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教学立足生活

2008-03-07 05:56骆铁苗
中学理科·综合版 2008年3期
关键词:科学知识生活化笔者

骆铁苗

新科学标准强调科学教学跟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学生为本,贴近生活,贴近时代。以“生活”为基石的科学教学会使学生学习内容更有实践性和挑战性,学习兴趣更加持久,有利于学生建构与生活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科学知识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周围,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科学学习中探究生活,在生活中探究科学,让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一、课堂学习中融入生活

1课堂“导入”生活化

课堂的引入非常重要,如果学生看不到课题与生活的关系,感到知识枯燥和乏味就会失去主动探究的欲望。我们要努力寻找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作为课堂的切入点,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出发提出相关的问题,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科学探究》这一节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在讲台上出示甲、乙、丙三盆温度稍有不同(如20℃、30℃、40℃)的水,叫两名学生上台把手分别放入甲、丙中,一段时间后,再把手放入乙中,让他们说出乙是热水还是冷水,结果两位同学的结论正好相反。后又让学生依次从低温到高温去感觉,他的感觉与前面两个的又有所不同,然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兴致高涨,效果显著。又如在学习《密度》时,我们可以以一系列的生活化导人课题:你知道家里每个月大约要用多少自来水吗?家庭消耗的自来水是用水表来计量的,由水表直接读出的是用户消耗自来水的体积,而自来水公司却是按用户所用水的质量计费的。你能把水的体积转化为质量吗?几个简单的问题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学生就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课程内容不该是单一的、理论的,而是要呈现学生的生活经验,让知识进入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履历情境”中。这样的学习才是探究性的、才是有意义的。

2课堂“过程”生活化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学生感兴趣的是生活中碰到的种种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过程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例如在学习《家庭电路》这节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本来因天气较暗教室中的灯一直亮着,当学习到用电器时,笔者暗地里故意把闸刀给拉下了,学生就奇怪了。于是笔者请一名学生重新插好插头,可是灯还是没有亮起来。于是笔者提出:“谁能把这灯的故障找出来?”,这下学生的情绪都调节起来了,有的说可能是灯的接触不好,有的说可能是插头没插好,有的说可能停电了……然后请学生上台逐一验证假设并找到了原因,学生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能使学生体会科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科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生才能爱学、乐学。

3课堂“思维”生活化

教师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更应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学以致用是科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科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在学习《功率》中笔者举了这个例题:春天来了,某一学生想到杭州去参观动物园,他想上路时间尽快些,还想在车上多看看沿途风景。现给你一张列车时刻表,请你帮他选择是坐哪种车型及哪段时间出发最适宜?并算出乘车的速度;在乘车过程中根据风及路边景物选择合适参照物来判断物体动静情况,在爬山时的能量如何转化?如果要算出他的上山功率他该带哪些工具?必须算出哪几个量?等等。通过这种题型训练,增强综合思维能力,使学生考虑问题更全面、更细致、更科学,大大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的科学教学才能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课外学习中渗透生活

1课外活动科学化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我们就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暂时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探究潜能,应鼓励他们进行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科学活动,也就是指导学生“搞科学”。课堂探究受时间条件的限制有许多活动不能展开,课外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学到《光的折射》时,笔者带学生在江边附近捡了几根棒插入水中,他们看到棒向上弯曲,即光线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中,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再让学生看岸边树木的倒影,光线只在同一种物质中射到反射面上时改变了传播方向。这时让他们归纳两种情况的差别和原因。通过这个生动而且直观的现场实验,学生对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产生了深厚的兴趣,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飞跃。把生活中碰到的问题都作为探究主题,生活中的事物都作为探究的实验材料,学生对许多生活中的现象会习惯于用科学的知识去解释,从而获得了大量的课外生活知识,学会了调查,学会了探究,切实提高了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家庭生活科学化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而学生自发产生的兴趣更能刺激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教师更应关注学生感兴趣的是什么,喜欢探索的是什么。例如在学到《杠杆》这节内容时,笔者让学生们在家里找找日常生活中的“杠杆”及了解它的作用。并提出如果在建造房子,要搬用大石头,你打算怎样搬,怎样最省力的问题。再如探究《厨房中的科学》:(1)醋、糖、盐、酱油等的性质用途;(2)用什么方法可除热水瓶中的水垢?(3)如何清除厨房油烟?(4)把蛋壳放入醋中,观察看到的现象等等。另外如洗衣服时看到五颜六色的肥皂泡,现代化的科学电器设备,照相机的使用方法和原理等等,无一不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实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自觉和主动的科学家”。

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正是当今世界理科教育改革的趋向,也是我国科学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科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如果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科学知识在生活中升华,必定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科学知识生活化笔者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饮料瓶中的云
探析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
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