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飘香话民俗

2004-08-11 07:31李家千
中国民族 2004年8期
关键词:酿制酿酒

李家千

在汉文化创造天上酒星掌酒、人间神农制酒、仪狄造酒、杜康酿酒等传说的时候,各少数民族也开始以种种神话传说来诠释酒的起源。

在柯尔克孜族中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早以前,有一个正在迁移的小部落,经过一天奔波以后,傍晚来到一个山口,就在草地上住了下来。人们又渴又饿,争先恐后地从马背上取下大块的肉和羊皮袋中的马奶食用。当其中一个人打开他装有半袋马奶的羊皮袋时,一股清香迅速散溢开来。他惊异地叫来了伙伴,把马奶倒在几只木碗中,大家小心翼翼地品尝着,只觉得香甜爽口,于是,他们就大口大口地喝了起来。喝完之后,人们感到浑身的疲劳和困倦全都消失。这就是马奶酒。他们有意识地去观察与探究马奶酒的形成过程,后来发现,使马奶变成酒的羊皮袋都是挂在马镫附近,在马急行时,骑马人的脚步不停地踢打在羊皮袋上,从而使袋中的马奶变成奶酒。为此,他们做了一个试验,把一只装着鲜马奶的羊皮袋放在草地上,几个人每天轮流用脚踩上一阵子。几天后,打开羊皮袋,里面的马奶变成了马奶酒。这样,制作马奶酒的方法很快传遍了整个柯尔克孜草原。

在彝族传说中,人们通过穷人敬山神的野葡萄发酵醉人后,才知道有酒这种神奇饮料的存在。佤族的水酒,是外出劳动的妇女偶然将用芭蕉叶包着的冷饭挂在地头的树枝上,自然发酵后人们才发现的。

两则传说具有共同性,即酒是人们偶然发现的。这表明,少数民族与汉族对酒进入人类生活的历程有着共同的认识。

少数民族酒神话具有神奇的想象和迷人的色彩。怒族认为,酒是神仙赐给人的绝妙饮料,仙人赐给怒族人民三样食品:“挫确”(醋酒)、“挫辣”(烧酒)、“挫仁”(包谷花)。三种食品中就有两种是酒。普米族的酥理玛美酒是肉包里出生的先祖什撰何大祖冒着生命危险从妖怪那里偷学来的。瑶族创世史诗《密洛陀》说,人类的始祖密洛陀是半人半神的怪物,她创造了世间万物后,开始创造人,“她拿米饭来造人,却变成了酒”。在拉祜族创世神话里,最早的酒是由天神厄莎掌管,人间万物的出现都与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拉祜族先民的眼里,自然界万物都蕴藏着迷人的酒香,都孕育着醉人的酒香。

酒一经被发现就引入了人类文化活动的殿堂。随着先民们对这种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特殊饮料的神奇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利用它,并试图用当时所能采用的原始技能制作酒。几千年绵延不绝、异彩纷呈的少数民族酒文化由此发端。

酒的发现,是原始人群的集体功绩。在采集渔猎经济时期,人们以直接采集自然界的天然产物和捕获自然界现成的动物为生活的主要来源。在采集野菜和野果、挖掘食用根块的艰辛劳作中,饥不择食的原始先民在裹腹欲望的驱使下,摘取了成熟后自然坠落在树洞里、石缝中已发酵的野生果实,从而发现了酒。在酸败苦辣的变质果实中,带有特殊芳香气味的酒果慢慢地被识别、被区分出来,而这种透出酒香的果实食用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上所产生的奇妙作用,又使得最早尝到甜头的先民们开始有意识地去寻找。在深山茂林中,酒文化闪现出第一抹淡色的曙光。

真正意义的酿酒必然随着原始农业的形成而产生。可以认为,酿酒业发端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到父系氏族社会阶段,原始酿酒业已具有相当的水平。这可以从少数民族地区大量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陶制容器得到印证。

可以认为:最早创造农耕文明的是女性,最早从事酒的酿造活动的人也是妇女。这个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中演绎出的观点,可以从反映先民活动的大量史诗、神话、传说中找到充分的证据。

其一,各民族关于酒的诸多神话的传说中,发现酒的人有两种,一是妇女,一是猎人。其中,妇女发现的传说占绝大多数。怒族的酒是仙人赐的,其膜拜的仙人,是女性形象的钟乳石;景颇族的酒,是人类始祖宁贯杜的母亲乳汁所化。此外,彝族、傈僳族、普米族、佤族等许多民族都有通过剩饭变质而发现酒的传说。在这类传说中,发现剩饭变酒的人几乎全是妇女。

其二,在少数民族有关酿酒起源的创世史诗、传说中,最早从事这一工作的人都是妇女。“她拿米饭来造人,却变成了酒”的瑶族先祖密洛陀,是氏族女性首领的形象;佤族将酒的起源列入创世神话,佤族是向蜜蜂学会酿酒技术的,而第一位能酿酒的人是佤族社会的女首领牙董。流传于云南红河两岸的哈尼族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全面系统地咏唱了哈尼人的发展历程,史诗在叙述人类起源并学会用火之后,回忆先民们由围猎野兽到驯养家畜并走向农耕文明的漫长历程,而引导哈尼人摆脱蒙昧并走向农耕文明的人,就是一个名叫遮努的妇女。史诗非常形象地指出,妇女是创建农耕文明的首功之臣,而且还反映出哈尼人是有了“吃不尽的米粮”才“用五谷酿出美酒”的认识过程。这表明,在哈尼族社会中,酒的发现和利用始于母系社会形态,人类从采拾果酒到用谷物酿酒,是农耕文明发展到相当程度的产物,是酒文化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其三,在现当代许多民族中,从事酿酒劳动的人是妇女。在景颇山寨,酿酒是妇女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景颇族女性从小就要学习酿制水酒、烧酒的方法,能否酿制出好酒,是评价一个女性生存能力、劳动技巧的重要标准。景颇族青年男女婚礼后的次日,新娘最要紧的事就是要酿制美酒,敬事公婆,要是做不出好酒,会被人终身笑话;普米族酒歌《酥理冯》中,多次重复“阿妈阿姐酿酒忙,阿公阿爹酒瘾浓”之词;傈僳族青年在寻找意中人时,要求未来的妻子心地善良,勤劳能干,使新的家庭“早上有煮饭的人,晚上有泡酒的人”;在佤族婚礼上,老人祝福新婚夫妇“愿你们生女煮酒,愿你们生男犁地”,这是尚未出生即已明确分工,女性酿酒的劳动必然性已经确定。

粮食是酿酒的主要原料。小麦在中国是天山南麓的古代民族最先种植的;大麦、青裸是青藏高原的古代民族培育出来的;稻谷是长江下游的古代民族(“东夷”中的一部分)最早种植的;高梁最早产生于中国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宋代以后才开始在中原地区种植。《史记·大宛列传》记安息国,说:“安息在大月氏西数千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蒲陶酒。”《史记·大宛列传》又说:“宛左右以葡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可见当时当地酿酒业之发达。《汉书·西域传》载,张骞出使西域后,武帝与西域和亲,公主嫁乌孙国主昆莫,公主“至其国,自治宫室居,岁时一再与昆莫会,置酒饮食,以币帛赐王左右人。”乌孙族最初活动在祁连、敦煌间,汉文帝后元三年左右西迁今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带。南北朝时迁葱岭北,辽代以后渐与邻族融合,近代哈萨克族中尚有乌孙部落。《左传·庄公二十一年》载:“王与之酒泉”,杜预注:“周邑”。《水经注·河水二》:“又东入塞,过敦煌、酒泉、张掖郡南。”注:“酒泉,其水甘若酒味也。”倘若无酒,不会以酒喻之,说明当时酒在民间生活中已很普遍。酒泉地区当时是少数民族地区。

葡萄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带回内地后,才开始在国内广泛引种的。葡萄酒的酿制法,于唐太宗时由西域传入长安。后人传说来自西域高昌国。高昌在唐代的辖地西至库车,东抵哈密东境,北越天山,南接于阗,几乎囊括今日的整个新疆地区。高昌国是今维吾尔族的先祖回鹘人的一支西迁所建。《南部新书·丙卷》记载,唐延“收马乳葡萄种于苑,并得酒法仍自损益之,造酒成绿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长安始识其味也。”晋张华《博物志》称:“西域有葡萄酒,积年败。彼俗云:可十年饮之,醉弥月乃解。”《隋书》和旧、新《唐书》都说西域高昌国盛产葡萄酒。当时汉族人中,只有与西域毗连的凉州(今甘肃西部)才仿造葡萄酒。北宋末年朱翼中所著的《北山酒经》中所说的葡萄酒,只是以葡萄酒酿造法为工艺,以粮食为主料,以葡萄和杏仁为辅助香料制成的酒。直到明代,纯粹的葡萄酒才在内地广泛酿造。

烧酒原本是阿拉伯人创造的,元代经西域民族地区传入中原,成为中国人传统的主要烈性饮料。

奶酒又称乳酒,是中国北方蒙古、哈萨克等牧业(过去主要是游牧)民族的传统饮料,以马、牛、羊的乳汁发酵加工而成。自然发酵而成的奶酒度数不高,不易醉;以蒸溜法制成的奶酒浓度高,酒劲大。奶酒最初产生于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他们以皮囊盛奶,在游牧颠簸的过程中乳汁变酸发酵成奶酒,被牧民发现而利用和进一步加工,流传至今。据《史记·匈奴传》称,“其攻占,斩首虏赐一壶酒”,可见当时酒在匈奴人的生活中已普遍应用。匈奴人饮的酒,除汉王朝送的以外,主要是乳酒。蒙古人饮用马奶酒的记载,最早见于《蒙古秘史》,该书说成吉思汗第十一代先祖布旦察尔,曾在通戈格河畔游牧的一个部落中饮用过类似于马奶酒的“额速克”。《马可波罗游记》中也有“鞑靼人饮马乳,其色类白葡萄酒,而其味佳,其名曰忽迷思”的记述。“忽迷思”即马奶酒。清基城主人《出塞集.塞外竹枝词》注说,蒙古人“以马乳酿酒,每饮必烂醉而后已。”可见马奶酒不仅多,而且好喝,否则不可能“每饮必烂醉”。据实践和科学研究证明,马奶酒确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不仅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补肾活血、助消化,而且对胃病、气管炎、神经衰弱和肺结核等疾病有明显疗效。在元代,马奶酒已成为宫廷国宴的饮料,至现代,蒙古族男女老幼皆喜饮马奶酒。

女真人是满族人的祖先,每天一项日常事务就是喝酒,每喝必醉。有一时期女真人酗酒成风,世祖曾醉后骑驴入定。他们喝酒的办法豪放到不用杯子,而共用一只酒桶,大家依次舀酒痛饮。每逢婚嫁,夫婿和亲戚到女家,要抬上许多酒菜待客,酒用金银瓦器盛装。将士出征,全军会饮,此时将官招人献计,共议长短。

重阳酒是仫佬山乡农家最喜欢的传统饮料,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仫佬山乡家家户户选出一部分上好的糯米熬酒。重阳酒的制作方法与汉、壮族地区的甜酒制法相似,封密窖藏一段时间后才开坛饮用。

重阳酒的来历有段民间故事:重阳节到来了,一对在山窝里开荒种地,相依为命的穷苦夫妻,没肉没酒,只有半缸米,熬了三碗稀粥过节。夫妻俩各吃了一碗后,正在你推我让,谁也舍不得吃的时候,传来了敲门声。他俩开门一看,门外站着一个白发苍苍、衣衫破烂的老人。夫妻俩问道:“老人家,你有什么事呀?”老人说:“主人家,我走远路经过这里,身无分文,已经三天都没有吃东西了。好心的人呀,能给我一点儿东西充充饥吗?”夫妻俩赶忙把老人请进屋里坐下,把那碗舍不得吃的稀粥端给老人吃。老人暖和过来后,对夫妻俩说:“谢谢你们了,我教给你们一种酿酒的方法吧!”于是,他把重阳酒的酿制方法教给了夫妻俩,然后告诫说:“这种酒千万千万不能卖呵!”说完,就不见了。

第二年重阳节到了,夫妻俩按照老人说的方法酿制出一种酒。这种酒真奇怪,留久了不但没有像别的酒那样变酸,反而越陈越香甜。打开酒坛,满屋子飘香。喝上一口,隔几夜嘴巴还留香。夫妻俩高兴极了,把这种酿酒方法告诉乡亲们。这样,仫佬山乡家家都喝上了神仙美酒。因为神仙交待过这种酒是不能卖的,因而市面上没有。

嗜酒是傣族的一种古老风俗,在明代就有咂酒之俗,酒已成为宴客必备之物。近现代以来,饮酒更是普遍嗜好。男子早晚两餐多喜饮酒少许,遇有节庆宴会,必痛饮尽醉而后快,且饮酒不限于吃饭时,凡跳舞、唱歌、游乐,必皆以酒随身,边饮边歌舞。所饮之酒系家庭自酿,傣族男子皆善酿酒,全用谷米酿制,一般度数不高,味香甜。也有度数较高的,如西双版纳迦旋寨出产的一种糯米酒,含酒精成分在60度以上,酒味香醇,倾入杯中,能起泡沫,久久不散,称为堆花酒,远近驰名,被誉为“十二版纳”之佳酿。

布依族成年男子爱饮米酒,妇女们爱吃糯米甜酒,逢年过节要饮年节酒,婚姻娶嫁要饮双喜酒,送往迎来要饮“迎客酒”和“送客酒”。因此,每年秋收以后,家家户户都要自酿几缸米酒和糯米甜酒,米酒既供自家平时饮用,又待客,特别是请客时,若席上无米酒,再丰盛的席面,客人的兴味也不浓,主人的脸上也觉得无光。布依族人以豪爽好客而著称,因此,他们饮米酒时,有三大特点:其一是酒用坛子装,将葫芦伸进坛里汲取;饮酒不大用酒杯,而多用碗,这样才显得豪爽。其二是要行令猜拳,这除了助兴以外,更主要的是与席者互相考智慧与机敏,看谁能摸透对方的心里。当然,这也是互相敬酒的一种手段。其三是要唱酒歌,这是三大特点中最主要而且最有趣的一个。酒歌的内容无所不包,诸如开天辟地,日月星辰,民族族源、历史,山川草木,乃至对村寨及主人的称赞等等。你唱一首,我答一曲,对答不了的“罚”酒。这样一来二往,既对了歌,又传播了知识,真是别具民族风韵,兴味盎然。

平常时候,只要客人来到家里,主人就递上一杯“茶”,客气地说:“走累罗,请喝杯凉水解渴。”若是曾经到过布依族地区的客人,有过经验,就欠起身子,双手接过“茶”来,慢慢品尝,细细享用。若是没有经验的客人,由于口干,一口喝下,那就要闹笑话了,自己也只好暗暗叫苦上当。原来,这不是茶。是米酒!但一定要注意,只要是把酒误为茶喝了,无论如何也得吞下肚去。绝不能吐出,这样才是对主人的尊重,反之就是不礼貌了。

贵阳市花溪区布依族酿制的刺梨酒,驰名中外。刺梨酒的酿制方法是:每年秋天收了糯稻以后,就采集刺梨果,将其晒干或炕干。接着就用糯米酿酒,酒盛于大坛中,再将刺梨干放进坛里去一起浸泡。一个月以后,酒呈酱黄色,喷香可口,约12度左右不易醉人。

酒是毛南人的一大嗜好。凡办喜事、丧事和客人到家,都要喝酒。敬祖先、走亲访友、节日、互助换工等就餐时都要有酒。平时白天劳累,晚餐也要喝酒活血,说容易恢复疲劳。客人到家没有酒招待就认为失礼,有句口头语:“好朋好友,黄豆送酒。”因此,家中常备一坛酒待客。几乎每家的主妇或男主人都会酿酒。他们酿制的白酒,酒精度数不高,一般20~35度。酿酒的原料有糯米、玉米、高梁、红薯、南瓜等。各类酒名都以原料名冠之。如用糯米酿制的叫糯米酒,用红薯酿制的叫红薯酒。

毛南族借酒味比喻情意,男女对唱山歌时,女的唱:“这糯粘米酒,昨夜刚酿成,味淡又不醇,哥懒把手伸。”男的回答:“这是糯米酒,秧田在门口,酒味烈又香,陶醉哥心头。”

傈僳族男女青年和老人及妇女都嗜好水酒,水酒是用苞谷、荞子之类的粮食酿成的。每当苞谷成熟时节,开始酿制水酒,有的人索性把做酒的用具搬到地里,把苞谷摘下来就地制酒,边收庄稼边做酒,尽情地饮上几天才肯回家。等到把苞谷全收回到家里的庭院,痛痛快快地喝上一段时间。这样,在收获的季节里,人们常常是一边酣饮一边歌舞。

水酒的饮用方法是,把罐内的酒舀出一些放在锅里兑上温水,用木勺搅拌,待酒味和温度合适了,舀出过滤装进竹制的酒杯,就可以饮用了。要是能加上一些红糖、鸡蛋,即富有营养,又甘醇,清香扑鼻,这种酒也就是17~18度,有解渴、爽口、提神解乏的功能,还能增加食欲。

招待客人时,水酒是必不可少的,傈僳族认为“无酒不成礼”,有酒就有了相应的礼节。主人用很精致的竹筒将酒盛满后,往地上倒一点,表示对祖先的怀念,接着自己先喝一口,表示酒是好的,然后将客人面前的其它竹筒盛满,双手举到客人面前请客人饮用,而后主客共同畅饮起来。

最有趣的莫过于“饮合杯酒”了。傈僳族称“伴多”,即两人共捧一大碗酒。这种饮法只有在大家酒兴最浓的时候才出现,而且总是由主人首先邀请。主客互相搂着脖子和肩膀,脸靠脸,然后一同张嘴,一口气饮完。于是酒从他们的嘴角、脸上淌下来,流到衣服上,而他们全然不顾。喝完了,互相对视,开怀大笑。合饮杯酒,只有在亲朋挚友或恋人之间进行,过去常常用于贵客来临、签定盟约、结拜兄弟的场合上,不分男女,两人共饮。一旦好客的傈僳族兄弟邀请你同他合饮杯酒,那就意味着他对你充满了信任,并愿同你建立诚挚的友谊。但是,晚辈人不能邀约长辈“伴多”,只有长辈对晚辈人表示关心,对同辈人表示友好或者未婚男女相互爱慕才饮合杯酒。

猜你喜欢
酿制酿酒
自酿酒更安全健康?
醋的妙用
为什么酵母菌既能做面包也能酿酒?
酿酒葡萄获丰收
青稞酿酒
酒的由来
新口味
丹麦酒厂制“尿啤”促能源发展
酿酒忘米
酱油小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