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2009-01-05 02:26陈丽艳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课文内容主体课文

陈丽艳

摘要: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之一。学生能否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主要取决于教师是否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要想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就要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关键字:课堂教学;学生;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之一。学生能否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主要取决于教师是否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要想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就要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教知识不能让学生被动地学,而是让学生想学、愿意学,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那么如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呢?这还取决于教师这个主导者对教学过程如何调度和指导,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备好教学内容。备好学生

只有对所教的知识融会贯通,对接受知识的对象了如指掌,教师才能知道怎样传授知识,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二、在整个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处处作好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性的催化剂

课堂教学当中,要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可采取的方法很多。总结如下:

(一)精心设计导课,能够在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爬天都峰》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一定都爬过山吧!谁能把爬过的山的名字以及爬山时的情况讲给大家听?(找几个同学说一说)我接着说:“同学说得很好,我感觉以上几位同学说出了爬山后的一个共同感受,那就是爬山太困难,太累了。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个小姑娘和一位老爷爷互相结伴爬黄山的险峰——天都峰的情景,那么这一老一小有没有爬上去呢?又是怎样爬上山去的呢?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听录音。”这样促使学生想知道答案,认真读课文。

(二)在讲课过程中,精心设计提问,启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在教学《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时,从文题入手,设计了如下问题:1是谁一定要争气?2他怎样争气?3为谁争气?4结果怎样?这四个问题,不仅把课文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能让学生紧紧抓住作者的写作思路,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这四个问题都弄清了,那么他对课文内容也理解得差不多了。

(三)在教学中,恰当运用电教手段,创造优美意境,激发学生饱满情绪。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在教学《荷花》一课时,我根据这篇课文的内容特点,使用了以下电教手段。在学生已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放映这篇课文的录像片,让学生从视觉上去感受千姿百态的荷花的美:那无风时的亭亭玉立,那轻风过时的翩翩起舞,都会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在课堂上运用配乐朗读和幻灯图片,为学生创造优美意境,让学生从视听上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四)用教师本身的激情,激发学生之情。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诗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我让学生观看有关本诗的教学投影图。指着投影图,我以饱满的激情做了如下描述:傍晚时分,诗人王之焕登上了山上的鹳雀楼,站在楼上。他举目向远处眺望,只见远山处,一轮落日把最后一抹光辉洒向大地,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徐徐地快要沉下去了。山下是涛涛的黄河水,正奔腾咆哮着流向大海,几只白帆为这傍晚的美景又增添了几分姿色。我做这样的描述,学生不仅理解了“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的意思,而且也亲眼目睹了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象。

三、预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把指导延伸到课前,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初步感知课文,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解决一些浅显问题,并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需要动机、需要情境。可是传统的预习作业往往枯燥乏味。流于形式,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将教师的指导延伸到课前,对指导学生学习的实践过程是很有必要的。

教师的指导具体表现为:一是学习目的性的教育。让学生懂得未来的文盲将是不懂得怎样学习的人,促其产生实践活动的动力。二是学习兴趣的激发。布置作业时,联系教学内容,介绍相关背景材料,形成提问意识,以产生自学积极性。三是学习目标的引导。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本节课的具体要求和应该达到的程度告诉学生,让他们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引导学生根据课后提示、带着问题读书或自己设置问题,自读自悟。四是朗读能力的训练。一般在教学一篇课文前,要求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音、不读破句并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五是阅读习惯的培养。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四、指导学生有重点地学习

即必须根据学生独立学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要以学定教,确定导读,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体现教材重点、难点的问题,加以梳理,形成几个重点问题。并逐一加以解决。

五、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依赖,它融洽了师生的情感,营造了愉悦的氛围,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教师与学生应似兄弟姐妹关系,这样才能与学生有所沟通,有所理解。促进教学。

六、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教”重在引导,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教育学和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对学生的成长起决定因素的是非智力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恒久的毅力和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师的“教”是先扶持学生走,后引导学生走,授人以渔,传点金术。把“学”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地生成、发展、提升,学生的“学”重在乐学,“知之者莫若好知者,好知者莫若乐知者”。

七、阅读与说写的关系

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阅读就是看(或读)人家的文章。阅读能力指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阅读文章,接触的只是文字,作者想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意境、情趣等等,都蕴藏在文字里面,靠读者凭借文字自己去理解,去体会。

总之,在讲课中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其学习主动性的方法很多,如分角色朗读,把有趣的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表演,都能提高其学习兴趣。再有教师上课时。多给学生使用激励性的话语,抓住学生学习中的点滴进步(特别是后进生),多激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逐渐消除部分不爱发言同学的心理障碍,让他们积极思考,畅所欲言,逐步把教学转变到素质教育上来,逐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猜你喜欢
课文内容主体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必修4 Units 1—2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 5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3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背课文的小偷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