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宁氏教学三原则”,指导学生做学习主人

2006-04-06 12:53张灵均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10期
关键词:石像独立思考主人

二十世纪末期,著名语文教学改革家宁鸿彬经过十几年的教学改革探索,创立了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为特色的语文教育体系,在国内教育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他倡导的“三不迷信”、“三个欢迎”、“三个允许”影响尤为显著,被称为宁氏教学三原则。在21世纪之初的语文课程新体系建设中,如何培养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研究、学习、借鉴“宁氏教学三原则”,对于贯彻语文新课标,指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宁氏教学三原则”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师生平等对话”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①,这些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理念对于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材有着指导和促进作用。先进教学理念必须与相应的先进教学模式结合,才能产生教学效益。研究发现,宁氏教学三原则虽然是在20世纪末期提出的,但它对于贯彻执行《语文课程标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宁氏教学三原则”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具备可操作性的教育模式。作为教育理念,它建构了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和创新素质的语文教育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建立在教学改革基础上的理论体系。在这一教育理念指导下,宁鸿彬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宁氏教学模式”。宁氏教学三原则和“宁氏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当前语文教学状况实际表明,由于受应试教育和教师自身素质等因素影响,学生普遍存在被动学习的现象,他们不能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就需要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在语文教学中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逐渐把学生“推”向学习主人的位置。宁氏教学三原则显然有助于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把学生“推”向学习主人位置。下面就宁氏教学三原则对于促进学生做学习主人的问题进行探析。

二、“三不迷信” 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习惯

“三不迷信”指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宁鸿彬认为,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先贤们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但是,由于受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他们的作品对我们今天的学生来说,在学习时要批判地继承、借鉴。同时,社会在发展,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也在变化,同学们学习古人的作品,应作辩证的分析。这样,只有做到不迷信古人,才能汲取精华,弃其糟粕。名家很有学问,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但他们所说的话,他们的作品,不一定全部正确,有些道理也许当时是正确的,随着时代的前进,也需要补充和发展,因此,学习名家的作品,也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好就是好,有些地方需要商榷的要进行讨论,不能一味迷信。关于不迷信老师,宁鸿彬告诉学生:“我的学问有限,我教你们的课,百分之七八十是正确的,其中还有不正确的,你们别迷信。”他认为,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容易盲目地崇拜名家,迷信老师,这是由于学生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如果学生迷信名家和老师,他们的思维就会受到束缚,不利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不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坚持倡导“三不迷信”,才能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三个欢迎”为学生营造了自主学习的情境

(一)欢迎质疑

行成于思,思生于疑。敢于质疑,是学生独立思考的标志。宁鸿彬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学生提倡“我认为”三个字。他说:“有问题你们敢问就好,如果你们的问题问得我不能够马上回答,我需要思考思考再回答,这就更好,因为有质量。你们问得我张口结舌,回答不上来,更好!你们想想,你们是十一二岁的小孩子,初一学生,我是教了三十一年书的特级教师,你要把我问倒了,说明什么呢?这不正说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胜过一代吗?这正是我的希望,如果你真的把我问倒了,正是我的光荣和骄傲。”在教学实践中,宁鸿彬还根据心理学的“倒摄抑制”规律,提倡学生有疑问立即提出,不要怕打断老师教课。有一段时间,他要求学生有问题课后提出,尽量不要在课堂上打断老师讲课。结果,下课后,几乎没有学生提出问题。宁鸿彬通过调查得知:在讲课过程中,学生确实产生了疑问,但教师有“不要打断老师讲课”的规定,不敢当堂提出,等到下课,原来的疑问已经忘了。心理学研究证明:不同的反映之间,会产生干扰,造成抑制而导致遗忘。宁鸿彬通过分析认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要形成新的反映,这种新反映对旧的反映起到干扰作用,使学生迅速忘记前面所学的知识,这就是“倒摄抑制”。于是,他改变原来的规定,欢迎学生有疑问随时提出。他提倡“我认为”,当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时,他就会停下教课,让学生把疑问提出。这样,宁鸿彬根据学生的疑问,随时调整自己的施教方案,以提高教学效果。有一次,宁鸿彬教《七根火柴》,学生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老师,我发现这篇课文里有两个病句。”“你说吧。”宁鸿彬停止讲课,鼓励学生说。“第一个病句是卢进勇从无名战士身上拿过一个包,他打开布包,里面是纸包,纸包里是党证,党证里面摆着七根火柴。可作者写:‘那七根火柴并排摆成一小堆”学生继续说:“并排不成堆,成堆就不并排了,这叫前后矛盾。”宁鸿彬听后一乐,说:“那第二句呢?”学生说:“课文写:‘他的脸色舒展了。‘脸色怎么能舒展呢?这叫用词不当”。他表扬学生说:“你不但善于发现问题,还敢于提出问题,值得表扬”。接着,他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我认为,‘七根火柴并排摆成一小堆不是病句。因为七根火柴‘并排是讲七根火柴存在的形式,‘摆成一小堆是指七根火柴密集的程度,紧紧靠拢。全句的意思是既平行又紧紧靠拢。”接着宁鸿彬做了个手势,然后又举例子说:“这好比夏天你到市场买黄瓜。买黄瓜老太太把黄瓜下面摆四根,上面摆三根,说:‘两毛钱一堆七根黄瓜。如果把七根黄瓜一溜摆开不能说是一堆吧?”学生点头表示接受。宁鸿彬回答第二个问题说:“‘脸色舒展了,你说对了一半,脸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脸色就是脸上的颜色,颜色有深浅浓淡的变化,不能舒展,从这个意义上看,你说对了。但‘脸色还有一个义项就是‘表情,说‘舒展是可以的。”最后,宁鸿彬鼓励他说:“著名作家王愿坚的作品,你提了两个问题,其中还有对的因素,很不简单,值得表扬。”通过这个教例可以看出,宁鸿彬鼓励学生有问题及时提,营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欢迎发表与教材的不同见解

不唯书,不唯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宁鸿彬教学追求的目标。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凭借。课本里所选的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对于学生来说,首先是学习,但是,在学习的同时,也应允许学生对课文的某些地方进行质疑,发表不同意见。这就是读书不“唯书”,同样可以培养学书独立思考的能力。如宁鸿彬教《陈涉世家》这篇课文,当讲到“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一句时,一位学生举手发言:“老师,这话是谁说的?是陈胜一个人说的呢?还是陈胜、吴广一起说的?”宁鸿彬让学生进一步把问题讲明白。那位学生说:“我认为课文有毛病。在‘陈胜吴广乃谋曰之后,用了冒号和引号。这样以来,后面的话显然是这两个人同时一起说的,而事实上又不可能两个人同时说话,所以说这句话有毛病。”他请大家对这个问题发表意见。一位学生说:“可能是标点错误,应该在‘陈胜吴广乃谋曰之后只用冒号而不用引号。因为这是陈胜、吴广两个人的共同意见,即两个人商量后得出的共同结论。”这位学生又说:“我认为这不是司马迁的过错,因为文言文最初没有标点,标点是后人加的。”由此可见,老师允许对课文发表不同意见,不仅纠正了课文的失误,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欢迎发表与教师的不同见解

宁鸿彬鼓励学生超过老师,倡导学生不迷信老师,允许学生提出与老师的不同见解。欢迎学生发表与老师的不同见解,对于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是非常重要的。有一次,他教《分马》,一位学生提出:“我认为《分马》这个标题不恰当。”老师问为什么,他说:“你想啊!白大嫂子分的不是马,是骡子;老初分的也不是马,是牛;毛驴分的也不是马,他拉走了两头毛驴。明明是牛、马、骡、驴全有,题目却叫《分马》,不恰当。”老师请他为课文重新拟个标题。他说:“分牲口。”老师鼓励他说:“你拟的标题《分牲口》,不错,有概括性,把牛马驴骡都包括进去了。但是,原文的标题也没有错。原文是以所分牲口的大多数——马,作为代表拟定题目的;你是用牛马骡驴的总称——牲口,来拟定标题的。这两种拟题的标准都可以。”接着,他又表扬这位同学说:“《分马》是著名作家周立波的作品,你敢于向名家挑战,值得表扬。”老师的话音刚落,又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错了!课文注释写着呢,本文的标题是编者加的,他不是向作家周立波挑战,而是向编者挑战。”这个学生指出了老师的失误,老师不仅欣然接受,还表扬那个学生说:“很好!我一时疏忽,说错了,你马上给我指出来,非常好!从这一段时间看,你们一不迷信名家,二不迷信编者,三不迷信老师,这是值得称赞的。你们就这样努力下去,将来就有可能成为既有献身精神又有创造才能的新型人才。”②由此可知,“三个欢迎”,密切了师生之间的感情,鼓励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情境,为他们做学习的主任奠定了基础。

四、“三个允许”尊重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规律

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正处于由少年向青年的过渡阶段,由于心理发育滞后于身体发育,形成了独特的心理现象,具体表现在:天真直率,敢想敢说;有较强烈的成人感,自尊心强;分析问题有时片面、固执己见。宁鸿彬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认为,要保护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并使其积极性长期保持,就必须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的自尊心。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他提出了“三个允许”。

(一)允许出错

学生正处于学知识,长身体阶段,在分析问题和回答问题时,出现错误,乃在情理之中。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老师不应一味批评、责难,而应积极启发引导,并肯定其中正确的因素。宁鸿彬所采取的措施是:点头、微笑、请坐。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怪问题”,宁鸿彬的看法是:“创造学的研究告诉我们:荒唐和越轨往往是具有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的学生的表现。这样的学生喜欢开动脑筋,乐于独辟蹊径,但由于知识和阅历的局限就不免做出荒唐的事情来。”③针对学生的“荒唐”问题,宁鸿彬采取“正误不动声色”,在教学中点拨,引导他人答对,肯定正确答案等处理方式,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保护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有一次,宁鸿彬教《鞠躬尽瘁》,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怪问题”:“焦裕禄不能算个好干部。”宁鸿彬问:“何以见得?”他说:“作为一位好干部,必须讲究科学,焦裕禄不讲科学。”“焦裕禄怎么不讲科学呢?”宁鸿彬问。学生回答说:“他有病不及时看,这就说明他不讲究科学。如果他及时看病,就可以延长生命,给党多做贡献,从这点看就不像个好干部。”宁鸿彬当时没有下结论,而是让同学们谈看法。有的赞成,有的反对,有的学生认为,焦裕禄是六十年代的好干部,但他没有开拓精神,不是八十年代的好干部。宁鸿彬说:“咱们继续学习课文,上课结束再来讨论这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宁鸿彬有意识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疏导、点拨,结果通过三堂课的教学,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大家一致认为,焦裕禄同志不是不懂科学,他是为了兰考的三十八万人民而放弃了对自己疾病及时治疗的机会。这是他献身精神的表现。他是六十年代就有开拓精神的好干部。这里,宁鸿彬针对学生提出的“荒唐问题”,并没有责怪学生,而是采取在教学中点拨、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解决。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又纠正了其不正确的认识,可谓一箭双雕。

(二)允许改正

创造学研究表明,否定,是创造活动的重要环节。只有敢于否定传统观念,否定自己头脑中已形成的固有认识,才能提出正确的,有独创性的见解。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过程中,允许他们改变自己已经认识到的错误观点,进而再阐明考虑成熟的新观点,即给他们以自我否定的机会,是激发他们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如宁鸿彬教《小桔灯》时,一位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认为,课文里‘我问那个小姑娘家里还有什么人,小姑娘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这个地方是作者的败笔。因为这里不交待王春林的情况,文章的结尾还是要交待的,在这里交待是顺理成章的事。”接着,又有两位学生谈了不同的见解。一位学生说:“王春林是一位地下革命者,有着很高的警惕性,他怎么可能把自己秘密活动的行踪告诉给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呢?”另一个学生说:“从全文看,那个小姑娘是聪明过人的,即使她知道自己父亲到哪里去了,也不会告诉一个初次见面的陌生人。”这两位学生的发言,启发了那个持“败笔”观点的学生,他又一次举手要求发言,老师满足了他的要求。他说:“老师,我刚才说的不算数,重新说行不行?”老师表示可以后,那位学生说:“小姑娘不说出王春林的行踪,不仅不是败笔,而且是妙笔!小姑娘不说王春林的情况,读者就只知道这个家庭艰难困苦,而不知道这是什么人的家庭。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悬念。直到文章结尾读者才知道这是个革命者的家庭,更加使读者对革命前辈肃然起敬。”这位学生受别人的启发后自我否定,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对其智力的开发也起一定的作用。

(三)允许保留意见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老师与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存在分歧,老师在不能说服同学的情况下,是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呢?还是让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呢?宁鸿彬认为,应该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因为这不但是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而且也是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形成。学生的认识也是如此。常言说:压而不服。“压”的结果只能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要想让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必须使他口服心服。老师一时说服不了学生,应该说:“你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这个问题以后再讨论。”有一次,宁鸿彬拟了一个为文章划分段落的习题。评讲时,他说出了标准答案。并说明了理由。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比您多分了一段,我觉得我那样分也有道理。”老师细心听取了他的意见,认为他的分法并不正确,便耐心地给他作了解释。这位学生仍认为自己划分的段落有道理。老师说:“你可以保留不同意见,咱们继续讨论。”以后老师又多次结合分析课文涉及到那个问题,仍然不能说服他。直到半年以后,老师结合一篇课文的结构分析讲了这样一个问题:有的地方从表现形式看来,分段也行,不分也行;但是,若从文章的内在条理看,是绝对不能分段的。这时,那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今天我懂了。我那次多分了一段,就是说只从表面形式上看问题,没有搞清楚文章的内在条理。”这个问题的解决,从教学的角度看,好象时间太长了,但它确实使学生心悦诚服,并使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个案例还说明该生半年来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也就是说“允许学生保留意见”能促使学生持久地思考一个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无疑是有益的。

综上所论,“三不迷信,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习惯,“三个欢迎”为学生营造了自主学习的情境,“三个允许”尊重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规律。“宁氏教学三原则”和宁氏教学模式是旨在培养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五、借鉴“宁氏教学三原则”,指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宁氏教学三原则”及其指导下的宁氏教学模式由于受时代的局限,不少问题值得商榷,但其教育理念与新课标相一致或近似,尤其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步树立他们做学习主人的意识纺面,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创造环境,逐步形成有力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新课标要求教师“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要使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必须为他们创设有利于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氛围.从哲学的角度看,学生的自学意识是“做学习主人”的内因,班级的自学环境和自学氛围是促使学生做学习主人的非常重要的外因。这种外部条件 往往对于树立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至关重要,不可忽视。宁鸿彬倡导的“三个欢迎”,就为学生营造了有利于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欢迎质疑,谅解个别学生的无知,是全体学生意识到只要敢于提出疑问,就会受到表扬。这样以来,他们就消除了顾虑,勇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教师不同见解,有利于为学生独立思考和质疑营造一个“平台”,进而形成师生平等对话,活跃学生思维的环境和氛围。这种环境和氛围无疑有助于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逐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

欲使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其前提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就会由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创造性地学习,进而成为学习的主人。宁鸿彬的“三不迷信”,其宗旨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他鼓励学生挑战古人、名家和老师,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他们的作品,辨证地分析,自主地汲取。这就是“学习主人”的重要标志。

(三)允许学生理解问题的差异,鼓励他们求异思维的萌芽。

第一,允许学生理解的差异。宁鸿彬认为,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正确答案,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对一个问题只肯定一个正确答案,而应该允许学生在同一个问题上存在着理解的差异,只要基本符合要求,并有独创性,老师就应该给以肯定和鼓励。例如《古代英雄的石像》这篇课文,作者在写到砌成台子的小石块说:石像不能够骄傲,不能自认为尊贵,你可能原来是个普通人,被写历史的人一吹就成了英雄,甚至于当初是一个坏蛋,也吹成了英雄。你所代表的这个人物很可能是不存在的,是“吹”出来的,你是个空虚的代表。石像就陷入了沉思,它那个骄傲劲就下去了。作者将这一段写完,下面就开始写石像倒塌。最后写人们把摔成的碎块铺成一条路,所有的石块都很高兴。在这篇童话中,石像从沉思到倒塌,中间有个跳跃:石像怎么倒的,作者没有写。宁鸿彬在讲课时,利用这个跳跃,启发学生质疑,鼓励他们创造性地提出问题。他当堂布置作业“石像是怎么倒的?”要求学生以课文为依据,展开想象,作一篇口头作文,叙述石像倒塌的经过。几分钟后,学生纷纷发言:有的学生说,大石像觉悟了,自己跳下来了;有的学生说,石像听人家说自己是个空虚的代表,在这儿站着没有劲,夜里跳了下来,摔碎了;有的说,大石像觉悟了小石像早就明白的这个理儿,于是它们上下统一了意见,一块摇晃,石像就倒塌了;有的说,石像觉悟了,可是,没有外力倒不了,恰巧这天晚上发生了地震,于是石像倒了。同学们的口头作文,依据相同,观点相同,石像倒的经过不同,按照传统的教育观点,要肯定其中某一种是正确的。然而,宁鸿彬认为,学生的口头作文都符合文章的中心思想,都以课文为依据,其可能性都存在,因此,他们的口头作文都是正确的。允许学生有理解的差异,一方面是由于语文课特点决定的,所谓“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莱特”,尤其是文学作品教学更是如此。另一方面,尊重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独创性,也是调动多数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有效措施,这对于促使多数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非常重要。

第二,鼓励学生求异思维的萌芽。学生在提问或回答问题的时候,只要有一些创造思维的萌芽,教师就应给予鼓励。宁鸿彬教《古代英雄的石像》时,发现一个学生跃跃欲试的表情,就请他站起来发言。他说:“老师,我考虑得极不成熟。”宁鸿彬说:“我爱听这极不成熟的看法,你说吧!”他说:“‘历史并不可靠,这句话好象对,又好象不对。”宁鸿彬夸奖他说:“你说得很好,为什么好啊?你不是一个思路:‘好象对,又好象不对,是两个思路。你能不能进一步谈一谈?”于是,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这位学生具体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后来,大家又对他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由于老师支持了这位学生求异思维的萌芽,使得讨论更深入了。由此可知,允许学生理解问题的差异,鼓励学生求异思维的萌芽,对于促使全体学生,尤其是少数基础差的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更具实际意义。

(四)通过常规训练,营造自主学习的空间

多年来,宁鸿彬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了一套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记忆能力为目标的,且行之有效的课堂常规训练模式。具体而言就是利用课前十分钟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的能力训练。其内容包括朗诵训练、讲故事、听说和听记训练等。如朗诵训练,就是指导学生利用课始十分钟进行强化阅读训练。这些训练分四个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第一阶段为诗歌朗诵。有一位学生走上讲台,面对全班同学朗诵一首诗歌。诗歌要简短,以三分钟朗诵完为宜,要从课外读物中选取,并且是背诵。第二阶段是背诵、介绍一首诗,要求学生在背诵诗歌后,口头介绍这首诗歌的作者、写作时代、内容主旨和艺术特色等。第三阶段是朗诵文学作品,做到声情并茂。第四阶段是朗诵议论文。这样由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这种独具特色的常规训练,不但能促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语文资源自主学习语文,而且由于这种训练的经常性、制度化,为学生营造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利于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注释:

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15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②③宁鸿彬等著《宁鸿彬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第41、42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9

(张灵均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石像独立思考主人
教育的目的是独立思考的培养
复活节岛石像
未解之谜——复活节岛石像
谈独立思考
主人
为武则天守陵的61尊石像为何都没脑袋
谈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