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

2008-10-30 10:41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08年9期
关键词:豆饼饥饿人性

莫 言

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我小时候,正是中国历史上的艰难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储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活生生的综合性形象。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勤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小曲!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她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这一细节,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它所包含的意义。

我母亲没读过书,不识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觉得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几个女人自杀了,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正是我们家最艰难的一段时期—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不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得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辞,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多少年后,当我回忆起母亲这句话时,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活下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我曾经从电视上看到过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画面:以色列重炮轰击贝鲁特后,滚滚的硝烟尚未散去,一个面容憔悴、身上沾满泥土的老太太便从屋子里搬出一个小箱子,箱子里装着几根翠绿的黄瓜和几把翠绿的芹菜。她站在路边叫卖蔬菜。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高高地举起拳头,嗓音嘶哑但异常坚定地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

老太太的话让我感到惊心动魄,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脑海中翻腾着,使我感到了一种不可磨灭的精神力量,这种即使吃着沙土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类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在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他们的教育,尽管我当时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但也使我获得了一种面临重大事件时做出判断的价值标准。

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许多年后,当我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这些体验,就成了我的宝贵资源,我的小说里之所以有那么多严酷的现实描写和对人性的黑暗毫不留情的剖析,是与过去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的。当然,在揭示社会黑暗和剖析人性残忍时,我也没有忘记人性中高贵的有尊严的一面,因为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

简 评

学生习作,常流于空泛,缺少感人的细节。莫言先生舞动如椽大笔,以宏大的视野,平实的叙述,将深刻的主题写得婉约深情,可与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媲美。

感人至深的,是母亲虽然平凡,却坚忍顽强的人生态度,以最生动的言传身教,教会了作者最朴素的生活真理,母亲的坚强,勤劳与朴实,在许多年后,依然是作者前行的动力。

作者以简洁的文笔,浓郁的情感,融叙事、抒情与议论于一体,读来荡气回肠。传神的细节描写,则还原了生活的本色,将文章蕴藉得悲凉厚重!

本期选评:浙江省湖州第二中学 贾桂强

●起笔宛如一副浓郁的油画,扑眼而来。

●用“沉闷而潮湿”来修饰“声音”,语言充满张力。“一阵阵地紧缩”为下文埋下伏笔。

●画面是立体的,生活是多面的,记忆是有形的立体。对生活的体验,摒弃了平面的视角,而代之以立体的触摸。

●为何“不能很好地理解”引人深思。

●描写不空泛,而是细微之处入笔,且将母亲的不平凡与常情精要对比。

●两个“是什么”的句子,让我们跟随作者,去思考“是什么在支撑母亲坚强地生活下去”。

●写母亲的乐观与坚强,抓住了人物的具体言语,并将母亲的“从容”与我的“恐惧”形成鲜明对比,细腻的心理描写。

●母亲对孩子的承诺语言朴实,却充满坚强的力量!

●母亲对艰难困苦不屈不挠的生活态度给孩子上了最生动的一课。

●母亲强大的精神力量,随光阴流转,愈加鲜明,永远伴随并引导着作者的人生道路。

●从电视上看到的例子,一笔宕开,顿生波澜,文情摇曳,不枝不蔓,所举例子贴切自然。

●老太太斩钉截铁的话语,掷地有声,不同国度和生活背景之下的人们,可以拥有共同的生活信念,人类对生命的执著是共通的。

●此句紧扣前文,行文过渡自然。

●恰到好处的点评,赋予质朴语言哲理的升华。

●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厄运,都不该丢掉做人的底线,正如巴金先生所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

●“蜂拥而上”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当时生活的艰难,孩子们饥饿之极!

●父亲和爷爷让我懂得了,做人要有骨气,要堂堂正正,要做大写的人!

●父辈们教会我行走人生的智慧:要活下去,要有尊严地活下去!

●古人说得好:“文章憎命达”。如果没有那些艰苦岁月,也许后来作者就不能那么深刻地洞悉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残忍,也就不能真切感受到坚韧的亲情!

●点出了个人生活经验对写作的巨大影响,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文学作品思想内涵的源头。

●人性与社会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客观描述与评价,是一个写作者的真诚。

猜你喜欢
豆饼饥饿人性
祖传秘方(短篇小说)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秋天的尺度
让什么从心灵过境
饥饿奏鸣曲
一块豆饼的给予方式
狼与羊
雕塑应反映人性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