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2009-01-05 02:26张晓萍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政治课思想过程

张晓萍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实施,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深入人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现象得到改变。

根据新课程理念,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放在重要位置,把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内在要求,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激发兴趣,培养参与热情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学生只有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浓厚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富有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就会产生做好某件事的强烈愿望。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就能把某一学科学得会、学得好。因此,培养兴趣就成为教师的一大重任。

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往往是受其主观求知欲望的驱使。所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从激发其主观求知欲望人手。俗语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过程中我牢牢抓住教学的起始阶段,适时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学习“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一课的教学中。我运用麦克尔·杰克逊《拯救地球》的MTV作为开场,在音乐的伴奏中,在震撼的画面冲击下,学生立刻进入情境。满目疮痍的地球,惨不忍睹的环境,都是人类破坏自然所付出的代价。教师随即展开“拯救人类,拯救自然,我们该怎么做”的大讨论,顺利导人本课,为后面按照客观规律教学内容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二、质疑问难,培养参与意识

学贵质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对教材中的内容提出疑问,教师对此予以解决。我注重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自学,让学生在预习时发现问题,并让学生将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然后我对这些质疑内容进行认真分析。找出疑惑的原因。并将其纳入备课的主要内容,找出解决的良策。实践表明。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参与了备课和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学生发现问题远比教师发现问题效果好得多。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是师生相互促进的过程,更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教师针对一些重要而未发现的问题,巧妙设疑,让学生参与思考,在“疑”中培养能力。发挥创造思维。这本身就是参与。我在讲“生活消费要与国情相适应”知识点时。我要求学生不看书,不受课本束缚。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的消费观,大家畅所欲言,各种思想产生了碰撞,大家在交流中明白了自己不成熟的消费行为和不正确的消费观念,从而树立了正确的消费观。

三、注重学用结合。形成参与能力

不少学生对政治这门学科感兴趣,觉得与生活联系密切,但要他们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发生的现象,让他们提高到理论的高度去解释、去认识,他们却找不到现象与理论之间的联系点,这是因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缘故。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把政治课教活,让学生学活学透。每当向学生传授新的知识时,教师都应联系现实生活、联系国家新近发生的大事、联系世界大舞台的风云变化。要提高运用的效果,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一方面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应该形式多样,增强学生练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培养学习兴趣,质疑问难,不断把获得的新知识成功地运用于实际,是政治课教学的目的所在。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强化课堂参与意识,形成参与的能力,这一定会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形成良性循环的局面。取得最佳效益。

猜你喜欢
政治课思想过程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