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生活与前卫精神

2006-06-06 18:25
新闻爱好者 2006年5期
关键词:制作者大众化栏目

陈 敏 李 虹

随着电视频道的不断增多,电视生活栏目“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如今无论是白天或夜晚,只要你打开电视机,几乎没有哪家电视台不在向你炫耀按照各自审美理念打造的“电视化”的精彩生活。然而,究竟开办这些栏目的初衷是什么?我们的制作者与受众各自从中得到了什么?恐怕很少人去分析研究它。

综观眼下从国外到国内、从中央台到地方台,五花八门的电视生活节目大多都是生活服务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再细一点划分,又可以分为日常生活服务和特别服务两类。不同肤色、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电视主持人,就像一大群叽叽喳喳的花喜鹊,不住地教低收入观众怎么就业、怎么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怎么利用善款或社会救济改善自己的生活困境;教中等收入的观众怎么购车买房、怎么发家致富;教高收入观众怎么吃喝玩乐、怎么延年益寿等等,似乎生活的全部内容,都只是为了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感官刺激。于是,有早些醒过来的观众,面对电视屏幕里还在滔滔不绝的靓男俊女们皱起了眉头:“嗨,怎么了?哥们儿姐们儿!都把俺们当什么了?就只会吃喝玩乐拉撒睡?”

问得好!“把我们当什么了?”

我们是什么?如果在这里深谈这个由自然科学演变为哲学范畴的严肃命题,似乎有点儿矫情或作文化秀的感觉,但是若完全回避它,又似乎不能够讲清问题。尽管电视生活栏目从一开始似乎就定位在服务于人的基本需求上,没有打算去做什么文化道场,但是,随着国人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化,相当一部分受众不甘心把需求停留在与低等动物一般的水准上,而我们的许多电视制作者,却对这些视而不见,仍在津津乐道地教人家如何做“红烧狮子头”,怎样涂抹润肤露,奈何?

的确,眼下各生活栏目所表现出来的题材单调、表现方式单一,不但使观众参与节目的兴趣迅速走失,同时也让我们这些制作者感到茫然:是什么原因,使许多热心观众负心而去?电视生活栏目究竟路在何方?笔者曾是一个生活栏目的主持人兼制片人,经由过生活栏目初期的火爆,也受过收视率急剧下降的煎熬,可以说是感慨颇多。经过一番思考,我觉得眼下的电视生活栏目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曲解大众特征忽略了个性色彩

毫无疑问,电视自身的特性决定了电视节目的大众化走向,任何一位电视制作者都不敢脱离收视率去奢谈什么个性。但是,就眼下笔者能看到的几十套卫星节目而言,在这方面似乎普遍存在着一个误区,那就是对大众化特征的曲解。首先,所谓大众化,指的是收视对象的层面特征,也就是说,我们制作出来的电视节目,要尽量符合最大层面上的受众的观赏需求,而不是指在节目选题及内容上的共性与普及性。恰恰相反,一个聪明的电视制作人,往往会处心积虑地去寻找生活中有个性色彩的人和事,然后加工成电视化的作品,这样才能满足受众求新求异的好奇心与趋众心理。这里所说的“众”,其实恰恰只是电视节目里的个人的个性化生活方式所引发的期待值,并不是指节目第一播出时间表述对象的数量或类别上的多与少。只要这种个性化的内容能够对受众产生吸引力,它就在受众心理上迅速被认同、被膨胀为大众化的幻觉。举个例子:我们制作过一档家庭装潢大赛的生活类节目,在参赛家庭中,大部分人的设计理念是按图索骥,找一张自己满意的图纸,再找一家经验丰富的装潢公司负责施工,户主则仅仅充当一个监工者的角色。有一户人家的装潢设计很另类——在野外捡来一些不花钱的天然材质,如河里的鹅卵石、山上的野藤,还有价格便宜的毛竹、原木等作为装潢材料,经过巧妙构思,简单制作,使客厅天然成趣、别具一格,不但省工省钱,而且极能表现这家主人崇尚自然、珍爱天物的精神品位。节目播出后,这种装潢风格受到很多观众的认同与效仿。此中我们不难看出节目大众化的真正意义,试想一下,如果我们镜头里都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大众化的装潢模式,我们这档节目的受众群还能“大众化”吗?

其次,“大众”不等于“从众”。在现在的媒体当中,电视业的受众面最广,但受众对于电视节目的期待内容却特别单一。打开电视机,“今晚上有什么好看的?”这里所期待的内容只有一个“好”字,何等的简单?可是要满足这个看似简单的期待,决非你在做什么,我就给你看什么,或者你在生活中看到什么,我就拍回来再放给你看这么容易。相反,要满足受众这个涵义不清的期待,我们须穷尽心思,找到富于个性的新题材、新方式、新内容,然后还须用不断翻新的手段去表现它,才能对我们的受众上帝有所交待。

2.一味追求时尚忽略了前卫精神

时尚,是所有电视生活栏目竞相追逐的精神品位,许多生活栏目,干脆将栏目的名称直接冠上“时尚”二字,明示栏目定向。何谓“时尚”?只有一解:即时的风尚。对此,几乎所有电视生活栏目的制作者都有十分准确的理解,你只要打开电视机,就可以发现这一点。春节,全中国电视生活栏目的主持人会向你预告今年的国际时装流行色,口径一致,甚至解说词都大同小异,因为这些美丽的词藻几乎出自一处——时装杂志。“五一”节和国庆节,这些电视主持人又不约而同地为观众充当导游,当然,至于把观众带到哪里去,就不用千篇一律了,各地方台都有自己的说法,有的带人上黄山,有的领人上庐山,还有的让人上武当山。还有,说到吃的,各位主持或各位嘉宾异口同声让你上“绿色食品”。谈到穿的,则要你“引领世界新潮流”,如此种种,不胜枚举。这些东西要不要?当然要,因为食人间烟火者谁都要吃喝拉撒睡,能有会生活的人提个醒、引个路,自然会活得更滋润些。但是,这里一是要有个量,二是要有个度。倘若每天打开电视机,每家电视台播出的都是这些东西,你说观众烦不烦?再说,再时尚的东西,等你重复若干遍,恐怕也时尚不再了。

如何克服上述现象,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各家电视台各自为政,搞题材协调是不现实的。怎么办?笔者以为我们应当把着眼点放在此类节目的前卫性上。这里所说的前卫性主要是精神,即制作者的思想方法、作品的文化品位、题材的超时尚选择等等。这样做的好处不仅是可以提高栏目的收视率,同时还有助于及时纠正生活中的一些误区。比方说,前些年,许多国家已经明令禁止屠杀动物取皮制衣,而毛皮衣饰却刚流行于中国市场,因为老百姓口袋里有了钱,也想模仿西方电影里那些阔佬的装束。而我们的许多生活栏目,则不假思索地以此为时尚,大加推介,直到今天,还有的电视台仍在热衷于干这活儿。可悲否?倘若哪家电视台,从一开始就高举保护动物的旗帜,把活蹦乱跳的可爱动物形象与那些毛皮制品放在一起让观众品味,那又会是一种什么效果呢?因此,笔者认为:逆向思维、叛逆精神、超前眼光,都是生活栏目的制作者们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因为不管时代怎么变化,人类求新求异的本能不会改变。

3.过分强调实用忽略了心灵需求

实用性是各类生活栏目的共同特点之一,也的确是提高栏目收视率的一项重要手段。但是,由于人类基本需求的共性过大,所以在电视表现手段上容易出现雷同与重复。前几天,笔者在乘坐出租车时,偶尔从车上的收音机里听到一位“的嫂”(“的士”司机的妻子)与当地电台主持人的一段对话,内容是倾诉她对丈夫工作之余迷醉于舞厅麻将桌,不愿回家陪她所引起的精神痛苦。我注意了车上“的哥”的表情,有明显的参与倾向。当时我就想:为什么别的媒体可以把生活节目往受众心里做,我们电视就不行?不可否认,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就像那位“的嫂”,她可以在电话里诉苦,却不一定愿意在电视里露面。但是平心而论,我们现有的生活类栏目,的确存在过分强调实用、忽略群众的心灵需求的现象,缺少了与受众心灵沟通的内容与形式。而在人的精神生活日渐丰富的今天,电视生活栏目如果对此仍旧熟视无睹,人性化又何从谈起呢?生活栏目不能做到人性化,不谈留住观众的心,恐怕很快连观众的眼睛都留不住。

毫无疑问,以上种种误区的存在,阻碍了电视生活栏目的创新与发展。产生这些误区的原因是什么?笔者以为主要有二:一是我们思想上的功利色彩过重;二是我们缺少对生活更加彻悟的分析力和判断力。过重的功利主义色彩妨碍了我们与观众更为真诚的交流,悟性的缺失导致我们的节目严重地缺乏应有的文化品位。因此,如何走出这两个误区,是我们从事电视生活栏目制作的当务之急。

(作者陈敏系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编校:施宇

猜你喜欢
制作者大众化栏目
Sugar Painting 糖画
关于栏目的要求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卷雪茄
栏目主持人语
纪录片伦理问题的几个维度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古人怎样制作瓷器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