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意外” 衍生“精彩”

2007-10-11 10:03倪春云
中学语文教学 2007年10期
关键词:意外背影预设

倪春云

近来读《杂文报》,有一篇何发祥写的文章《拿什么感动你,我的学生》,对于文章里所列举的三个教学片段,需要得到学生什么样的回答,作者才感到满意和成功?笔者读后,对作者的结论不敢赞同,另有看法。现在,全国上下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允许和鼓励学生针对课文内容,在课堂上发表不同意见和看法,课堂上教师得不到预先设定好的答案和目标,怎么能就断定自己教学失败,就断定学生没有感动之情呢?是不是非要得到事先设置好的、期待中的“感动之情”,才说明课就成功了呢?

请看文中对一段课堂教学片段的描述:

滕格尔《父亲》那辽远、苍凉的音乐在教室里回荡,我精心准备的《背影》公开课就这样开始了——

因为今天听课的既有老师,也有主管部门的领导,所以我格外地认真;学生们的情绪也很快地被调动起来——作者情感、父子深情、离别情景,都在我声情并茂的讲述中,自然地融为一体。

课堂静极了,我被文章中的父爱深深感动着,学生们也睁大了眼睛在静静地听我的分析……于是我又情不自禁地朗读起课文:“……我的眼泪又来了……”

突然,在一个角落出现了声音:

“又是哭!真没出息,还像个爷儿们吗?”

“真是的,不就是一次分别么?好像是要永别似的。”

声音虽然很轻,可于我却是分外地刺耳。我忽地有一种被人掏空的感觉,再也没法把课文读下去了,竟呆呆地看着声音发出的方向,说不上半句话来。全班同学都一齐扭过头,看着刚才说话的几个同学,他们大概是在估计:这回老师会狠狠地教训这几个破坏了课堂纪律的家伙吧。

可我终于没能开口,我绝望了:我的这堂精心准备的公开课,失败了……

我不明白:我的这些为了一个虚幻的偶像或者渺茫的承诺就可以大喊大叫甚至痛哭不止的学生为什么今天竟是如此的冷酷,而这些活生生的、随时随地都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故事为什么就不能打动他们的心呢?

应该说教师范读课文是十分成功的,因为“课堂静极了”,“学生们也睁大了眼睛”,可见所有学生都被老师吸引了,都认真听了,特别是轻声发表不同看法的学生,他们不但认真听了,还有了自己的想法,这是难能可贵的。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却没有被感动呢?“又是哭!真没出息,还像个爷儿们吗?”是啊,“男儿有泪不轻弹”嘛,这可是你们老师教的,怎么现在却又让我们“悲伤着作者的悲伤” 呢?如果教师就这样断定我们的学生对人间真情“如此冷漠”,就这样断定这堂精心准备的课是“失败”的,那么试问,是否当老师读到“我的眼泪又来了”,教室里一片呜咽声才算成功呢?当初中学时代的我们,在课堂上学习《背影》时,是否就被老师的三言两语感动得热泪盈眶呢?我想也未必吧!

而《背影》毕竟是《背影》,半个多世纪以来,《背影》作为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名作,一直深深地感染着几代人;而我们也必须承认,我们对于《背影》的感动绝非仅仅来自于课堂,它还源于我们对作者写作背影的了解,源于成年后我们基于自身经历而对作者情感体验的深沉理解。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似乎还能深切地感到,《背影》的情感力量不仅在于文中写了几次背影,流了几次眼泪,而且在于他写出了两个男人在一个纷乱的世界里所承担的责任,所感受到的来自各方面的心理压力,他们在奋斗过程中精神上的自豪与无助,以及由不可避免的衰败引起的绝望,这种深刻的精神悲剧才是最感人的。可以说,《背影》不仅仅具有艺术的魅力,更是人生历练的结晶,而这种对人生的悲悯情怀,又怎么能让不谙世事的学生们在课堂内短时间就全然领会呢?

那么,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不流泪”“不感动”,面对学生的“旁逸斜出”,我们如果能从新课程改革的角度去理解和看待这些学生,尊重这些学生的看法,并及时引导他们根据课文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结合自身经历去理解文中所体现的父子间在困境中彼此体贴、相互怜爱的真挚深厚的感情,相信这些敢于亮出不同意见的学生,会学得更好更深刻,这节语文课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碰到因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持不同观点,从而导致学生的种种表现偏离教师预设的情况,倘若教师在这种“意外”面前束手无策,甚至陷入“意外”制造的误区,那么就会偏离甚至牺牲教学目标。

如何直面课堂上的“意外”,如何巧妙利用“意外”,引导“意外”,激发“意外”,化“意外”为难以预约的精彩呢?

首先,因为“意外”往往先来自学生,教师要有相应的思想准备、教学准备,最大可能地预见“意外”,将“意外”纳入课堂预设视野,化“意外”为“意料之中”。

1.预设学生的“已知”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他的作品中有过这样的一段经典表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这一教学理念。而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因此,教师在备课和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分外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2.预设学生的“未知”

教师不但要掌握学生的“已知”,还应该预设学生的“未知”。对于一篇文章,学生可能知道了什么,知道了多少,又有哪些是可能不知道的,“未知”的,教师应该“心中有数”,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有“弹性区间”,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对过程要多作假设:学生会有什么反应?我又该如何引导?不妨多模拟些情境,多估计些情况,使预设更有宽度、厚度、深度和广度,在横向、纵向相结合的预设中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地进行对话,也才有可能达到许多预约的精彩。

其次,不管预设如何巧妙、精细,“意外”往往会不期而至。正因为课堂生成的动态资源是具有随机性和偶发性的,这就需要教师拥有一双慧眼,敏锐地发现、捕捉、利用这些资源。当“意外”悄然而至时,教师的第一反应是辨识其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去伪存真,作出教学决策:是否有用?何时使用?怎样使用?继而确认资源的特点,取其精义,并将之融入教学过程。“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有成效的学习时刻”。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资源识别力,而只有那些勇于进取、勤于思考的教师才会使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得到提升,教育智慧不断地发挥作用。

三是教师既要深入研读文本,在文本解读上有个人心得,又要博览群书,提高文化素养。特级教师王崧舟说得好:“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富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持起语文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资源支撑起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教师的神性。”(《语文的诗意之思》,见语文新天地网站,2005.1.19)先进的教学理念下生成的开放的课堂,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样还须具有基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上的教育素养,唯有这样,教学机智才有丰厚的生长土壤,才有可靠的基础保障,才能厚积而薄发,教师在身临课堂“意外”之际才能从容不迫,化“意外”为不期而遇的“精彩”。

浙江玉环县沙门中学 371607

猜你喜欢
意外背影预设
主题:背影里的爱
背影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背影
菲律宾年底“意外”加入亚投行
“意外”服药被轻判李宗伟“五一”复出
背影
浅析预设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