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人人享受良好教育

2007-04-23 16:27卢志华
人民教育 2007年18期
关键词:优质南海德育

卢志华

经济的持续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综合实力连续7年居全国百强县(市)前6强。拥有百万人口的南海,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近千亿元,居民储蓄余额千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8.4亿元。与此同时,南海还积极构建发展利益共同体,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全民覆盖,城乡同步实施全免费义务教育。

根据“地区教育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律,南海各级政府和老百姓,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人都要有机会接受教育,更要有机会享受优质教育。

南海1988年实现了“普九”,1997年被评为全国“两基”先进县区,1998年普及了高中教育,2002年被评为广东省首个“教育强市”。此后的南海面临的重大课题是,如何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规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南海教育多年呈现涉及面广、布局不够合理、层次多、基础薄弱的特点:2002年,南海户籍人口中,中小学生所占比例23.4%;处于农村向城市转型的南海,绝大部分学校仍属于农村,发展也极不均衡,中小学校中优质学校占总数的53.2%;高中阶段优质教育的学位缺口较大,从2002年~2005年,高中阶段学位需求上升4700个,职业教育规模过小,普高和职高的比例为2.3∶1。

针对现实,我们不仅要巩固已有成绩,更要坚持与时俱进,发挥经济和教育的先发优势,全面推进教育创新,实现南海教育新的飞跃。

推进教育创新,要坚持大教育原则,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建设学习型社会为目的,涵盖各级各类教育和社会资源,将南海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南海人的塑造融为一体;推进教育创新,要坚持创新原则,以创新推动教育实践,用改革的举措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激发并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推进教育创新,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突出受教育者的需求,打好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基础,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与终身发展。

一、体制激活教育,让人人享有更多的“优质学位”。

实现南海教育的飞跃,思想要先行。要树立体现时代特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教育规律的观念,把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作为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变学历教育为能力教育,变精英教育为全民教育,促进学校、家庭、社会的协调发展。在教育资源配置和调整中兼顾效率和公平,适当运用市场手段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扩大教育总量,盘活教育资源存量,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

1.改薄合并,变一般学位为优质学位。

1998年,南海开始实行改薄合并,2002年又将改薄与扩大优质学位结合起来。2002年~2006年,全区撤销“麻雀学校”96所,其中乡村小学91所。合并后,南海区公办乡村小学共114所。其中广东省一级学校有26所,佛山市一级学校有36所,优质学位共有80264个。通过4年多改薄合并,全区共增加优质学位45938个。

2.适度发展民办教育,提供可选择的优质学位。

自2000年起,南海先后办起了石门实验学校等10所优质民办学校,占全区中小学校4.7%,优质率达90%,其中省一级学校7所(占70%)、市一级学校2所(占20%)。2003年,为解决外来人口子女的读书问题,专门创办了以提供普及型教育学位、为九年义务教育服务的经济型民办学校,并扶持创办了桂城东翔学校等经济型民办学校10所。这类学校占全区中小学校4.7%,共增加11800多个学位。

3.大力发展优质普通高中。

在南海,普通高中受到政府和群众的普遍关注。一是名校扩招,区直5所高中全是优质高中,招生规模3年间扩大了两倍。二是名校扩张,4所区直高中依托原有镇属高中建立了分校或校区,使近万个原有普通学位升级为优质学位。三是利用师范学校改制契机,创办了全省首所艺术类普通高中———南海艺术高中。四是实行区直高中与镇办高中捆绑办学,针对镇属高中办学的薄弱环节,建立教学共同体。目前,我区普通高中优质学位已达到100%。

4.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南海现已形成以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迅猛发展为标志的经济发展模式,民营工商企业超过7万户,占全区经济总量七成以上,是50%以上税收的直接来源,从业人数超过50万人。这就要求南海职业教育要培养大批应用型产业人才,既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持,也为学生拓宽成才的道路,同时更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助推力。

目前,南海初步形成了“航母领头,百舸争流;校企联动,携手共进”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首先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如南海信息技术学校总面积280亩,投资1亿元,招生规模由600人扩大到5000人,按照“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标准配备,设立了“南海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其次是创新职教合作机制,成立了全省首个校企合作型职业教育集团,建立了与贫困地区职业学校合作办学的机制,校企联合建设产教结合实训基地,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

二、队伍稳固教育,让人人享有更多的“优质师资”。

在政府保证教育投入前提下,行政部门一项主要任务是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观念,坚持“用好现有人才,挖掘潜在人才,引进紧缺人才,培养优秀人才”原则,按照“优化结构,提升队伍,造就名师”的思路,实施“人才强教”战略。建立开放的吸引优秀人才从教的资源机制,建立鼓励教师提高教育质量、提高自身素质的机制,建立优秀教师稳定从教的机制。

实行校长竞争上岗和教师聘任制度,激活了教育人才队伍的竞争机制,优化了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

1.全面竞争上岗,打造优秀的校长队伍。

南海改革傳统的干部任用制度,让中小学校长全面竞争上岗,建立起新模式:以治校方案的制订代替传统的笔试;将组织考察和公示放在演讲答辩之前。校长竞争上岗要达到三个优化:年龄结构优化,学历优化,人才优化。通过外出培训及校长论坛等形式,研讨学校管理的诸多问题,分享成功经验,打造专家型管理队伍。

2.改革聘任制度,优化全区教师队伍。

通过双向选择和竞争上岗方式,对教师实施重新聘任,使南海教师队伍得到了优化。和2003年相比,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其中大专学历比例79.56%,上升7%;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9.6%,其中本科学历比例63.15%,上升11%;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6.8%,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34人,增加28人;职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3.73%,上升7.93%;专任教师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占69.5%,上升9.09%,其中高级职称5.27%。新的聘任制度的实施,提升了教师的学习能力,使教师队伍得到了优化。

3.建立激励机制,激励名师成长。

加大对骨干教师培养力度,打造名师队伍。2004年,全区评出骨干教师300名,每位骨干教师月津贴500元。骨干教师评选形成制度,每两年评选一次,激励教师不断进取,促进名师成长。2007年,推出“名师工程”,构建“塔形双峰”式人才成长模式,为优秀教师成长提供可选择的道路:一是由骨干教师到学科带头人到首席教师,二是由骨干校长到高级校长到首席校长,同一级别的教师与校长的待遇基本相同。通过促进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促使教师更快成长。

三、技术改造教育,让人人享有更多的“优质资源”。

教育信息化是南海教育的一大特色,经历了基础建设、基本普及和深入应用几个阶段。我们重点抓了几个转变:由以基础建设为重点向以深入应用为重点转变;由影响教育外在形态向影响教育核心因素转变;由面向基础教育向面向整个教育体系转变;由消费性投入向社会性服务转变。

1.持续改进教学资源建设,促进优质资源互联互通。

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县级区域教育资源中心实验区,为执行国家发布的源数据规范,初步建立起以教育信息中心为核心、示范学校为关键点的分布式资源库,实现校际资源互通共享。同时,通过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激励机制,建立南海中小学现行教材的各科配套教学资源。

2.推进“名师进万家工程”,促进教育均衡。

依托教科研网资源平台,把名师教学资源系统地进行数字化,形成良性积累的机制。将最有价值的优质教育资源存储,构建南海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基础,通过“经典课堂”、“同步课堂”、“在线答疑平台”、“心理辅导平台”、“读书指导平台”、“学法指导平台”等优质资源,推送到学校和家庭。

3.建设区域教学质量监控平台,提高全区教学质量。

由于教学质量监控涉及数据庞大,必须建立信息化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准确测量并长期跟踪学生、教师、班级、年级的教学成绩;通过对质量检测的经验性数据的积累和挖掘,为教学活动提供指导和决策支持,提供教学信息区域共享,有效支持区域内交流和研讨,提高全区的教学质量水平。

4.构建“教育e时空”,为学生、教师、家长提供服务。

“教育e时空”是以学生智能卡为应用整合的载体,将教育局各类信息化应用通过整合建成的“数字教育局”,通过电子身份认证和集中统一的数据库,将管理、教学、资源整合形成系统科学的局端信息化应用系统;将学校现有信息化应用系统与专门应用系统整合为“数字化校园”,以校园一卡通及学生电子成长袋为核心,将德育、教学、教研、管理整合形成数字化的校园应用平台;将“家校信息通”作为信息服务通道,整合移动、电信、联通短信通道,整合电信网络、无线网络,促进优质教育信息、数据、资源、服务直达应用终端。

我们也有困惑:持续的巨大投入如何产生效益?我们的反思:一方面深入分析影响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另一方面找到信息化超越传统工具和手段的核心技术,两者顺利对接之日,就是效益产生之时。

四、法治保障教育,让人人享有更多的“优质学校”。

树立讲求效益、效率的科学发展观。确立发展的思想和理念,提高发展的科学性;重视包括人、财、物、信息等有形的要素及办学传统和精神,提高学校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建立保证学校正常运转的运行机制,建立激发学校活力的动力机制,建立约束学校行为的调控机制,使学校经营各要素与环境相互作用和联系,构成制约关系和功能体系,规范和推动学校行为。

1.落实法定职责,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制定地区相关行政部门实施教育法的职责,并给予规范和落实,确定政府及相关行政部门管理教育职能,调整教育外部和内部关系。建立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度,定期对完成情况进行检查。

2.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制定和完善学校一系列章程及相应规章制度,加强对校务公开工作的检查督促,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健全教师申诉制度和学生申诉制度,依法维护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形成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

3.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强化教育督导评估机制。

发挥政府教育督导机构的职能,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监督、检查、评估、指导。抓好等级学校评估和教育强镇评估工作。建立和健全对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评估和督导的制度,促进办学水平的提高。

4.建设特色学校。

为让优质学校更上一层楼,让学生潜能得到进一步挖掘,我们制定了创建中小学校办学特色规划,鼓励、指导学校创出教育特色。同时,建立促进优秀校长产生、提升机制,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五、德育引領教育,让人人享有和谐的“优质教育”。

南海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使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确立了以“培育全面和谐发展的现代南海人”为宗旨的教育目标,注重南海青少年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与基础文明素质的培养,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法制意识的熏陶,注重科技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统一,更新德育观念,改革德育内容,创新德育载体,以德育引领教育,构筑人本和谐的优质教育。

1.以政府为主导,共同营造中小学德育的良好氛围。

建立德育共建机制。由区委宣传部、文明办牵头,教育局唱主角,团区委、妇联、区司法局、区科技局等部门联合,开展主题系列教育活动。3年来,共涵盖20个专题80个活动项目,為青少年做了不少实事。如成立德育工作研究中心,制定德育工作评价标准,成立家庭教育研究会,探索学习型家庭教育模式,实施“朝阳读书”计划,建设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构成广阔、统一、协调的整体性情境,构成高效、立体的“教育场”,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2.以民族精神教育为立足点,创新中小学德育内容。

把握时代进步和城市发展脉搏,引导青少年认识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把传承历史与继承现代相结合,倡导实践“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南海精神。让学生铭记南海精神是南海的脊梁,要弘扬南海精神,构建和谐南海,以推动南海新的腾飞。

3.以班主任培训为突破口,全力打造中小学德育队伍。

2005年年底,成立南海“班主任工作指导中心”,组建“南海区优秀班主任讲师团”,全面启动班主任培训。邀请国内、省内专家和区讲师团成员,深入各镇(街)基层为班主任提供“贴身服务”。南海先后组织了17期班主任培训,以提高班主任综合素质。我们开展班主任能力大赛,建立激励机制,实施“名班主任”工程,制定“名班主任”管理办法,调动了班主任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4.以创新德育模式为手段,构建“数字德育”。

我们开展德育进网络的研究,构建南海德育资源网并链接所属学校,形成了一个德育教学、研究、实践的信息中心。2002年,在南海召开了广东省中小学德育进网络现场会。

5.以培养青少年和谐发展为目标,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我们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研究制定未来5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达标学校评估方案,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推进“全员参与,全员培训,全方位渗透”模式。建立健全危机预防干预制度,防止突发事件。2006年,在南海召开了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场会,教育局被评为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

6.以科技教育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加强以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养学生开拓创新、刻苦钻研、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我们举办了青少年科技节和“詹天佑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第27届国际头脑奥林匹克大赛上,九江镇中学生的“森林之旅”花车荣获“花车巡游”项目冠军。

南海目前构建了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在内的大教育体系。2007年,全区幼儿入园率为98%;小学、初中入学率100%;高中入学率为98.8%;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校11所、成人学校12所、电视大学1所,在校学生数20432人;在南海开办的高等教育机构有8处。2006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3%。

南海将继续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朝着“均衡、优质、规范、高效、多元”的目标不断迈进,努力办好“让政府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猜你喜欢
优质南海德育
南海明珠
南海农民赤卫军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美国威胁 南海安全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