温馨家园
俄罗斯音乐家在黑龙江省的教学与实践
二十世纪以来《国榷》科举史料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