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国陕西人:126年才回家

2004-04-07 18:30
东西南北 2004年2期
关键词:回民口音哈萨克斯坦

在哈萨克斯坦境内,有126年历史的“陕西村”村民们依旧说着中国话,恪守着中国的传统习俗。如今他们回乡拾回久已遗忘的汉字,找寻自己失落百多年的家……

2003年11月,西安博爱国际学校。43岁的安胡塞用地道的陕西方言向7名少年宣布一道“铁律”:“你们不是来留学的,是回老家学习汉字的,必须好好学习,不能偷懒。”安胡塞是哈萨克斯坦“陕西村”的村长,也是7个孩子的大家长。

孩子们用陕西话说:“我们就是陕西人嘛牎彼们的衣着口音与本地小伙子无二,只是脸上轮廓略带几分异域情调。他们的词汇还停留在126年前,有些词时下已经不用了,而陕西在这100多年间产生的新词汇,他们不会。“他们学习很用功,汉语进步很快。”班主任说。大家都很喜欢这些孩子。

“陕西村”地处碎叶,正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出生地,其形成历史要溯至清末。1862年,陕西、甘肃和新疆回民爆发起义。1877年,起义失败,在清军追杀下,三地起义军余部进入俄国境内。其中陕西蓝田、渭南周边的万余名陕西回民义军在领袖白彦虎的率领下逃亡,到达俄国托克马克时,只剩下3314人。

三地的回民被沙皇政府统称为“东干人”煻杂ι挛鞣窖浴岸岸子人”的发音牐获赐7万亩土地,免税10年。这些人从此与华夏断了联系,在陌生的土地上撒下从家乡带来的麦种菜籽,就此繁衍生息下来,成为中亚的一个新民族——东干族。

如今,东干族中的陕西籍第四、五代传人已发展到12万人,约占东干族总数的60%左右,生活在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坦两国之间的界河——楚河两岸。村民以蔬菜种植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业,通过几代人的辛勤劳作,渐渐人畜兴旺。在上世纪70年代,许多人家盖起了四室一厅的房子,拥有小汽车,生活水平跃居中亚各族前列。

这时,“陕西村”也开始渐为国人所知。l990年,在圣彼得堡师范大学留学的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国内研究东干史第一人的王国杰,来到了陕西人聚集的村镇营盘,并开始研究。“没有想到在离家千里的地方还能看到这么地道的陕西农村景象。”——粮仓、房檐上挂着老玉米,屋中是大炕,吃的是拉面、炒菜,咸菜。他们一直坚持族内通婚,秦腔仍在村中盛行,这里的婚丧嫁娶、衣食住行、岁时节令等,都还保持着清代陕西的习俗。而且,仍有90%的村民能用陕西话在家庭成员、村邻之间交流,口音亦与陕西人无异。

村民们乡音未改,却已忘记了汉字的写法,俄文是公共使用的文字。安胡塞说:“只能讲陕西话,不识汉字,要用别人的语言来思维,这是我们的不幸。”但专家说,“陕西村”对乡音的坚守,在世界移民史上已是罕见。

中亚各国独立后,村民开始和中国进行贸易,他们更感觉到了学习汉语的必要。所以经考试从村中选拔出7人,在中国学成后回去给村民们当老师,争取在5至10年内逐渐推广中文。

除了回乡学习汉语,熟悉中国文化,他们还有一个特别的任务——寻根问祖。7人中有一个叫马斌,是当年起义领袖白彦虎的第五代外孙。于是,王国杰教授带领安胡塞一行人,又踏上了寻祖之路。王国杰多次考察,确认王曲镇麻家河滩有回民居住,白彦虎的祖籍可能就在那里。

来到王曲镇,安胡塞和一位82岁安姓老太太用陕西方言聊了起来,一旁的少年们纷纷表示,老人的口音“与家里人说的一模一样”。后来,安老太大自述家世,竟与安胡塞的家世惊人一致。而126年间,生活在王曲镇的安姓人家只此一户。安胡塞认定安老太太就是本家姑姑,他为这个意外的发现泪流满面,“126年啦,总算找到家了。”随后的走访考证也证实白彦虎的祖籍就在王曲镇。

安胡塞和他刚认的亲人以及7位少年按照旧俗一起赞颂经文、赞念先辈,向远处巍峨的秦岭遥拜……

猜你喜欢
回民口音哈萨克斯坦
学科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实施探索
法国立法禁止嘲笑他人口音
别人都在说英语,只有中国人在说口音
浅探西昌回族史
BOTTOMS UP
接棒
哈萨克斯坦6月提前大选
你说话的口音反映出什么?
从《穆斯林的葬礼》看回民厚养薄葬的文明观
狼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