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哈佛拒之门外的“高考状元”

2004-04-07 18:30黄全愈
东西南北 2004年2期
关键词:普林斯顿童子军高考状元

黄全愈

“什么人能进哈佛或者排名更高的普林斯顿﹖”

“得过西屋奖的,得过总统奖的……”

“还有呢﹖”

“还有,能大量推销童子军饼干的……”

“推销童子军的饼干﹖你不是开玩笑吧牘t”

“千真万确,童叟无欺,这个女孩进了普林斯顿……”

少一分不少,多一分不多

中国的高校招生以“高考”成绩划线,简单明了。一分之差,都可能“人命关天”。

去年我一位朋友的孩子考出“绝分”,离重点线仅一分之差,孩子最后去了个一般的学校。

朋友一脸的无奈,叹口气对我说:“什么都是假的,一分定乾坤。”

我知道朋友的孩子学习一直都很好,最让人感动的是,她从初中到高中这几年,常常帮助邻居患小儿麻痹症的同学。事很小,但能坚持五、六年,对一个孩子来说也很不容易。

我说:“如果是申请哈佛或者普林斯顿,一个坚持五、六年帮助他人的孩子,加上平常成绩很好,只是‘高考少一分,没准儿还能进世界名校……”

哈佛每年都拒收不少“高考状元”,如1996年把165个SAT满分的“状元”拒之门外。理由是什么﹖就是对这个隐藏在分数后面的“综合素质”不满意。

像哈佛、普林斯顿这种绝对顶尖级的学校,都公开宣称SAT,SATⅡ和学校的平时成绩都非常重要,但还要看申请者的综合素质。

哈佛招生院长在给申请者回信时写道:“毫无疑问,要进入像哈佛这样的大学,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既没有人能打保票也不可能有什么神奇的录取公式。学业表现对录取委员会来说非常重要,其他的因素诸如个人的特长、参与社区的活动、课外活动也很重要。录取委员会会很细致地阅读推荐信和作文。在录取过程中,我们寻找的是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从而确保每年的新生都是充满活力的团体。”

关于“雷锋”和其他

美国是一个崇尚个人主义的社会,但美国社会又非常重视个人为社区作出的无偿贡献。因而雷锋精神在美国很受推崇。社会上有许多组织和基金会给申请大学的高中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在社区服务上有突出贡献的奖学金。

美国的高中生能否获得毕业证书,除了学分、成绩等要求外,还要求无偿地为社会服务数十个小时。

这只是最基本的“毕业”要求。至于申请大学时,要在这方面打动招生办的审核人员,60、70小时的“学雷锋”还远远不够。

有些高中生的学业并不突出,就因为“学雷锋”非常突出,而被大学录取了。

普林斯顿大学曾录取了一个推销大量童子军饼干的学生。成千上万的童子军要么在超市门口“守株待兔”,要么挨门挨户兜售。但就有那么一个孩子异想天开地闯到各大公司,点名要见CEO(最高执行官)。见到CEO,孩子拿出几盒饼干,开始向不苟言笑的CEO兜售。从饼干怎么美味,讲到卖饼干的钱将怎样帮助贫困孩子,再讲到如果该公司做了这件善事将在社区造成的影响……孩子的胆略和智慧终于打动了CEO。CEO大笔一挥订购了童子军的饼干,数量大得让孩子目瞪口呆,好半天回不过神来。孩子的胆略和智慧终于打动了普林斯顿,看中的是这个敢想能做、与众不同的学生表现出来的潜在的领导素质。

寻找“未来的领导人才”,几乎是美国每一个大学都在积极追求的东西,学校学生会的领导,各种学生俱乐部的头头,各个学生活动的组织者,都是大学“捕猎”的对象。然而,表现领袖素质并不一定要担任什么“职务”,社会这个大课堂是青少年充分表演的舞台。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推销饼干的孩子,甚至比一个学生会主席更让大学动心的原因。

除了领导素质,美国大学招生办还要考查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情况。

许多中国的小留学生刚到美国时,对高中生用大量时间参加社区活动感到很吃惊。他们原以为到了“个人主义”至上的美国,根本就不会有什么公益活动。谁知,即便是那些平素对学习最不感兴趣的美国孩子,在一些公益活动中也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我认识一个来美国读高三的中国孩子,他对我说,真不敢相信他的美国同学到外面做好事,从来不用学校组织,都是自愿的。其实,自觉自愿“学雷锋”的人有,但美国孩子参加公益活动更多的是因为学校的硬性要求。

猜你喜欢
普林斯顿童子军高考状元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发展理念及其成功因素研究
美国童子军组织因丑闻申请破产
爱因斯坦
美国童子军只有男孩才能加入吗?(答读者问)
高考状元炒作高考状元:别拿教育焦虑当生意
捉“妖”记(六)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运作模式研究
童子军:百年历史,强悍依旧
高考状元的职业成就何以低于社会预期
经济危机和常青藤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