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材容量和课时矛盾的思考

2006-04-06 12:53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10期
关键词:自学新课改课文

宗 华

自从江苏省实施“新课改”以来,江苏省的中学语文教学在探索中稳步前进着。“新课改”给我们语文教师带来了新理念、新思维和新视野,使我们获益良多。但大凡新事物的产生过程,其曲折性也是可以预见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处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确实遇到了不少棘手的问题,比如说,课时不足的问题、初高中教学脱节的问题、如何评价学生的问题等等。其中,尤以课时不足的问题在教育界的反应最大。现在我想就此谈谈我的一些鄙陋见解,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现行的苏教版必修课教科书包括五个模块,每个模块包含了四个专题,每个专题则有包含了三个不同的板块。如果按每周五个语文课时算的话,每学期要完成两个模块,任务确实是比较繁重的,有些教师抱怨课时不足也是可以原谅的。但如何才能解决教材容量和课时的矛盾呢?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我以为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按照教科书所建议的有关学习方式合理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避免时间的浪费。

本套苏教版必修课教科书的特色之一,就是在每个专题名称下面提出了相关学习方式的建议。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合理采用这些建议。“文本研习”部分,教学重点要放在钻研文本上,要帮助学生阅读品味并发现优秀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问题探讨”部分,重点要让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体验”部分,则要将重点指向课堂之外,培养学生对社会对生活的兴趣。只有这样突出重点,我们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节约课时,避免走弯路。

相反,假如我们拿到任何一篇文章,都想讲求面面俱到,都想不遗余力地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都想让学生进行讨论、进行实践体验,那么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既浪费了课时,又得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第二,对选学内容或自读课文进行大胆科学的取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率,避免时间的浪费。

上海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实行“新课改”之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将教材中的部分选学内容或自读课文大胆地让位给学生,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这样的话,既节约了课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一举而两得。

当然,从教学过程的整体看,学生始终还是受教者,还是施教的对象,我们教师在大胆让学生自学的同时,还要注意科学地去引导学生,避免学生的盲目学习。首先,我们在布置自学任务时,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这种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可以由教师直接说明,也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间接发现。其次,当学生自学完毕之后,我们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自学的情况进行检查摸底,帮助解答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查漏补缺,从而巩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另外一点要注意的就是,切忌将所有的选修内容或自读课文都布置给学生自学。原因有二:一、学生毕竟是学生,绝对依靠学生自学,效果让人怀疑;二、在这部分选修内容或自读课文当中,也存在不少好的关键性的篇目,它们有的甚至是整个专题的中心和灵魂,一旦我们忽略了这些篇目,可能导致整个专题学习的失败。比如说教材必修三“祖国土”专题里的《祖国土》一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将它提高到与《祖国山川颂》等讲读课文同等的地位,以让学生更好地去了解祖国大地滋养我们的丰厚恩情,强化祖国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如果让学生自学这首诗的话,“祖国土”即“自己的土地”这个大的深层的专题内涵,学生就不一定能把握的好了。

第三,解放思想,加强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强化专题板块意识,对部分篇目进行“捆绑式”教学,提高教学效率,避免时间的浪费。

时代在发展,教育事业在进步,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的思想也不能僵化。我们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要加强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分析、探索、解决新问题,开拓、尝试、发现新教法,从而更有效地节约课时,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苏教版新教材强调专题意识和板块意识:教材以专题为中心,搜罗文章,结构模块;专题中的各个板块则又“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专题的人文内涵,同时提出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具体要求”。因此,在我们研究新教法,探求新路子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个新特点,以之为切入口,寻求突破。有思路如:将同板块里的自读课文或较为短小的讲读课文“捆绑”在一起进行教学。这样,既能突出专题板块的系统性,又缓和了教材容量与课时的矛盾,精而有效。

以第一模块“向青春举杯”专题里的“吟诵青春”板块为例,我们可以将这个板块里的四首不同时代的诗词“捆绑”教学,具体教学设想为:

第一课时:学生反复朗读诗词,整体感知文章,明确不同时代青年心中的志向和信念:《沁园春·长沙》表现了民主革命时期,青年“指点江山”的豪情壮志;《致青年公民》表现了解放后建设过程中,青年投身火热斗争,为国家作贡献的志向;《相信未来》表现了文革初期,青年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寄托;《六月,我们看海去》则表现了改革开放后,青年积极探索和勇于追求理想的精神。

第二课时: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集体探讨发现当代青年的时代精神风貌。教师推荐一两首能体验当代青年精神风貌的诗歌,在班级里朗诵交流,礼赞青春生命,明确青春使命,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第三课时:通过朗诵,学生尝试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感受诗的节奏、韵律,发现交流每首诗词的艺术特色。

以上便是我对教材容量与课时矛盾的思考,见解浅陋,如有不足之处,望各位同仁指正。最后再说一句,“新课改”是势在必行的,但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面对困难,我们不能抱怨,不能退缩,只有迎难而上,才能开辟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宗华 江苏省姜堰市蒋垛中学)

猜你喜欢
自学新课改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背课文的小偷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