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质疑的慈善家陈发树

2009-01-14 09:35张向永
中华儿女 2009年12期
关键词:唐骏新华盖茨

张向永

故事一开头便是高潮,随即倒彩声呼啸而起,于是也就没有人去在乎故事的结尾。

陈发树的慈善事业便遭遇了这戏剧化的一幕。当这位“中国巴菲特”效仿比尔·盖茨捐赠价值约83亿人民币的有价证券,组建国内最大的个人慈善基金时,媒体和公众的回应是质疑他的动机,却不在乎他未来或将担当哪些社会责任。

“豪捐”深陷“逃税门”

公众和媒体铺天盖地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就在这场“豪捐”之前的几个月时间里,陈发树在资本运作的驰道上一骑绝尘,迅速完成了从企业家到资本家再到慈善家的身份大转换。从今年4月27日至9月,陈发树减持紫金矿业股份,总训套现已接近30亿元。之后,又高调入股青岛啤酒、云南白药,陈发树分别为成为紫金矿业、青岛啤酒,云南白药的第六、第三、第二大股东,加上绝对控股的新华都,一个股权控股集团的构架已经诞生。陈发树这个偏居福建、行事低调的民营企业家由此变身为“中国巴菲特”。

资本市场上的纵横捭阖,迅速膨胀的个人财富,横空出世般的名人效应,注定了陈发树必然经受公众满合惊疑的审视,以肢可能停在“原罪”的揣测。有人专门算了一笔帐,认为陈发树该为此缴纳超过10亿元的个人所得税。一时间,有关陈发树涉嫌逃税10亿多元、正被国税总局调查的新闻被传得沸沸扬扬。而他的捐赠行为同样也被贴上了“逃税”的标签。

在一片质疑声中,10月,2009年胡润百富榜出炉,陈发树以250亿元人民币的个人财富位列第15位,成为福建首富。遗憾的是,陈发树在富豪榜上节节攀升的个人身家,却未能助长他的道德感召力。

“逃税”的质疑声仍在不断发酵,10月20日,陈发树在北京宣布,将以个人出资的形式成立“新华都慈善基金”,不过,这个基金的成市并没有全部扭转舆论的质疑氖围。该基金宣布成立的第二天,《人民日报》就发表了题为“83亿元巨额民间捐赠引争议”的文章,提出了“基金是否为避税而设”、“如何保证全部用于慈善”的质疑。10月23日,

《证券日报》又发表了“陈发树巨额捐赠引发三大质疑”的文章,对陈发树捐资所占财富比例、在云南白药的身份、以及基金会年检基数等提出质疑。

面对质疑陈发树曾表示,“基金会已经筹备两年,跟逃税事件完全无关。”他的“亲密战友”唐骏也表示,外界的种种非议其实早在意料之中,做慈善不怕别人说炒作,因为捐的钱是干干净净的。

“我们没有税的问题,”唐说,“钱已经捐出去了,已经不属于陈发树了,所有权和收益权都不属于他了,这是最根本的一点。哪有那么大的税要避,需要花83个亿?我们申请基金会的时候也没有找过税务部门。”

不想将财产留给孩子

1986年,巴菲特在《财富》杂志发表《你应该把所有财富都留给孩子吗》。他写道:“巨大的财富会使他们(孩子)好逸恶劳,成为纨绔子弟,并不能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20年后,他把自己个人财产的85%、价值370亿美元的伯克希尔·哈撒韦集团股票捐赠给盖茨基金会。比尔·盖茨是这篇文章的读者之一,2008年,他以580亿美元的捐赠刷新了巴菲特创造的纪录。

没有人能确切地说出陈发树受到上述二位影响有多大,但在对待个人财产的态度上,他们却出奇地一致。

在基金会成立的新闻发布会上,陈发树曾特意将其家人邀至现场,“我不想将财产留给孩子,这对他们来说是负担;我也不想在自己很老的时候再捐,现在我不到50岁,我在捐赠财产的过程中,又可以同时享受做企业的乐趣,我觉得这种感觉非常好”。

“这种感觉非常好”源自1992年,还在做木材生意的福建安溪人陈发树,刚刚拥有自己人生中第一个80万元,就为厦门至家乡安溪的隧道工程捐出自己45%的财产(33.88万元)。他在基金会成立的新闻发布会上披露此事,意在说明今天宣布捐赠占其现在身家比例也刚好是45%的83亿财富的举动并不突兀。

从捐款捐物到股权捐赠,是中国企业家慈善观念的一个巨大进步。当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等人的慈善行为被中国的企业家们翻译成“有千年寺庙没有千年企业”的汉语时,意味着后者所习惯的家业传承的世袭方式正在遭到颠覆。

唐骏说,他2008年4月加入新华都之前,陈发树已经在考虑捐出资产,但没有想好具体方式。唐建议他像唐的前老板盖茨一样成立慈善基金会。陈希望知道盖茨基金会是如何运行的,为此,唐特意跑到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学习。

学习归来的唐骏给陈发树带来了股权捐赠的概念。“对他(陈)来说,就是把钱捐出去。我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现金,一种是股权,如果让我运作,我希望是股权。现金对我有压力:唐骏来做基金,但是没增值。而且,现金也还是要投资股票,人家又会怀疑我自己会不会跟庄占便宜。所以,越简单越好,不动永远没有错,而且我相信我们的股票肯定增值。”

然而,中国的政策法规对于个人慈善往往表现出警惕和冷漠。因为并无有力的监管措施,相关部门也无从甄别这些被允许成立的慈善基金(包括公募慈善基金)是否全力在为慈善服务。

与陈发树等人表现出的雄心相比,相关部门的应对毫无章法。法律诚然总是滞后于新生的案例,但如果把中国放到全球背景下,这样的借口难以自圆。更何况,中国企业家捐赠股权的意愿及行动早在数年前就已发端。

缘于此,舆论把本应针对法律的质问集中到了陈发树身上。对此,新华都基金显示出自己的乖巧。“我们在发布会上就宣布,会通过公开、透明、公正、简单的方式来做。”唐骏说。“我们会请专业的金融机构托管基金和股票,请专业的审计机构审计,每年会有公开的审计报告。”

争论渐息,事情仍在继续。出任新华都基金会执行理事长的新华都总裁唐骏说,所捐股票过户正在进行,基金会已经开始运转。似乎,一向坚拒媒体访问的陈发树在用这种方式表明要把慈善进行到底的决心和自信。

毋庸置疑,当许多企业家还在等待慈善环境的改观时,陈发树已经迈出了前行的步伐。

质疑不影响做慈善

尽管一再以高调做事的方式闯入公众视野,但陈发树确实不是一个张扬的人,他甚至低调到让公众没有饱满的记忆。

迄今为止,他只在唐骏加盟新华都及新华都慈善基金会成立召开的两次新闻发布会上公开露过面。

“我加盟新华都,开发布会,他(陈)说不去。我说你不来那不成假的了吗?我加盟,老板不去,叫什么发布会呀?给个面子吧。”基金会宣布成立,陈又不想出席:我钱都捐了,还去干嘛?唐骏再劝:你不去,事情就怪了。

唐骏说,在公司里,陈发树只面对高管,普通员工见不到他。唐骏曾三次试图说服陈将基金会以“陈发树”命名,陈坚决不从。“临宣布时我还劝他,再考虑一次,宣布出去就没机会了。这是你的钱,又不是公司的钱。他说你别跟我争了。”

质疑铺天盖地,唐骏问陈发树是不是出来解释—下。陈说:我不要解释,好像我真做错什么事了。质疑不质疑不影响我做慈善。我的任务完成了,剩下是你唐骏的事了。

“朴实、厚道”是唐骏对陈发树的第一印象,至今未改。无论何时面对媒体,唐对老板的评价大抵仍是这四个字。

早在唐骏“入伙”新华都前后,与陈发树已多次交流过捐出资产做慈善的想法,并渐渐达成共识:成立基金会,做一些可以影响别人的事隋,比如教育,希望它一百年后还在。“他跟我们平常人_样,没有什么特别的信仰,就是认为老天对他太好了,应该帮助别人。”

“他太简单,不懂享受,一生有一千万(元)足够用了。我自己的生活方式比他奢侈得多。”唐骏对媒体透露,陈出差从来不带秘书,对坐出租车习以为常。

唐骏培养了陈发树最大的爱好,打高尔夫。2008年5月,新华都在武夷山开董事会。唐欲去附近的球场打球。陈表示愿意陪唐一起去,“正好散散步”。

高尔夫球场规定不能陪同,除非有球具放在那里。陈购买了球具,在唐劝说下,下场击球。“他第一杆就把球发到了将近200码,这很少见。他的兴趣来了。”

唐骏说。陈发树的高尔夫水平已经超过了自己,现在两个人谈事情都是在球场。不过,唐每次打球都要买新球,60元一个,陈则习惯买旧球,3元一个。

猜你喜欢
唐骏新华盖茨
比尔·盖茨的育儿方针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风格
待人以诚
大脚掌的小鸭子
盖茨输棋
了不起的盖茨比
唐骏巧卖“六手车”
先做人,后做事,偶尔作秀
先做人,后做事,偶尔作秀
唐骏一进一出 彰显陈天桥用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