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简介

2001-03-10 08:23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1年9期
关键词:教科书活动课课程标准

陈 其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是根据国家教育部2001年制订的《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供初中一年级上学期使用,准备从2001年秋季在国内部分实验地区试用。本教科书的编写工作由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研究开发中心负责组织编写,在认真领会课程改革精神的基础上,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历史学家、历史教育专家、教研员、中学优秀教师深入参与了不同阶段的实质性工作。本教科书已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现将本册教科书的编写指导思想和原则、教材特点、教材体系和结构等,简要介绍如下。

一、编写指导思想和原则

1.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本教科书的编写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实现教育部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即:改变历史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破除学科本位的观念,注意与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摒弃历史课程中某些“繁、难、偏、旧”的内容,改变偏重书本知识的倾向;加强历史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历史知识和技能;改变过去强调接受练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

教科书的编写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正确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初步阐明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以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等科学史观,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中国古代史里涉及的民族问题较多,新教科书的内容特别注意反映出我国历史上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具体地说,既要反映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更要反映少数民族本身的发展和对祖国历史的贡献,这样才符合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

3.立足于素质教育。

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为此,新的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立足于素质教育,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出发。首先,从内容上选取了对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有益的历史知识,包括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等;还包括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传统美德教育等内容,以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在此基础上,教材的内容还着重体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其次,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新教科书的内容少而精,并严格控制知识的广度、深度和难度。在能力和思想教育的要求上,也注意循序渐进。

4碧逑质贝精神。

新教科书的编写,注意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具体说,一方面,尽量体现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注重教科书内容的启发性,便于学生参与教学,发挥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探究式的学习创造条件;在能力培养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包括发现问题、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利于终身学习。另一方面,反映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在教科书的内容上,摒弃陈旧的观点和内容,尽量吸取为学术界公认的史学和考古学研究的新成果。再一方面,体现学科内容的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与交叉。社会步入新世纪,同一学科的各个方面的联系、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都日益密切。教科书注意到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历史内容与其他相关学科内容的联系、交叉与渗透,等等。作为新世纪人才,学生应当了解这些内容的联系,而不只是学到一些孤立的知识。

5背浞痔逑殖踔薪炭剖榈奶氐恪

初中教科书应考虑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因此,新教科书的编写,一方面注意通过具体的史实、浅显的史料、真实的图片、想象的图画、活泼的插问与活动课等,增强历史的真实性、形象性、生动性,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教科书内容上,注意区分初高中教学内容的层次,初中的内容,形象的史实占主要地位,避免了专业化、成人化的倾向。再一方面,文字力求简洁、浅显、生动活泼,尽量减少抽象的概念和论述文字;语气上尽量使用启发式,避免说教式。同时,在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上,也注意适应初中学生的特点,不做过高的要求。

6.处理好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差别较大,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根据教育部制订的统一大纲编写多套教材。不过,即使是同一地区,同一学校,学生的差别仍然很大。为适应各地不同程度的学校(包括城市、农村)和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在编写过程中注意处理好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也就是说,教科书的内容和要求,既依据课程标准,提出基本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减轻学生的负担,又注意发展学生个性,给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留有足够的自学和思考余地。

二、建构新的教科书体系

1.课时安排。

依据课程标准,中国古代史在初中一年级开设,每周2课时,共70课时。上册用一学期,有35课时。新教科书实际只编写了22课,每课教学为1课时,共需22课时。其余课时由各地、各校灵活掌握,包括4课活动课和1课复习方法和技能训练课,以及讲授乡土史教材或民族史教材、校本教材等。

2.采取时序与专题相结合的体系。

新教科书根据课程标准,采取时序与专题相结合的体系,即根据中国古代史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从古至今地讲述历史;同时围绕表现每一历史时段突出特征的专题进行叙述。体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课题体。每课书用1课时,以便于教学。同时,按课程标准将22课分为4个单元。另外,还有4个活动课,分别插在有关内容的课后。最后,设一个复习方法和技能训练的活动课。

3.每课的基本结构。每课课文由10个部分组成:(1)导入框。由生动的故事、传说、诗歌、民谣或文物、名胜古迹等开篇,然后提出问题,导入新课,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他们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又增强了教材的启发性。

(2)课文(宋体字)。着重讲述历史发展的生动过程,力求简明。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3)阅读课文(楷体字)。力求生动活泼,其作用是引起学习兴趣,浅化教材内容,扩大知识面,培养良好的品德。这部分内容对不同程度、有不同爱好的学生,可提出不同的要求。

(4)专栏的文献资料(竖排字)。基本上每课一条。目的是使学生接触一些浅显的文献资料,以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并能提高阅读古文、古诗词等的能力。同时,有些内容,如孟子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能起到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作用。

(5)图表。包括图画、表格、地图和图注,是课文的组成部分,为的是增加学生的考古文物知识,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增强课文的明晰度,有利于教材的形象、生动,也起到浅化教材、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6)“动脑筋”。插在课文中间,每课1~3个,以增强教材的启发性和探究性,便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发展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并使课文中没有讲出的结论,经由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和分析得出。另外,它的设计也能起到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7)注释。目的是浅化教材,便于学生自学,扩大知识面。

(8)“练一练”。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题,检验自己对本课核心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9)“活动与探究”。安排在每课课文后面,有1~3项,可任选。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实践能力,以及与其他学科交叉、与现实生活联系学习的能力。也有一些能起到巩固所学内容的作用。活动方式很多,包括小讨论、小游戏、比一比、找一找、查找成语故事、寻找变革、判断、分析材料、制表、填图与思考、看图分·23·历史教学2001年第9期

析、看图猜字、故事会、朗诵比赛、短剧、小制作、动动手、小实验、欣赏与临摹、看一看等二十余种。

(10)自由阅读卡。设在“活动与探究”之后,内容以介绍与课文同一时期的物质文明、社会生活等为主,同时结合现实生活中涉及的一些问题。它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历史更加贴近生活,并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11)活动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与技能,如,了解历史的途径、地图的识别与年代的计算等,为以后学习历史打好基础。

此外,教科书后面除有大事年表外,还附录了“好书推荐”和“历史学习网站”,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和探索,学会获取教科书以外的历史信息。

在教材实验阶段,新教材将采用黑白本,以后将增加彩色本。

三、新教材的几个突出特点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时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编者把新的历史教科书编成既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的学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注意使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1.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新教科书每课都安排了“活动与探究”,每个单元安排了活动课。全书后安排了复习学习方法和技能的活动课。通过这些活动,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思维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组织、协作、访问调查等实践能力的提高。如,讲完淝水之战,安排了一个“活动与探究”,让学生思考与判断:古代战争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对现代战争是否有借鉴意义。这个内容教材中并没有谈到,需要学生发挥创造精神去思考。又如,讲述青铜工艺以后,安排了一个活动,让学生用橡皮泥等仿商周青铜器做一件器物。再如,学完佛教的兴起后,让学生调查自己的家乡有什么古塔。此外,“活动与探究”和活动课里有不少小组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2.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为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特做如下设计:(1)教科书以生动的故事、传说、诗歌或文物、名胜古迹等导入新课。如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用女娲造人和补天的传说,以及西方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导入。再如,用商鞅立木赏金的故事导入“大变革的时代”一课,等等。

(2)在课文内容上,尽量插入生动的故事,注重对历史过程的生动叙述。如,讲推恩令,新教科书的正文里没有出现“推恩令”这个概念,而是用生动的史实进行叙述。课文中的阅读文字,更注意叙述生动的史实。在文字上,则力求浅显、生动活泼。

(3)配以大量图片。书前的彩图共33张,还配有地图和图表等,以增强教科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地方还以图或图表代文。如,讲有关黄帝的发明,就安排了一张“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图。

在图片的选取上,为适应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尽量选取生动的内容,包括一些想象画。如讲官渡之战,就附有“曹操赤脚迎许攸”图;讲巨鹿之战时,特配上项羽“破釜沉舟”图。

(4)在每课的动脑筋活动以及探究和活动课里,也注意安排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问和实践活动。如讲到甲骨文,在“动脑筋”里就列出三个甲骨文字:人、戈和伐,然后让学生猜一猜“伐”字是什么意思。如讲到秦始皇统一文字时,在“活动与探究”中设计安排了举行方言游戏会,让学生体会统一文字的巨大历史作用。

(5)“自由阅读卡”中也安排了许多引发学生兴趣的历史知识,如“河姆渡原始居民会蒸米饭吗?”和“品种多样的饼食”等。

3.注重教材的启发性。

新教科书的“导入框”里,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从每堂课开始,就能积极思考,参与教学过程。新教科书还在课文中间,专设了一系列多层次、多类型的探究性栏目“动脑筋”。目的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发挥主体作用,从而启发学生自己领悟教科书上的内容。如在“秦的暴政”里讲到那时“每年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学生并不能通过这个孤立的数字,了解暴政的情况,但后面的“动脑筋”特别给出了当时全国的人口数字等,又提出几个启发性问题,使学生通过计算、分析,自然而然地领会暴政达到的程度。又如,“三国鼎立”中官渡之战,课文并未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战争结局,而·33·历史教学2001年第9期

是通过“动脑筋”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

4.注重减轻学生的负担。

新教科书注意从几方面减轻学生负担,内容上尽量减少。通过简明而清晰的描述,深入浅出地勾勒出中国古代史前期的发展脉络和特征,使学生对这一阶段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式的了解。与现行教材相比,新教材有如下特点:(1)教科书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注重历史发展的生动过程,而不是干巴巴的一些要点。这样,行文可能多一些,但比现行教材的宋体字生动多了,所以更便于学生学习。

(2)尽量减少头绪和概念。如,“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一课,就省去了王莽建立新的头绪。现行教材里一些学生难于理解、记忆的概念,如“氏族公社”、“人牲”、“人殉”、“族诛”、“连坐”、“推恩令”等,新教材里都没有出现,但在行文中叙述了有关内容,如“人牲”、“人殉”。以“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一课为例,新教材里的概念,比现行教材减少了2?3。

(3)尽量减少空洞的议论和结论式的语言,用生动的史实叙述历史,论从史出。如,“商朝社会矛盾空前尖锐起来”、“武王伐纣,是我国古代的一次正义战争”等,都是通过史实叙述的,而避免使用上述空泛的议论和结论。

(4)尽量减少需要学生记忆的地名、人名、年代和数字。书后的大事年表,与以往的教材相比大大简化了。

(5)课后练习大大减少。每课之后,除设有少量练习题外,更注意提供可任意选择的“活动与探究”。

5.转变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1)新教科书从导入新课开始,就为学生参与教学安排了一系列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活动,教师可利用这些问题和活动,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调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探究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2)活动课更是以学生为主体,如辩论课《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从课前准备到主持,到参辩,再到小结,都由学生承担,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起辅导的作用。

(3)教科书还为学生提供多种辅导性的参考资料,如,大事年表、课外优秀历史读物、历史学习网站等,以启发、开阔学生的思路,为探究式学习提供更好的条件。

6.注意历史知识多方位、多层次的联系和知识的延伸。

(1)多方位、多层次的联系。第一,新教材注重历史的纵向或横向联系。如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之后,在“活动与探究”里,就安排了“请同学比一比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我国历史上谁的功劳更大?”如讲中国的造纸术,就联系了埃及的纸草和欧洲的羊皮纸,有意加强中国史和外国史的横向联系。

第二,注重与其他相关学科内容的联系。如讲到山顶洞人的洞穴里发现了海蚶壳时,就安排了一个启发插问“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还安排了两个学生的不同说法,其中之一所说的,就涉及到地理学科中地貌变化的知识。

第三,历史的演变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如讲西周宗法制时,安排了一个“活动与探究”,让学生议一议“你对宗法制度和尊祖敬宗传统习俗的看法”。再如,学过百家争鸣后,建议学生讨论一下“诸子百家的学说中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又如,讲到造纸术,安排了一个“动脑筋”,“纸广泛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想想看,你能说说有哪些方面吗?”(2)知识的延伸。第一,自由阅读卡片。如课文讲长城,自由阅读卡里就介绍建筑长城的具体过程。

第二,成语故事的运用和收集。如春秋战国时期有许多成语故事,除课文中涉及到的以外,在“活动与探究”中,让学生再去搜集,然后在小组里举行成语故事会。

第三,活动课后设活动延伸的内容。如,在“编历史小故事”的活动课之后,建议出一期板报,反映活动的内容;又如,建议举办展览等。

8.教材的系列化与立体化。为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加以指导和激励,为学生提供优秀历史课外读物、历史学习网站的网址。此外,还配备有实用性更强的教师教学用书、教学挂图、历史地图册、幻灯片、投影片、光盘等。

(作者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责任编辑:林屹

猜你喜欢
教科书活动课课程标准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打麦
藏起来的教科书
藏起来的教科书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活动课
石景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藏起来的教科书
好一个 “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