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教育

2008-10-11 09:01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8年13期
关键词:教学原则审美能力音乐教育

崔 凤

【摘要】文章从音乐的审美能力及音乐教学的几个原则方面讨论了音乐教育。

【关键词】音乐教育;审美能力;教学原则

早在古希腊,柏拉图就以为音乐能帮助人们养成高贵,协调和优雅的气派,也就是说通过音乐教育与训练,能帮助人们培养高尚的情操,优雅的举止行为和美好的身心素质。我国古代周朝就有所谓“十三舞勺,成童舞象”之说。在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社会里,人们把“琴棋书画”作为文雅人士的儒雅之举,且把“琴”放在首位。

而在今天,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教育为本。音乐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培养青少年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对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

一位名人说过,没有音乐的文化不是完整的文化,不懂音乐的人不是一个完整的人。我们要培养完整的人,就不能让下一代作21世纪的贫血者。在青少年的学校生活中,离不开音乐教育,而培养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是最重要的。如果这点得不到重视或被一刀切断,着实令人深深惋惜。

音乐审美能力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指人们的音乐文化素养;二是指人们的鉴赏水平。音乐教学应该根据艺术的审美点,在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与训练学生对音乐语言的感知能力。因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对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意义”。所以,必须使学生通过音乐教学的各项活动逐步掌握音乐语言的一般特点,提高其对音乐语言的感知与理解能力。这就是说,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是提高鉴赏水平的基础,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才是音乐教学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中,不但要重视技能技巧的培养与训练,更应该引导学生对音乐本身的感知与理解。试想,如果青少年得不到应有的音乐教育,不能唱,不能跳,一点音乐审美能力也没有,该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通过音乐学习使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得到提高,继而提高他们对音乐文化的博大精神的认识,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音乐,通过生动活泼的音乐形象,融知识,艺术,思想为一体。一组组有高低、长短、强弱的音符有组织的变化,无穷的声音能刺激他们的听觉器官,引起他们的心理反映(即情感),使人产生或愉快,或痛苦,或愤怒,或兴奋,或忧愁,或哀伤,或恐惧等种种情感,并引起人们的思想或感情活动——联想和想象,产生种种形象音乐,正是这丰富的情感与生动的形象能激发青少年乐观向上的精神。

吾以为音乐教学大致坚持如下原则:

1. 实践——塑造艺术形象——创造美的原则:一堂生动的音乐课,应创造出具有艺术性的音乐效果,精心备课之后,在其主导下有组织的音乐艺术创造,也就是去塑造不同的艺术形象。同时在不断的训练,不断的要求,不断的创造中渐趋完美。

2. 重视双基,精选内容。乐理知识、音乐常识和读谱能力及其他必要技能,都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课内外融为一体的音乐教学,才是教学的整体内容和形式。由于音乐教学的特点和艺术教育的特性,缺少课外的或活动课的音乐教学是不完整的音乐教学,因为全体传授在课内,个体培养在课外。例如民歌《小白菜》,教师可借助直观教具、生动的语言、实践练习等引导学生在感知阶段获得感情认识。启发学生用适合本曲的表情和动作表现音乐,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 欣赏实践——培养实践能力——提高审美水平。只有高水平的作品才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我以为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条原则,因为音乐审美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在音乐教育中,提高青少年的音乐审美能力至关重要,音樂教育不能脱离审美的核心,否则对青少年的教育将大打折扣,这就要求音乐教师除了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多练基本功,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此外还应该研究了解音乐教育的先进经验和发展趋势。同时重视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学习,加强现代教育的科学理论、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讨,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才能完成音乐教育的根本任务。

总之,音乐教学丰富多彩,上面几点只是我的个人见解。凡我们只要能够维妙维肖地描摹音乐,勾画旋律,模仿节奏,披露情感,就能在音乐教学中取得更加丰硕的果实。

【作者简介】崔凤(1976- ),女,山东诸城人,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讲师。

猜你喜欢
教学原则审美能力音乐教育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的应用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