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

2006-04-06 12:53牛进涛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10期
关键词:探究过程教师

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层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变革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改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解放运动。变革学习方式实质上就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转变。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叶澜曾说:“今日教育改革所要改变的不止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所以,新《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的学习方式。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一种高品质的学习。以课堂上的“自主”为例,“自主”最大程度的体现就是学生的解放。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六大解放”:解放大脑让学生思维;解放双手让学生操作;解放眼睛让学生观察;解放嘴巴让学生表述;解放时间让学生参与;解放空间让学生活动。其实质也就是将有限变为无限,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空间(人格空间、思维空间、活动空间),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认知过程中的选择、参与过程中的选择、发展目标中的选择),给学生一个展现的机会(展现个性、发展能力、展现成果)。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真正地做到这些,那自主学习的氛围就自然而然地营造出来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经常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让他们学会主动思考、主动操作、主动表达。例如讲《社戏》一课,分析其中少年偷豆的情节,我并没有从正面直接让学生分析少年们的性格特征,而是引导他们回忆所学过的鲁迅先生的小说,并找出有关“偷”的情节。同学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于是他们想到了《故乡》中的“杨二嫂”趁“我”和“母亲”不注意,偷走了一副棉手套塞在裤腰里;想起了偷书遭打的孔乙己。而后学生们又在自己的比较分析中牢固地掌握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这样的学习方式比教师在课上反复强调的效果会好得多。课下,很多学生还不甘心于课上的练习,他们又主动地比较了“孔乙己、丁举人、范进”,“孔乙己”和“骆驼祥子”,“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蔡芸芝先生、韩麦尔先生”,“《背影》中的父亲、《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亲、《散步》中的母亲”等一系列人物。学生们的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作为教师,一种欣慰油然而生,一种启迪相继而来,即:在自主学习中,教师要时时鼓励学生敢于尝试,敢于思考,敢于实践。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的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学习的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对此,我的理解是,在实际教学中,它并不单单指学生四五个人为一个小组的合作,还应当包括整个班级的合作,师生间的合作,即多维互动。在重视“个体”的尝试学习过程中,在允许每个人按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师还应组织好交流。值得一提的是,在学生的合作中,教师的地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可能会随时露出破绽,变成学生的学生;随时被学生说服,成为学生的朋友;甚至还可能发现有的学生比自己还要出色。所以,在这些情况下,教师要善于调整师生角色,把教师看成学生,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更好地理解学生;把学生看成教师,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学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把学生看成学生,这样对学生知识上的欠缺才能用师者的行动去帮助他们,用智者的思想去启迪他们,用长者的态度去谅解他们,使学生受到鼓舞,不怕失败;把教师看成教师,我们只有时刻认清我们的责任、义务、使命,才能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与学生共同创造。但无论情况怎样变化,只要我们敢于面对,敢于表白,依然是学生心中可爱可敬的老师。当然,合作学习的立足点必须是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为了保障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小组成员的组合、分工,学习目标等都需要教师的精心安排。最重要的是每个小组成员应该是优等生与后进生相结合,兴趣相投的学生相结合,而且每个小组应该有负责人,负责组织讨论,分配,记录、整理、归纳等工作。总之,教师应合理地运用合作学习,并在学习中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选择适宜的学习材料,安排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所学东西的意义,维持积极的学习过程,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会与他人合作。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感情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其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探究性学习方式,最能发掘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人云亦云”的现象非常严重。尤其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说对,学生就不能说错,这样只能培养知识型的书呆子,而非实践型的探索者、创新型的开拓者。因此,应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去感受、去探索、去畅所欲言,哪怕他们的答案和标准答案相悖。因为同一篇文章,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读者面前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作为教师,就要调整好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决不是衡量学生对错的唯一标准。正如人们常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们以教师的角色出现,自己设计板书,自己寻找课文的重点、难点,自行设计课后反馈练习。学生们既乐在其中,又增长了知识,锻炼了技能。所以,在学习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要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探究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出适合自己获取新知、提高能力的途径。

以上三种学习方式虽然形式不同,但殊途同归,最终是让学生的个性、权利、尊严在学习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探究,变苦学为乐学,从而达到课程改革的目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牛进涛河北省廊坊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探究过程教师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最美教师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