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专版编辑手记·珍视那些关照“小我”的表达

2007-05-14 13:37冯雪梅
杂文选刊 2007年1期
关键词:大道理时评杂文

冯雪梅

时评今天的热闹,可能是“青年话题”这样的言论版在创办之初未曾料到的。此前,是杂文的天下。一些杂文栏目,比如《中国青年报》的“求实篇”,吸引了一大批读者。实际,杂文和时评有着某种内在关联,在直抒胸意表达个人观点上,它们是异曲同工的。即便在时评很流行的今天,杂文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一些时评文章里,经常有着杂文的味道,而一些杂文里也有时评的影子,很难将它们断然区分开。

以我的理解,时评就是对某件事情(不一定就是众所周知的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意见。所谓的“公民写作”,说白了就是大家平等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言论版都是某种形式的“公民写作”,只不过,有些写作者是专家、学者、特约评论员,有些是平常百姓。形象点儿讲,就是“大嘴”发言和“小嘴”说话。

“青年话题”走的是“小嘴”说话的“草根”路线,这是一种风格;再有一种,走的是“精英”路线,“大嘴”发言,以特约评论员、学者专家的专栏见长。两种风格各有所长,体现了不同的编辑理念。在普通公民尚缺少充分机会自由发言之时,“青年话题”依然希望自己能是一个让公众说话的广场。

当下一直靠自由来稿支撑的“青年话题”面临一个如何保持特色的问题。现在各家报纸的言论,具有某种“趋同”倾向。如果不强调地域性(有些都市报优先评论本地事),我们时常会在不同省市的版面上,看到相同的文章。作者们在选题和表达方式上,也日渐“同质”化,大家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同一个有“价值”的新闻,进行内容大抵相似的评论。

作为一个编辑,这样的“趋同性”,很让人头疼。你看一百篇来稿,可能有三分之一都在写同一题材。原本是一种自由表达的文体,却像是被人为地套上了某种约束,渐渐地变得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起来。对某一个有“评点”的事件,不管有无兴趣和研究,只要它具备“价值”(不排除能发表这一价值),就站出来滔滔不绝一番,这样的作品,到底有多大意义?

讲大道理的话,就是人所共知的那些东西。而且这些大道理是绝对错不了的,放诸四海而皆准。像矿难、污染、腐败等等事件,都可以追根溯源到制度漏洞、管理缺陷、人治大于法治之类的大概念、大道理,说它们有没有用?有用。可一而再再而三的都是这些大面儿上的道理,你就很难说它是学习材料,还是独立思考后的作品。

我有时觉得,某些作者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情结。对于某种价值观、某种理念,他未必就接受,可他知道,这样一种表达能起到“惊人”的效果,也就但说无妨。可能我有些迂腐,总觉得自己都不接受的理念,怎么可以拿来堂而皇之地教训人?如果仅仅是为了“发表”为了“惊人”而说话,还有多少真正属于自我的思考和表达?

所以,我很珍视那些真正关乎“小我”的文章。其一,它不是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我不是说宏大叙事不重要,但事事都推及诸如和谐社会、民主自由、宪政、法治这样的高度,其实是缺少说服力和实际意义的。组成个人生活的,并不是那些高开高走的宏大叙事,而是很多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是一个个鲜活的平凡人物和行为点滴),比如王学进的《鼓掌练习:被迫为人喝彩的教育虚假》。其二,它有个人经验或经历的佐证,甚至有时候,它就是个人经历。这种经历,并不是纯自我的东西,它具有某种共性,能够窥一斑而见全豹,比如冯俊锋的《我是弱者,因为我是记者》。其三,它有个人研究,也就是要有“附加值”(“附加值”是西方评论写作非常强调的一点,指的是在评论中,能告诉读者新闻之外的其他信息,它是对新闻的解读和再发掘),不是对新闻的简单评论,而是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阐述观点。

曾经有读者说,“青年话题”选用的文章,常是地方报纸不用的。就我个人的编辑理念而言,我喜欢那些不追求时效、眼球,而关照“小我”,平和深厚有“人味儿”的好文章,不管它是时评,还是杂文。

插图/幾米

猜你喜欢
大道理时评杂文
画与理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把新闻时评做成报纸的亮点
《杂文选刊》2013年1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
《杂文选刊》2012年12月中、下旬版精彩推荐
漫画·时评
漫画·时评
漫画·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