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的“有形”与“无形”

2007-10-11 10:03徐思源
中学语文教学 2007年10期
关键词:有形文意文言

徐思源

最近参加一次关于语文教学的讨论,谈到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有老师说,教师的备课,有“有形”的,还有“无形”的。话题是由我去年的一堂课引起的,因为课上留有较长的时间让学生提问,教师答疑指点,因此有老师提出了这样的课是否需要备课的问题。

是否需要备课,我想这不是个问题。无论什么样的课,都是需要备课的,但要让学生提问,那就有许多东西无法准备得很具体。这里有一个对备课的认识问题,如果认为备课就是把上课要讲的内容、要说的话一一写下来,那么这样的课就无法备了,因为你无法预料学生在课堂上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从而准备你的“答案”。但实际上,教师备课,主要的精力不能放在准备这样的“答案”上。备课,要从教材、学生两方面着眼着手,根据教材特点,根据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

比如我上的这一课,是归有光的散文《项脊轩志》。这是一篇明代散文,语言晓畅明白,比较浅显,高一学生自行阅读,能基本理解文意。但毕竟是文言文,它与现代白话文作品不同,在词句以至文意理解上,还是会有一些障碍。有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还应该让学生掌握并积累,使阅读过程成为文言语感培养的过程。因此在备课时,从教学目标到内容,我在“言”与“文”两方面做了准备。从教学目标来讲,课文作为文言文,要强调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文言语感的培养,让学生在文章阅读过程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培养文言语感;作为文学作品,应该突出文学性,让学生“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从教学内容来讲,语言方面,列出十多个常用的,能举一反三的文言实词,也要关注文中的文言句式和数词的用法。在学生基本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基本句式,并能将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从散文鉴赏方面,抓住文章的艺术风格,突出本文的两个特点:一是“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抒写凡人琐事,写人间真情。指导学生用国际视野、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体会明代中国文人的人文精神。二是“风韵疏淡”。指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体会作品疏放平淡的艺术特征。当然,还应考虑适应教学需要的技术手段的运用。运用ppt呈现教师设计的问题、教师对文章的鉴赏、相关的资料等,使用按钮链接形式,避免线性结构,以便课堂上根据需要在必要时展示。运用word文档呈现课文,便于师生共同解析文本。在教学流程上,依据阅读教学教师应以解决学生的问题为要务的理念,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提出词语解释、文意理解和艺术鉴赏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课文疏通和作品鉴赏的指导。

这些准备,应该说都是“有形”的备课。那所谓“无形”的备课又指什么呢?笔者理解,应该指教师的文学修养、文化视野、人文情怀等等,具体到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即指教师对作品以及相关问题的思考见解,与作品相关的语言文化知识的积累,对学生学习水平、学习心理等等的了解。只有老师具备这样的学识学养,才能对教材、对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形成合适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进程中,才能应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和即时生成的课程资源。前面提到的老师们所谓无法备的课,指的就是这些。确实,这些问题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准备的,要靠长期的积累,所以称之为“无形”的备课。“无形”的备课,其实比“有形”的备课更重要,是教师水平的体现,也是课堂教学更为需要的。特别是在更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今天,教师要应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产生的问题,那就必须重视这“无形”的备课。只有当你对教材、对学生“胸有成竹”时,你的判断才有可能是正确的,你的指导才有可能是恰当的,你才有可能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

再回顾我上《项脊轩志》的体会。首先,自己对此文的思考见解,帮助我找到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的切入点。比如文章的主旨,教参以及一些鉴赏文章,都只谈作者感慨物是人非,怀念已逝亲人,悲叹辜负祖母厚望的哀痛,其实在这哀痛之中,恰恰隐含着少年的跃跃欲试和振兴家族之志,如若补出课文删节的段落,这一层意思就更明显了。我就将此作为点拨学生进一步思考的切入口。再如文章的艺术特色,一般都借姚鼐的评语“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形容此文风格。但对学生来说,所谓的“不要紧”是怎样的呢?我让学生联系明朝的时代背景,再放开视野,看一看地球的另一面,欧洲当时的时代风云。文艺复兴时期,在人文主义兴起,人性、自我意识被唤醒的国际视野下,来观照中国明代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学生就明显感觉到这“不要紧”中的大意义了。其次,对学生学习心理和知识水平的了解,帮助我应对课堂上产生的问题。我这一课的教学,基本是学生提问,教师答疑并点拨,引发思考和讨论。事先没料到的是,一位学生怎么也弄不懂为什么作者的妻子为何要转述诸小妹的疑问“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连连发问不罢休。在他看来,这阁子怎么样是不应该有什么疑问的,因此小妹们就不应该有这样的疑问。我判断,他这是一种“纯理科”的机械思维方式,又缺少生活经验,不能理解夫妻之间表达情感的委婉方式。我引导其他同学来解答并启发他,因为判断正确,问题得到了解决。

这些,都不是在课前的备课中在短时间内能解决的,对作品的深入解读,形成自己的见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应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实也不仅是一个“机智”的问题,光有聪明机智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见识学养和对学生的了解。因此,“无形”的备课,其实就是教师长期的学习修炼,是一个不断增长知识,拓宽视野,提高品位的过程。这对于语文教师,是尤其重要的。

江苏苏州市第十中学 215000

猜你喜欢
有形文意文言
10 Threats to Ocean Life
未定义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参考答案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从有形看到了无形
勿让“排他性”判断遮蔽语文纯粹的美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精致概念,化“无形”为“有形”
书面表达练与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