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莉梯队”飞过天安门上空

2009-01-14 09:35王海珍
中华儿女 2009年12期
关键词:歼击机女飞行员梯队

王海珍

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周年大阅兵中。我国首批16名歼击机女飞行员驾驶国产某型飞机,编队拉烟飞过天安门广场,为国庆的天空敬献了“五彩的马达”,成为阅兵中的一大亮点。

何晓莉、庄敏、刘欣、余旭、吕品、盛懿绯、张博、陶佳莉、钟芹、负璐、周帅、章娴、孙美,王欣、张潇、张晓佳,这16位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的名字也随着她们的完美表现留在了共和国国庆盛典的史册中。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因参加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首都阅兵贡献突出、成绩卓著,被记集体一等功。而且,首批女宇航员也有可能在她们之中产生。在这16名队员中,年龄最大的24岁,最小的22岁,全部都是85后女孩,她们的出色表现,证明着中国年轻的一代已经挑起了代表中国面貌的重任。

飞行员们是怎样炼出来的?

飞行员往往都是优中选优被选拔出来的,而能够参加国庆60周年阅兵仪式,驾着飞机从天安门飞过的飞行员更是万里挑一。首先从12个省20多万应届高中毕业生中选出35人,经过学习训练测试,再淘汰19人,最终只剩下16人——中国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的选拔是真正的万里挑一。这批战斗机女飞行员今年4月2日从空军第三飞行学院毕业,4月7日,也就是毕业的第5天,就直接转到了国庆首都阅兵训练。

在这些参加阅兵飞行的飞行员看来,人选飞行员至今,国庆阅兵训练不是最难的,最初两年半的体能训练才是最艰苦的。在她们之前,女飞行员驾驶的基本上都是运输机。而她们则是速度更快、要求更高的歼击机,与相对平稳的运输机相比,驾驶歼击机相当于在空中“格斗”。女学员飞战斗机承受的载荷要大得多,歼击机超音速飞行,机动性强,操作大载荷达到5—9G,常人难以想象。

1G相当于跟自己体重一样的分量压在身上。5G就相当于五个自己的分量压在身上。由于载荷过大,速度又快,飞行员在飞机上下的瞬间,短时间内出现血液上流或者下流的情况,超过人体载荷,就会出现黑视、红视等现象,即出现眼前发黑或者眼睛充血的情况。

率领我国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以威武雄壮的“楔形”梯队,低空低速、编队飞过天安门上空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的首架飞机的飞行员何晓莉,因为身上汇聚了很多第一,而备受瞩目。

何晓莉,这个23岁的川妹子,自天安门参加阅兵仪式后,就成为众多“第一”记录的开创者:第一代女子歼击机飞行员,第一个歼击机女子飞行员中队队长,第一次参加国庆阅兵的歼击机女飞行员,第一位驾驶歼击机飞越天安门的歼击机女飞行员。

作为“头雁”,要率众飞过天安门,压力可想而知。但天性中不服输的信念,给了这个20岁刚出头的小姑娘无穷力量。悬梯滚轮中,她一圈圈翻转;模拟机上,她一遍遍操作;训练场上,她一丝不苟练习。人瘦了,晒黑了,羽翼却渐渐丰满。为高标准完成阅兵任务,何晓莉找来编队飞行资料,和大家一起计算数据,反复进行地面模拟练习。经过精心细致的准备,她们顺利完成了五机、六机编队飞行、多机密集队形穿云飞行等课目训练,开创了空军院校飞行史上第一次在70秒内起飞16架飞机、第一次多机穿云集合等5项第一。

飞过天安门的骄傲时刻

首次参加国庆首都阅兵,没有经验可供借鉴,女飞行员们认真研究训练方案,反复进行模拟演练。合训仅1个半月,她们就在上级组织的合练中,17次实现准时到达,7次秒米不差。根据阅兵的要求,空中梯队要实现零米零秒的高精确度,即不差一米一秒地完成空中飞行任务,到达指定位置。例如,如果要求飞机在ll点准确到达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方的话,那么,如果飞机超一秒或者晚一秒到达,就只能得4分,以此类推,如果多两秒或者晚两秒,则只能得3分。两个空中梯队间的间隔,只有8秒左右,飞机的速度都是以秒来计算,对飞行员的要求极高,而女战斗机飞行员第一次合练就达到了5分的好成绩,毫秒不差。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辛勤的汗水。从认识飞机外表到进入座舱熟悉每一块仪表t从第一次启动试机到第一次地面滑行;从第一次感受飞行到教员首次带飞上天,每一步都让女飞行学员感受到了飞战斗机的艰难。

“参加首都国庆阅兵,是我人生中最难得的机遇,也是我生命中最绚烂的一个瞬间。”何晓莉在日记中深情地写下这句话。正是由于这种动力,让这些姑娘们忍受过了难以忍受的训练,驾着飞机飞往天安门,接受全国人民的检阅。

9月18日,国庆阅兵最后彩排的当天,姑娘们驾驶飞机,从天安门前飞过。来自济南的飞行员李敏在飞行中用眼睛的余光迅速地扫了天安门一眼,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骄傲感和自豪感。

阅兵训练要求极为严格,操控上需要一丝不苟。单是启动飞机——就需要100多个动作,如果任何一个动作稍微出现偏差或者迟疑,都可能影响到自己的飞机无法与梯队保持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她们来说,能够在训练中偷看一眼天安门,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张潇在日记中记下了这样一段故事,第一次模拟正式阅兵航线、通过天安门严格预演训练之前,她们对天安门都非常期待。飞机起飞后,机上的教员感叹说,雨后初晴,天气很好,要是阅兵当天天气这样就好了。张潇接着试探说:“这么好的天,天安门一定很漂亮吧?”结果教员不吭声了。后来教员说:“通过时气流大的话,你要跟我一起看队形,如果没有气流,我一个人保持,你可以往下看一眼,但只能看一眼。”结果,飞过天安门的时候,张潇也是匆匆扫了一眼。教员说:“这次看了,阅兵当天不许看了。”

张潇这样写道。在阅兵当天,没有一个人再往天安门看一眼,尽管她们知道此时的天安门比任何时候都要美丽,但是有任务在身,她们那时心中的唯一想法是,飞得完美一些,把最美的飞行献给祖国,献给天安门。

“我爱北京天安门,我将用手中的驾驶杆去证明!”张潇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她们也做到了。10月1日上午,尽管北京上空阳光明媚,但16名歼击机女飞行员驻训的华北某机场,云底高500米、云顶高1200米,能见度只有1.3公里。这种情形下能不能按时起飞,既是意志的考验,也是生死的考验。作为最后一个空中梯队,她们迅速确定了长僚机组500米跟进起飞集合方案,梯队飞机56秒内一次全部升空。

更为严峻的考验是,梯队飞到1200米至1300米高度,一直在两个云层的夹缝中飞行,直到通州上空气象条件好转后,才穿出云层。到达天安门广场上空时,气流又比较大,使自重较轻的教练机严重颠簸,姑娘们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飞行技术,保持了队形和精度,秒米不差地通过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空,向世人宣告中国成为世界上拥有歼击机女飞行员的国家之一。

她们用最好的成绩为祖国六十周年献礼。

这十六个女孩子,用她们的辛苦与汗水浇铸出了与同龄人不一样的青春履历,她们是中国空军的骄傲,也是中国新一代年轻人的优秀代表。

她们的身上,体现着一种精神,一种顽强拼搏,不服输,永不言败的信念,是年轻一代的佼佼者,也是当代年轻人的集中写照。

猜你喜欢
歼击机女飞行员梯队
装配式建筑区域发展政策评析
海上阅兵亮点众多,精彩纷呈
探索青年员工从“雏鹰”到“雄鹰”的成才之路
“这波老姐贼稳”看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女飞行员
余旭 烈士走好
壮阔蓝天绽放铿锵玫瑰
兵器图解:J—11重型歼击机升级改进方案
万花筒
2002~2006年歼击机疗养飞行员疾病谱分析
从米格-3到И-225