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力量叫坚持

2004-06-15 00:14
东西南北 2004年5期
关键词:北京人艺名利场冯小刚

她着一袭“青衣”走来,水袖慢舞,挥洒中,她将自己对表演的痴迷、对艺术的渴望、对人生的感悟,舞了个淋漓尽致,舞了个异彩涟涟。她就是徐帆,一个在艺术之路上艰难跋涉的明星;一个从不轻言放弃的女人。

一声叹息,30岁还是“北大青年”

1979年,12岁的小徐帆已经痴迷在戏剧中了,她渴望登台,渴望成为一名演员,想报考戏剧学院。但父亲觉得学戏剧太苦,且身为演员的父母知道这个行当的竞争有多激烈,他们不想看到女儿被淘汰下来的那一天,所以没同意。徐帆不甘心,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偷偷求母亲“高抬贵手”。母亲见她态度坚决,执着的那股劲一如当初的自己,也就默认了。结果小徐帆一举考中。徐父见到女儿的《录取通知书》时很无奈,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从此很少理她。徐帆明白这是因为自己辜负了父亲希望她报考大学的一片苦心,父亲失望了。她暗暗地发誓:一定要学好戏,做名角,让父亲开心。

当年和徐帆一起学戏的女同学们回忆,少时徐帆学戏之认真刻苦,无人不服不叹。每天跟同伴女孩一块练完功,别人可能“哼哟嘿哟”累得叫苦连天,而她从不,还得再练两遍才算过瘾。徐帆说:“入迷、喜欢,再怎么苦练,下多大功夫,也是心里兴奋激动,什么叫毅力呢?毅力其实就是兴趣。”

可天有不测之风云,1982年临近毕业时,戏曲学校解散了,这对徐帆来说无疑是当头棒。

几个月后,她又拎起了行李到武汉话剧团报考去了。毕业以后,她留在话剧团工作,无论大角色,还是跑龙套,她都演得很上心。虽然收入不高,也不可能出名,但她知足了。有戏可演,已是圆了她最大的心愿。

1987年春天,北京人艺和中央戏剧学院合办一个班,成绩优秀者有留在北京人艺的可能。徐帆不想放弃这个改变命运的机会。可母亲卧病在床,她自己因贫血住进了医院,每天大脑昏昏沉沉,稍微活动就眼冒金星。去还是不去?徐帆犹犹豫豫,直到考试前三天,她才下定决心去北京碰碰运气。没想到,居然被录取了。

虽然考上了大学,也留在了北京人艺,但她的艺术之路却平淡无波。与她年龄相仿的江珊、陈小艺、刘蓓等,或大红、或小红,反正都是当时报纸副刊与杂志封面上的宠女,唯独让徐帆显出了几分落寞。以至于有位导演一见面就对她戏言:“哎呀,你怎么还没红起来呀?你可急死我了你!”她像丑小鸭那样,事业上没什么起色,爱情上没遇到意中人,日复一日,她成了“北大青年”(意为北京大龄青年)。但她依旧不急躁、不钻营,悠然的演她的戏,做她的人。徐帆曾说过一句话,最能代表她面对人生的态度。“道儿该一步一步走,就要走稳当喽,千万别走到半道就没事抖横!”

不见不散,姗姗来迟的“中年之恋”

1997年,冯小刚独立执导电视连续剧《一地鸡毛》。经人介绍,徐帆加入了剧组。当时没人能预见这个机遇对徐帆意味着什么,徐帆自己也没有丝毫预感,就这样与自己人生的另一半相遇了。

自从与冯小刚相识,徐帆就深深地被“冯氏幽默”吸引。本来性格内向的她对“侃爷”是不怎么感冒的,但相处多了,就发觉冯小刚侃的水平实在高,信息量大,故事性、趣味性也非常强,于是她一下子成了冯小刚的铁杆听众,有事没事就去听他侃大山。内向、羞涩的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也许他们都来自平民家庭而有共同语言,也许他们性格互补且日久生情,总之,冯小刚走进了徐帆紧闭的心扉。冯小刚对徐帆的称呼也在不知不觉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由“徐老师”而“小徐”,而“兔崽子”,两个相差近10岁的人相恋了。

与冯小刚拍拖,一时间成为人们的议论热点。有人说徐帆是“第三者插足”,傍导演是为了出名;有人说冯小刚借工作之便“监守自盗”……一向洁身自好的她如何受得了这种诽议。更让她不堪的是,无论冯小刚与妻子的感情如何,这“第三者”的身份又确实是事实。她几乎坚持不住了,无数次扑进冯小刚的怀里述说心中的委屈。

就这样,在甜蜜与痛苦的夹缝中,徐帆边拍戏、边谈恋爱,事业、感情竟来了个双丰收。徐帆在《不见不散》、《一声叹息》中表演出色,荣获“华表奖”和第24届“埃及开罗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女演员奖”。

2000年12月,冯小刚终于恢复自由身,徐帆也终于下定与冯小刚“不见不散”的决心。有人问徐帆:“你长得那么漂亮,嫁给冯小刚不觉得吃亏吗?”徐帆坦然回答:“我喜欢冯小刚的一切,包括他的缺点,既然是夫妻,就不允许你有任何挑剔。因为有爱,就会包容一切。我相信缘分,不然我不会熬到今天才嫁给他。”又有人问徐帆:“中年才出名、才嫁人,青春都没了,别人早就熬不住了,你是怎么过来的?”徐帆笑了,说:“没什么原因,我这人就是喜欢坚持。”一句话说透了徐帆对艺术、对爱情的执着,也说出了她的胜出之道。

平民本色,悠游自如“平常心”

徐帆的节俭习惯是从小养成的。由于家贫,徐帆读大学时是同班同学中惟一的三年半始终在大食堂吃饭的人,而且是靠跟老师出去配音打工挣自己生活费的。虽然多年前她就已不再因钱烦恼,但徐帆仍然保持平民本色,不讲究吃喝玩乐,也不追求所谓的时尚,喜欢呆在家里看看VCD、读读书、唱唱歌,甚至一个星期可以不出门。

她有着一颗不须锤炼就常在的平常心,该坐公共汽车时就坐公共汽车,该坐地铁时就坐地铁,聚会、饭局、打保龄球、打高尔夫球、骑马都没有她的份儿。反之,万里迢迢从美国洛杉矶扛回来一对如耀眼的火炬般的黄澄澄的蜡烛;小心翼翼从日本抱回来一摞姿态各异、憨态可掬的瓷碗;还有从异国的旧货市场淘出来的硕大的啤酒桶、古旧的灯具。这一件件看似“疯狂”的行动,传递出的却是徐帆对生活的痴迷与热情。

中国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名利场,而演员更是名利场中厮杀最激烈的职业。但徐帆这个“平民影后”却似没活在这名利场之中,专注于演她的角色,专注于过她的日子,一天又一天,如行云流水。

“在拥有目前的事业之前,我就认为出名是一件不错的事,但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无论将来我获得多大成功,我能变成什么呢?再有名气也会像普通人那样生活。客观看待自己的人才会长久地快乐。”

除了演出更多更好的角色外,徐帆唯一挂心的就是像其他女人一样,顺其自然等来自己的孩子,对此,徐帆说:“我时刻准备着”。

猜你喜欢
北京人艺名利场冯小刚
接受理论视阈下对《名利场》三个译本的比较研究
北京人艺:“富二代”的财富和压力
《噩梦醒来》
On Analysis of Elements of Fiction in Vanity Fair
北京人艺是“一棵菜”
韩红三录《绒花》
冯小刚 不做“假评委”
街拍这个名利场
冯小刚,领导喊你导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