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对比让文章增辉

2009-01-05 02:26谢素华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类型案例

谢素华

摘要:对比。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或概念相比较而存在的对立统一体。古今中外的艺术家都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对比,运用对比成为创作中一个普遍的现象。教师不妨以课文作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对比的使用情况及效果,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在进行阅读和写作时有所借鉴。

关键词:妙用对比;类型;案例

对比的使用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笔者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尝试,总结出以下三种对比的使用方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景物对比

清代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在描写景物时,若孤立地写,即使用许多形容词,写得很详细,也不如用另一景物与其对比地描写那样引人注意,那样感动人心。“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蝉噪使树林更静,林静使蝉噪更响。这是两组自然环境对比所产生的互相映衬的效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边是高楼暖屋、奢侈腐化,一边是露宿荒野、饥寒交迫。社会贫富如何悬殊,何用多说!这两个画面的对比已经触目惊心。通过对比。作者的褒贬自见。这是两组不同事物的对比。就是同一种物,由于写作角度不同,有人从正面写,持褒扬的态度;有人从反面写,持贬抑态度。有时,人物的精神品格、心理变化。也可通过景物的对比来完成。如在《世间最美的坟墓》中,作者把托尔斯泰与其他伟人的坟墓作对比:“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候之墓中哥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这一段对比,突出地说明了托尔斯泰坟墓的“逼人朴素”,表现了他的高尚品格。

二、人物对比

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小说、戏剧都要塑造人物形象。而要使人物的性格鲜明突出,或要突出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也不宜孤立地写。可以说,没有卑鄙,显示不出高尚;没有邪恶,显示不出正义;没有小人,显示不出英雄;没有贪婪,显示不出清廉。文学作品或现实世界都一样,“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在教学中,抓住人物描写中的对比手法,能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体会作者的褒贬态度,领会文章的主旨。人物的对比,主要有两种:

一是不同人物的对比。文学作品中,常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来反映人物的性格。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敢说、敢做、朝气蓬勃的华连卡姐弟与害怕一切新事物的死气沉沉的别里科夫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一件小事中》中,“我”和车夫对老妇人的态度的对比,反映了工人阶级的高贵品质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反动派的卑鄙、凶残,也是因为多次写了刘和珍的“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才使人印象深刻。为了突出一个人物,有时还可以找多个不同性格的人物从不同侧面与其对比,使主要人物形象更丰满。例如阿Q在赵太爷面前恭敬、胆怯,奴性十足;在小D、小尼姑面前则骄横,大胆,盛气凌人。

二是人物的自我对比。人物的自我对比,又可分为几类。一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某个方面。可以将他的一方面与其他方面加以对比。如:为了突出人物的心灵美,可以将其与外貌丑相对比;为了突出人物的心灵丑。可以将他与外貌美作对比。平常所说的“刀子嘴,豆腐心”、“貌若天仙。心如蛇蝎”就是指这种情况。二是把人物放在不同的时间或环境中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反映人物性格的变化及社会的变迁。鲁迅在《故乡》中分别写了闰土少年时和中年时两种不同的形象:“这进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像我所说的红润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由这些对比中,可以窥见中国农村的变化以及农民生活的艰辛。三是从人物前后不一的自我表演中看清一个人的真面目。《守财奴》中的葛朗台,为了钱财,时而凶狠,时而温情,时而拥抱,种种表演,自成对比,他的爱财如命的性格表露无遗。《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王熙风,一哭一笑,两相对比,她虚伪、见风使舵的性格就跃然纸上。人物的内在本质与他的外在言行之间的自我对比往往构成喜剧性,学生在人物戏剧性的表演之中不但可以获得美的享受。而且对人物形象的记忆也是长久的。

三、说理对比

在说理中,为了使道理令人信服,为了突出说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对错误或差的事物予以否定,对正确或好的事物予以肯定,通常把两项事物(或意思)加以对比,或用另一种事物(或意思)来烘托某一事物(或意思),这种方法,就是说理对比。它体现在议论文及大量的名言警句中。

由此可见,对比,用来写景,可以使景物特征鲜明,互相烘托;用来写人,可以使人性格突出,形象丰满,富有感染力;用来说理,可以使观点明确。富有说服力。

教师以教材为例子。精要讲解,使学生理解对比的使用与效果。让学生在阅读中能分析文中运用的对比手法,更好地领会文章的内容。在写作中能适当地运用对比,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文章丰富多彩,可以避免文章说理简单、描写生硬、人物干瘪的毛病。

猜你喜欢
类型案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与脑卒中类型及预后关系探讨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人名中不应该使用生僻字
利用野花组合营造花海景观的技术研究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案例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