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校合作,共育保险实务专业人才

2009-01-11 07:39刘爱华
中国市场 2009年41期

刘爱华

[摘 要]保险实务专业开设顺应了保险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旺盛需求,学校与区域保险公司建立了友好合作,共同培育保险专业人才;有必要注重合作过程中学生自我矛盾性、实训与就业分离性;探索校内教学针对性与差别化,保校合作长期化与多样化,使保险实务专业走上长期发展之路。

[关键词]保校合作;保险实务;就业意愿

[中图分类号]F8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41-0084-02

1 顺应需求开设专业

1.1 行业人才需求

保险业作为社会的稳定器,在发达国家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中国的保险业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讲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专业人才严重短缺,更多地依赖于经过短期培训“半路出家”的保险代理人去开拓市场,各公司人才竞争激烈。我国保险行业于2004年12月11日开始对外开放,大量国外经营主体进入,分支机构开设,新业务领域开拓,给我国保险行业带来发展机遇;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带来了对保险高技能人才的旺盛需求。专家预测:随着我国保险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按照历年发展趋势,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十大保险市场之一。

1.2 区域人才需求

湖北地处我国中部,经济总量在全国位居中游,属于保险欠发达地区;孝感地处武汉经济圈,保险发展水平更低。保险公司、保险代理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的从业人员的持证率低,有保险专业背景的更低,人才的匮乏严重影响湖北及孝感市保险业的快速发展。

根据保险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高职院校的服务目标,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在本地保险行业经过广泛调研,在保险公司支持下,于2005年申请增设保险实务专业,培育保险专业人才,满足保险行业发展对保险实务技能人才的需求。

2 保校合作

最真实的职教情景,最有效的职业教育资源不是在学校,而是在企业。专业拟开设之初,没有盲目进行试验室建设,而是本着服务于人才培养给企业带来利益原则,与孝感本地十家保险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建立本专业实训教学基地和学生实习基地,共同培育保险实务专业人才。

2.1 专业开设调研

在保险公司协作下,完成对孝感地区保险公司的人才需求调查,获得保险市场对保险人才需求的第一手资料,确定开设保险实务专业。

2.2 人才培养目标确定

依托保险公司,保校合作,共同商定保险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立足本地,面向湖北,辐射全国保险企业与保险中介企业,培养熟练掌握产险、寿险专业知识,具有展业、承保、理赔、组训等操作技能,从事保险营销、保险中介、保险经营管理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2.3 课程与资格证书确定

在保险公司协作下,结合其他院校保险实务专业课程开设情况,确定了以财产保险、人身保险、保险市场营销、汽车保险与理赔等为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体系;学生毕业前通过考试取得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等职业资格证书。

2.4 教师实践

组织本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在保险公司进行内勤岗位实训,熟悉保险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与岗位任务;教师在取得保险代理人资格证书后,在保险公司顶岗进行保险营销实践锻炼,提高实践技能,取得真实案例,为教学组织提供丰富的现实资料;在实践过程中,取得行业最新数据,为科研提供真实依据,保证科研的真实性和创新性。

2.5 学生实训实习

学生在教学时间参加校内学习,假期在保险公司进行实习锻炼,根据教学实训安排分三阶段在保险公司进行专项实训,提高职业技能,在第三学期实训阶段组织学生参加保险代理人职业资格考试,第四学期挂职保险公司进行保险营销实务,走出校门即能上岗胜任工作。

2.6 服务企业

为保险公司员工培训提供场地,学历进修提供考试信息与学习辅导;产品推介会提供人力支持,专场报告会出谋划策,协同完成寿险、学生平安险销售工作。

3 合作效果

(1)保险实务三届学生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率100%。

(2)学生就业能力有效提升,为企业提供了优质的技能人才;毕业生受到社会欢迎,就业率高,两届毕业生就业率100%,就业岗位专业对口率100%。

(3)毕业生质量高,受到单位好评,就业职务晋升快;实习生评价好,单位认同度高。

(4)学生肯定实训对成长的帮助。2005—2007级三届同学普遍认为,在校全面学习了保险理论、保险市场营销、核查理赔等专业知识。

4 存在问题

保险实务专业开办以来,保校合作关系和谐,合作效果得到保险公司与学生的一致肯定,在实训过程中,有机地提升了学生理论知识,强化了实践能力,培育了保险行业后备人才。

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也存在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4.1 学生深感自我矛盾

(1)企业实训过程中,学生有学习的热情,向往岗位工作,进入实训岗位又不愿意以主人翁身份主动工作,进不了工作状态,仅仅限于完成实训指导教师交办的任务。

(2)实训时间安排在保校双方充分协商基础上确定,一般选择在保险公司半年与年终考核之际,公司内勤人员工作任务繁重,学生参加实训既能全面了解公司运作,也能参与很多关键事务处理,得到全面锻炼。而这段时间也是学生参加英语等级考试的准备时期,学生患得患失,重视校内考试,忽视学校安排的实训。

(3)学生对各自将来的职业定位在内勤岗位,反而又对学校与保险公司出于安全考虑和学生将来发展而安排在内勤岗位实训不配合,一味希望提高将来自己不会从事的保险营销技能,从而在实训时间内错失许多学习保险产品知识、提高保险营销技能的机会。

4.2 实训与就业分离性

保险公司产品特殊,经营管理与其他行业比较差别也大。在接受学生实训时,保险公司本着对学生安全负责与防止带来经营管理风险的原则,一般将学生安排在城区网点的内勤岗位实训,不安排学生从事保险代理实训。

(1)经过几年的保校合作,保险专业学生的内勤事务处理能力确实得到提升。临近毕业实习,保险公司根据保险人才成长路径和招聘的一般规律在学校招聘学生时,所提供的岗位一般是外勤岗位,岗位本身性质与可能带来的薪酬与学生的期望相距甚远,从而无人问津。

(2)学生毕业时往往选择在其他保险公司就业,而不一定在所实训公司就业,给以后的合作带来消极影响。

5 对策措施

5.1 校内教学要有针对性与差别化

校内教学组织突破常规,将保险实务专业与其他专业进行差别管理,第一学年每周安排一个上午时间组织学生参加保险公司晨会,熟悉保险产品,感受行业气氛;周末与保险公司员工一起进行市场调研与客户拜访,掌握展业技巧,锻炼心理抗压能力。

结合保险行业经营管理实际状况,设计与组织课程教学,教学内容针对结合工作,强化营销课程,融入“陌拜、展业、签单、理赔、核查、回访”等业务工作,督促学生自我训练,更好地锻炼综合素质。

在第三学期组织学生取得保险代理人资格证书后,第四学期尝试允许部分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加入保险公司从事保险营销工作;在尝试成功后允许全班同学选择保险公司从事保险营销;结合学生认知心理与保险行业成长规律,有意识地进行就业教育与挫折教育,引导学生理性认识岗位工作,指导学生做出现实的职业规划。

5.2 保校合作长期化与多样化

目前的保校合作尚属于浅层合作——实习基地建设,学生实训,有必要提升合作层次,深入为企业服务,在“相互支持,互惠双赢”的基础上持久合作。

(1)员工请进来:将懂业务、会操作、有实践经验的保险公司员工请进来,作为辅导员或客座教师,对学生进行行业氛围与理念熏陶,指导实践教学,引导同学自主进行准保险人“魔鬼训练”与“晨会”。

(2)讲座引进来:引进财险理赔实务讲座,寿险理赔实务讲座,新产品推介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在讲座与活动中拓宽知识面,增加处理保险现场事务的经验积累。

(3)教师走出去:教师主动参加企业保险产品研发,参与保险企业风险防范研究,为保险公司开拓的学生团体保险提供推广与营销支持。

(4)学生选进去:对接受学生实训实习的保险公司,允许优先挑选所需的专业人才;配合保险公司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在保险公司实习就业至少坚持两年时间。

尽管保险的作用与功能得到了社会的逐渐认可,保险是“21世纪朝阳产业”已成为共识,但保险行业“风气不良、地位不高、薪酬方式特殊、成长缓慢”所带来的社会认同度差,直接影响了专业入口,对专业发展带来了直接后果:出口宽阔通畅,入口狭窄。

保险实务专业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发展过程艰辛,需要锲而不舍地探索有效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康. 构建基于“双赢”机制的校企合作模式[J].中国培训,2008(6):15.

[2]李梦卿. 校企合作模式的一些有益探索与实践[J].河南教育,2009(4):12-13.

[3]吴磊. 高校保险专业教育与保险企业互动[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5):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