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的救心电话

2004-06-15 00:14
东西南北 2004年5期
关键词:德国人责任感电话

所谓救心电话,就是旨在让任何一位处于孤独、心理危机或自杀倾向的人能及时听到一个他人回声的电话。目前,全德国已有百余个救心电话号码。

德国大部分地方性报纸都为紧急求救电话保留版面。除了传统的救命、救火、紧急求医外,从1997年7月1日,还增加了全国统一的免费救心电话号码。这个电话的拨打次数在1998年是130万,1999年增至160万,2000年则达210万。现如今,虽然已开发了网上救心等多媒体救心形式,拨打救心电话的德国人数仍有增无减。平均不到40个德国人中,就有一位每年拨打过一次这个电话。可以说,救心电话已经构成了德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救心电话的所有工作人员都是不取分文的志愿者。虽然现全德国已有7000名工作人员在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从事这项义务工作,但寻找合适又足够数量的工作人员始终是个难题。他们大多在自己的职业之外又接受过诸如心理学、社会工作学的相关培训。也有的本身就是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法学家。工作人员中更不乏教师、医生、护士、工程师、银行职员,以及随救心电话产生而沿袭下来的传统职业——神职人员。此外,家庭主妇、退休人员、甚至本身就属于社会弱势群体,比如盲人、失业者等等,都无偿参与到这项工作中。现在,每个地区都开始注意把不同知识结构的工作人员按来电需要分配组合,以尽可能多地覆盖来电所涉及的领域。

从统计数据看,电话内容最集中的话题是:1、人际冲突,2、信仰失落,3、毒瘾、酒瘾,4、对疾病的恐惧,5、痛苦。剩下的便是大量的心理障碍、精神障碍者。

首先是因为孤独无助。他们面对恐惧找不到人慰抚,面对失落没人过问,遇到挫折无处倾诉。经验丰富的救心电话工作人员都不约而同地总结出来:其实,绝大多数来电人并不需要我们的建议和帮助。他们只是需要一个耐心听他们说说心里话的人。等他们讲完了,他们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因为,对一个社会化程度正常的人而言,大部分冲突、挫折都是可以靠自身能力化解的。而对社会化程度不足者,则需要依靠外界力量。德国等诸多发达国家,这样一种外界力量恰恰不足。这种社会支持的不足,源于人际互动的不足,表现出来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心不足。

这种孤独感与家庭结构并不直接相关。这些年,来电者中,单身者的比例逐渐下降,成家者的比例在上升,有孤独感的人数并不因成家数量的增加而减少。

责任感的危机可以列为来电的第二大缘由。表现在家庭生活中,夫妻之间失去了责任感,婚姻成了一张纸;代际之间也没了责任感,抚育儿童、赡养老人的义务都让国家去承包。表现在社会生活中,把不违法作为指导行为举止的底线,追求高尚、正直成了少数人的奢侈。表现在工作中,赚到钱,保住职位成了最高境界。

六七十年代,来电者以女性居多。90年代末开始,男性来电数量不亚于女性。而且,社会地位较高的男性来电日益频繁。一位接听救心电话的志愿女士称,她这几年常接到著名政治家们的电话。政治家们在摄像机前的自信形象和救心电话那一端的形象恰好形成对比。来电人年龄分布以35岁至60岁之间为主,但近年18岁以下的青少年来电比例有所增加。儿童过问成人世界的问题,有时都让工作人员不知该对孩子们说什么好。

德国人变得越来越不可爱了——多年为救心电话工作的人得出这么个结论。30年前,经常有人问些宗教问题,比如,真有上帝吗?真有耶酥吗?死后会再生吗?现在,这类问题少多了,取而代之的是圣经没顾上的诸多现代问题。宗教信仰对现代人的意义已经越来越微弱了。

猜你喜欢
德国人责任感电话
初中生责任感发展的差异性调查
意外的面试电话
近三成德国人是月光族
浅析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月光族占三分之一,月底最多只剩50欧
德国人十大爱好:啤酒第一
责任感等2则
六成德国人认为“有钱能更幸福”
电话求助 等
春天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