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边境降旗“奇观”

2004-06-15 00:14
东西南北 2004年5期
关键词:国门巴基斯坦仪式

升降国旗仪式无论在哪里,都是庄严肃穆的一件事,但印巴边界线上的降旗仪式却可谓世界一奇。奇就奇在两个敌对半个多世纪的国家,50多年来每天都要在相同的地点、相同的时间,以相同的方式面对面地举行降旗仪式。看似隆重、紧张的场面,因过于夸张而带上了些许诙谐的成分。

主角未出观众先较劲

从印度边境城市阿姆利向西,从巴基斯坦边境城市拉合尔向东,对向行驶各约30公里,便到了两国的国门口岸,每天日落时分的降旗仪式便在这里拉开。

双方降旗的地方其实是两扇不大镂空的铁门,门上各自镶有本国的国徽,两扇门之间有一道约两米宽的隔离带,左右旗杆上,巴基斯坦绿色的“新月”旗和印度三色旗,在风中傲然对视着。满眼都是花团锦簇、人头攒动和大旗飘扬。

日落时分,仪式还未开始,但双方观众已是人声鼎沸。巴基斯坦国门城楼的观礼台上,已座无虚席,都是前来为本国降旗仪仗兵加油鼓劲的观众,不少还是穿着统一制服的学生。几个身穿白色长袍的年轻人无疑是观众的领队,他们一手擎着国旗,一手挥舞着拳头,神情激动地用乌尔都语高声喊着:“巴基斯坦,金达巴熗蛩辏牐备着他们的领喊,后面已是“金达巴”如潮。印方的“啦啦队”声势更加浩大,数千个座位几乎座无虚席,一个印度青年在观礼台最高处迎风挥舞着一面巨大的印度国旗,而几个“领队”神色近于声泪俱下,激动地挥舞拳头领喊“印度斯坦,金达巴”熗蛩辏牐∫淮笕嚎犊激昂的学生随之呼应,观礼台上顿时一排手臂的森林,一片呼声的海洋。有意思的是,向对方示威可以,但绝不可挑衅。双方声势浩大的前奏,正待主角的隆重登场。

降旗如同仇人“格斗”

两道嘹亮的长啸声遥相呼应,揭开了降旗式的序幕。双方各5个身高至少1米85到1米9的仪仗兵,穿着具有各自浓郁民族特色的亮丽军服,共同迈着英国式的步伐跨进观众的视野,动作快如“草上飞”,直向对方国门冲去。这时,观众的情绪被进一步调动起来,两边欢呼声可谓“地动山摇”。

没想到两组人马却在距边界线20多米远外,同时“刹车”。列队完毕之后,双方仪仗兵无不精神高涨,仿佛最后决斗的时刻已经来临。只见巴方一名仪仗兵狠狠将脚甩过头顶,然后使足全身气力将皮靴砸在地上,力量之大仿佛有踏平对方之势,让人瞠目结舌。记者清晰看见,在重力的牵引下,一串鼻涕已从他鼻腔中顿然而出,忍不住悄然一笑。但生怕有愧主人的盛情,赶紧掩住嘴,可一眼瞥去,好多巴基斯坦人也都忍俊不禁。

双方仪仗兵每重复一遍动作,目光就瞪一眼对方方向,仿佛单单只有动作还无法化解心头之恨。几次之后,仪仗兵叉脚叉腰,昂首挺胸,宛如中国京剧的武生亮相,赢得掌声和笑声一片。远处印方的动作几乎完全一样,就像巴方镜中的影子。忽然,双方排头兵转头相视,如遇仇家,一声怒吼,摆着齐肩高的直臂,对向气呼呼地冲往国门。在几要贴身相撞之时,同在边界线旁“急刹车”,大力跺脚立定后转身,并把枪托磕得巨响。其他仪仗兵也如法炮制,陆续冲向国门,一次次与对方逼近,将“面对面的对抗”推向新的高潮。经过数回合的比试、跺脚和怒吼,各自的国门被轰然一声拉开。军号声中,巴印国旗这才徐徐落下。

面对双方仪仗兵夸张的动作,旁边几位西方游客无不瞪大眼睛,表情从惊讶、诧异逐渐转为窃窃私笑,包括一些警察在内的许多印度观众更是哑然失笑。一位来自新德里的印度老人问来访的中国记者:“中国没有这样的降旗仪式吗?”听见否定的回答后,这位老人眼中流露出半信半疑的目光。

猜你喜欢
国门巴基斯坦仪式
仪式感
仪式感
守国门
流绚夏日
何国门
Talking strategies
出走的中国人
小 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