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效能德育实践模式初探

2008-10-11 09:01王创峰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8年13期
关键词:实践模式

【摘要】高职效能德育是指从高职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出发,立足高职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德育效率,追求德育实效。改进德育教学方式,融课堂教学、平台讲学与论坛研學为一体,强化德育实践环节,开展德育实践实训,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德育学习兴趣,调动内驱力,实现德育效率和效果的统一,有效提高德育效能。

【关键词】高职德育;效能教育;实践模式

效能德育是指将现代“效能教育”的理念运用到德育工作中,以有限的德育资源和较低的德育成本实现德育效果的最大化。“所谓效能教育,简言之,就是讲求较强能力、较高效率和较好效果的教育活动。其基本涵义是: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提高效率为要求,以达到效果为目标,在教育过程中努力实现三个最大限度:即最大限度地通过提高教育者的素质而提高实施教育的能力与效率,最大限度地通过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而提高接受教育和创新学习的能力与效率,最大限度地通过改善和优化各种教育资源的质量和结构及方式提高教育资源在教育过程中的能力和效率,从而达到教育效果,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高职效能德育就是把“效能教育”的理念贯穿于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全过程,坚持把“以学生为本”作为工作出发点,把追求德育能力和效率作为基本要求,把提高德育效果作为最终目标。

高职院校提高德育效能,必须从高职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出发,立足高职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德育工作:一是承担德育任务的德育组织要重视德育目标,合理配置德育资源,并进行积极有效的管理,以良性的机制促进德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发挥主动性,实现德育目标;二是作为德育工作者的主体——教师,要以先进的德育理念,与时俱进的知识结构,合理的课程结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高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训练,培养出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三是受教育者要以高尚的动机、积极进取的心态进行系统的知识学习和各种技能的学习,并具备创新学习的能力和高尚的情操,从而满足社会和自身的需求,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对当前高职德育的实践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大胆创新。

一、构建“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确保高职德育课堂教学效果

“三位一体”的德育教学方式是从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办学实际出发,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说服力和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为目标,按照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主体与主导作用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拓展德育课堂,实施课堂教学、平台讲学、论坛研学相结合的一种效能教学方式。

(一)坚持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相结合,实施“三互式”课堂教学,实现高职德育内容的系统教育

“三互式”教学法,即师与生互动、教与学互补、学与习互用。它要求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让学生走上讲台,阐述自己对教材中的理论问题、知识点的观点和看法。它把德育课堂教学划分为:教师课前辅导提示,课堂上教师精讲点拨,学生上讲台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和点评,布置下次课的问题和知识点五个环节。师与生的互动,就是教师的动手、动口与学生的动脑、动口相结合,通过出题演讲、随机提问、问题研讨等方式,促进学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教与学的互补,就是教师把握理论知识正确性的能力与学生把握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性的能力的互补,教师讲课与学生讲课相结合,通过一个观点、一个专题的分别举例、分析、联系实际的方式,促进学生动脑思、动口讲、动手写,补充和完善教学内容。学与习的互用,就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与参与社会实践的互用,通过走上讲台阐述观点,介绍专业知识和生活经验,挖掘学生的潜能,指导实践,参与实践,促进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身,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能力。三互式”教学法提高了学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展了教师授课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二)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实施参与式平台讲学,实现德育内容的纲要式教育

创建德育平台,借助影视、课件、图片、实物等手段,通过布置展厅把教材内容以纲要的形式直观形像地展示出来,类似“幻灯片”和“教案”一样,使抽象的道德理论、道德行为规范“物化”为鲜活的教育载体,实现了课堂教学延伸与实践教育的“零空间”优化组合。“在具体的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必须依据具体的教育情境、依据德育对象的身心状况及接受特征,对德育内容进行新的编制,使之有利于德育对象的接受,有利于德育活动的有效进行” 。平台分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公民道德、素质教育、创新实践、道德实训、立志宣誓七个主题展厅。平台展厅的设计立足捕捉学生的兴趣点和关心点,让学生在参观平台发现问题后,及时向辅导教师提问,教师再就这个问题点进行解答和引申。平台讲学通过学生提问和教师指导的双向交流,既准确把握住学生学习理论的切入点,又提高了学生从宏观上系统把握理论的能力,提高了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平台讲学不仅改变了教师站着讲,学生坐着听的常规教学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还把枯燥的书本文字变成了新颖鲜活的图片、实物,特别是把大学生引入进来,让大学生参与实践,促进了进头脑要求的实现,极大地提高了德育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德育工作的效率。

(三)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实施自主式论坛研学,实现理论知识与时代内容的精典教育

论坛研学立足于理论知识的研究、实际问题的解决和热点、焦点问题的分析,由教师指定或学生提出论题,在教师对学生的正确指导的基础上,让大学生登台就论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而总结和点评。论坛分为课堂论坛和课外论坛。论坛按照“三贴近”原则,坚持立足学生、源自学生、围绕学生、服务学生的要求,就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方面关心的问题进行专题论坛,以“矛盾与实践”、“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大学生的财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以及时事热点、焦点问题等为主题,通过登坛学生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上做精典发言,从大学生的思维和思想角度入手,使大学生自觉接受先进者的正确教育影响,抵制和克服消极影响。论坛研学为大学生们的理论学习、思想交流、人生导航提供有效的载体,实现了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论坛研学不仅能正确引导广大大学生科学地处理各种现实问题、这个却理解课堂教学的知识点,还能借助大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激发大学生好好学习、早日长才、报效祖国,增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能通过参加论坛的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影响和促进大学生思想和政治素质的提高,道德规范的加强,以及文明习惯的养成,切实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主体性作用,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突出德育实践实训环节,提高高职德育的效率和实效

德育实践实训,是指借鉴高职专业技能教育理论,以提高学生道德信念内化、道德行为外化为主体的道德实践能力为目标,借助一定的形式和载体,对学生进行道德实践训练的教育方式或方法。与专业技能实践实训相比,德育实践实训更注重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体验,自我调整,即教育者只是创设一定的条件和情境,让学生自己去亲身体验、理解和感悟,在关键处给予点拨,以达到道德信念内化的目标。依据大学生的参与程度、活动方式以及活动的空间,我们把德育实训的实现途径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平台见识型

即见识实训,是以现代德育实践观为指导,以学生的主体性存在为前提,以培育和优化学生道德接受机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感悟能力和实践行动能力为目的,借助传统展厅布展与现代实验实训原理相结合的形式,着力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可资多种德育活动,而又留有无数对接“端点”和无限思考空间的新型德育“实训场”,让学生在创设的德育情景“实训场”中,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联想、体会、体验和体认等认知心理发生发展过程,触发情感,导向思考,陶冶性情,收获感悟,涤荡心灵,升华思想,提升素质,养成品质。见识实训德育模式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视为能动的、自主的、有独立人格和思想情感的发展中的人,在德育 “实训场”中,学生是德育活动的主动参加者、积极追求者和道德人生的探求者,而教师则以“导”为主,其角色转换为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生成的指导者、促进者和积极合作者。二是重视学生的精神体验。让学生在创设的德育情景“实训场”中通过观察、直觉、思考、探究、联想、体会、体验和体认等认知心理发生发展过程,触发情感,导向思考,陶冶性情,收获感悟,以帮助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三是尊重学生品质形成规律。朱小蔓教授指出:“道德的根本在于尊重生命,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尊重人的正常需求”[3]。见识实训德育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师单向传授和坐而论道的做法,以一定的德育达成目标为引导,有目的地通过德育情景的创设,为学生成长创造“肥沃的心理土壤”,借以触发情感,导向思考,让学生主动进入教育活动过程之中,通过体会、体验和体认等心理认知发生发展过程,进而强化一种信念,塑造一种品格,提升一种能力。

(二)模拟感悟型

即感悟实训,是在见识实训的基础上,吸取传统德育的优点,创设教育情景,创新活动方式,对學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综合性教育活动。它是教育者利用特设的教育场景,通过精心设计的游戏活动、实践训练项目,启发受教育者独立思考,感悟道理,从而确立正确的思想行为的道德教育活动。它一改以往重道德认知、轻信念内化,重理论灌输、轻情感体验,重课堂教学、轻能力训练的传统做法,把游戏活动、技能实训、教育实习的方法引入学生道德教育之中,创造寓教于乐、寓情于景的思想政治教育特殊场景,实现思想教育情景化、知识教育具体化、品德教育实践化,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感悟实训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实际。借助学生在平时课堂教学理解书本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心理发展和生活体验的实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感悟实训系列活动,在他们感到新颖活泼、趣味昂然的同时,又受到了情感意志、品德行为方面的教育。二注重利用情景感悟道理。在所创设的实训场景中学生可以得到充分的情景感悟,使在参与活动和接受教育的同时,能够自觉地与自己的思想认识、实际生活相联系,在认知上提高、情感上升华、理性上感悟、行为上欲试。三是有效提高德育效率。依据效能教育的理念,以培养能力为核心,提高效率为标志,达到效果为目的,借助特设的教育场景、游戏活动和实训项目,实现了从情景创设、启发思考、道理感悟到行为训练的一个完整过程,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大的教育效果,这是一般的德育形式难以比拟的。

(三)开放体验型

体验实训,是指建立在以实践训练活动为载体,以受教育者的内在道德体验和感受为中心,以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为目标的德育实践教育模式。通过精心设计体验项目,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道德情感体验和经验,从而达到锻炼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提升思想道德境界的目的。体验实训包括校园体验实训和社会体验实训两大方面。校园体验实训是通过一系列的校内实训活动,如校园文化主题活动、校内工作岗位实习实训等,让学生感受校园文化、锻炼能力及提升思想境界。社会实践实训主要是让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或参与一定的社会工作及到有教育意义的基地参观、服务等,把道德理论付诸于道德实践,把获得的感性知识实现理性的升华。体验实训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实践性。体验实训具有更加明确的实践要求,它要求我们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必须把实践锻炼放在首位,通过参与或动手来实现教育。在体验实训中,教育者只是扮演了组织者或者引导者的角色。受教育者获得相应的体验或经验之后,又可以反过来验证所学到的思想道德知识的正确性,从而进一步加深受教育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伦理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的理解和认同,自觉提升理论认识高度和思想境界。作为一种自主式的实践实训作为,体验实训在设计实训项目时,要遵循实践教育的内在规律,科学严谨性,不能随心所欲,始终保证实训活动效果与道德理论教育体系的一致。二是人本性。体验实训是受教育者个体在组织参与多种活动和训练过程中,通过内在自我心理活动,包括道德观念的正确认识与错误认识的斗争、道德价值的选择与判断等,实现正确道德信念、观念的内化以及道德行为的外化。这一过程自始至终都是受教育者对道德意识、情感和品质的自我体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积极性、能动性的发挥过程,始终关注的是受教育者的个体内心感受,始终强调以个体体验为中心,完全凸显教育的自主性。因此,体验实训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三是开放性。体验实训涵盖受教育者学习、工作、生活及社会交往的全过程,不仅体现在覆盖面广,更重要的是其活动开展受时间、空间及各种环境条件的制约性较小,不像平台见识实训、模拟感悟实训都是在特定的情境和场景下进行,并且活动组织程序比较严谨,活动规则比较严格。体验实训可以放到课堂教学、校园生活的各个环节,可以和学生的社会活动相结合,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便于组织和操作。对此,体验实训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另外,体验实训无论是校园体验实训还是社会体验实训,都是以一定的社会群体为对象,与社会有更多、更广泛的联系,并且活动的目的最终是实现受教育者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因此,体验实训的社会性并不是排斥学校教育的社会性,相反,它是一种在学校教育主导下的社会教育。

总之,德育实践实训坚持以人为本,结合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来进行,始终关注的是受教育者内心体验和感受;情景创设和活动项目的创意策划、组织实施,都由大学生自主组织,自我完成,始终在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和在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受教育者需要。实训更注重活动的人文社会化背景,即无论是实训主体、客体,条件、目标和过程,始终以人为主体,以社会为背景,通过活动的实施,使受教育者达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目标。大学生在自主组织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组织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得到提高,服务群众,爱心奉献的道德品质得到升华。德育实践实训是效能教育理念在高职德育实践环节中的完整体现。

三、结语

当前,教育实效欠佳仍然是困扰高职院校德育的一个焦点和难点问题,许多院校和德育工作者都在积极探讨如何增强德育的“两性”(针对性、实效性),提高“两力”(感染力、说服力)。客观地讲,影响高职德育实效性的因素很所多,其中忽视学生在德育过程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与实践锻炼脱节,不注重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德育效率低下,等等,是主要原因。“以人为本”是高职德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效率和能力是具有时代精神的价值理念,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正确把握高职德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将效能教育的理念引入高职德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德育效率;改革教学模式,优化学生道德接受机制;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道德感悟能力和实践行动能力,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张民堂.试论效能教育的核心理念[J].理论前沿,2007,(18).

[2]沈壮海.有效德育过程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4).

[3]朱小蔓,其东.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4,(10).

【作者简介】王创峰(1970- ),男,河南灵宝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实践模式
新常态下创新家园共育工作实践初探
治理创新视角下的基层协商民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模式探讨
《无机材料物理性能》教学方法与实践模式初探
关于构建我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思考
中学班级心理委员模式的实践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