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的领路人

2008-10-07 11:34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8年9期
关键词:教材语言英语

1964年,18岁的周国彪踏上了去古巴哈瓦那大学留学的飞机。临行前的一个月,他和其他几十名从各地选拔出来的优秀高中生一起,在北京接受培训。陈毅等国家领导人前来视察,告诉他们,国家急需外交方面的外语人才,希望他们早日学成回国。

1968年,文革浩劫。服从分配,周国彪站在了一七一中学的讲台上,这一站,就是38年。不是最初的梦想,却成为最终的热爱。38年,他始终坚守在这条时代和历史为他选择的路上。在这条路上,他为无数学生铺就了更为开阔的人生之路,为英语教学开辟了一条创新之路,为青年教师走出了一条教书育人的成功之路。

89届学生王蕾,现任挪威外交部首席翻译,1997年江泽民访问挪威时任主翻译;99届学生戚悦入大学仅一年,就在全国第六届“21世纪杯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周国彪的教学论文也多次获得全国和北京市“优秀论文一等奖”;2004年正式挂牌的“周国彪英语工作室”的两届成员中已有3人被评为 2007年北京市骨干教师,被周国彪带出来的优秀青年教师已不能以个数计。

然而,起初的周国彪是受质疑的:老师要以“传道授业”为重任,他却总是让学生自己说;老师要备教材备教案,他却总是强调要“备”学生;英语老师要教词汇教语法,他却说更要教产生这种语言的文化。也许,周国彪这位老师当得的确不那么“纯粹”——

导演周国彪

说周国彪是导演,绝不为过。在他的眼中,上英语课就好像是演一台戏,教师必须是成功的导演。他的工作就是要调动学生充分发挥、演绎。

听过周国彪英语课的老师介绍,周老师一走进课堂,一声“Good morning”或“Hello”拉开本节课的序幕,气氛似乎一下子就轻松起来。他的体态语言极其丰富:热情的目光、变换的手势、自然的微笑、时不时地点头或摇头,他用这些营造与学生交流的氛围。他通过精心创设的情境、全英语讲授,引导学生置身于语言实践的环境;他通过巧妙的设问,调动学生表达的欲望;他通过幽默的评说,吸引学生放松地表达自己。在他的课堂上,最常听到的是“Good”或“Wonderful”这类鼓励的词语。即使学生的表达出现错误,只要不影响整体思想的表达,他绝不打断,只把典型的错误记录下来,待到课堂总结时再集中讲解。在课堂这个舞台上,他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做主角的快乐。

学生如演员,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个性的学生来发挥;不同难度的问题,需要不同基础的学生来回答。周国彪每接一个班级,都要“备学生”,力求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各有所得。

课本如同剧本,他的工作是要用最生动明了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学透课文,运用它而不拘泥于它。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尽力寻找语言材料与生活的结合点,用生动的语言和灵活的方式让学生吃透课本,充分利用“一词多意”、“一意多词”、“一句多型”,引导学生将语言用到生活中,将文化融于语言之中,是周国彪在课堂上着力去做的。他采取“以点带面”的学习方式,依靠教材但不固守教材,抛开教材进而返回教材,最终激活教材。周国彪说:“教材不是‘圣经,它是发展的和开放的,要让教材服务于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教材。”“以人为本,以学为本;因学论教,教学做合一”,周国彪正是这一教学理念不折不扣的实践者。

学者周国彪

“我实实在在是把教学当成一门学问来做的。” 教书,就得实实在在做学问;为师,应当兢兢业业成学者——这是周国彪的信念。他对语言学科的钻研,对教学理念的反思,对教育本质的探求,也的确与学者无异。

青年时代的周国彪由于不是师范出身,一心想搞清教学本质的他抓紧时间进修了教育学、心理学、外语教学法等一系列专业课程。同时,他还广泛涉猎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等相关的背景知识,将知识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为学生们展示出一幅幅生动的异域画面,吸引着学生爱上英语课。每节课后,周国彪对课堂得失反复思考,并用本子记录下来。他将学生课堂的学习状态作为自己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对每一处可以完善的地方认真总结记录。

1990年,44岁的周国彪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国家教委组织的英语专业选拔考试,作为全国中学外语教师两名代表之一,以国家教委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国纽约州教育部访问与讲学一年。这一年,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语言文化教学的学习和钻研上,与来自德国、西班牙、法国、意大利以及东道国的学者们共同探讨基础语言文化教学的改革。在纽约州立大学及下属高中,周国彪讲授的中国文化与历史,总是吸引着众多的异国听众。在研修中,周国彪完成了《汉英语言比较》专题研究,撰写了《汉英语言的比较研究》等多篇英文论著。由于出色的教学及研究成果,纽约州立大学聘请他留美任教,但是,面对优厚的物质待遇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周国彪选择了谢绝。他说,“那一年多的时间,我心里琢磨的都是怎么用学到的东西更好地教学生们学英语,留在美国,我的心思不都白费了吗?”就这样,周国彪再一次站在一七一中学的讲台上。

在学校,周国彪的学生说他是个学者型的老师,美国人怎么说这个,怎么看那个,哪个国家有什么风俗,他都能讲得清楚明白。听过周国彪课的老师说,他站在讲台上就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风度,他的课撒得开,纵横自如;收得拢,聚意点睛;登高望远,挥洒自如,使人如沐春风。而周国彪自己说,他记得陶行知的一句教育名言:“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大众是长进得很快的。教师必须不断的长进,才能教大众。一个不长进的人,不配教人,不能教人,也不高兴教人的。”

带路人周国彪

力求长进、思维活跃、对一切新鲜事物感兴趣,周国彪总是开风气之先。在并未要求中学英语课全英语讲授时,周国彪已经这样做了;当英语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声音还未浮出水面时,他的课堂已经如此了。现在,他更是以“以学生为主体,以主题为线索,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严、活、实”的教学风格,“因学论教,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英语教学理论,并用丰富的实践成果证明了自己。

于是,周国彪有了追随者,而他也不辞劳苦,做起了带路人。有人说:“周老师带起的优秀青年教师团队,是做乘法的,不是做加法的。”的确,周国彪较早带起来的英语教师,现在已经开始带自己的团队;周国彪带出来的教师最初限于一七一中学,后来是本学区乃至学区外的东城学校,现在其他区县也纷纷到“周国彪英语工作室”来取经。

这个带路者是专注而无私的。刘雯,“周国彪英语工作室”的研究员之一,提起2004年参加全国英语教学观摩课大赛的经历仍然感动不已。“第一次参加这种比赛,心里一点底都没有。连续两个晚上睡不着,紧张地准备,周老师就一直陪着我,特别认真地帮我研究每一个教学步骤不说,打印、叫饭这些杂事他都包了,可是他那时已年近60啦!”说着,刘雯的眼睛红了:“比赛那天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黑压压的几千人,一下子好像不会教课了。可是,不经意间,我看到周老师正站在舞台斜对面微笑地看着我,那一瞬间,信心仿佛又回来了。一直到我讲完,近1个小时的时间,周老师就那么一直站着看着……”那次比赛,刘雯得了特等奖,她说,荣誉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从周老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这些东西是她一生为师、为人的宝藏。

这个带路者是敏锐而挑剔的。一七七中学的一位老师说:“他评课与一般的一片赞扬声完全不同,他提的很多问题都很直率、尖锐,而且每一个教学步骤都不放过,甚至连两张幻灯片哪张先出,哪张后出,间隔多久对学生更合适都要提出来。一开始还不适应,感觉难堪,后来才体会出周老师的良苦用心。他是希望大家真正有感悟、有进步。”

带路者往往是成名者。周国彪成名了,有些私人办的学校要用他的名字吸引生源,只要他偶尔讲座,就可月薪过万。周国彪谢绝了。他说,这是欺骗学生,一个老师绝不能做这样的事。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8个笔锋硬朗的字镌刻在一七一中学墙上,红得耀眼,与之相映衬的是周老师花白的头发和正洋溢着笑脸匆匆走过的黑发少年。□

猜你喜欢
教材语言英语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