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体验性

2006-10-21 01:25蒙淑毅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7期
关键词:研究性情感语文

教育史上很多教育家主张学生通过实践获得体验、获得知识。心理学家肯·韦尔伯认为真正的学习是获得、理解或通过切身体验、研究而掌握和创造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必须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原有认知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的生成过程。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学习必须和生活体验密切联系。总之,学习应该是密切联系生活、积极参加实践并获得知识的学习体验过程。

从心理学角度看,体验指的是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强调的是参与,是投入,是亲身经历,是亲自感悟,是直接经验。体验是人的基本需要,不仅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学生通过参加实践对自然、社会和自我进行体验和研究可以理解和热爱自然,了解社会、认知他人和自我,丰富自我的情感。

语文作为一种母语教育、一门基础学科、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对于塑造、培养一个人所起的作用是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语文的性质要求注重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实践和自己的努力获得的知识和情感体验。而我国现实的语文学习仍以“知识本位”即学生对特定语文知识的掌握为中心,过分的强调知识和基础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忽视体验是获得知识和情感的重要来源。语文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1.强调学习书本知识,忽视通过实践而获得的直接经验

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的基础学科。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运用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而语文能力的培养是在语文学习实践中获得的,语文能力的获得是为了把它运用到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去。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听说读写不断实践的过程。因此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要求学生亲身经历学习和知识获得过程的学科。

语文的开放性也要求学生参加实践和获得体验。语文是一种母语教育,内涵不仅包括语言、文字、文学、文化,也包括工具、基础、传承、发展等诸多方面,内容涵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多个学科领域,与现实生活有着最紧密的联系, 自然、社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为语文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环境和条件,“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这使得语文学习极具开放性。开放的空间和学习环境要求学生投身实践中,在实践的过程获得体验和知识。

而我国现实的语文学习过分强调将书本知识(间接经验)的传授作为唯一或首要的目标,忽视语文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学到的是“死知识”,只能被动地接受或再现来自语文教科书上的理论知识,获得间接知识。学校也没有采用多种途径为学生打开通过自己的经验、经历、体验来获得知识的机会。知识的获得依靠实践中的体验,只有在实践体验中进行知识的获得,获得知识的过程才能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如果知识得不到学生体验认同,或体验不能激活学生原有的体验、经验,知识就没有生命力。在这种情况下,知识也就无法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由于实践的缺乏,学生的语文学习严重的脱离生活,致使学生只会机械的记那些知识,而没有时间去仔细的体味和消化知识,没有时间在体验中创造属于自己的知识(直接经验);学生对学习的体验也仅有枯燥、乏味的感觉,毫无探索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然而,兴趣和好奇心正是创造力的基础,正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基础。

2.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体验滋养心灵的作用

语文是一门富有高度人文性的学科,语文教材关注生命、关注人性、关注健康、关注情感、关注文化、关注审美;语文课程提供给学生积淀文化、体验人生的空间。 语文学习的过程特别是语文阅读学习是获得精神的净化和思想的升华的过程。语文的目标也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语文新课标》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等。因此,语文学习注重学生的体验,具有丰富心灵的作用。

语文的文学性也表明了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生命的体验十分的重要。

语文主要是以入选教材的文学作品的学习为依托,引导学生感知文章内容,展开想像,体验情感,评价形象,鉴赏作品的语言、技巧、主旨等的学科,是一门具有很强文学性的学科。诗歌、小说、戏剧、报告文学、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内容涵盖中外古今的文学作品有“文以传情、文以载道、怡情益智、潜移默化”的功能,因此,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和灵活运用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和加强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能力,学生还可以了解到各种文体的基本特征以及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增强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同时还丰富了心灵。

然而,现实的语文学习突出和强调知识和技能的接受和掌握,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知识面的扩展,忽视了学生人文性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忽视了文学作品的怡情作用和增加学生体验的作用。这致使学生为了更好的获得知识而存在,教师为了使知识能够更好地被学生掌握而存在。这样的学习虽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极大的巩固,掌握基本知识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但因为没有积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来体会语文教材里文质兼美的文章;体悟周围的人以及世界;没有用知识来丰富精神世界,使得无意义的、杂乱的知识充塞学生的头脑,固定的思维模式禁锢学生充满创造力的生命。盲目、机械的学习最终导致学生心灵麻木、情感贫乏、敏感力不高、问题意识不强。

语文研究性学习弥补了因为过分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实践、忽视体验而产生的语文知识无法转化为语文能力、学生情感贫乏以及语文学习严重脱离实际生活等缺陷。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开始走入语文学习。2003年《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高中)制定出来,要求高中语文必修课开设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性学习方式全面走入语文学习。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从学习生活、自然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并确定语文研究专题,独立地开展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它不仅重视学习过程中科学知识的获得、科学方法的掌握和运用、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还十分的注重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获得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即学习的体验。学习的体验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如下:

1.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实践的过程,是体验学习的过程,是体验促进语文知识内转化为语文能力的过程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与语文学习有关的问题为中心,主动学习——主动实践的学习活动,是“知识——实践——体验——知识”的过程,它特别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强调实践是知识的重要来源,特别突出语文实践性特点,要求学生亲身经历学习和知识获得的过程,要求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得的语文基本知识在实践中转化为技能,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对课本教材的内容进行印证和强化,并在广泛收集资料时丰富词汇,积累感性经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文素养。例如,在语文学习中,阅读是实践性很强的一个课程内容,它对读者的体会、理解、揣摩和感悟能力要求很高,而体会理解、揣摩感悟能力的获得是在不断的阅读过程和思考过程中获得的。这就要求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在阅读中生成新的知识、在阅读中提高感悟、理解、鉴赏的能力,从而再促进阅读。阅读的过程就是“知识——阅读——体验——再阅读”的过程。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实践中用已有的知识和从实践中获得的体验和经验去解决当前的问题,原有的知识得到巩固、重新组合,弥补了因为缺乏实践和体验而无法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的不足。

2.语文研究性学习是获得丰富情感的学习,是滋养心灵的学习

语文研究性学习面向自然、面向社会和面向生活,改变了学生学习严重脱离实际生活的不良倾向,使学习和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在学习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和技能,还从自然、社会、文学作品获得了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理解包容的知识和方法,为学生能在社会生存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能力基础。

在和自然、社会以及生活的接触中,学生获得了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充实了自己的心灵,丰富了自己的情感,健全了心理。

研究自然的课题使学生走入自然、了解自然,加深学生对自然和环境、自然和人类的认识和理解,从中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研究社会,与人接触和交往,加深学生对人以及社会的理解,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方法,形成社会责任感等。通过与身边的人的直接的交流,使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以及生命的可贵,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态度,理解他人,了解自我;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到试验过程的艰辛,体验到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体验到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和正确的研究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了陶冶和升华。

学生有了情感体验,就会有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的心灵也才会因此而丰富。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通过参与和实践,学生在广阔的世界里获得了丰富和可贵的生命体验,知识得到巩固和拓展、深化,情感得到了充实,克服了目前学习中存在的知识无法转化为能力、学生情感贫乏和学习与生活严重脱离的弊端。

体验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征和重要目标,是语文研究性学习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我们要采用多种策略来确保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体验,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而展开的研究性学习,它既具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又具有语文自身的特点,与其他的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存在很大的区别。所以,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要把握好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独特性。

2.树立正确的知识观,使学生学会欣赏知识、选择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体验知识的无穷魅力和无限力量。

3.研究的主题要能做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兴趣和好奇心是产生问题和创新意识的基础,是新体验产生的基础。学习的内容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体验的获得打开机会之门。

4.教师提供研究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尽快并顺利的进行研究。研究性学习是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过程和形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将有利于学生熟悉研究过程和方法并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自己选题、制定计划,使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能游刃有余的应付发生的事情,获得成功的体验。

5.评价重过程轻结果。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着重看学生在参与整个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获得体验的情况,活动的结果不作考核成绩优劣的主要依据。这样的评价将会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实践,体验研究学习的乐趣,体验生活的丰富多姿,体验自然的伟大,体验生命的可贵。

(蒙淑毅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猜你喜欢
研究性情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