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鲜活开放课堂 追求高雅语文意境

2009-01-05 02:26张志凤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禾苗语文课交流

张志凤

宋朝学者张载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学习达到快乐的地步。就会轻松,以致不能自己,因此定会长进。”教学至今,这句话仍在我耳畔萦绕。由此可见,愉快地学习就会使人变得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

笔者认为应该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营造真诚交流、自主开放的课堂,将语文课真正上到孩子们的心里。回首来时路,虽然洒下汗滴无数,却也与学生一道分享了其间无数的喜悦。于是,从中撷取几份喜悦,再来细细品味……

一、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为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理论保证

(一)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

语文教学中,我们以朋友式的态度。用优美、生动、富有儿童化的语言或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配以对学生亲切感的体态动作等创设新颖有趣、引人入胜的课堂气氛,而学生则同样也可以“指向”我们,向我们提出问题,发挥互动交流的权利等,这样,我们与学生间就会形成一种情感沟通、融洽的统一信息场,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会变得格外流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会大大增加。

(二)自主发展的儿童观

围绕在小学教师身边的是一个个充满稚气的天真儿童。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儿童是一个思想、精神、人格上相对独立的个体,儿童又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从“成人霸权,主宰一切”的怪圈中走出来,还儿童以汲取知识,积淀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二、营造鲜活的课堂,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一)情感课堂,激情碰撞

教育是“培育人才,塑造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指挥。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珍视、塑造孩子的生命呢?

1“燃烧”激情,展示“自我”。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的熏陶。我告诫自己:要将积极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以情激情。以情导行。

2创设“佳境”,催化“溶情”。

课堂上,教师把学生看做知心的朋友,灵动的生命个体,学生将视教师为眼中的亲人,知识的导师。教师眉开眼笑,学生则欢声笑语:教师横眉冷目,学生则沉默抗议……真正意义上的情感撞击,将带给师生一同品味、合作研讨、共同分享、相约进步的美妙感受,将带给师生学海无涯、情景交融、心灵渲染的心路历程。

(二)对话课堂。心灵撞击

1师生对话,情感交融。我觉得,“师生对话”要轻如丝丝细雨,柔若习习春风,又好似涓涓细流滋润学生的心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孩子们的心灵。在这里,谁有耐心和细心,谁就能取得成功。”教师应主动走下讲台。真诚地与学生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可亲的“我”!

2生生对话,互动交流。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讲永远代替不了学生的学,平铺直叙的讲解只能令学生的学习更加乏味,兴趣索然。除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外,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促使孩子学会人际交往,学会分享,增强互助意识。在此,小组合作学习无疑是一种极佳的教学形式,团队协作,组内成员相互质疑解答、交流探讨。最终形成对文章内涵的准确把握。但一定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教学流程中的一种形式、一种点缀、一种过场,要切实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真正实现学生对话、互动交流中的素养提高。

(三)开放课堂,张扬个性

1搭建平台,个性展示。“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做小老师、小画家、小演员、小辩论家、小推销员、小导游……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

如教学《揠苗助长》一课,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能熟读课文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以表演的方式把你们的合作学习效果展示出来。”我的话音刚落,教室里一片沸腾。只见他们精神抖擞地上场了。“老农”留着一撮花白的胡子,驼着背,在田里焦急地转来转去,“小禾苗”们头顶绿色的头饰,蹲在田地里,被老农拔起后东倒西歪,奄奄一息。而第二组虽然展示的也是《揠苗助长》,但那些禾苗的扮演者却分成两批。一批头顶嫩绿的头饰,过后,另一批则替下前批组员,顶着枯黄的禾苗头饰在田地里呻吟。此时的课堂上,充满了欢声笑语。“同学们,他们表演得成功吗?”“好极了!”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老师,那个种田人如果多读书,了解庄稼生长的规律,就不会害那些禾苗枯死了。”“对呀,对呀,他真是自作聪明。”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改的显著特征。在这堂课上,我没有逐字逐句的分析。投有没完没了的提问题,学生们通过所看所演,自己就把文章的重难点找准、突破,并在原文基础上加以拓展升华,培养了创新能力。

2整合生活。丰富课源。“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正是新课标提倡的“大语文观”。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又要“走出”文本,把对文本的感悟与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让静态的语言文字在学生心中激荡起来,变成充满生命活力的动态画面。

如教学《有趣的发现》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如看书、上网、向他人请教等方式做好课前准备。由于学生有备而来,一开课,气氛便异常活跃。学完短文后。我说:“同学们也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在生活中也有许多有趣的发现,谁来说说呢?”同学们兴趣盎然。所道出的发现千奇百怪,涉及方方面面,如:“我发现很多老人有重男轻女的现象。”“我发现下大雨前。蜘蛛会逃到安全的地方再织一张网。”“我发现××同学遇到难题时,总喜欢用笔敲敲脑瓜。”学生的学习由课外知识引出课文内容,又由课文内容延伸到课外生活。一堂课下来,学生们感到自己既是在学习语文,也是在参与生活,语文的学习与真实的生活融为一体,学生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都得到了调动。

总之,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对话的课堂”、“开放的课堂”,把课上到孩子们的心里,是一种观念,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境界。它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心胸宽广、乐观向上的气质:一种自尊、自信的精神;一种关心学生、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怀;一种求实致远、质朴高雅的品位。创课堂教学生命的活力,迎语文课改缤纷的春天!我真诚祈盼:我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猜你喜欢
禾苗语文课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小熊的家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禾苗上的露珠
To Pull Up Seedlings To Help Them Grow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有趣的折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