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三点两点雨 到处十枝五枝花

2007-05-14 13:37王乾荣
杂文选刊 2007年1期
关键词:杂文家刘姥姥杂文

时下发表杂文报刊很多,优秀杂文颇如“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李山甫《寒食》)。杂文,一般都是小中见大,弦外有音,须细读方解其妙。我在选编《2006中国最佳杂文》时,阅读了一千多篇杂文,对有的篇章,随手记下点滴“感觉”,也算一孔之

另,本人看书,无论经典,还是消遣读物,很少一口气从头看到尾,总是有目录的根据目录,没目录的随手翻翻,觉得哪儿有意思先读哪儿。很多书刊这样翻过就扔一边了,爱不释手的,才仔细读。我打听了一下,不少人有这种不良习性。

基于上述原因,我把我的感觉写在“序”里,如能对喜欢杂文的看官在选读这些杂文时有所帮助,我就很高兴了——

《黄金包装的“精神食粮”》,这篇杂文写法俗套,什么“其一”、“其二”……“总之”,以及“拭目以待”之类;但是文末“党政官员倒在黄金包装的‘精神食粮、‘政治营养下面”这一句,颇具反讽色彩,甚至富有哲理,足以警世。官倒了,绊子却是“精神食粮”和“政治营养”,滑稽吧?而石飞先生只是写实而已。鲁迅说:“非写实决不能成为‘讽刺。”这年头还有更多“实”可“写”,不过有些实不便写罢了;如果写出来,没准儿可得诺贝尔奖。

《小品先驱刘姥姥》,我很不喜欢抄了人家大段大段文字,来“写”自己的“杂文”这做派,但是安立志先生这篇例外。他关于刘姥姥在大观园闹笑话的引述,稍多一些,但是读来不觉厌烦,因他所引详略得当,不失时机稍加议论,饶有趣味。作者由刘姥姥之“演技”、神态、心智,关照当代小品“大腕”,戏谑中不乏尖酸——今之“大腕”能接受吗?别看人家开涮乡下人可博亿万人傻笑,你刺激人家,人家没准让你吃官司。

《办公室主任自画像》,这个可怜的主任,相当于北京话所说“催巴”,有一点权,但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鞍前马后角色,作者把他写活了。这是官场常见的一个“标本”,具有典型意义。此文用可感的、具有代表性和概括性的形象说话,即用了鲁迅开创的“取类型”写法。文中用以自嘲的民谣,机智俏皮而恰到好处,极富时代气息。

《听取“哇”声一片》,一位历史学家,从语言交融的历史演变,说到对当下“流行语”的宽容,娓娓道来,颇具亲切感。这本是刊登在高雅“学报”上的大文,但面目不像另一些硬邦邦的高头讲章那么可憎,稍加删节,竟成一则知识含量颇高而生动活泼的杂文。雷颐教授说到的“奔驰”,有人还译为“笨死”呢。又,超短裙哪有“迷你裙”性感?其实语言也应该现代化——“现代化”(modernization),不就被译林高手翻成“妈的奶最香”吗!

《谁是红楼梦里惟一的成功女性》,杂文题材不一定全是“反腐”,也没有必要都写得十分沉重,总让人凝眉苦读。周珣小姐这一则,算是杂文“次旋律”吧,语言晓畅,一气舒卷,看起来挺轻松。咱们读《红楼梦》也许不甚留意,但是经周小姐用杂文笔法,把作为贾府全盛时期的“过来人”和大厦倾倒之前的“享福人”,尊荣有加,八十三岁高龄才寿终正寝的史太君,雕琢得如此通透,令人艳羡,都不无感叹吧。不过周小姐忘了提醒世人,贾老太那“成功”,是一般大小女人望尘莫及的。

《老友的故事》,我不认为叙述事情的散文和讲故事的微型小说,也算杂文。李国涛先生此文,虽然题中说是“故事”,骨子里却是重“议论”的。这故事令我想起郑板桥两句诗:“乌纱略戴心情变,黄阁旋登面目新。”当然还有尤侗之诗:“英雄短气莫须有,明哲保身归去来。”从大人物的交友中读出“世态炎凉”,人们会觉得此“凉”更凉,能凉到骨髓。

《吹牛外史》,庄亭先生研究“吹牛”有成,写“吹牛史”显见功力,那么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又不忘偶尔钻出故纸堆尖锐地关照一下现实,遂成一篇丰满多彩的杂文。杂文不是空泛论道,也不是堆砌素材。丰富的知识、摇曳的文采和闪光的思想,三者相得益彰,融为一体.才算好杂文。

可以看得出,我于今年本子里选了相当量“学者杂文”。前些年有人说:“学者应多写杂文,杂文家要少谈学问。倘能如此,杂文也许会好看一些。”近年写杂文的学者多起来了,有的写得既富知识含量,也颇有杂文味,即“好看”。至于杂文家谈学问,只要别闹笑话,无妨;贻笑大方了,方家指出来,他接受了,别谬种流传,大家共同提高,也没有什么不好。

【选自王乾荣选编《2006中国最佳杂文》辽宁人民出版社版】

插图/付业兴

猜你喜欢
杂文家刘姥姥杂文
《川渝杂文家风采》首发
刘姥姥
画与理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档案珍藏者语
《杂文选刊》2013年1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
《杂文选刊》2012年12月中、下旬版精彩推荐
本刊聘请签约杂文家
刘姥姥的公关术
倘若毛公真做了杂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