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理解教材的情感智慧

2006-04-06 12:53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10期
关键词:建构智慧文本

卢 俊

文坛巨匠巴金先生已离我们而去,在纪念巴金的时候,我们总是会想起他晚年所提倡的“说真话,讲实话”的教诲。巴老正是以此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用真性情昂首走过他的101个春秋。他的这种精神不由得使我想起今天年轻的语文教师,他们在接受时尚生活洗礼时渐渐失去了自己的“体温”,在教学过程中有的仅仅是教参的冷眼、应试教育的酷刑,他们在解读教材时没有自己的感悟,没有巴老的“说真话,讲实话”的精神,没有自己的真性情,有的甚至懒于和文本对话,借助各式教辅资料上演各种虚假的“语文戏”。

因此,笔者深感年轻的语文教师最需要的是情感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智慧灵性地解读教材文本,为自己建构出理解教材的情感智慧,唯有此,语文教学这盘“棋”才能“活”。

一、建构理解教材的情感智慧,首先要建构教师解读文本的情感智慧。

教师解读文本的过程就是教师以文本为媒介,与潜在地存在于文本中的作者见面,发生心灵的碰撞。这种解读属性决定了教师在解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说明教师作为读者进行文本解读,既不是对文本作单方面的对象性解释,也不是对文本作单方面的评判,而是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

教师解读文本不光要通过分析更要通过体验来显现文本的全部意义。分析是把文本视作一种客体去作技术性的理解和把握,而体验却是解读主体用自己血肉之躯的各种感官去触摸、去品玩、去探究,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其内,让自己的心灵和智慧全部激活。在这样的解读中,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具体与抽象、内容与形式等,都达到了一种“整合”的状态。这便是阅读主体对文本的理解、解释、建构过程,这种解读过程就是物我同化、相融互生的过程,也是智慧发现、显现意义的过程。正是这样,文本的价值才获得真正的凸现。正如王国维所云:“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创造性也是教师解读文本、建构情感智慧的又一个重要特征。解读的本质不在于复制历史和文本的原意。任何读者的理解和解释都是站在自己所处的特定历史位置,以特定时期的观点和视界去理解历史事件与文本意义,对同一个文本,每一个时代的理解和解释都不会截然相同,都会蕴含着读者特定的局限和偏见。因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文本所描述的事实会不断地作出创造性的解释,这种创造性的阅读和理解就会为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多元化提供了认识基础。另外,解读文本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文本只是教师用以唤起和激发学生情感智慧的一种凭借和参照。教材作为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文本,所涉及的教育价值是多方面的。教师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应该用审视的眼光关注文本中所渗透的思想意义和思维轨迹,捕捉文本对学生发展构成影响的着眼点,利用它作为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参照物,让学生的情感智慧经历一个亲历、感知、探究、发现的过程,经历一个与先人智慧印照、切磋的对话过程。

二、建构理解教材的情感智慧,其次要建构审视解读过程的情感智慧。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与一般阅读主体对文本的解读在性质功能上有所不同。一般阅读主体对文本的解读只是为了自己心灵的敞开,为了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他无须去关照自己的解读过程是用了怎样的方式方法走进文本之中的。而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除了与文本对话沟通,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以外,更重要的是要让教材文本与学生的心灵与智慧进行对话,要让学生对教材文本也作出创造性的理解和建构。教师不能做学生与教材文本对话活动的“第三者”,而只能做他们对话的促进者、促成者。因此,教师要与学生作心灵的对话,要让学生走进教材去,不能不对自我解读教材文本的情感智慧过程作出一定的审视,审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是只局限于浅层的内容理解还是有了深层情感体验;审视自己在解读教材文本时究竟采取了哪些心理体验和建构的方式方法;审视自己在价值观念上与教材文本所显露的价值取向有哪些同感和分歧,等等。就是对文本引起我们感觉、记忆、想象、体味、发现等多种心理活动展开的过程,进行自我确认。对自我解读教材文本过程审视与反顾,有利于教学设计时采用合适的方式方法与步骤让学生走进教材去探究发现、体验感悟。教师在事先解读文本过程中,若能留心一下自我心理活动的展开过程,捕捉一下自己在哪些地方开展过想象,哪些地方当采用感性的方法解读时心里产生过些微震动,情感发生过一定变化,就可以把这个自我解读文本的心理过程转化为学生解读教材文本的一个路径。当然,由于学生的年龄与认知水平不同于成人,可能解读时需要更为具体地展开,方能奏效,但体验的路径却是基本一致的。

三、建构理解教材的情感智慧,还要建构解读学生解读文本特点的情感智慧。

教师解读的是教材文本,其根本意义是引领学生走进教材,让学生与教材对话。由于学生正处在学习时期,和教材文本对话的内容是有着要求限制的,既要和教材文本的思想意义对话,也要和教材文本的表现方式对话。因此,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还应该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上考虑:1.就某一篇课文文本来说,可以或应该给学生思想观念、精神力量等方面以怎样的影响和生成。能否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主题,这就需要研究学生在解读时,会以怎样的经验来看待或理解,在认识上处在怎样一个最近发展区域。2.研究怎样让学生在解读教材文本时,对一些具体材料和知识引起关注,既要保证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又要保证这些知识、技能的获得不是孤立的、隔裂的,是和体验或理解教材文本的思想意义休戚相关的。3.研究具体的文本材料的每个有机组成部分采用怎样的方式让学生去解读,以利于学生随着解读的过程展开逐渐走进教材。4.由于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活动不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容易受情绪、情感的制约和影响,所以教师在解读教材文本时,还要考虑怎样让学生的情绪、情感活化起来,能否达到一种积极与教材对话的状态。

凡此种种,可以看出,理解教材的情感智慧不是单纯机械相加的技能,而是由多维因素复合的结构体。又由于语文教育活动的对象是谋求身心发展的学生,所以理解教材的情感智慧甚至都可以说是一种德操,它高擎的是人性的大旗。教师在建构理解教材的情感智慧过程中,如果仅把理解教材的情感智慧当作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去追求,而不是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情去触摸、去体验,那么这种智慧的建构永远是干枯而无生命力的。所以我们更应该牢记巴老的“说真话,讲实话”的谆谆教诲。

新理念、新思想、新思路伴随着新课改的春风,正走进我们的视野,并逐渐影响到我们的工作、生活方式。但是落后的评价方式仍然拿着那张“旧船票”,唱着“涛声依旧”,走进那只小客船。我们没有太多的精力去过多的埋怨这种评价方式的拙劣,但是我们坚决不能让这种保姆式的照顾、建筑工人式的劳动和清教徒式的不食人间烟火取代了我们丰富的情感世界,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有:带上情感智慧的行囊,走好、走活建构理解教材的情感智慧之路!

(卢俊江苏省通州市刘桥中学)

猜你喜欢
建构智慧文本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