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与中美关系

2000-03-10 07:48赵学功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0年12期
关键词:艾森豪威尔金门岛屿

赵学功

台湾问题是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1954年至1955年发生的台湾海峡危机,则是中美两国围绕台湾问题发生的一次严重对抗。本文主要依据近年来公开的文献资料,对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及其所造成的影响作一初步探讨。

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不断强化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加紧对台湾的控制,企图制造“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长期侵占台湾。1953年9月,美台签订了“军事协调谅解协定”,规定国民党军队的整编、训练、监督和装备完全由美国负责,如果发生战争,国民党军队的调动指挥,必须得到美国的同意;协定中的防区包括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大陈等岛屿,并在台北成立“协调参谋部”,由美国主持。11月,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国防部长威尔逊相继访台,同蒋介石磋商缔结所谓“共同防御条约”问题。1954年1月,美国第七舰队在台湾海域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5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特使范佛里特访台,商讨双边协定问题。与此同时,在美国的支持和怂恿下,国民党当局大力宣扬“反攻大陆”,加紧对大陆沿海地区进行骚扰和破坏,并在金门、马祖等岛增强兵力。

“解放台、澎、金、马”是新中国的既定政策。中国领导人认为,美国之所以积极同国民党策划所谓“共同防御条约”,一是企图使其侵占台湾的行为合法化,二是企图以台湾为基地,扩大对中国大陆的军事对抗和准备新的战争。为了防止台湾问题固定化,击破美蒋勾结,并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中国领导人决定突出强调台湾问题。毛泽东指出:“在朝鲜战争结束之后我们没有及时(约迟了半年时间)地向全国人民提出这个任务,没有及时地根据这个任务在军事方面、外交方面和宣传方面采取必要措施和进行有效的工作,这是不妥当的,如果我们现在还不提出这个任务,还不进行工作,那我们将犯一个严重的政治错误。”①1954年7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重申“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不达目的,决不休止”。8月11月,周恩来总理在外交报告中强烈谴责美国政府与国民党“策划订立所谓共同安全双边条约”。他强调:台湾是中国领土,决不容许美国侵占,也不容许交给联合国托管;解放台湾是中国的主权和内政,不容他国干涉,美蒋之间无论订立什么条约都是“非法的、无效的”。周恩来郑重表示,“如果外国侵略者敢于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敢于侵犯我国主权和破坏我国领土完整,敢于干涉我国内政,那么,他们就必须承担这一侵略行为的一切严重后果”②。

但是,美国政府不顾中国的严正警告,极力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艾森豪威尔在记者招待会上公开宣称,任何对台湾的进攻,都必须越过第七舰队。国务卿杜勒斯也威胁说,美国要动用海空军“保卫”台湾和澎湖列岛。8月19日,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斯图普率领6艘军舰侵入大陈岛一带海面,并出动飞机160多架次在大陈岛海面上空活动。

为了显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力量,表达中国人民统一国家的决心和意志,借以推动台湾问题的解决,同时也为了进一步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9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福建前线部队猛烈炮击金门,连续发炮五千余发。10月10日,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控诉美国武装侵略中国领土台湾的行为,同时声明:中国为保卫国家安全,反对美国的阴谋活动,决定解放一江山岛、大陈岛等沿海岛屿,并对金门国民党军队实行惩罚性打击。

炮击金门一下子把台湾问题推到了全世界面前,也使美国政府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艾森豪威尔声称这是他执政最初18个月中遇到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他写道:“现在我面临着这个问题:‘美国应该采取什么政策?自从四年多以前爆发朝鲜战争以后,美国就坚持认为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必将为沿海岛屿而战,以解决分歧,这同为福摩萨和佩斯卡多尔(指我国台湾和澎湖列岛——引者注)而战是有所区别的。对任何纯属沿海冲突,美国将限于物质援助。美国应该维持这一政策,还是加以改变?”③杜勒斯也感叹中国的炮击使美国陷入了一个“可怕的困境”。

艾森豪威尔政府内部在沿海岛屿的问题上存在着严重分歧。以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雷德福为首的强硬派极力主张美国应派兵“保卫”这些沿海岛屿,甚至可以没有盟国的支持独自行动。他们坚持认为保住沿海岛屿在军事上具有重要价值,称这些沿海岛屿对防守台湾的重要性怎么估计也不会过高,力促美国参与这些岛屿的“防务”,并且帮助国民党轰炸大陆,如有必要则投掷原子弹。而国防部长威尔逊、陆军参谋长李奇微等对此持反对意见。威尔逊认为,沿海岛屿没有太大的军事价值,美国的介入只能增加与中国共产党发生战争的危险,这样一来就很难向美国人民和盟国解释“为什么美国不想在朝鲜和印支同共产党中国打仗,但却心甘情愿为了这些小岛和中国共产党打一场战争”④。李奇微表示不相信失去沿海岛屿会对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战略部署造成重大威胁。国务院的立场同威尔逊等人大致接近。在中国炮击金门之后,当时正在马尼拉开会的杜勒斯两次致电美国国务院,认为虽然台湾海峡出现了“危机”,但金门对保卫台湾并无“实质性的关系”,如果美国插手金门,就可能使自己更深地陷入台湾反对大陆的进一步活动中去。他建议首先判断金门在美国援助下可否保得住,能守则守,否则,就不要重蹈法国人在奠边府的覆辙。

9月12日,艾森豪威尔在丹佛主持召开了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集中讨论美国对中国炮击金门的政策。在会上,雷德福等人继续坚持军事介入,但遭到了艾森豪威尔和多数与会者的反对。艾森豪威尔认为,除了心理的因素外,金门并不真正重要。美国主要是要控制台湾,不让其落入共产党手中,如果美国将“保卫”台湾的地区扩大到中国沿海岛屿,势必会大大增加与中国大陆发生军事冲突的风险。他对雷德福等人批评道:“我们现在不是在议论一场有限的丛林战,而是在议论跨进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门槛。”艾森豪威尔表示,共产党正在世界各地造出一些事端,想把美国的力量都拴在那里,他本人并不想作出过多的承诺去防守所有这些地方。“在每一个危机中我们都应该考虑,什么是最符合美国利益的”⑤。艾森豪威尔强调,如果美国要进行一场全面战争,“合乎逻辑的敌人将是俄国,我们应当在那里发起进攻,而不是中国”,要打就要打“蛇头”。他希望在美国军事力量不卷入的情况下,国民党能将沿海岛屿保住。

杜勒斯的观点更典型地表现出了美国在沿海岛屿问题上处于一种“极端进退维谷的境地”。一方面他称“中国共产党人正在进行试探,除非我们制止他们,否则,我们在远东就面临着灾难”。认为如果让国民党人从沿海岛屿撤退,那将对他们、对美国在远东的盟国,如韩国、日本和菲律宾,产生“严重的心理影响”。但他同时又表示反对在沿海岛屿和大陆之间“划线”,担心“如果我们定下一个方针,自己参与金门和马祖的防务,我们将发现处在没有盟国支持的情况下和红色中国作战”,除了蒋介石,“全世界都会谴责我们”,美国国内舆论也将产生严重分裂。这样一来,美国付出的代价太大了⑥。为摆脱困境,杜勒斯绞尽脑汁,最后想出了一个“万全之策”,即把中国沿海岛屿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解决,由安理会作出一项维持台湾地区政治和领土现状、实现停火的决议。杜勒斯认为这是美国目前所能采取的最好办法,无论共产党否决或同意这一计划,“美国总有所得”。这一建议得到了艾森豪威尔的首肯。会议最后决定:由杜勒斯负责去探索实施这一方案的可能性,并尽早采取行动;国防部则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为采取一切可能的行动作好准备。

丹佛会议结束后,杜勒斯开始秘密地与英国政府进行协商。英国是美国传统的主要盟国。没有英国的支持,美国要在国际上采取任何行动是不可想象的。英国方面对杜勒斯的方案表示赞同,并答应“将给予一切帮助”。英国首相艾登建议,此事最好由新西兰出面,因为新西兰是亚太地区国家,此时也是安理会理事国。杜勒斯迅即接受了这一建议。10月12日,美国、英国、新西兰三国政府就这项代号为“神谕”的提案达成了协议,决定由新西兰为提案国,要求联合国出面斡旋“在中国大陆某些沿海岛屿的敌对行动”,美国和英国将对该提案给予支持。10月13日,美国负责远东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罗伯逊和国务院中国事务科科长麦康瑙吉等专程从华盛顿飞赴台北,与蒋介石进行了七个多小时的会谈,力图劝说蒋介石接受“神谕”方案,但遭到蒋介石的强烈反对。国民党方面指责这项提案是对国民党军队和台湾民心的沉重打击,最终将导致共产党接管台湾。蒋介石表示,他已命令他“驻沿海岛屿的驻军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不管有没有第七舰队的帮助”。不仅如此,蒋介石还翻起老帐,说这一方案将同当年的马歇尔调停一样,导致国民党的利益被出卖,因而是不能接受的。

为了换取蒋介石对“神谕”方案的支持,艾森豪威尔政府表示同意在提案提出之前先行缔结国民党梦寐以求的“共同防御条约”。经过反复的讨价还价,杜勒斯和国民党“外交部长”叶公超在1954年12月2日正式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条约规定:美国将维持并发展国民党的军事力量,“缔约国的领土”遭到武装攻击时,双方应采取共同行动。条约把国民党当局的“领土”规定为台湾和澎湖列岛,但又可扩及双方“共同决议之”的其他地区。这样,美国政府就以条约形式明确规定要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12月10日,杜勒斯与叶公超又以换文方式确认,双方在使用武力时须经过“共同协议”。这实际上意味着美国加强了对国民党军队的控制,国民党军队在未征得美国同意之前不得自行进攻大陆。

美蒋“共同防御条约”一出笼,就遭到中国政府的强烈谴责。12月8日,周恩来发表声明,指出该条约“是一个露骨的侵略条约”,美国的目的是“企图利用这个条约使它武装侵占中国领土台湾的行为合法化,并以台湾为基地,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和准备新战争”,这是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民的一个严重的战争挑衅。声明强调,国民党当局没有任何权利同任何国家签订任何条约,美国与台湾签订的所谓“共同防御条约”根本是“非法的、无效的”。声明再次要求美国政府必须从台湾、澎湖和台湾海峡撤走它的一切武装力量,并警告如果有人硬要把战争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中国人民一定要对干涉者和挑衅者给以坚决的回击⑦。为了反击美蒋条约,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军密切配合,于1955年1月18日一举攻占了一江山岛,同时还取得了大陈岛地区的制空、制海优势。

在此后几天的时间里,美国决策者连续召开会议,商讨对策。艾森豪威尔声称:“划出最后界限的时刻已经到来。”1955年1月21日,艾森豪威尔亲自主持召开了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与会者经过反复磋商最后决定:第一,鼓励国民党军队从大陈岛和其他沿海岛屿撤退;第二,美国为国民党军队的有序撤退提供海空掩护;第三,美国将协助国民党协防金门,在目前情况下这对台湾、澎湖列岛的安全是重要的,在联合国采取有效行动之前美国应坚持这一立场⑧。1月24日,艾森豪威尔向国会提出咨文,要求国会紧急授权他在认为必要的时候派遣美国军队“保卫”台湾、澎湖列岛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地区”。咨文称,如果台湾和澎湖列岛落入共产党手中,那就会“严重地扰乱”太平洋地区力量的平衡,并对美国及其他“自由国家”在西太平洋的岛屿链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一江山岛的“陷落”和对大陈岛的炮击是共产党夺取台湾的前奏,因此,当前形势“对于本国及整个太平洋地区的安全乃至世界和平都带来了严重危机”⑨。

1月25日和28日,美国国会众参两院分别以409票对3票和85票对3票的压倒多数通过决议,授权总统“在他认为对于防御和保卫福摩萨和佩斯卡多尔列岛(指我国台湾和澎湖列岛——引者注)不受武装进攻这一特殊目的是必要的时候,得使用美国武装部队”,艾森豪威尔总统本人有权决定对金门、马祖等中国沿海岛屿采取什么行动。此时,美国政府对中国沿海岛屿采取强硬政策的倾向性明显增强。杜勒斯在参议院外交委员会的一次秘密听证会上宣称,如果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摆出“威胁”台湾的姿态,美国将准备对其发动海、空打击,摧毁其主要港口和机场。他危言耸听地说:“如果我们想在远东站住脚,我们就必须准备冒同中国打仗的风险……如果我们不愿冒这个险,那么好吧,做出决定吧。让我们撤出来,然后在加利福尼亚构筑我们的防线。”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一次讨论中,杜勒斯警告与会者,如果国民党不至少保住“金门这副瘦骨架子”,美国将“从东京到西贡都面临非常严重的形势”⑩。1月31日,艾森豪威尔告诉雷德福,如果金门和马祖遭到攻击,“而美国断定这种攻击对台湾的安全构成威胁”,他将动用美国军队承担起“保卫”金门和马祖的“义务”。就在这时,美国向台湾地区调集了大批部队,包括5艘航空母舰、3艘巡洋舰、40艘驱逐舰和50艘其他舰只,先后出动2000多架次飞机飞临大陈岛空域活动,企图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大陈岛。

针对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所作所为,中国领导人予以有力的回击。1955年1月24日,周恩来发表《关于美国政府干涉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声明》,指出中国人民必须解放台湾,解放台湾是中国的主权和内政,决不容许他人干涉,美国必须从台湾和台湾海峡撤走其一切武装力量。在艾森豪威尔的国会咨文发表后,中国政府反应强烈。周恩来在与英国驻华代办杜维廉谈话时明确表示,艾森豪威尔的咨文是一份战争咨文,中国认为沿海岛屿问题与台湾问题是不应分开的,中国决不在沿海岛屿问题上同美国作交易,中国将解放这些岛屿。毛泽东在接见芬兰驻华大使递交国书时也强调:今天,世界战争的危机和对中国的威胁主要来自美国的好战分子。我们有两条,第一,我们不要战争;第二,如果有人来侵犯我们,我们就要予以坚决回击。

经过一段时间的策划,新西兰在美国、英国的指使和支持下,于1955年1月28日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了关于讨论中国沿海岛屿地区“停火”的提案,要求安理会干涉中国解放台湾。1月31日,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致电周恩来,邀请中国政府派代表参加安理会的讨论。周恩来在复电中表示:“新西兰的建议显然是干涉中国内政,掩盖美国对中国的侵略行为,因此直接违反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中国不能派遣代表参加新西兰建议的讨论。”周恩来严正指出,在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参加的情况下安理会有关中国问题的任何决定都是非法的、无效的。中国的坚定立场使安理会不得不决定无限期搁置对新西兰提案的讨论。2月5日,美国国务院宣布,美国政府已命令第七舰队和其他部队帮助国民党军队从大陈岛撤退。2月7日,蒋介石发表讲话,声称“撤退大陈驻军,移至金门、马祖,配合新战略,作积极反攻之准备”,为败退撤离进行掩饰。8日至11日,美第七舰队出动大批舰只、飞机,将国民党军2.5万人及岛上居民1.8万人撤走。2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了大陈岛及其周围岛屿。到2月下旬,浙江沿海岛屿全部解放。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占大陈岛后,中国领导人认为,台湾局势应就此缓和下来。2月5日,周恩来在与瑞典驻华大使谈话时表示,中国支持旨在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任何努力,但坚决反对干涉中国内政、制造“两个中国”的新西兰提案;中国不拒绝就台湾海峡局势问题与美国进行直接谈判,如果美国有丝毫通过外交谈判来和缓并消除紧张局势的愿望,它就应该接受直接谈判的建议,放弃它的战争威胁和战争挑衅的做法;如果美国要进行战争威胁,中国将坚决抵抗。在接见印度驻华大使时,周恩来再次强调,中国愿意与美国政府直接谈判B11!3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向全世界解释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并提议举行一次由中、美、苏等国参加的国际会议,讨论缓和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但是,美国决策者却错误地估计了形势。杜勒斯在考察了台湾情形后得出结论,“那里的形势远比我想象得严重”。他认为中国共产党决意要占领台湾,中美在台湾海峡发生对抗是不可避免的,美国必须采取强硬态度,否则就会被中共视为“软弱”,从而导致中国共产党的进一步“扩张”。他提出:“如果我们要保卫金门、马祖,我们将要使用核武器,只有它们才能有效地攻击大陆上的飞机场。”艾森豪威尔也一再向中国发出核威胁,进行战争恫吓。

为了向世人进一步表明中国的和平诚意,1955年4月23日,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公开阐明了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他明确指出:“中国人民同美国人民是友好的。中国人民不要同美国打仗。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和缓远东紧张局势的问题,特别是和缓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问题。”B12C拦方面对此作出了较为积极的反应。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正式开始。お

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是深远的。第一,这是中美两国围绕台湾问题爆发的首次直接对抗,它使双方都对对方的政策、态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第二,尽管双方在这次危机中剑拔弩张,但终究没有发生正面冲突。不论是中国方面还是美国方面都保持了一定的克制。既对抗又相互妥协,避免迎头相撞,构成了50年代中美关系的一个显著特点。

①②裴坚章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337页。

③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白宫岁月》(二),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520页。

④⑤⑥《美国外交文件集》第14卷,第一部分,第586、615~617页。

⑦《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2辑,下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年版,第2077~2082页

⑧《美国外交文件集》(1955—1957年)第15卷,第95页。

⑨《美国外交政策:1950—1955》第2卷,第2483~2486页。

⑩麦克尔·沙勒:《20世纪的美国与中国》,牛津大学,1979年,第144页。

⑾《周恩来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107~108页;《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1949—1975)》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100页。

⑿《周恩来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70页。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ぴ鹑伪嗉:倪金荣

猜你喜欢
艾森豪威尔金门岛屿
海水里浮现的岛屿
福建加大供水 助金门“解渴”
Golden Gate Bridge History
初到盗国
小小消防员 第八集
小艾森豪威尔的“败局”
艾森豪威尔下棋
世界十大神秘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