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信念

2004-06-12 09:29肖川
人民教育 2004年5期
关键词:信念理想文化

肖川

相信信念的力量,是人文精神的应有之义,也是心灵力量和教育力量的重要的源泉。按哲学家贺麟的话说:“惟有抽象的观念,乃作为理性动物的人所独具,而为禽兽所无有,故抽象观念实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最可宝贵的精神力量。”在贺麟看来,承认观念的力量是提倡学术文化的基本信念。否认观念的力量,只承认物质的力量、金钱的力量和武力的力量,是文化的堕落。也是社会趋于无理性的野化、俗化的显著现象。

教育不是简单的操作性行为,而是基于信念的事业。因为真正的教育是精神的创生和灵魂的感召。如果教育只是一种简单的操作性行为,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取代教师。正因为人只能由人来培养,心灵只能由心灵来感召,所以,教师将是一个永恒的职业。没有教育信念的教师决不可能成为好的教育者。教育是一种基于信念的行为。这意味着只有基于信念的行为。才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才是真正的教育力量,才能推动人和鼓舞人,才能唤起别人对于未来热烈的憧憬与向往,才能在别人的心中催生信念。因为只有基于信念,我们的言行才会有一种自然与真诚,才会有一种执着和投入,而不会是做作与矫饰、应付与敷衍。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我们现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等等。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你同人和自然界的一切关系,都必须是你的现实的个人生活的、与你的意志的对象相符合的特定表现。”而任何刻意的表现,生硬的说教,煞有介事的宣称,虚情假意的关爱,都将无济于事,都是自欺欺人。更不用说狐假虎威、道貌岸然、敷衍塞责的影响之恶劣了。而基于信念的自然的、日常的、细微的、不经意的动作、表情、话语更有可能带给人真实、亲切的感受。

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一再强调:“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清楚当下的教育本质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因此我们常听到的一些教育口号并没能把握到教育的真正本质,诸如学习一技之长、增强能力、塑造个性、创造一个共同的文化意识,等等。”“教育是极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我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在这种教育中,教师个人的成就几乎没有人会注意到。教师不是抱着投机的态度敷衍了事,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为人的生成——一个稳定而且持续不断的工作而服务。”“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像一个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

教育信念的生成与确立.源自个人全部的生活经验。当然,如果我们能够从学理上作一番考量,在理性认识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彻底性,当然会有助于我们更为牢固地确立某种信念。这是因为,从学理上讲,所有的教育问题归根到底都是社会问题,即使看上去只是一个操作性的问题,如果你不断地追问,最后都将成为一个哲学问题。比如,采用一种教学法,為什么要采用这种教学法?答案有多种,但不管回答的原因是什么都可继续追问。如回答是“采用这种教学法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接下来要问的是:“课堂教学的效率”意味着什么?回答很可能是“意味着能使学生获得更大程度的发展”:而继续要追问的是:“发展”又意味着什么?怎样的变化就叫“发展”?发展是为了什么?如果继续追问下去,最终的问题必然涉及“人为什么活着”、“什么是有价值的人生”、“什么是美好的社会”等等这样带有终极关怀意味的哲学问题。

从社会批判、文化批判的角度来讲,所有教育问题都是一个社会和文化问题。譬如,师生关系不和谐,原因可能很多,但这些原因最终都牵扯到社会问题。原因可能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有问题,不够尊重学生;那么,教师为什么不尊重学生呢?教师自己在他(她)成长的历程中受到足够的尊重了吗?在现在这个职位,他们受到足够尊重了吗?这无疑是社会问题。原因也可能是教师素质不高,不善于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教师素质不高的原因何在?在教师教育和教师的成长方面,我们是否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投入?我们对待教师是否公平?是否做到了“责权利”的统一?我们是不是片面地强调了教师的责任,而没有足够关注教师的利益?我们的社会中是不是存在着欺软怕硬的文化病毒?

所有教育问题最终都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原因就在于,教育是社会的教育,教育是一种文化行为;教育中的人,都是社会中的人,都是文化的继承者、文化的遭遇者和文化的创造者。所以任何用缺乏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的眼光来谈教育问题.都不可避免地要么别有用意,要么显得肤浅。自然也就会缺乏信念赖以生成与确立的土壤。因而教育信念确立的基石就是对于理想社会和理想人生的祈望。

教育作为一项实践活动,从教育目标、课程内容,到教育的途径、手段和方法、教育的评价体系,无不受制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受制于个人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是最深刻地牵涉于社会与个人之间的一项活动。对于理想社会的构想和预设,是形成和确定教育理想的前提与基础。任何社会都是由现实的、具体的个人组成的,而任何个人都必定生活于一定的社会之中。社会无非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对于理想社会的理想.自古及今都不曾缺少过。而理想社会中必须具有哪些要素,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充的课题。在我看来,理想社会包括这样四个层面:

个人自由——个人行为广泛的可选择性和自主性,个人享有广泛的人权,并获得自由充分的发展。个人自由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最为重要的尺度。

社会公正——公正意味着为了少数人、个别人的利益而牺牲多数人的利益是不公正的:为了多数人的利益牺牲少数人,甚至是个别人的利益同样是不公正的。每一个具体的个人都能受到公正的对待。

政治民主——社会中每一个有责任能力的个体都能自主地、平等地、充分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与管理,公民享有广泛的知情权,有健全的监督机制。

经济繁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力的提高,使得社会的物质财富不断丰富,从而使每一个人都能享有免于物质匮乏的自由。

而中国传统的社会理想中缺失的恰恰是人权,是民主,是个人自由,缺少对人的自由权利的尊重与信任。近乎严密的宗法等级伦理规范体系与专制制度根本没有体现对个体的人的尊重和信任.个体的人只是作为伦常序列实现的符号、载体、工具。有的只是平均而不是公正的观念,只有民本而没有民主。专制时代的所谓“太平盛世”也不过是“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作为个体的人淹没在“民”之中,盛行的是特权和人身依附。个人成为实现某种意志的工具,专制统治者以虚幻的共同体的名义发号施令,以售其奸。

没有理想的社会就没有理想的人生。且不说“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是一种凄切的境遇,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理想的人生一定应该有主体性的张扬,有对“自由意志、独立人格”的守护,基于平等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诚信与互惠的普遍践履。

教育信念确立的基石就是对于社会的理想和人生的理想。无论是对于社会的理想,还是对于人生的理想,如果缺乏现代文化精神的价值指向,缺乏自由、民主、平等、人权这些核心的价值,这个“理想”就值得怀疑。这意味着教师应该成为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谙熟人类文明历程、确立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的人,成为有思想、有灵魂的人。

教育是一种基于信念的行为,也就意味着教师的行为更多地应该是自发的、真诚的、内源性的,而不是出于外在强制和纯粹基于个人私利的:是高度自觉的,而不是盲目的;是基于生命的灵动与热力,而不是机械、麻术与冷漠。这还意味着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不断地扪心自问,不断地眷注心灵,不断地投入生活和不断地成长。“在教育中,教学和教育的精神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应关注这些关键问题,而少管一些细微末节之事。”如此,我们的教育信念才有可能是最具人文的阳光、最具时代的精神,代表着人类文明前进方向的信念。

猜你喜欢
信念理想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冠军赛鸽的信念(上)
谁远谁近?
围墙的信念
信念而非执念
理想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