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小考

2004-04-07 18:30
东西南北 2004年2期
关键词:馄饨饺子饮食

饺子在中国可谓渊远流长,据考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当时伤寒流行,他看见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烂,便在当地支起一口大锅,煎熬去寒提热药材的同时,用面皮和羊肉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小小的饺子竟然救了南阳全城老百姓的命,这虽然有点夸张,但饺子当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三国时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南北朝时期,北齐颜之推曾说:“今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这种偃月形的馄饨很像今天的饺子。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与现在的饺子形状无异。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我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唐代墓穴里,一个木碗里遗有5厘米长的小麦面制作的半月形饺子,这一发现充分说明吃饺子在唐代已很流行。

宋、元时代,饺子称为“角子”或“匾食”。据《东京梦华录》载:汴京市食有水晶角子、煎角子和官府食用的双下驼峰角子。《武林旧事》记载:“临安市食中有诸色角儿……”可见饺子品种之齐全。《酌中志》中记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匾食”中的“匾”,如今已通作“扁”。直至今天,在山东济南市,饺子仍沿用“扁食”之称,山东名小吃——“济南扁食”说的就是饺子。我国北方的回族人和部分地区的汉族人至今还把饺子叫作“扁食”。

据考证,饺子在明朝中期以后,逐渐成为我国的春节美食,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相当盛行。尤其在北方,饺子作为贺年食品已成民俗,历久不衰。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饺子下锅后,小孩子去放鞭炮,以预示着新一年的开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饺子更象征着红火和美的幸福生活。

除夕之夜吃饺子,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取“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各样的东西包进馅里,用以寄托人们对新岁的期望。由此可见,饺子已不单是供人食用的美食,而且是兼有寄托人们的理想、思绪和意念之物了。我国的许多地区,春节期间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糖、花生、枣和栗子、钱币等包进馅里。吃到糖的人,意味着“生活甜蜜”;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吃到钱的人意味着“新年发财”、“财源滚滚”。不仅如此,连什么时间吃饺子也有不少说道,像冬至吃饺子、除夕吃饺子、破五吃饺子、入伏吃饺子……除民俗节日期间外,北方人还讲究:“上车饺子,下车面”,老人送别儿女,总是忙忙碌碌做上一顿饺子,伴以声声叮咛,盼望着孩子在外平安,早些归家。

俗话说“饺子就酒、越吃越有”,“好吃不如饺子”,也有人说,只有吃饺子,才能解决“众口难调”。饺子的品种花样从明、清时代开始,与日俱增,现已分布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如今,饺子已成为中国饮食的代言词,就像一提到美国饮食会想到汉堡包,提到意大利饮食会想起面条,难怪中国人在异国他乡大多数都开“饺子馆”,生意也都很兴隆。

猜你喜欢
馄饨饺子饮食
学包馄饨
老人饮食应如“羊啃草”
饺子
馄饨大作战
警惕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健康饮食
包饺子
别样饮食
包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