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谈高脂血症的辨证论治

1996-12-30 06:52周仲瑛
祝您健康 1996年1期
关键词:治本降脂津液

【名医简介】

周仲瑛教授现任全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中医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博士生导师,曾任南京中医学院院长。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50年,擅长治疗内科疑难急症及心肺疾病。提出了“审证求机论”,先后承担省级以上课题21项,获奖8项,是全国著名的中医学专家。

高脂血症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首要危险因素而倍受重视。近年来西医学对本病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临床治疗手段尚欠理想。特别是长期用药的副作用,仍然是高脂血症治疗中的一大难题。中医在防治高脂血症的实践中,发现了不少具有降脂作用的单味中药及方剂,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如何发挥辨证论治的优势,提高疗效,尚待深入研究。

中医对血脂的认识

中医虽无血脂的概念,但对人体脂膏则早已有所认识,每常膏脂并称,或以膏概脂。《灵枢·五癃津液别》云:“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指出膏是人体的组成成分之一,由水谷所化生,并随津液的流行而敷布,有注骨空、补脑髓、润肌肤等作用,是人体化生阳气的基本物质之一。《灵枢·卫气失常》云:“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若脂膏过多则有形体变化,称为“膏人”、“脂人”;少则“体无膏泽”。于此可见。中医的脂膏与西医的脂质相类。至于脂膏与血的关系,张景岳曾说:“精液和合为膏,以填补骨空之中,则为脑为髓,为精为血。”认为膏可以化血,也可以说初步意识到血脂的存在。由此可知,膏与津液同一源流,膏是津液之稠浊者,是血的成分之一,源于水谷,与津液的其他成分可以互为转化。其正常生理代谢须藉脾的生化、肺的敷布、心的营运、肝的疏泄、肾的主宰。

高脂血症的发病机理

膏的病变主要在于过多为害,究其根由,常因恣食肥甘、久坐少动,或因体质禀赋、年届老龄等,导致内脏功能失调,转输失职,津液不归正化。患者形体常趋肥胖,浊脂生痰。表现“肥人多脂”、“肥人多痰”的病理变化。日久浸淫脉道,痹阻血络,终致痰阻络瘀。心脉痹阻则为胸痹、心痛;经络、脑脉痹阻则肢体麻木不遂,甚至发为中风。

高脂血症的治疗

(一)治疗原则和主要大法

基本以上认识,高脂血症可以中医津液(主要是膏脂)学说、痰瘀学说为理论依据,按标实本虚两大证施治,以滋肾养肝治本,化痰祛瘀治标。治本可以调节脂质代谢,延缓衰老;治标能抑制脂质合成,促使降解排泄,消除痰瘀病理产物。

(二)辨证施治

(1)痰瘀阻络证:嗜食肥甘,形体肥胖,面有油光,头昏重胀,时吐痰涎,口苦,口粘,脘痞,胸闷或痛,肢麻沉重,舌苔厚腻,舌质隐紫,或有瘀斑,脉弦滑。治法:化痰祛瘀。基本方(降脂Ⅰ号方):法半夏10克、陈胆星10克、昆布15克、姜蚕10克、瓜蒌皮10克、生山楂12克、丹参12克、虎杖12克。

肢麻重滞加片姜黄10克,胸闷胸痛加广郁金、蒲黄各10克,食滞脘胀加麦芽、六曲、炒莱菔子各10克,湿热内蕴加制大黄5克。

(2)肝肾亏虚证:头昏晕痛,目涩视糊,耳鸣,健忘,心悸,失眠,腰酸肢麻,口干,舌质偏红,脉细弦或细滑。治法:滋肾养肝。基本方(降脂Ⅱ号方):制首乌12克、甘杞子10克、制黄精12克、桑寄生12克、泽泻15克、银花10克、决明子12克、荷叶15克。

眩晕加天麻、白蒺藜各lO克,目涩视糊加炙女贞子、菊花各10克。

以上基本方做成浸膏片,日服3次,每次6片,相当于生药一日一帖量。三个月为一疗程,可连续服用二个疗程,一般不少于一个疗程。如用汤药,每日一剂,煎服二次,疗程相同。临证每见本虚标实错杂之候,故有时尚须按其主次比例组方配药,或先标后本分治。而根据肝肾亏虚、痰瘀阻络的病机特点,按标本合治的原则,制定有效专方,则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途径。

此外,一般认为控制饮食是治疗本病的首要措施,但就临床所见,多数病人未必有嗜食肥甘史,通过饮食控制效果亦不甚明显。可见本病的发生主要在于脏腑功能失调,内因是重要的病理基础,节食控制外源,非尽治本之计。故以取普通饮食为宜,不必过分节制,否则徒伤正气,发生他病。

(本文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周珉博士整理)

猜你喜欢
治本降脂津液
基于《伤寒论》从广所论“津液”探讨“津液载邪”的理论内涵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蜜桑白皮的体内降脂作用研究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攻心治本开展社区矫正
HPLC法同时测定三参降脂液中9种成分
UPLC-MS/MS法同时测定降脂活血片中5种成分
供给侧改革:治本之道
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的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