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崭新课堂

2004-04-26 02:38许建中张文艺
人民教育 2004年19期
关键词:足迹校本教研

许建中 张文艺

这是山东省文登市第二实验小学一位音乐教师上的《大雨和小雨》一课。

学习歌曲之前,教师先播放来自城市、森林、乡村中的各种声音,并让同学们进行分辨、模仿。然后让学生们回忆:下大雨和下小雨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老师,我昨天听到下小雨的声音是——沙沙沙。”

“老师,我从电视里听到下大雨的声音是——哗哗哗。”

……

教师接着问:“谁能用大小不同的声音来区分大雨和小雨呢?”

学生一个个站起来模仿自己听到的雨声。在教师范唱一遍歌曲并稍加指导后,孩子们不但能完整地演唱出这首歌,而且基本完成了本课学习的难点——雨声的强弱之分。教师继续问道:“谁能模仿一下你在生活中听到的其他大小不同的声音呢?”

“老师,我觉得小狗的叫声比较大——汪汪汪,小猫的叫声比较小——喵喵喵。”逼真的声音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紧接着,鸡叫声、羊叫声、鸭叫声、鸟叫声、雷声等大大小小的声音响彻整个教室。

“谁还能模仿出学校里更好听、更有趣的声音?”教师问道。

一阵短暂的思考之后,教室的讲台前站满了急于表演的同学。看着学生们精彩的表演,教师也很兴奋,即兴为孩子们模仿了几种铃声和打击乐器的声音。

“如果把我们刚才模仿的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我们便创造了一个快乐的《课间十分钟》,我们一起合作表演一下好吗?”课堂气氛又一次被推向了高潮。

进入新课程以来,这种师生相互交流、平等对话、共同参与的教学情景,在文登市中小学处处可见。

课堂:从生活引进活水

这是家长开放日上的一节课。

文登市大众小学教师于忠丽拿着一捆崭新的作业本和一兜小红包,来到一年级五班,走到摆成马蹄型的课桌中间。

“同学们,我这里的作业本3角8分一本,请打开你的小红包,看谁能找到合适的钱来买一本?”

只见孩子们迅速打开包,仔细地数着钱,不一会儿就有5个同学来到老师面前买到了作业本。

于老师问第5个买本的同学:“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找到合适的钱的吗?”

“这是2角,这是1角,加一块儿是3角,这些是5分、2分、1分,合起来是8分,最后加在一起是3角8分。”

“你找得很对,表述得又非常清楚。还有不少同学没有找好,请小组其他成员帮帮忙,看看能不能找对,如果还不能,可以问问坐在后面的家长。”

同学们讨论着,有到后面找家长的,还有招手叫家长过来参与讨论的。五六分钟过后,又有不少同学买到了本。

……

最后,于老师说:“今天红包里的人民币老师就发给大家了,但人民币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用劳动换来的,同学们还要还给我。讨论一下有什么好方法挣回这些钱?”

经过热烈的讨论,大家认为把用过的废纸、作业本收集起来,卖给回收站是最好的方法。

这种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活躍了课堂教学,丰富了学生的思维。

文登市高村镇脉田村的糖瓜(麦芽糖)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糖瓜酥脆甘甜又便宜,深受人们欢迎。但糖瓜生产始终是家庭作坊式,没有形成规模,销售也只限于周边地区。鉴于此,高村镇中心完小确立了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高村镇特产“糖瓜”的美好前景。这个课题一提出来,立即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在老师的带领下,五年级的学生走出校门,来到脉田村,通过考察初步了解了糖瓜的有关知识。回校后,经过归纳,形成了糖瓜的生产过程、生产历史、营养价值、原料研究、边角料的综合利用、市场销售和美好未来等7个子课题,每个子课题交由一个10人左右的小组进行研究。小组成员准备了采访用的笔记本、录音机。他们先后10多次到生产户考察生产情况,到市场调查销售情况,试着改革糖瓜的种类,带着糖瓜到超市推销……经过讨论、交流,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最后,他们把研究结果写成建议书,把糖瓜的生产、经营现状及不利因素,向高村镇政府和脉田村委会做了说明,还从产品的形状、颜色、味道等方面进行了大胆设想,对糖瓜的运输和储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并发动全校同学为糖瓜设计了有地方特色的名称和商标。

课程改革的实施,使课堂教学少了空洞的说教和灌输,而是遵循学习的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课堂因而亲切自然,学习因而趣味横生,潜能因而得到发掘。

评价足迹“不直却向前”

文登市实验小学每个教室都设置了档案柜,每个学生都设有成长记录袋,包括作品展示袋、学习档案盒和《成长的足迹》记录册。

《成长的足迹》分低年级、高年级两个版本,每个版本都设有自我介绍、每周足迹、每月足迹、学期足迹等4个板块,只不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别为每个板块起了一个活泼的名字,如,低年级版的“每月足迹”叫“一个月啦”,高年级版则叫“精彩回放30天”。每个板块还设计了“看,我写的漂亮吗”、“我的想法真奇妙”、“社会课堂”、“创意休闲吧”等专栏。翻着记录册,能够看出学生将各个专栏涂抹得极富个性,能够看出他们日积月累的喜悦。评价是记录册精彩的点睛之处。“本周课堂上我共发言8次,我值日值得好,我上学不迟到。今后,我要坚持天天读一篇课外短文,要认真做广播体操,要自己上学,不用家长接送……”——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既客观又充满希望。“你的字写得真漂亮,我要向你学习。你要是不随地吐痰,该多好啊。”——同学间的评价很有针对性。“孩子,看到你一笔一画地写着,我们很高兴,虽说你现在写得不是最好的,但你在努力,你在进步,相信我的儿子一定会成为父母的骄傲。”“课堂上听到你精彩的发言,猜想你一定是个爱读书的孩子。相信你下个月一定能把字写得最漂亮。”——家长、老师的评语,则赞扬和瀲励之情跃然纸上。《成长的足迹》真实地记录了学生成长的每个脚印。

顺着一个一个脚印望去,你会发现孩子们的足迹并非是笔直的,但是,不管是拐弯还是暂时后退,学生们足迹的方向都是向前的。

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文登市中小学建立全方位的立体评价机制,是要把爱心、关心、赏识和激励,通过丰富多彩的评价方式,洒向每一个学生,呵护、唤醒每一个幼小的心灵,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校本课程:让学校展现个性

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深入,文登市教育局及時制订了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考核评估方案,给学校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的自主氛围浓了,每所学校还自主开发了校本课程。

有的校本课程重点展示学校丰厚的人文资源。秦始皇东巡发现勤奋好学的黄氏兄弟将诗文写在树叶、树皮上,怕诗文霉烂又拿到大石棚上晾晒,便大加赞赏“尔等龙石晒字,难能可贵”,小山村从此得名——晒字镇。晒字完小的老师们将“晒字”传说写进了校本课程读本。文山完小的老师则将秦始皇召文人登山,吟诗作陚,为古城留下不朽的名字“文登”,以及文登自古重教尚文,素有“文登学”美誉的故事作为校本课程的资源加以挖掘。米山完小的老师则把东汉大懦郑玄在境内开设闻名全国的康成讲堂、长期传道授业的史实演绎成了校本课程……

有的校本课程则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比如,文登二中的校本课程,有适合满怀好奇心的初一学生的《星星点灯》,有适合初入青春期略显躁动的初二学生的《塑造心灵》,有适合张扬个性且常迷恋网吧的初三学生的《撑起网络》,有适合面临抉择略显紧张彷徨的初四学生的《揣好梦想上路》。

校本教研:问题就是课题

文登市实验小学王桂芹老师把课堂搬到了阶梯教室,因为听课的教师比学生还多。尽管她执教的是语文课《郑人买履》,但所有学科的教师都来了,他们不是来听讲解“字、词、句”的,而是带着问题来,要和王老师一起进行课例研究的。课前,王老师已经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教学设计:课中,她从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出发,组织教学;课后,又引发多方对话和自我反思的话题。听课的教师比上课的学生还忙,当然,收获也比学生大。他们将对这节课的反思、心得写成文章,装订成逾百页的十六开的册子,起名叫《难忘的一课》。

课例教研是文登市实验小学校本培训的重要部分。本着“教师缺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通过听报告、学习理论、写笔记、交流体会等方式,教师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在此基础上,坚持“问题就是课题”的指导思想,进行校本和课例教研,使校本培训切实为教学服务。学校每月安排一次校本教研,教研课题由教导处向全体教师征集,经学校课改领导小组确定后,提前一周向教师公布。教研时间一到,全体教师便聚集到会议室,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分工。小组讨论开始后,气氛热烈,有的组甚至“争吵”起来。轮到小组发言时,更是唇枪舌剑。集思广益,一次教研下来,课题至少有阶段性成果。难怪教师都说:现在有问题不可怕,提成课题,大家一起攻关,问题就不成问题了。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文登市教育局着力构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崭新课堂,注重让课堂连接社会生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注重评价制度改革,使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注重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使教师在反思中成长。如今,课程改革为文登教育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足迹校本教研
党的足迹
足迹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