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共两党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不同认知

2008-04-30 04:13成锐航
关键词:近代中国现代化

成锐航

〔摘要〕近代中国实现民族独立、社会解放、国家重建、经济发展等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关键问题。围绕上述四个问题,国共两党形成了各自关于解决中国现代化问题的不同思路。关于民族独立问题,国民党始终都不能将反对帝国主义坚持到底,而中国共产党则坚定而又彻底地反帝和追求民族独立;关于社会解放问题,国民党是试图在保存封建制的基础上实行现代化,因而无法真正实现社会解放,而中共则认为必须采取革命的手段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民、实现社会解放;关于国家重建问题,国民党坚持通过一党专制、个人独裁达到建立有权威的政府的目的,而中共则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家重建方案;关于经济发展问题,国民党坚持的是有利于官僚资本发展的政府全面控制经济的模式,而中共则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方案。二者的不同主张最终决定二者在中国现代化发展中的不同命运。

〔关键词〕国共两党;近代中国;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8-2689(2008)01-0135-05

近代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主要是解决民族独立、社会解放、国家重建、经济发展等问题的过程。国共两党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产物,二者自诞生之后,又成为对中国现代化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政党。自20世纪20年代两党诞生至1949年国民党退居台湾,二者对上述四个问题形成了不同认识、不同理解,这也造成了它们不同的政治命运。

民族独立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实现全面自主现代化的前提。殖民主义者对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入侵客观上给这些地区带来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强行将他们卷入了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中。但是殖民主义者始终都是将殖民地半殖民地作为原料基地和商品市场的,他们入侵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实现自身的利益。殖民地半殖民地所开始的资本主义化也是被殖民主义者纳入到自己的利益范围内,以不损害自身利益为前提,一旦危及了自身的利益,那么他们就将以种种措施限制、打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发展。因而在宗主国的统治下,殖民地半殖民地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现代化。但是这种现代化终究是被动的、不完善的、畸形的。所以殖民地半殖民地实现真正的现代化首要的前提就是取得民族的完全独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陷入半殖民地的境地,中国要实现现代化首先就必须争取民族完全独立。

国民党在“打倒列强”的旗帜下取得了政权。1927年以后,国民党虽然在收回国家主权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始终都不能将反对帝国主义坚持到底,而重新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又丧失了部分国家主权。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不久,开展了一场颇具声势的“废约”谈判,谈判中中国收回了部分主权。但是,在与列强签订的新条约中往往又留了一条“尾巴”。“废约”谈判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也就偃旗息鼓了。抗战时期,形势特别。1943年国民政府开始就废除不平等条约、签订新约与英美等国进行谈判。虽然不平等条约形式上基本被废除了,但是新约废除的主要是政治特权,并未废除所有的特权,如外国在华投资设厂、经商、办学、设教堂等问题就没有涉及。1945年国民政府与苏联订立《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该条约是苏英美背着中国在雅尔塔事先决定的,有关的谈判是在苏联的高压下进行的,苏几乎是强迫中国接受各种苛刻条件;条约有关旅顺、大连、东北铁路和外蒙古的内容,都严重侵害了中国的主权。抗战胜利后,英国又重占了香港。在这一事件中国民政府又表现出软弱妥协的态度。之后,国民党为换取美国对其内战政策的支持又与其签订了一系列形式上平等、实质上不平等的条约。国民党的所作所为已表明,它在统治中国的整个时期对列强采取的基本上都是软弱妥协的态度,虽欲完全收回主权,但又不敢与他们彻底决裂,追求民族自立,因而往往在妥协中又丧失了部分主权,终究不能实现民族的完全独立。

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双重作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1](630)在这里指出了列强入侵在客观上迫使中国社会开始现代化,而且更强调了这种入侵对于中国现代化的负面影响。基于这种认识,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帝国主义是压迫和阻止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之一,“是中国人民的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1](633)因此,他们始终坚持要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反帝和追求民族独立的精神是坚定而又彻底的。早在1922年中共二大上,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纲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并为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做出了最大牺牲。抗战即将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中,帝国主义是其革命的首要对象。中共的态度始终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待帝国主义是毫不妥协的,它追求国家主权完整、民族完全独立的精神是始终如一的。

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也是社会整体转型的过程,其中重要的方面是要实现社会解放,以达到人的全面发展。而且后发型国家在进行现代化时也需要社会解放,以实现社会动员。没有实现社会动员的后发型国家是不可能完成向现代化变迁的。因而社会解放、实现人的发展既是现代化的目标也是现代化的动力所在。中国是一个有两千年余封建历史的国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租佃制经营方式,严重地束缚着中国农民,使中国农民依附于地主阶级,毫无个人自由和民主权利而言。鸦片战争后,虽然封建小农经济遭到一定的冲击,但在中国广大农村中,农民依旧被封建主义严重地束缚着。这一方面使得农民无法获得自由和自我管理的权利、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另一方面也使中国现代化缺乏足够的支持和动力。所以近代中国亟需解决社会解放问题,而这一问题的核心就是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关系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关系,实现农民的解放。

国民党对于农民问题是十分重视的,也强调要解决土地问题。孙中山就深刻感到封建土地所有制对农业、农民的束缚,因此主张对农业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进行变革。为此他提出了土地国有和平均地权的纲领。后来在制定新三民主义的“扶助农工”政策时,又提出要用“政治和法律”来解决农民的“耕者有其田”问题。1929年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土地法原则》,1930国民政府公布《土地法》。其核心是收土地税以土地价值为根据,地价由地主申报,再经政府估定,以政府所定价值为征收土地税标准。其目的是限制土地过分集中和防止土地炒卖投机。同时在《土地法》中正式规定了“二五减租”。1936年7月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通过萧铮领衔提出的《请迅速改革租佃制度实施耕者有其田案》。由此可见,国民党在理论上是力图解决土地问题的。但是国民党的方案不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而且由于其始终未能有一个加以贯彻实施的方法,因此其各种方案始终也未能在实际中得以实施。“二五减租”曾在浙江试行过,但在遭到地主的强力反抗后,便订立了《浙江省减租暂行办法》,以二五减租继续“名存”来安抚减租积极分子,以“实亡”来满足地主的实际利益。[2](270-273)《土地法》虽经通过却也不落实,国民党从中央到地方“关于推行革命的土地政策,往往是‘推、‘拖了之”。[3](116,72)1931年全国22个省的自耕农、半自耕农、佃农分别占农民总数的46%、23%、31%,而1947年分别是42%、25%、33%。半自耕农、佃农的增加、自耕农的减少表明国民党的农村政策没有丝毫效果。这就表明,国民党是试图在保存封建制的基础上实行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必须采取革命的手段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民,实现社会解放。1922年11月,中共中央起草的《中国共产党对于目前实际问题之计划》专门列了“农民问题”一项。1926年9月毛泽东指出:“农民问题乃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所谓国民革命运动,其大部分即是农民运动。”[4](37-38)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土地革命斗争。毛泽东在领导土地革命初期,及时总结革命经验,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和《兴国土地法》,后者将前者的“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并将土地无偿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彻底地废除了封建土地关系。抗战时期,中共在土地问题上采取了“减租减息”政策。减租减息政策在实际中减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对农民的压迫,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农民。抗战后,为适应形势需要,中共又对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政策进行调整。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五四指示”,中国共产党关于土地问题的政策从“减租减息” 转向“土地改革”。1947年9月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正式确定消灭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到1949年6月革命在全国胜利前夕,在拥有2.5亿人口,面积约230万平方公里的解放区(不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和华南)中,已有约1.5亿人口的地区实行了土地改革,其中农业人口中约1.25亿广大贫雇农获得了土地,中农也普遍获益,农民从历年的减租减息和土改中,从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手中获得土地2500万公顷。由此可见,在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都提出了解决土地问题、解放农民的相应的政策,并且始终坚持强调将这些政策加以彻底贯彻实施。

世界现代化历史经验表明,任何国家在进行现代化时都需要一个统一而又稳定的政治环境,对于后发型国家而言,主要就是要实现以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为核心的国家重建,即建立一个强大而有权威的政府。软弱低能而又缺乏权威的政府,很难担负起建立秩序、维持稳定的重任。一个强大而有能力的政府,能够充分地发挥政治体系的功能,合理而有效地解决矛盾、化解冲突、协调和平衡各种不同利益要求,而一个有权威的政府,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提高行政效能;并且后发型国家在现代化启动中,首先遇到的常常是制度上的障碍,这就要靠政治权力直接介入才可能较快地排除或较快地加以适当的调整。中国是一个后发型现代化国家,鸦片战争后,政府的政治权威日益丧失,政治局面动荡不安。辛亥革命后,国家更是四分五裂,军阀割据混战,中央政府毫无权威而言。这就阻碍了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国民党对于实现统一和政治稳定始终都十分重视。但是纵观其在大陆的整个时期,总是坚持通过一党专制、个人独裁达到建立有权威的政府的目的。1927年后的国民党将孙中山的“训政”思想曲解为一党政治理论并加以实施。1928年国民党制定的《训政纲领》列出了党治原则:训政时期政权由国民党代表行使;训政时期政府由国民党产生,并对国民党负责;训政时期关系政权的法律由国民党制定,并由国民党来修正与解释。1929年通过的《确定训政时期党、政府、人民行使政权治权之分际及方略案》,在事实上否定了除国民党外其他政党存在的合法性。1931年5月《训政时期约法》颁行。该约法的基本精神是确立蒋介石的独裁制。6月蒋兼任行政院院长。1935年蒋又在党内任中常会副主席(主席胡汉民未到职)、中政会副主席(主席汪精卫未到职),从此蒋集党、政、军最高权力于一身。抗战时期,迫于形势压力国民党在政治方面有所松动。但就本质而言,其还是不放弃一党政治、个人独裁的理念。抗战胜利前后,蒋介石先是敷衍后是拒绝了中共提出的、并得到广大中间势力热烈拥护的建立“联合政府”的建议。1946年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停战协定》、《政协协议》,挑起内战,试图以武力消灭共产党,实现其一党政治、个人独裁的政治稳定和国家重建。因此,国民党实际上就试图通过建立独裁的政府以实现政治稳定。近代中国的国家重建要求建立强大而有权威的政府,但是近代中国社会又出现了社会阶级(阶层)多元化发展的状况。这种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就对政治体制提出了参与扩大化的要求。这样近代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进行国家重建。而国家重建又具有建立有权威的政府和实现政治民主化的双重主题。并且政府或个人权力的无限集中和扩大,高度集中而无限制的权力只能导致政治腐败。抗战中的共产党及中间势力迅速兴起,他们的参政要求迅速提高,这在客观上要求国民党能够及时提高政治制度化水平,增加参政管道,以调节容纳新兴的社会力量,在此基础上保持政治稳定、实现国家重建。很显然,国民党一党政治、个人独裁的政治方案与这种客观要求是相背离的

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家重建方案。这一共和国的国体起先表述为“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统一战线的政权”,后来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最后规范化为“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就是在普选制的基础上产生人民代表,然后由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机构的职能,选举各级人民政府,制定法律,并且监督政府依法处理一切事务。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方案实质上是要保证了各种社会力量对于自身利益的诉求和民众对决策的参与及政府行动的制约。同时,这一国家重建方案强调要保证中央政府控制地方性和区域性的权力,实现政治体系内权力的传递或变更按公共选择的规则和程序进行,保证民族国家的整合,把权力集中于公认的国家立法机构手中。这就保证了强大而有权威的政府的建立。当然,中国共产党的方案并没有被国民党所接受,近代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决定了中共及其他中间势力必然采取武装斗争的方式推进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

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经济发展特别是实现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和核心。17世纪后当西欧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时,中国却依旧在封建农业社会中徘徊。鸦片战争后中国倍受凌辱,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日益困苦。如何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是近代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对此国共两党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认识和方案。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必须促进经济发展、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且为此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方案。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毛泽东就批评了那些不重视经济建设的意见,他说:“同志们,这些意见是不对的。抱着这些意见的同志们,他们不了解如果不进行经济建设,革命战争的物质条件就不能保障,人民在长期的战争中就会感觉疲惫。”[5](119-120)如果说此时毛泽东强调经济建设主要是为了保障革命战争的话,那么到40年代他则明确指出了发展经济是共产党的任务、是革命的目的。1945年3月他指出:“中国战后,最急需的是发展经济。”[6](314)为了发展经济,中国共产党40年代提出了系统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方案。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7](1253)新民主主义经济在经济成分方面坚持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这些经济成分包括: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及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为了迅速改变中国落后的经济状况,发展生产,中共特别强调要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1944年5月毛泽东明确宣布:“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8](146)同年8月他在致博古的一封信中进一步指出,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正是我们革命的任务。关于资本主义经济,中国共产党人明确肯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要发展资本主义的。“我们共产党人根据自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地知道,在中国的条件下,在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下,……一定要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社会的向前发展。”[9](1058)此外,为发展经济,中共还强调要吸收外资。1949年中共又提出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综上所述,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发展经济的方案就是:在实现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基础上,坚持多种经济共存发展,特别是允许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以实现工业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奠定物质基础。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坚持的是有利于官僚资本发展的政府全面控制经济的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逐步形成。如前所述,国民党坚持一党政治、个人独裁,因而这种国家垄断资本实际上就控制在少数国民党官僚手中。另一方面这种模式也使一些大官僚、大买办、大商人、大地主利用他们的政治特权,而聚集起大量的私人财富。这样就产生了中国资本主义中的一种特殊成分:官僚资本。官僚资本的形成始于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对于金融业的垄断。抗战后,官僚资本急剧膨胀起来。国民党政府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一般资本主义国家由正常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垄断阶段,从而形成的国家垄断资本不同,它是在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通过政权力量,采取超经济手段积累巨额财富,从而形成的。利用政权力量,采取超经济手段聚敛财富是中国官僚资本的本质特征。因而随着官僚资本的扩张,民营资本必然衰落。从1936年到1947/1948年,在产业资本中,国家资本年均增长6.72%,而民营资本年均下降了2.05%。[1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计划进行经济恢复与重建。但不久由于政治上选择了内战政策,直接导致了其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国民党在其大陆时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工业化。但是很难说其主观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943年国民党内印发了蒋介石的《中国经济理论》一书,表达了蒋关于发展经济、进行工业化的思想。“书中反对西方自由企业,要求实行反马克思主义的儒家极权主义。它对中国工业化的指导方针是建设一个有强大国防力量的国家,而不是谋求人民大众的福利。”[10](236-237)这就是说,国民党进行经济建设、进行工业化主要是为了维护其统治的。所有这些表明,国民党在进行经济建设时秉持了政府全面控制经济、发展官僚资本而限制私人资本发展的思想,其目的也不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实际中不断打压民族资本,而内战政策的推行又将国家经济推向了崩溃的边缘。因而国民党的经济建设从本质上讲是不能真正促成中国经济的腾飞,不能使中国实现现代化的。

综上所述,现代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中国实现现代化主要要解决民族独立、社会解放、国家重建、经济发展的问题。对于这四个问题的不同解答决定了各种政治力量所选择现代化道路的差异。共产党坚持的就是新民主主义现代化道路。国民党坚持的是在保持妥协性、封建性、官僚性基础上的现代化道路。共产党所提出和坚持的现代化道路,符合中国社会实际,反映并且符合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要求,是一条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现代化道路。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它是符合发展趋势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萧铮.中华地政史[M].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

[3]萧铮.土地改革五十年[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

[4]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李君如.毛泽东与近代中国[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

[7]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9]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费正清.美国与中国[M]. 张理京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适存)

On Different Cognitions about Chinese Modernization of the KMT and the CPC

CHENG Rui-hang

(Hebi Vocat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Hebi458030,China)

Abstract: The key issue to Chinese modernization is to achieve national independence, social liberation, national reconstru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odern China. On the above four issues, the KMT and the CPC formed different ideas on the settlement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On the national independence, the KMT could not always adhere to resist imperialism, and the CPC insisted on anti-imperialist firmly and thoroughly and in pursuit of national independence; On social liberation, the KMTtried to realize modernization on the basis of preserving feudal system, so it was unable to achieve social liberation truly. But the CPC thought that it must abolish the feudal land ownership, liberate the peasants, and get the realization of social emancipation;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untry, the KMT adhered to the one-party dictatorship, established a personal dictatorship for purpose of the authority Government. But the CPCproposed a program of new democratic republic of national reconstruction; On the issu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KMT adhered to the way of bureaucratic capital which was controlled by the Government. But the CPC proposed the new-economy program. Two different idea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decided that the KMT and the CPC had different fate.

Key words: KMT and the CPC; modern China; modernization

猜你喜欢
近代中国现代化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敢立潮头唱大风
近代中国孔子形象的变异及其原因分析
西方民族概念引入近代中国源流考
阿甫夏洛穆夫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所作的贡献
我的女巫朋友
从甲午战后到五四时期,中国人对日本、俄国认识的演变与比较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