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

2006-04-06 12:53姚良峰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10期
关键词:中学作文情感

姚 英 姚良峰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水平是语文水平和素质的衡量尺度和综合表现,然而农村中学由于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原因,作文教学水平比城市中学偏低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村学生眼界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匮乏,知识容量也相应地变小,在写作时,经常显露捉襟见肘之窘,饱受搜肠刮肚之苦。由于素材的缺乏、学生作文时痛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作为农村中学教师,我们针对学生的现状,也基于多年来语文教学的体验,积淀了自己的一点做法与看法。

(一)从生活中掘出“第一桶金”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农村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生养自己的土地有着一份执著的情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的根基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充满泥土气息的、独特的农村事物,成了学生们写作的“源头活水”。我教育学生用探究、好奇的目光去观察生活中的“素材”。“一年之计在于春”,随父母田间“护理”小麦;初夏蝉鸣,去体验麦收的艰辛与喜悦;烈日当头,牛、羊、猪、兔等需要你挎回家的青青草料;秋高气爽,去与玉米秸打打交道;隆冬到来之前,帮父母收藏大白菜与萝卜。有了这独特的所见所闻所感,就有了城市学生所没有的习作素材。

农村除了特有的田野风光与独特的农事,还有农村近年来的新貌,外出打工者带来的外界新事、新物,厂矿企业的建立,水资源的污染等,也同样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作文真正回归生活,回归自我,无需再去无病呻吟,乔装扮饰,矫揉造作,而是用真情去使读者开怀大笑、掩卷沉思、泪流满面、撕肝裂肺。学生需牢记“没有情感这种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狄德罗语)。在独特的农村生活中,学生掘到了作文的“第一桶金”。

(二)在摘抄中寻找写作之宝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杜甫有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迫于农村中学书籍匮乏,从少有的书中摘抄成了学生积累素材的一个法宝。

课余时间收集积累课外阅读中的优美语段(中学读本,每次考试中的阅读文等),把结构新颖、文质兼美的文章抄下来背下来,坚持不懈,作文时就会有“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的妙感。

课内的文章也不容忽视,文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有着生动恰当的表达方式。抄过、读过、甚至背过,从中通过借鉴、迁移,逐步将思想、情感、语言、表达方式等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作文时就会显现出来。

更令师生愉悦的是老师的“纸条”,上有老师用复写纸正楷字抄写的文质兼美的句子,甚至语段。因为是老师抄写的,所以这“纸片”就有了神秘感,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了学生汲取文学优秀营养、积累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因为有了兴趣,有的同学阅读后保存起来,有的同学在自己的摘抄本上另辟一块园地“复制”下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一旦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他们就会乐而不疲,竭力去追求乃至实现他们心中的愿望。

“纸条”摘抄适应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你会我也要会,竞争局面形成,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这样他们会因“纸条”少,不能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饥渴,他们会去更加奋力地读课外书,由短变长,由小篇到大部头,较大程度地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符合新课标语文教学的总目标要求。久之,学生对生活、学习、社会、人间真情的感受与体验溢满作文本。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素材的积累,加上老师对学生的作文评价,使原本学生观察生活,翻阅摘抄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欣赏”及写作。

(姚英山东省滕州市西岗镇卓楼中学 姚良峰山东省滕州市育才中学)

猜你喜欢
中学作文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在多解中学创新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情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