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统论”促进“国进民退”

2009-01-07 03:06
中关村 2009年12期
关键词:美欧坏账政策

关 村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党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理论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可是在贯彻政策时,总让人特别是“非公经济”人士,感到在落实后一个“毫不动摇”时,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时下关于“国进民退”的现象,议论声不绝于耳,成为热点问题。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谈的观点和所作的分析,某些体制内的官员听起来可能不那么舒服,倘若本着“良药苦口利于病”的态度,可谓振聋发聩。

“拉动内需国企一家独大”。事实表明,“拉动内需”几乎均靠政府的基础设施项目来唱大戏,导致“项目、资源、资金”相当大的部分进了“共和国的长子”国有部门。“放贷求稳国企近水楼台”。银行为落实“拉动内需”政策必然要放贷,自然要向“风险”小的国企大户“招手”。加之“国企老大坏账可以免责”,万一出了纰漏,还有政府做后台顶着,怕他甚?大不了按“交学费”论处,异地换个“官位”就是了。其实,这样的“举措”还是存在很大风险的。许小年教授直言道,“规划就是纸面文章,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就做了10个大规划,一周能出好几个政策,请问,做过深入调查吗?进行过认真论证吗?”“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既没有必要,也不会起到期望的作用。”“国有企业出现亏损和‘窟窿,谁来填补?还是政府。政府怎么补呢?当然是用纳税人的钱。”

“权力经济”是一种垄断。“山东钢铁兼并日照钢铁”是“优汰劣胜”“拉郎配”的典型一例,只会降低效率;“山西没商量强行收购小煤矿”和“陕西几千口油井被地方政府‘收归国有”,有“侵犯民间财产权”之嫌。如果政府做为“吹哨的裁判”,又下场“踢球”,“他怎么踢都赢,别人怎么踢都输”。这种“权力经济”,经济学上称之为“权贵经济”或“官僚资本主义”,不但破坏社会公平,而且损害经济效率,更是生发“权钱交易”导致腐败的温床。

“国进民退”背离了改革方向。纵观这次世界金融危机,美欧似乎也有“国进民退”现象,其实那是一种虚假成像。美国诸如“雷曼兄弟”的倒台,波及到市场信用危机,政府出来救治的是“信用”,防治的是整个金融体系出现“多米诺骨牌”招至全盘崩溃。我们的“国进”根本不存在这种背景,是“国有情结”的理念在诱导。君不见,美欧国家的“国进”是临时的权宜之计,危机过后就要退出,最近正在实施;我们的“国进”则是有进无退,永久性的“进驻”。

遏制“国进民退”的关键在于体制内的权力掌控者。一是“政策制定要开放国有垄断行业”。在政策、法律上,“国有”、“民营”应一视同仁。二是“经济领域不设禁区”。不能用“玻璃门”和“门坎设限”把民营拒绝在外,“国有”、“民营”一律平等,靠公平竞争。三是“金融服务不能嫌贫爱富”。改变对“国企”大门洞开、对“民营”则敬而远之的WIP的管理方法。

鉴于这种“亲疏远近”的现象,许小年教授指出,我们现在的一些干部还有“经济出身论”或“经济血统论”的情结。“文化大革命”期间流传政治上的“出身论”,现在则是“经济”和“法律”方面的“出身论”主导一些人的思维。诸如“国企”是“嫡系”、“民营”是“庶出”;甚至有“国企”的“坏账”仅是失误、“民营”的“坏账”则有犯罪之嫌这样的思维定式。

当下,在鼓励民营经济人士“秉持爱国情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建功立业”的同时,关键是更要提高政府部门主事者的“国民意识”。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所说,“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都不对,应该是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平行发展的趋势。当务之急是要扭转“国进民退”的态势,把党和国家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美欧坏账政策
政策
政策
本期导读
助企政策
政策
巧用公式法计提坏账准备
西班牙考虑建“坏账银行”
China investment in U.S.,Europe and ASEAN surges in H 1
浅析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