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开放的课堂

2004-06-12 09:29魏星
人民教育 2004年14期
关键词:清平乐村居首词

魏星

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选自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苏教版)第九册,是辛弃疾的一首浅近淳朴、清新优美的农村词。作者将茅舍、小溪、青草、老翁、老妪、三个儿子这些人物景象巧妙地结合在一幅画里,赋予了这些乡村的平常景物以新的意境,构成了淡雅、质朴的艺术境界,恰似一个美丽的桃花源,令人神往。

学生分析

现在的小学生阅读面比较广,许多学生的家庭教育都不错,会背诵不少古诗词。但学生大多只是机械记忆,一般停留在把古诗“翻译”出来这个学习层面上,缺乏自主的阅读、拓展,缺乏对古诗词的热爱以及对诗情画意的深入体验、理解和感悟。

教学设想

不止一次听过《清平乐。村居》这一课,一般都按“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的程序教学,每一步,都以“短平快”的一问一答为主,教师理解成什么,学生就学这个“理解”;教师体验到什么,学生就学这个“体验”。这种设计是“固化”的,孩子们的活力蛰伏于教师的权威,使得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

新课程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是跑的过程自身。学习也因此成为意义创造的开放过程。顺应孩子的天性,如何从“固化设计”走向“开放设计”——创设探究的空间,以最简洁的教学线条,拉动最丰富的学习信息;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引领他们走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以最轻松的形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呢?带着这些想法,对这一课,我设计并进行了如下的教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词。

2.能通过看插图、结合句子和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3.知道词的有关知识,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在自主体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流程

一、题解。

课前先进行热身活动——“古诗大比拼”,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让学生的身心沐浴在自由、温馨、诗意的境界里。之后进行文题教学。

师;与学过的古诗相比,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首词是两个题目。

生:(禁不住喊出来)我知道,古代的词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清平乐”是词牌,也就是曲调名称,“村居”才是这首词的真正名字。

师:好呀!你的知识真丰富。那么,看到“村居”,你会想像到什么?让我们和大词人辛弃疾比一比,看是我们想像得好呢,还是辛弃疾写得好?

生:看到“村居”,我仿佛看到了村庄、田野、小溪。

生:有房屋、树木、小孩、小狗、小鸡、小鸭。

生:人们有的在村头乘凉,有的在田里劳动……

生:还有小孩子们在村边游戏、玩耍。

师:那么,辛弃疾写的“村居”到底什么样呢?打开书,读吧!

【激活学生的内在学习需要,让学生产生一种向外生长的“力”,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起点。这一步的教学就“触”到了学生的兴奋点。尤其让学生“和大词人辛弃疾比一比”,比出了兴趣和情感,比出了想像和言语,比出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这种“阅读期待”,就是我们努力追求的“愤排”境界。】

二、探究品味。

在正确朗读课文后,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以自己的阅读方式进行尝试性阅读理解。由于这首词浅显易懂,生活气息浓厚,学生很快就基本读懂了全词。对于课文中两个最难懂的词语——“相媚好”和“无赖”的理解,则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来解决。

(生通过看图、借助工具书等说词句的意义。)

生:我猜,“相媚好”就是很亲热的意思。

师:“联系上下文猜”,这种学习方法很好!

生:我补充,“醉里吴音相媚好”就是老爷爷喝醉了酒,和老奶奶亲热地说着话。

师:(来了灵感,即兴设计)对呀!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儿的话多了起来。老爷爷望了望老伴笑着说——

生:(扮“翁”)老伴呀,看,大儿子和二儿子都能下地干活了,我们也该享享清福了!

师:快接着往下说——

生:(扮“媪”)是呀,老头子(生大笑),小儿子聪明可爱,长大了一定有出息。

师:能考取状元,对吗?(生大笑。)

生:我读懂了“小儿无赖”就是小儿子喜欢耍赖。

师:〔将错就错)耍什么赖呀?

生:两个哥哥都在干活,他却在玩。

师:“无赖”就是耍赖的意思?

生:他还在偷吃莲蓬。

生:偷懒的意思。

生;“无赖”可能是“刁吃懒干”的意思,我妈妈常说我刁吃懒干。(笑声。)

師:这样啊!你妈妈讨厌你?

生:不是,妈妈很喜欢我。

师:(拖腔吟诵)“最喜——小儿无赖——”。

生:(突然醒悟地高叫)调皮的意思!

生:(也高叫)“无赖,,是顽皮的意思。

生:我觉得“小儿无赖”是对小孩的爱称。

师:你们又自己读懂了!谢谢那位“刁吃懒干”的同学,以后别刁吃懒千了!〔生笑。)

【多么富有童心童趣的阅读理解】诚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多元”才真实,“多元”才产生合作和碰撞,才自发地进行误读校正并趋向正确解读(不一定是统一答案)。尽管学生的理解还不太到位,比如,“相媚好”是那种“昊侬野语,醉里欢笑,谈笑相悦的柔和乡音,饱含着亲切朴素的家人夫妇之情,同时也暗示着单纯恬淡的自给自足之乐”。学生的理解虽然没用这些词语,但他们的“老伴呀……”和“老头子……”的对话不是把这些意思都包含了,并且更鲜活了吗?学生对“无赖,,的理解实在是不容易,可算是几经周折,因为在儿童的生活经验里,在儿童内存的言语仓库里,从来没有“无赖”是“爱称”的理解,但经过合作、探究,他们自己终于理解出来了。】

三、展示整体感悟所得。

师:刚才,大家通过阅读,看图、讨论等方法读懂了词句的意义,你还想通过什么方式说明你读懂整首词了?

生:我想有感情地朗读。

师:好啊!

生:你能给我配上音乐吗?

师:(先是惊愕,之后暗喜)你觉得应该配上什么音乐?

生;轻松的,因为村居生活是宁静的。

生:我觉得还应该是欢快的,因为这里的景物生机勃勃,老两口儿在亲热地聊天,大儿子、二儿子在劳动,小儿子在快乐地玩耍。

生:我觉得这首乐曲应该把我们带到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师:那是个世外桃源,对吗?(生答:是!)

生:我觉得应该用琵琶曲。

生:我爸爸一到家就听《渔舟唱晚》这首古曲。我觉得这首曲子可以表现恬淡、安闲的生活。

生:老师,凡带“清平乐”词牌名的词,是不是都像“村居”这样的情调?

师:你把老师问住了!课后我们一起探究好吗?我请刚才那位同学朗读这首词。

(这位学生读得很投入,读出了作者对村居生活的向往、喜爱和赞美。其他同学也纷纷要求读,个别诵读,分组诵读,引读,齐读,书声朗朗。老师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学生也跟着摇头晃脑吟诵起来。)

师:除了读,还能通过什么方式说明你读懂了?

生:老师,我们同桌两个能表演吗?

师:这种学习方式好!演好了,就说明你读懂了!

(两个学生分别扮演“翁”、“媪”,兴致勃勃地演起来。其他同学也都跃跃欲试,老师干脆让他们自由结合演起来。)

生:我想把这首词描绘的情景写下来。(老师让下课再写。)

生:我想把这首词描绘的情景画下来。(老师让下课再画。)

生:老师,这首词应该有歌谱吧?我想把它唱出来。〔老师让课外查找“清平乐”的词谱,或者自由编曲、“古词今唱”。)

生:我想到了范成大的诗《四时田园杂兴》……(背诵并谈见解,略。)

师;这两首都是日园诗。感谢你的提示,同学们还记得哪些描写田园的诗句?

生: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这个片段里,学生活动得更自由了。他们采取个性化的方式学习,教师都给予支持和鼓励。一个学生读,带动了全班学生都读,而且读得那么主动,那么尽兴,那么酣畅淋漓,那么富有创造性。尤其是学生的角色扮演,把这节课推向了高潮。】

四、展示课外综合性学习成果。

把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作为课外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课题。下一节课,让学生汇报各自探究学习的成果。

(一)学生展示自己根据《清平乐。村居》词意创作的文章和绘画。(一个学生写得很有意思:“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昊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

(二)自荐一些优秀的田园诗词,拓展阅读。(内容略。)

(三)朗读课外查找的“清平乐”曲调的词,并对内容和情调略作品析,学生发现尽管词牌一样,但情调并不都是一样的。(内容略。)

(四)学生没有查到古代的“清平乐”歌谱,但在网上和音像店找到两种通俗唱法,还自创了一种唱法,这首词的教学就在歌声中结束了。

【这些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激活了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课后也就有激情去进行探究学习。再者,这些问题难易不一,大小不等,很易于进行差异性和个性化的学习。】

课后反思

教完这首词,我很兴奋,也有一些感悟。

开放的课堂应是民主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教学应营造一种宽松、和谐、自由的氛围,允许并鼓励学生提出有深度、开放性的问题,允许并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对话和探究,并在这种阅读、对话和探究中寻求“适意安居”。在这节课上,教师真正融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自在交流,不吐不快,其乐融融。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始终带着渴望、带着创造的冲动去探寻文本的意义,从而让教学成为一种充满亲和力的过程。

开放的课堂应是生活的课堂。这首词的教学应该像这首词的风格一样轻松,活泼、欢快。在开放、愉悦的生活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天性涌现出来了:自主悟题,竟和词意相差无几;自主合作探究,竟然准确理解了诃的意境,而且方式又是那么新颖独特(读、演,唱、画、联想其他诗词);自主提出了较有深度的问题,课外又进行了饶有情趣的探究。孩子们是在学习,但又像在“进行着生活意义上的会话”;是在上课,但又像在生活中游戏。整堂课把学习过程与生活情境、游戏情景等融为一体,孩子们始终“小手直举,小口常开,小眼发光”,在自由开放的活动中尽情地体验着生命成长的快乐。

开放的课堂应直面生本资源,不囿于教师设计好的教学流程而展开。较之传统教学中封闭、机械、死板的设计,新课程设计应是弹性化的,富有挑战性的、动态的、发展的,它不再指向一个己知的“單一未来”,而是为学生敞开无数扇自由之门,打开无数条自由之路(展现出无限的可能性),指向多元的开放、无穷的瞬间超越〔每个瞬间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无法重复)。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给学生“一张活性的学习蓝图”,尽量地少干预学生,探究学习、个体感悟和合作沟通的空间很大。教师根据学生对“相媚好”的理解,突然来了灵感,即兴创造了“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儿的话多了起来……”的对话和表演活动,把“词”变成了一幕精彩的“话剧”。接下来,教师提出的“你还想通过什么方式说明你读懂整首词了”这个问题,带出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有的读,有的演,有的唱,有的写,有的画……学生动起来了,而且动得那么主动,那么尽兴,那么酣畅淋漓,那么富有创造性。在“动”的过程中不断出现“新东西”,产生新思想、新创意、新问题。课堂显得有点“乱”,可这“乱”不就是个性化的感悟,不就是“开放”带来的生命活力吗?

这首词的教学,使我认识到,以往的教学,太看重生命以外的东西了!在“知识至上”的重压下,教师预设的太多,学生被“物化”了,失去了主动生长的激情和力量。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生命优先”的原则(而不是“知识为本”、“知识优先”),真正把学生看做是活生生的人,尊重生命的独特性、自主性,关注生命的生成性、发展性。这样,才能建构一个开放的课堂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清平乐村居首词
村居
清平乐·初冬夜半惊雷
清平乐·归老
神回复
清平乐(1)
村居
村居
宋高宗的眼力
许瀚文??《村居》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