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训练:阅读课的主题

2007-10-11 10:03余贻贻
中学语文教学 2007年10期
关键词:原型言语技能

余贻贻

语文教学是母语的言语教学,是关于学习如何掌握和运用语言的教学,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个体运用语言进行言语交往活动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重头戏的阅读课,是学生获得语文能力的重要阵地,它的主体、本体应是阅读技能训练课,即充分利用选文进行某一技能训练,从而使学生掌握此技能,获得阅读所有同类文章的能力的课,因此,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明确一堂阅读技能训练课的核心,是进行阅读言语技能训练为中心的“学得”活动,提升并规范学生的广泛的课内外的阅读言语活动,促进学生阅读及整个言语能力的发展,从而为其人文精神的提升乃至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遵循“学得”规律,科学设计教学环节。

我们先从前面余映潮老师的《散步》教例说起。这是一个备受推崇的教例,它鲜明地体现了余老师的“板块式教学思路”的特点。在这节课中,余老师从三个角度有序地安排了“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这样呈“块”状分布的教学活动环节,每一个板块都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一个角度、一个侧面的问题。使得教学步骤更明朗,教学内容更优化,目的性也更明确。

这样的环节设计,使学生能够亲身去从事各项言语活动。在练习的过程中,“学得”的语文知识与技能逐步在头脑中积淀内蓄下来,使“习得”之路较为通畅,随后逐渐内化成受益终身的语文能力。应该说,余老师课中灵动的环节设计、遵循“学得”规律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乐于也易于读懂课文。他的三方面活动内含了许多技能训练的因素,有利于默化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利于默化读这类文章的能力。但很可惜的是,仅仅是默化,他没有从活动中总结提炼出技能,没有正面进行任何一样技能的训练,即没有使技能显化。例如:“拟标题,理解文意”和“品味语言”两块活动几乎没有方法指导;“朗读课文”这一块有读法指导,但未明确提炼出方法教授给学生。如此,阅读能力的默化程度如何、效果如何,就只能完全看学生自己的悟性了。悟性好的学生会意识到读其他文章也该用这类办法,暗中获得或提高了技能水平;悟性差的就仅仅是较愉快地读懂这篇教过的文章,一旦面对其他文章依然不知该怎样去读。由此可见,这种默化式经验型的教学也就很难真正达到以“篇”达“类”的目的。

二、立足文本,对学生进行目标明确的言语技能训练

要达到举一“篇”而达一“类”的效果,必须正面地进行阅读技能训练,并以此为重心来训练学生的言语技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想方设法地促进学生的“习得”,使学生通过“科学世界”的言语技能训练走上“言语发展的高速公路”{1}。

1.明确训练目标,突出言语技能训练的中心地位。

读任何一篇文章都必然运用到全部的阅读技能,但想在一篇文章、一节课的教学中进行文章阅读的各方面技能的训练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尽管课堂上读一文涉及全部的阅读技能,我们仍必须突出某一项技能来进行训练,正面把这项技能的掌握作为教学目的;在具体操作上要立足文本,正面告诉学生这一技能的意义、作用特别是构成因素与操作程序,教师就文中语句或段落作示范,然后组织学生用其他语句或段落进行练习。

我们来看一例。

老师:我们这两节课阅读《〈梦溪笔谈〉二则》,目的不是单纯阅读这二则课文,而是想帮助你们掌握一种读书方法,就是概括课文大意的方法。……请同学们看课文。

(引导学生总结《采草药》各层层意。略。)

……

老师:课文大意最后都是得出抽象概念。这里牵涉到概括课文大意的方法问题,我们今天正要学习概括课文大意的方法。

(发给学生概括课文大意知识短文,学生阅读这篇短文。)

老师:同学们看了这份材料有什么问题,请提出来。

学生5:老师,怎样确定基本概念,我们还弄不清楚。

老师:你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基本概念进行思维,知道吗?

(学生不做声)

老师:你们写作文要描写一个人,要描写哪些内容呢?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外貌、心理、语言、行动、表情……

老师:你们说的这些都是基本概念,你们在运用这些基本概念构思作文。“外貌”“心理”等这些基本概念都是抽象的,他的外貌怎么样、心里想什么,都不具体。

学生5:老师,到底怎样确定基本概念呢?

老师:我发给你们的书面材料上,用逻辑学语言说明概括课文大意的方法,你们一下子体会不了,用通俗的话来说,你们看着一段课文的具体内容,可以想一想这一内容属于什么问题,答案就是所要确定的基本概念。我们来试一试,看这个方法灵不灵。我说几个具体内容,你们看这些具体内容各属于什么问题。

学生:(齐声)好。

(同学们注意力很集中,兴致很高。)

老师:我姓潘名凤湘。

学生2:姓名。

老师:对,你的反应很快。再来,我今年68岁。

学生6:年龄。

老师:对,再来。我原先高度近视眼,视力是0.08;后来眼底病变,视力降到0.05;现在发展到视物不清,视力下降到0.02。

学生4:您的视力。

学生6:您的视力下降的情况。

老师:非常正确!基本概念是“下降情况”,“您的视力”是限制成分。

学生7:老师,怎样确定限制成分,请您说一下,好吗?

老师:好,你们钻研得很细。限制成份是限制基本概念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范围、数量、状态等情况。如《采草药》第一层在“否定意见”前加上了“古时”和“二月、八月”这两个属于时间的限制成分。还加上“采草药”这个属于事件的限制成分。

学生9:老师,从层到节到段概括课文大意有三种方法,联合和择要两种方法好掌握,进一步概括这种方法我还弄不清楚。

(有几位同学轻声附和)

老师:概括有同级概念,还有上下级概念。所谓进一步概括,就是把同一层次的课文大意结合起来,想想它们共同属于什么问题,找到一个总的概念。如同级概念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它们的上级概念是“文学”。我再说一组同级概念,请你们说出它们的上级概念。这组同级概念是:火车、汽车、飞机、轮船、自行车,它们的上级概念是什么?

学生10:交通工具。

(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说:对!)

老师:是的,你们的概括能力真强!我再说一组概念,请你们说出它的上级概念。这些概念是:语文书、数学书、英语书、物理书、化学书、历史书、地理书、练习本。

学生l:(抢答)课本。

老师:对吗?

学生2:练习本不属于课本。

老师:你很细心,能明确区分概念。

(课堂里出现了智力竞赛的气氛)

老师:这些问题,对我来说很重要,可以帮助我充实和完善《概括课文大意》这篇知识短文。谢谢大家!由于时间关系,请你们现在开始概括《采草药》和《雁荡山》二则的课文大意。写出内容提纲,格式参照《活板》一文内容提纲的格式。

(同学们伏案钻研课文,概括课文大意。){2}

这是潘凤湘老师上的《〈梦溪笔谈〉二则》的实录片段。上课伊始,潘老师就明确指出“学这篇课文不只是为了读懂这两篇文章,而且是为了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掌握概括课文大意的方法”。整节课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训练学生概括文章大意的技能,随后的所有教学活动都围绕着这一目的展开。“把教学内容的落点放在阅读方法上,而把较为正确的或较为妥当的理解与感受看成是方法运用的自然结果”{3}。可以说,读懂这篇课文是副产品,通过学课文掌握方法才是真目的,换句话说,上课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渔”之道。这种教学生以阅读的技能方法,才能取得举“一篇”而达“一类”的效果。

2.注重“原型定向”,遵循“学得”规律进行技能训练,以“学得”促“习得”。

“言语技能训练不是字、词、句的习题操练,它是循着精细的心智动作要素和合理的心智动作顺序,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合乎言语心智活动法则的言语活动方式的操练,是按预定的范式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分项逐一有序进行的技术化练习活动。它的前提是熟悉言语过程,结果是内化为能力。”{4}也就是说,言语技能训练实际上是一种言语心智技能训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参照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提出的智力技能三阶段理论(即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三阶段)来进行{5}。对于语文阅读教学,“原型定向”就是在具体的“学得”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可以看得见、听得着的规范合理的言语及其活动方式懂得应该如何去做,必须掌握哪些要素等,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言语活动的步骤及顺序。以此为基础,参照模仿着去做、去亲身实践,就进入“原型操作”阶段了。经过多次的操作,这些要素、步骤逐渐积淀内化为学生的言语能力,完成了“原型内化”阶段。在这一心智技能形成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在“原型定向”阶段的示范尤为重要,这阶段要求教师善于将原型示范给学生,使学生形成完整的活动映像,利于学生的模仿,使学生理解掌握原型,既而进行“原型操作”。从这个角度上说,一位优秀的老师是一位善于示范的老师。

在《散步》教例的“品味语言”这一教学环节中,余映潮老师为了引导学生读懂文章,精心选择了一个小切入口:“建議大家这样来品味语言:以‘字、词、句、段对人物的表现作用为话题,自选文句并联系上下文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评点。”然后,不惜时间,不惜笔墨,具体选择一例句从用词、词序、句式、表现手法等方面给学生以准确的示范:“看例子:‘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你们看老师对这句话的品味:‘散步紧紧扣题,全句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另外一个角度:全句很有意味,不用‘三代人散步而用现在的写法,表现出了浓浓的亲情。还可以品味,‘我这个字摆的地方非常重要,把‘我放在前面,就表现出‘我的一种责任感,且与后面‘我起的作用是相呼应的。还可以看,这个句子的句式很美,是一个倒过来的句子,这样写很庄重,表现了‘散步这件事在‘我心中很重要。你看这个句子,我们从不同的角度都可以品味。”这样准确的示范,其效果是为学生在“原型定向”阶段形成“原型操作”意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又,在《〈梦溪笔谈〉二则》教例中,潘老师为了对学生进行言语技能训练,更是紧紧抓住原型定向阶段给学生以准确示范,他把概括课文大意的方法和具体操作步骤和程序以书面材料的形式发给学生学习,让学生清楚明白地知道应该如何去操作。

3.抓住“原型操作”,科学训练促进技能形成。

“原型操作”阶段的反复实践操作可以强化学生在“原型定向”阶段时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抓住这一阶段训练,对促进学生的技能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学的第三步就要紧紧抓住“操作”这一关键词,对学生进行科学训练以促进技能的形成。

在潘凤湘老师的教读法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就是通过训练培养学生概括句意的技能,也就是前文教例中“具体内容属于什么问题”。为了促进这一技能的形成,老师进行反复训练:“我姓潘名凤湘”,引导学生概括为“姓名”;“我今年68岁”,学生概括为“年龄”;“我原先高度近视眼,视力是0.08;后来眼底病变,视力降到0.05;现在发展到视物不清,视力下降到0.02”,引导学生懂得这是写“下降情况”;还有随后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概括为“文学”,“火车、汽车、飞机、轮船、自行车”概括为“交通工具”等。这样的多次操作,使学生懂得了运用概括的思维方式,使句子的具体内容抽象化,抓住句子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用更具概括性的词来表述这一阅读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再反复操作,就逐渐内化为能力。

如果说余老师很好地引导学生读懂了所教的一篇课文的话,那么潘老师的教法就更高明地以选文为例文,教方法,练技能,从而架设了从“篇”到“类”的桥梁:“篇”—阅读技能—“类”,使学生终身受益。可见,阅读课的主体应是阅读教学本身,教学中不提炼、不讲明方法,只是一味地教学生读一篇又一篇的文章,放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悟得阅读方法,渐渐提高阅读能力水平,这样做费时又低效。阅读课中归纳出阅读的方法直接教给学生,把选文仅仅当做教方法的例子,直接教如何读一类文章,这便是先教学生如何抓鱼,再让学生练习抓,这样,悟性再差的学生也能掌握些怎样抓的方法,从而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总之,一堂好的阅读课一定要教给学生“能理解这类句子、这类文章的技能与方法”,要“授之以‘渔,使学生较快地提高阅读能力”,因为“理解‘一篇只是语文教学的手段,理解‘一类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6}

{1}{4}曾洁、余应源《“科学世界”语文教学科学化刍论》,《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4

{2}《名师授课录·高中语文》,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3}王荣生《变“讲课文”为“教读法”》,《中学语文教学》2007.6

{5}冯忠良《智力技能新探》,《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8.1

{6}余应源《语文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第224页。

上海市紫竹园中学 200233

猜你喜欢
原型言语技能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一起来探案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包裹的一切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人人敬爱的圣人成为了 传说人物的原型
拼技能,享丰收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